【摘 要】
:
拉巴特(Rabat)墓地位于乌兹别克斯坦南部苏尔汉河州拜松市,地处西天山南麓南北狭长的山间盆地,北部为海拔较高的拜松套山,其余三面为低山、丘陵地貌,拜松河自北向南流经盆地中部后汇入苏尔汉河。墓地位于拜松河西侧台地边缘,南临自然冲沟,北有近现代穆斯林墓地。北距拜松市区2公里,南距舍拉巴德市58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67°12′03.24″、北纬38°10′11.73″,海拔1134米(图一)。
【机 构】
:
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西北大学
【基金项目】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E0203700)”;陕西省人民政府“中亚考古”专项经费资助。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拉巴特(Rabat)墓地位于乌兹别克斯坦南部苏尔汉河州拜松市,地处西天山南麓南北狭长的山间盆地,北部为海拔较高的拜松套山,其余三面为低山、丘陵地貌,拜松河自北向南流经盆地中部后汇入苏尔汉河。墓地位于拜松河西侧台地边缘,南临自然冲沟,北有近现代穆斯林墓地。北距拜松市区2公里,南距舍拉巴德市58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67°12′03.24″、北纬38°10′11.73″,海拔1134米(图一)。
其他文献
《安志敏日记》(全5册)由安志敏著,安家瑶、安家瑗整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3月出版发行。本书为16开平装本,全书约250万字。定价1480元。本书收录著名考古学家安志敏先生1950~1966年、1977~2003年的所有日记。书中真实记录了安志敏先生在河南、北京、湖南、河北、内蒙古、辽宁等地的考古发掘,以及在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考古调查的工作实况。此外,日记还涉及中国考古学会成立、多国访问交流等诸多内容,保存了许多珍贵而翔实的史料。该书对于研究中国考古学史、中国现代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两河流域(Mesopotamia)是世界古代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公元前3200年,两河流域南部乌鲁克遗址(Uruk)第4层出现了目前所知最古老的文字,自此开启了历史上最早的城邦文明——苏美尔文明(Sumerian Civilization)[1]。19世纪以来,苏美尔文明起源之谜一直备受关注。在1931年的东方学会议上,学界基本达成一致,建立了“欧贝德(Ubaid)时期—乌鲁克时期—原始文字时期”的前王朝序列,欧贝德文化是苏美尔文明目前可追溯的最早源头[2],也是苏美尔文明起源的关键时期。
辽上京是辽代营建最早、最为重要的都城。辽上京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林东镇东南(图一)。城址平面略呈“日”字形,由北部的皇城和南部的汉城两部分组成。自2011年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第二工作队和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辽上京考古队,开始对辽上京遗址进行有计划的、系统的考古工作。经过9年的考古勘探和发掘,在辽上京皇城遗址的布局和沿革等方面均取得了突破性收获。
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800年,以内蒙古中南部、陕西北部及山西西北部等区域为核心的广义河套地区,由于自然区域地理的相对封闭性,其考古遗物及遗迹呈现出迥异于周边区域的独特性,形成了一个人文地理意义上的文化区[1]。公元前2300年前后,“双鋬鬲类遗存”异军突起及快速扩张,标志着河套地区进入龙山时代后期。
《汉成帝延陵考古调查勘探报告》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文物出版社2019年12月出版发行。本书为大16开精装本,正文共266页,约45万字。定价350元。本报告是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11年3月至2012年7月对汉成帝延陵陵区进行考古调查和勘探的成果,也是西汉帝陵调查勘探系列报告之一。
公元前三千纪的甘青地区,马家窑文化在此产生和发展,并显示出向周边扩张的强盛态势。马家窑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肃中南部地区,东达渭河上游,西至河西走廊和青海东北部,南临四川北部,北接宁夏南部。本文以马家窑文化的石岭下类型和马家窑类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期研究,并就陶器器形、彩陶纹饰以及遗迹特征等文化内涵的来源与交流现象做一分析,阐释马家窑文化在公元前三千纪期间东向传播的动态路径与原因。
位于洛阳盆地的二里头遗址发现并发掘已61年,发掘总面积超过4万平方米,积累了丰富的资料[1]。遗址包含有仰韶文化晚期、龙山文化早期、二里头文化、二里岗文化和东汉等不同时代聚落,其中二里头文化聚落遗存种类和数量最丰富,规格也最高,是目前可确认的东亚地区最早的青铜时代都邑。根据对1959~2006年发掘资料的研究,发掘者和研究者曾详细论述过其聚落形态及其历时性变化[2]。2010年以来,对中心区进行了多次系统钻探和发掘,取得了一些新的重要收获[3],对二里头都邑的聚落内涵、布局及其历时性变化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石城子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半截沟镇麻沟梁村东北1.4公里,北距奇台县城约55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89°45′43.2″、北纬43°36′59.1″(图一)。该遗址所在区域北可通奇台、吉木萨尔等绿洲,向南穿越东天山山脉可至吐鲁番盆地,自古以来为连接天山南北的重要通道之一,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石城子遗址于1972年首次被发现[1],1988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2009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进行了详细调查[2],1999年被公布为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全国重点文
2017年5月5日至7月28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与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伊犁州文物局、尼勒克县文物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墩那(伊宁市墩麻扎至那拉提镇)高速公路尼勒克段沿线的古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地点位于尼勒克县西南端阿布热勒山南麓的山前地带,巩乃斯河北岸的克令乡黑山头村至木斯乡乌吐村之间,东西长约60余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82°51′40″、北纬43°34′44″至东经82°27′27″、北纬43°36′22″,平均海拔约820米(图一)。
东平陵城位于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龙山镇闫家村北,其西南2公里为城子崖遗址。城址地处泰沂山北麓,黄河在其西北约35公里处流过,东约20公里为长白山,南约20公里为泰沂山脉,地势自东南向西北倾斜,平均海拔约54米(图一)。城内地势平坦,四周城墙保存较好。城内铸造区位于遗址分区的第五区,临近城址的西门,位于东西大道的南侧。2009年东平陵城考古队对铸造区进行了第一次发掘[1],2012年9~12月又进行了第二次发掘,共布5米×5米的探方28个,实际发掘面积426平方米。布方位置位于2009年发掘区的西部(图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