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职高专院校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第一线的实用型人才,多年来,培养的毕业生超过1000万人,为各行各业输送了大批技术应用型劳动者。但高职高专一直都面临着知识老旧、就业困难、无法零距离上岗等问题。本文介绍了作者参与泉州纺织服装职业学院染整技术专业在培养该专业技能型人才方面的改革与实践,而近几年染整技术专业的高就业率证明了这套“教学做合一”的培养方案是适合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模式。
[关键字]:染整技术 工学结合 校企对接 零距离上岗。
[Abstract]:The goal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to help the society cultivate the practical talents who have the ability of 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can service the forefront.. Over the years, there have been more than 10 million of such graduates that have specialized skills entering all various walks of life. But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e have still faced several problems, such as the antiquated knowledge, employment difficulty, the difficulty of immediate mount guard without further training and so on.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introduces her participation in the reform and practice about training the professional skilled talents in the dyeing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of Quanzhou Textile Clothing Vocational College. And in recent years, the high employment of dyeing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proves that training program of "Teaching combines with learning and practice" is suitable for the teaching mod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Keywords]: Dyeing technology;Working combins learning;The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colleges and the enterprises; Immediate mount guard without further training.
海峡西岸经济区这个概念在2004年1月初举行的福建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首次被完整、公开地提出。2006年两会期间,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的字样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一五”规划纲要中,计划通过10~15年的努力,海峡西岸将形成规模产业群、港口群、城市群,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发达区域,成为服务祖国统一大业的前沿平台[1]。泉州石狮地处海西经济区的主体区域,从2003年全市共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23亿元,比增15%,增幅为1997年以来最高,为其成为海西经济区的发展要地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作为福建省综合改革试验区,是福建省最重要的纺织服装产业基地,已形成从面料到成衣的“一条龙”专业化服装生产格局和产业集群,成为全国纺织服装产业的一个“大窗户”和重要产业基地。所以印染产业不但是石狮支柱产业之一,更是海西服装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泉州纺织服装职业学院正是依托海西雄厚的纺织服装产业优势进行办学。染整技术工程专业作为海西特色专业自2004年开办以来,立足于市场需求,贴近经济发展脉搏,一直致力于为染整企业培养急需的应用型人才。仅2006年9月我校的染整技术专业报读学生将近300人。办学以来,如何实现学生“毕业即上岗”的问题一直受到院方重视。2007年底根据形势发展,染整专业从纺织系划出,成立染化系,系全体教师接过如何实现“校企对接”的重任。
国家优秀教学团队带头人沈斐敏教授曾说过“高职办学在于站位,在于人,在于质,在于时,在于科学发展”。所谓“站位”,在于正确的办学定位与办学模式;所谓“人”,在于人才立校,以人为本;所谓“质”,在于质量兴校,实质为佳;所谓“时”,在于识时通变,与时俱进[2]。高职高专的内涵建设立足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这个基础,因此染化系与泉州地区多家印染厂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如:清源印染科技有限公司、三溢染整有限公司、华联针织印染有限公司、凤竹集团、向兴中国集团等。这些企业都成了我系的教学基地。以染整技术专业为试点,在系主任带领下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凭借“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打破了高职高专办学瓶颈,实现学校教学和职业岗位零距离衔接。
