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短短五天的市人代会,共收到代表十人以上联名提出的议案48件,经大会主席团审议,决定将其中的18件议案交市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处理;338位代表提出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833件,比市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期间817件增加了16件。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公共安全、民生与社会保障、政府职能转变……代表们目光的聚焦点各有不同,实则紧紧围绕发展与惠民,密切联系人民群众,认真履行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组成人员的职责,发挥好主体作用。
培育创新土壤 打通创新阻碍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要推进,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收益分配制度改革、促进企业发展等各项工作都要全面创新。代表们紧紧围绕推动“发展”这个中心词,认真思考如何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深化改革、创新驱动发展、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积极献计献策。
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今年会场“大热”。代表们都认为,上海经济要想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走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条路,这既是国家的战略思考,也符合上海发展实际。归纳代表们关于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意见建议,主要着眼于四方面:一是项目,二是人才,三是平台,四是环境。代表们在审议中提出,上海需要在大项目、大平台上有“打得响”的内容“秀肌肉”,但更需要在创新创业人才的培育、创新环境的营造方面勤练“内功”。代表议案和建议中对此也多有涉及。尹邦奇等15名代表联名提出议案,建议加快制定《上海市技术转移条例》,以解决知识创新体系短板的问题,打通源头创新的诸多瓶颈。一些代表在会前就开展了深入、扎实的调研,提出了针对性很强的代表建议。比如本次会议的前八件代表建议都是由刘民钢代表围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从八个不同角度提出的,建议从及时修订科技发展规划尽快明确上海科技发展总体目标、明确制定和宣示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目标、强化高等学校在基础研究方面的作用、注重大学科研成果转化、加强科技创新型小企业政策支持、注重从小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在大学生中培养创新型人才、吸引外来高端人才等方面研究推进。郑惠强代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提出发展信息技术,并将其优势广泛、深入地应用到传统工业领域,切实提升工业生产能级,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智能制造”。建议做好顶层设计,抓紧制定标准和规划;聚焦“四新”经济,推动试点示范应用;营造良好支撑环境,助力智能制造创新发展;重视网络与信息安全,确保控制系统安全运行。刘波英等37名代表提出,为了加速形成设计和创新引领的城市发展模式,建议设立“上海市长设计奖”。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谋划之年。有多位代表就编制“十三五”规划提出建议,角度各有不同,有建议为编制“十三五”规划提供基础信息依据的,也有要求加强规划编制前的调研和顶层设计的,既有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也有涉及公共交通体系建设的,还有继续关注旧区改造的。还有一些代表就进一步推进自贸区建设提出代表建议,比如陆培明代表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关于推动上海自贸区金融领域创新、推动上海自贸区科技创新、加强上海自贸区投资管理服务创新、完善配套制度推动上海自贸区转型发展等4件代表建议。此外,郑维琴等15名代表联名提出议案,认为上海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期,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优化资源配置、扩大内需、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前提,为此建议加快信用立法,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城市运行安全 精细不容误差
人民的生命安全高于一切,安全管理工作责任重于泰山。当前本市城市安全进入一种“新常态”,由此带来特大型城市精细化管理任务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这已成为广大代表在审议中形成的共识。加强应急管理制度建设、加快相关数据库建设、完善管理机构、加强技术保障、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城市安全管理的科技含量……代表们积极为维护广大市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运行安全出谋划策。
