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家宝宝今年2岁半,最近带他去超市、朋友家的时候,我发现他总是喜欢“顺手牵羊”,把喜欢的东西偷偷地装进自己的口袋带回家。我们非常严厉地批评了他好几次,但没能彻底阻止他这样的行为,这不,前几天我发现他又把幼儿园的玩具插片带回来了!这让我们非常恼火,但也不知道该如何纠正他这个坏毛病。
—滔滔妈
孩子“顺手牵羊”,背后有隐情
案例中宝宝的这种行为,往往容易被成人看成是道德层面上的事,以为孩子养成了偷东西的毛病。事实上,对于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他还没有“偷”的概念。喜欢拿别人的东西,其实事出有因。
一方面,他的物权意识还没有充分发展,分不清什么是我的,什么是别人的,我的和别人的又有什么不一样。在他的概念里,凡是我喜欢的、我发现的,都是我的!我想拿就拿,没别的意思。另一方面,这个年龄的孩子道德意识还处于皮亚杰所称的“无律阶段”,也就是前道德阶段,可以说还没有道德意识,由于认识的局限性,还不理解、不重视成人或周围环境对他的要求,规则或成人的要求对他也还没有约束力,只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执行规则,所以这一阶段又被称为单纯的個人规则阶段。看到喜欢的东西就随意拿,就是他的规则。
所以,遇到这种情况,父母首先不要焦虑,孩子这样做,并非是因为出现了道德层面的问题,他的行为表现只是物权意识和道德意识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应该听之任之。适当地对孩子进行引导,对于减少甚至避免这类行为的发生还是有帮助的。
巧妙应对宝宝的“顺手牵羊”
尊重别人的物权,父母先做好示范
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做好尊重别人物权的示范。孩子的东西,由孩子自己做主放在哪里;能不能送给别人,能不能跟别人分享,可以有意识地征求孩子的意见,让孩子明白当一个人对某个物品拥有所有权的时候,才有权利决定那个物品能不能给别人。
千万不要觉得孩子小就忽略了这一点,尤其是不要随意把他的东西送人或强迫他分享,否则孩子多次经历这样的体验后,就会以为,所有权并不意味着自己可以决定物品的归属,是可以随意侵犯的。这样不仅不利于孩子学会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也难以让他学会尊重别人物品的所有权。
反复强调,向孩子灌输物权意识
当孩子不小心侵犯了别人的所有权,比如未经允许拿了邻家哥哥的玩具,父母一定要及时表明态度,告诉孩子:这个玩具是邻家哥哥的,别人的东西我们不能随便动,你要是想玩一会儿,可以去问问哥哥能不能借给你,不经过哥哥允许直接拿是不对的。再比如去超市时,可以提前反复地告诉孩子:如果看到喜欢的东西,必须来问妈妈能不能买,不能直接放进兜里拿回家,那是不对的。
如果孩子已经有随意拿别人东西的习惯,我们需要在去做客、去超市前反复地提醒孩子,但不要指望提醒一次孩子就会记住,亦不要期待孩子听到了就一定能做到,因为这个年龄的孩子还没有自我管理意识,不懂得自我监督,不能自觉遵守规则,行为的情境性很强,需要成人反复强调,所以在回家前,在结账前,可以再次悄悄地提醒孩子,如果拿了什么东西,现在交给父母。
奖罚分明,强化孩子的正向行为
一旦孩子做出了尊重别人的物权,看到喜欢的东西没有直接拿而是征求别人意见的行为,父母一定要及时表达肯定与赞赏,让孩子体验到这种行为带来的积极情绪体验,从而更愿意重复这种行为。反之,如果孩子没有管住自己随意拿了别人的东西,父母在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的同时,也可以带孩子去归还物品,或者陪孩子一起跟别人商量能不能借来玩一下,让孩子从父母的处理方式中学习下次遇到类似的情况,应该如何采取行动。