海西经济区规划中提出“四个格局”,即准确定位、主动融入;整合优势、合理布局;外延拓展、内涵深化;互动联动、统筹协调。在改进染整技术专业教学模式所提出的这套“教学做合一”也可以这二十四个字概括。
一、准确定位、主动融入
泉州纺织服装职业学院在培养染整技术专业人才的领域里不但拥有地域优势,还拥有产业化优势。地处海西的石狮以服装闻名于世,在服装这个生产链上,印染产業也颇具规模,是该城镇的“税源”之一,市政府对这项产业的发展十分重视,大大小小的印染厂在此遍地开花。沈斐然教授曾说过:“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立足本地和行业建设;坚持工学结合的‘做中教,做中学’的教学理念[3]。”有基于此,染整专业提出了“前校后厂”的教学环境改革与建设:以学院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系统讲授,有了知识架构再入厂观摩生产并结合课堂讲授的内容进行解构,使学生对“印染”这个专业从名词的认识提升到动词的了解。 提出方案不难,难就难在于这么多企业,印染内容有别且良莠不齐。如何为学生筛选适合的校企合作单位是实现“前校后厂”顺利衔接的关键。实践内容如何与课堂上的教学内容相吻合,以及一些落后技术的淘汰和一些新兴技术的投入生产都成了专业内容设置上挑选的考量点。力求学生毕业后进入染厂不会出现太大的知识技术的断层。
传统的教学模式,重心放在课本,导致学生所学的东西过于书面化。纸上谈兵难不倒他们,但上到岗位却手足无措。意识到这普遍存在的弊端之后,染化系几位双师型教师凭着自己多年在染整行业第一线的经验定出新的培养目标:一个优秀的染整技术人员必须要能快速地“辨纤维——选染料——定工艺——挑染整设备”并完成整个染整工艺。
二、整合优势、合理布局
找准定位后,落实到细节,专业设定“理论——实验——现场教学——暑期实习”的教学流程。学生在“前校”学习基础及专业知识后再入“后厂”现场教学,完成中级打洋工培训后即可参加系里安排的为期一月的暑期实习。当学生认真用心地完成三年的学业安排后,基本上“一毕业即上岗”已不是不可能的事。
(一)“前校”的课程设置
在培养过程中理论知识强调够用、实用。依照国家对高职高专学习能力的要求,第一学年安排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基本课程。这一年基础学习,虽未真正接触染整,但为了学生能在第二学年更快进入状态,此期间不定期开展专业相关的讲座,邀请龙头企业到校宣讲业内的基本情况及技能要求。这不但能让在校学生吸收更直接更直观的信息,对其在制定未来三年的学习规划也有着正面深入的帮助。
进入第二学年,根据印染厂 “漂,染,印,整” 的生产流线,划分为前处理、染色、印花、后整理四大版块。开设的课程有染料化学、纤维化学与面料、前处理、织物整理、染色、印花、颜色科学、计算机测配色、染整助剂及合成、专业英语、中级打样工培训等专业课程。在教学内容的筛选上,剔除一些淘汰弃用的老方法,重点讲授业内普遍使用的工艺,并根据该地区技术更新的实际情况补充新兴技术。对于染色内容,如今的高职高专染整技术教材与现实生产早已脱节,删除若干国际上禁用的非环保型染料的章节;也删除了现时业内已摒弃的辊筒印花。同时增加还原染料的直接印花以填补课本上的空白,并根据石狮地区漂染行业普遍采用的工艺进行更深入更全面的讲解。
最后一学年安排染整设备、纺织品经营、染整废水处理以及毕业设计等。这几门课程不但为染整专业知识体系做了个完满的句号,也帮助一些想从事与染整相关业务的同学入门。
(二)、 “后厂”的现场教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材为主,所有专业内容及工艺流程均在课堂上以讲述或结合图片的方式呈现。学生获取的知识内容虽然完整但抽象。尽管有染色、印花等实验课程,始终与染厂实践操作环境有天壤之别。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后专业对口,面对井然有序的大型生产线,日夜无休的大型机器运作手足无措,很难将课堂所学知识与现场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而产生陌生抗拒无法适应等不良情绪。2008年,染整专业在培养方案中提出“现场教学”的概念,即在学生系统学习掌握相关知识后进入染厂观摩,并由老师对每个工艺环节进行讲解,使其脑海中的体系轮廓转变成直观的认知,对染厂有直接的认识。而且通过现场教学不但能将枯燥的理论与实际操作工艺有效地结合起来,更能调动学生对专业的主观能动性。
三、外延拓展、内涵深化
第二学年结束后,安排为期一个月的自愿性暑期入厂实习。这一个月的时间既是学生对所掌握的技能的一次试手,也是一个强化技术、提高能力的阶段。经过一个月的实习,不但能累积实战经验,达到真正意义上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的目的,还能使操作技术得到锻炼、得到提高。在工厂实习,面对真正的生产操作,可能遇到各种各样课堂上提及或从未提及的技术问题。学生可以通過这样的机会,学习面对问题时如何思考并且寻找解决方案。这是课堂上无法教给他们,也是现阶段高职高专院校所无法仿真出来的。
暑期实习不仅仅提供一个自我强化自我完善的的机会,更是一次培养精神思想的好机会。染厂的工作环境并不舒适,高温度高湿度的车间环境令很多人难以适应;再加上如今的毕业生大部分是九零后,生活优越,思想安逸。而入厂实习既是一次工作生活体验,同时也能通过实际参加工作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韧负责的精神。经过这样一次演练使他们成为一名技术上不落人后,思想上敢于人先的合格毕业生,使他们一踏出院校就成为企业认可的技术型人才。
四、互动联动、统筹协调
在探索高等职业教育的道路上,我们有过很多尝试: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手段的改进、教学模式的修正。但万变不离其宗,所有的改变都围绕为企业输送工作第一线实用型人才这个目标。确立了目标再根据业内客观的情况,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相关资源,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够尽快进入状态的环境。系部教师经常与企业交流,征求企业对我们培养学生的要求,以促使我系在教学上的改进,务求真正培养出毕业后能与企业零距离接轨的学生。
要顺利地将这种培养方案进行到底,并收到理想的效果,内因和外因缺一不可。所谓内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专业的师资力量,本专业拥有一支“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这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老师多年丰富的企业生产经验,能将一些课堂上难以表述清楚的内容带到现场,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一是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作为被培养的对象,学生的态度和情绪很直接地影响效果,通过专业讲座、现场教学、入厂观摩、暑假实习等方式逐步培养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技能的认定与热爱,慢慢调动起学生学习、探索的积极性。所谓外因即与企业的紧密联系,紧随业内的发展状态,以便能对各种情况及时采取应急措施并对教学内容进行微调,从而培养出一批批炙手可热的技能型人才。
自从制定出这一套“教学做合一”的培养方案,染化系为海西地区培养出数以百名的专业人才,也一直受到该地区印染企业的肯定。这套培养染整技术专业技能型人才的改革与实践曾荣获第六届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本专业也于2010年获评福建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精品专业。除去殊荣的肯定,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自08年以来一直居高不下,更是以事实证明该套培养方案的成功。
以上为本人从这几年参与染化系染整技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的工作中得出的经验与总结。感谢泉州纺织服装职业学院染化系林宝富主任对本文的提点与指导。谨以此文抛砖引玉。
参考文献:
[1]陈耕拓,杜銮燕等. 海峡西岸经济区台资企业发展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9,(09):23-24.
[2]沈斐敏.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与改革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3
[3]沈斐敏.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与改革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7
[关键字]:染整技术 工学结合 校企对接 零距离上岗。
[Abstract]:The goal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to help the society cultivate the practical talents who have the ability of 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can service the forefront.. Over the years, there have been more than 10 million of such graduates that have specialized skills entering all various walks of life. But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e have still faced several problems, such as the antiquated knowledge, employment difficulty, the difficulty of immediate mount guard without further training and so on.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introduces her participation in the reform and practice about training the professional skilled talents in the dyeing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of Quanzhou Textile Clothing Vocational College. And in recent years, the high employment of dyeing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proves that training program of "Teaching combines with learning and practice" is suitable for the teaching mod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Keywords]: Dyeing technology;Working combins learning;The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colleges and the enterprises; Immediate mount guard without further training.