如果孩子“屡教不改”,要事先和孩子约定好一些惩罚措施,比如,如果下次拿别人的东西再不打招呼,就要连续一个礼拜不能再去小伙伴家玩了等等。一旦约定,就要果断执行,让孩子体验到自己的行为带来的消极后果,从而更愿意避免这种行为。
—滔滔妈
孩子“顺手牵羊”,背后有隐情
案例中宝宝的这种行为,往往容易被成人看成是道德层面上的事,以为孩子养成了偷东西的毛病。事实上,对于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他还没有“偷”的概念。喜欢拿别人的东西,其实事出有因。
一方面,他的物权意识还没有充分发展,分不清什么是我的,什么是别人的,我的和别人的又有什么不一样。在他的概念里,凡是我喜欢的、我发现的,都是我的!我想拿就拿,没别的意思。另一方面,这个年龄的孩子道德意识还处于皮亚杰所称的“无律阶段”,也就是前道德阶段,可以说还没有道德意识,由于认识的局限性,还不理解、不重视成人或周围环境对他的要求,规则或成人的要求对他也还没有约束力,只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执行规则,所以这一阶段又被称为单纯的個人规则阶段。看到喜欢的东西就随意拿,就是他的规则。
所以,遇到这种情况,父母首先不要焦虑,孩子这样做,并非是因为出现了道德层面的问题,他的行为表现只是物权意识和道德意识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应该听之任之。适当地对孩子进行引导,对于减少甚至避免这类行为的发生还是有帮助的。
巧妙应对宝宝的“顺手牵羊”
尊重别人的物权,父母先做好示范
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做好尊重别人物权的示范。孩子的东西,由孩子自己做主放在哪里;能不能送给别人,能不能跟别人分享,可以有意识地征求孩子的意见,让孩子明白当一个人对某个物品拥有所有权的时候,才有权利决定那个物品能不能给别人。
千万不要觉得孩子小就忽略了这一点,尤其是不要随意把他的东西送人或强迫他分享,否则孩子多次经历这样的体验后,就会以为,所有权并不意味着自己可以决定物品的归属,是可以随意侵犯的。这样不仅不利于孩子学会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也难以让他学会尊重别人物品的所有权。
反复强调,向孩子灌输物权意识
当孩子不小心侵犯了别人的所有权,比如未经允许拿了邻家哥哥的玩具,父母一定要及时表明态度,告诉孩子:这个玩具是邻家哥哥的,别人的东西我们不能随便动,你要是想玩一会儿,可以去问问哥哥能不能借给你,不经过哥哥允许直接拿是不对的。再比如去超市时,可以提前反复地告诉孩子:如果看到喜欢的东西,必须来问妈妈能不能买,不能直接放进兜里拿回家,那是不对的。
如果孩子已经有随意拿别人东西的习惯,我们需要在去做客、去超市前反复地提醒孩子,但不要指望提醒一次孩子就会记住,亦不要期待孩子听到了就一定能做到,因为这个年龄的孩子还没有自我管理意识,不懂得自我监督,不能自觉遵守规则,行为的情境性很强,需要成人反复强调,所以在回家前,在结账前,可以再次悄悄地提醒孩子,如果拿了什么东西,现在交给父母。
奖罚分明,强化孩子的正向行为
一旦孩子做出了尊重别人的物权,看到喜欢的东西没有直接拿而是征求别人意见的行为,父母一定要及时表达肯定与赞赏,让孩子体验到这种行为带来的积极情绪体验,从而更愿意重复这种行为。反之,如果孩子没有管住自己随意拿了别人的东西,父母在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的同时,也可以带孩子去归还物品,或者陪孩子一起跟别人商量能不能借来玩一下,让孩子从父母的处理方式中学习下次遇到类似的情况,应该如何采取行动。
如果孩子“屡教不改”,要事先和孩子约定好一些惩罚措施,比如,如果下次拿别人的东西再不打招呼,就要连续一个礼拜不能再去小伙伴家玩了等等。一旦约定,就要果断执行,让孩子体验到自己的行为带来的消极后果,从而更愿意避免这种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