海峡西岸经济区这个概念在2004年1月初举行的福建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首次被完整、公开地提出。2006年两会期间,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的字样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一五”规划纲要中,计划通过10~15年的努力,海峡西岸将形成规模产业群、港口群、城市群,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发达区域,成为服务祖国统一大业的前沿平台[1]。泉州石狮地处海西经济区的主体区域,从2003年全市共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23亿元,比增15%,增幅为1997年以来最高,为其成为海西经济区的发展要地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作为福建省综合改革试验区,是福建省最重要的纺织服装产业基地,已形成从面料到成衣的“一条龙”专业化服装生产格局和产业集群,成为全国纺织服装产业的一个“大窗户”和重要产业基地。所以印染产业不但是石狮支柱产业之一,更是海西服装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泉州纺织服装职业学院正是依托海西雄厚的纺织服装产业优势进行办学。染整技术工程专业作为海西特色专业自2004年开办以来,立足于市场需求,贴近经济发展脉搏,一直致力于为染整企业培养急需的应用型人才。仅2006年9月我校的染整技术专业报读学生将近300人。办学以来,如何实现学生“毕业即上岗”的问题一直受到院方重视。2007年底根据形势发展,染整专业从纺织系划出,成立染化系,系全体教师接过如何实现“校企对接”的重任。
国家优秀教学团队带头人沈斐敏教授曾说过“高职办学在于站位,在于人,在于质,在于时,在于科学发展”。所谓“站位”,在于正确的办学定位与办学模式;所谓“人”,在于人才立校,以人为本;所谓“质”,在于质量兴校,实质为佳;所谓“时”,在于识时通变,与时俱进[2]。高职高专的内涵建设立足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这个基础,因此染化系与泉州地区多家印染厂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如:清源印染科技有限公司、三溢染整有限公司、华联针织印染有限公司、凤竹集团、向兴中国集团等。这些企业都成了我系的教学基地。以染整技术专业为试点,在系主任带领下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凭借“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打破了高职高专办学瓶颈,实现学校教学和职业岗位零距离衔接。
海西经济区规划中提出“四个格局”,即准确定位、主动融入;整合优势、合理布局;外延拓展、内涵深化;互动联动、统筹协调。在改进染整技术专业教学模式所提出的这套“教学做合一”也可以这二十四个字概括。
一、准确定位、主动融入
泉州纺织服装职业学院在培养染整技术专业人才的领域里不但拥有地域优势,还拥有产业化优势。地处海西的石狮以服装闻名于世,在服装这个生产链上,印染产業也颇具规模,是该城镇的“税源”之一,市政府对这项产业的发展十分重视,大大小小的印染厂在此遍地开花。沈斐然教授曾说过:“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立足本地和行业建设;坚持工学结合的‘做中教,做中学’的教学理念[3]。”有基于此,染整专业提出了“前校后厂”的教学环境改革与建设:以学院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系统讲授,有了知识架构再入厂观摩生产并结合课堂讲授的内容进行解构,使学生对“印染”这个专业从名词的认识提升到动词的了解。 提出方案不难,难就难在于这么多企业,印染内容有别且良莠不齐。如何为学生筛选适合的校企合作单位是实现“前校后厂”顺利衔接的关键。实践内容如何与课堂上的教学内容相吻合,以及一些落后技术的淘汰和一些新兴技术的投入生产都成了专业内容设置上挑选的考量点。力求学生毕业后进入染厂不会出现太大的知识技术的断层。
传统的教学模式,重心放在课本,导致学生所学的东西过于书面化。纸上谈兵难不倒他们,但上到岗位却手足无措。意识到这普遍存在的弊端之后,染化系几位双师型教师凭着自己多年在染整行业第一线的经验定出新的培养目标:一个优秀的染整技术人员必须要能快速地“辨纤维——选染料——定工艺——挑染整设备”并完成整个染整工艺。
二、整合优势、合理布局
找准定位后,落实到细节,专业设定“理论——实验——现场教学——暑期实习”的教学流程。学生在“前校”学习基础及专业知识后再入“后厂”现场教学,完成中级打洋工培训后即可参加系里安排的为期一月的暑期实习。当学生认真用心地完成三年的学业安排后,基本上“一毕业即上岗”已不是不可能的事。
(一)“前校”的课程设置
在培养过程中理论知识强调够用、实用。依照国家对高职高专学习能力的要求,第一学年安排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基本课程。这一年基础学习,虽未真正接触染整,但为了学生能在第二学年更快进入状态,此期间不定期开展专业相关的讲座,邀请龙头企业到校宣讲业内的基本情况及技能要求。这不但能让在校学生吸收更直接更直观的信息,对其在制定未来三年的学习规划也有着正面深入的帮助。
进入第二学年,根据印染厂 “漂,染,印,整” 的生产流线,划分为前处理、染色、印花、后整理四大版块。开设的课程有染料化学、纤维化学与面料、前处理、织物整理、染色、印花、颜色科学、计算机测配色、染整助剂及合成、专业英语、中级打样工培训等专业课程。在教学内容的筛选上,剔除一些淘汰弃用的老方法,重点讲授业内普遍使用的工艺,并根据该地区技术更新的实际情况补充新兴技术。对于染色内容,如今的高职高专染整技术教材与现实生产早已脱节,删除若干国际上禁用的非环保型染料的章节;也删除了现时业内已摒弃的辊筒印花。同时增加还原染料的直接印花以填补课本上的空白,并根据石狮地区漂染行业普遍采用的工艺进行更深入更全面的讲解。
最后一学年安排染整设备、纺织品经营、染整废水处理以及毕业设计等。这几门课程不但为染整专业知识体系做了个完满的句号,也帮助一些想从事与染整相关业务的同学入门。
(二)、 “后厂”的现场教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材为主,所有专业内容及工艺流程均在课堂上以讲述或结合图片的方式呈现。学生获取的知识内容虽然完整但抽象。尽管有染色、印花等实验课程,始终与染厂实践操作环境有天壤之别。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后专业对口,面对井然有序的大型生产线,日夜无休的大型机器运作手足无措,很难将课堂所学知识与现场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而产生陌生抗拒无法适应等不良情绪。2008年,染整专业在培养方案中提出“现场教学”的概念,即在学生系统学习掌握相关知识后进入染厂观摩,并由老师对每个工艺环节进行讲解,使其脑海中的体系轮廓转变成直观的认知,对染厂有直接的认识。而且通过现场教学不但能将枯燥的理论与实际操作工艺有效地结合起来,更能调动学生对专业的主观能动性。
三、外延拓展、内涵深化
第二学年结束后,安排为期一个月的自愿性暑期入厂实习。这一个月的时间既是学生对所掌握的技能的一次试手,也是一个强化技术、提高能力的阶段。经过一个月的实习,不但能累积实战经验,达到真正意义上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的目的,还能使操作技术得到锻炼、得到提高。在工厂实习,面对真正的生产操作,可能遇到各种各样课堂上提及或从未提及的技术问题。学生可以通過这样的机会,学习面对问题时如何思考并且寻找解决方案。这是课堂上无法教给他们,也是现阶段高职高专院校所无法仿真出来的。
暑期实习不仅仅提供一个自我强化自我完善的的机会,更是一次培养精神思想的好机会。染厂的工作环境并不舒适,高温度高湿度的车间环境令很多人难以适应;再加上如今的毕业生大部分是九零后,生活优越,思想安逸。而入厂实习既是一次工作生活体验,同时也能通过实际参加工作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韧负责的精神。经过这样一次演练使他们成为一名技术上不落人后,思想上敢于人先的合格毕业生,使他们一踏出院校就成为企业认可的技术型人才。
四、互动联动、统筹协调
在探索高等职业教育的道路上,我们有过很多尝试: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手段的改进、教学模式的修正。但万变不离其宗,所有的改变都围绕为企业输送工作第一线实用型人才这个目标。确立了目标再根据业内客观的情况,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相关资源,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够尽快进入状态的环境。系部教师经常与企业交流,征求企业对我们培养学生的要求,以促使我系在教学上的改进,务求真正培养出毕业后能与企业零距离接轨的学生。
要顺利地将这种培养方案进行到底,并收到理想的效果,内因和外因缺一不可。所谓内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专业的师资力量,本专业拥有一支“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这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老师多年丰富的企业生产经验,能将一些课堂上难以表述清楚的内容带到现场,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一是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作为被培养的对象,学生的态度和情绪很直接地影响效果,通过专业讲座、现场教学、入厂观摩、暑假实习等方式逐步培养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技能的认定与热爱,慢慢调动起学生学习、探索的积极性。所谓外因即与企业的紧密联系,紧随业内的发展状态,以便能对各种情况及时采取应急措施并对教学内容进行微调,从而培养出一批批炙手可热的技能型人才。
自从制定出这一套“教学做合一”的培养方案,染化系为海西地区培养出数以百名的专业人才,也一直受到该地区印染企业的肯定。这套培养染整技术专业技能型人才的改革与实践曾荣获第六届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本专业也于2010年获评福建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精品专业。除去殊荣的肯定,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自08年以来一直居高不下,更是以事实证明该套培养方案的成功。
以上为本人从这几年参与染化系染整技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的工作中得出的经验与总结。感谢泉州纺织服装职业学院染化系林宝富主任对本文的提点与指导。谨以此文抛砖引玉。
参考文献:
[1]陈耕拓,杜銮燕等. 海峡西岸经济区台资企业发展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9,(09):23-24.
[2]沈斐敏.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与改革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3
[3]沈斐敏.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与改革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