刘中民等35名代表提出,大型群众性活动紧急医疗救援是确保群众自发性活动、突发性群体聚会安全风险控制的重要保障,建议根据尽快制定《上海市大型群众性活动紧急医疗救援规定》;吴坚等13名代表也提出了制定《上海市社会急救条例》的议案。代表建议方面,共有76件针对城市管理和城市运行安全的各方面工作提出意见建议,其中涉及大型群众活动安全管理24件,交通安全22件,食品安全5件,消防安全5件,其他城市安全管理20件。黄浦代表团有15名代表联名建议,要以更大的决心、更高的标准、更严的措施,进一步强化公共安全意识,加强突发事件的应急演练,提升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张英等代表建议,依托物联网、大数据等创新技术构建科学合理的社会风险防范体系。许丽萍代表提出关于城市安全“精细化”管理的思考,建议城市管理者要提升对风险宏观预判的能力,保持“如履薄冰”的风险意识,避免“侥幸心理”,避免安全管理“时紧时松”局面;要全面梳理城市管理中的各类安全风险,逐个消除“管理盲点”;借助各类媒体、社区宣传等,提升全体市民的风险意识与自我保护意识,发挥社会组织特别是志愿者团队在城市安全管理的积极作用;完善问责机制,推动政府管理机构“尽责的紧迫性”,防止问责“忽紧忽松”,避免“问责不到位”或“盲目问责”。张雅玉、乐家珍等代表提出关于加强公共安全意识宣传普及建议,市民要提高公共安全意识,适应城市生活的规则性和道德性,特别是要加强对幼儿、中小学生的安全教育,强化预防性、急救性知识教育以及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法律法规教育普及,形成维护城市安全运行人人有责的社会氛围。丁建勇代表提出加强数据库建设,完善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流程、机制的建议,使责任部门与责任人有覆盖各环节细节的完备、整体的解决方案。
烟花爆竹燃放是群众十分关注的问题,相关法规的修改也已进入市人大常委会立法视野。一些代表连年来都在呼吁在本市范围内禁止销售烟花爆竹,扩大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范围。会议期间,金永红等58名代表联名提出议案,鉴于由烟花爆竹引发的安全事故频频发生,建议从完善管理制度、加强源头管控、强化执法检查、增强宣传教育方面,有效加强烟花爆竹安全管理。 民生常在心头 共创幸福生活
改善民生,每年都是代表会上热议的话题,代表议案和建议的集中内容也很少跳出养老、交通、卫生、教育、住房保障等“衣食住行”、“一老一小”问题,这也正体现出人大代表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密切与人民群众联系的作用。群众看工作,幸福度有没有提高就是“硬指标”。代表们积极关注改善民生的大事小情,努力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审议中情真意切,代表议案和建议句句“贴肉”。今年代表们通过进社区联系人民群众、视察、座谈、走访等方式形成的代表建议共有337件,与去年同期269件相比,增加了25.3%。其中,有关公共交通和道路建设的有111件,有关住房保障的有51件,有关医药卫生的有47件,有关教育的有41件,有关养老的有31件。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交通线路优化、医养结合、物业管理、收入分配等问题都是代表建议的重点关注内容。
促进养老事业发展已连续提了多年,今年的聚焦点在“医养结合”。面对养老服务需求日益紧迫的现状,如何来破题打通医养结合的“末梢神经”?代表们在审议中“把脉”:医养结合资源相当匮乏、医疗救治软硬件功能有缺、医疗支付方式制约医养结合是主要问题。一些代表提出要明确医养结合规范,引导优质资源进入医养结合领域并得以高效运用,要鼓励社会多元化举办医养结合机构,并加快医养结合服务从业人员的培养。方玉明代表多年来关注医养结合工作,他攒着一肚子故事参加大会“医养结合”专题审议,呼吁完善顶层设计,破解医养脱节的现实尴尬,同时他也以代表建议形式提出“进一步做好医养结合工作的几点建议”,建议研究出台《对接养老机构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工作细则》,建立有序的双向转诊机制,此外他还建议加强对社会力量参与医养结合的引导,政府要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扫除制度障碍,使公立、民营、混合制的各种养老服务机构都享受同等待遇,护理院、高龄护理站、养老机构、日托所等各政策方面要形成共享机制。许利、陈晓玲、傅舒昆等代表也提出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资源,积极探索医养结合养老护老的建议》、《关于尽快出台“医养结合”模式规范,提升综合养老服务能力的建议》、《关于医养结合机构中如何实施医疗服务的建议》等代表建议。关于养老服务,杨浦代表团有15名代表联名建议,为应对日益严峻的老龄化形势,应当建立市、区、街道三级管理体制,加强基层配套设施建设,动员社会资源提供养老服务,加强和完善本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小区物业管理事关群众安居乐业,然而近年来群众各类反响不断。一些小区物业管理费拖欠比例高,物业抛盘现象多发,业委会不作为或乱作为,物业企业运作不规范,小区停车难现象普遍,违法搭建、群租时有发生,物业管理常常被推上“风口浪尖”。张雅玉等11名代表联名提出议案,鉴于本市住宅小区业委会在组建、换届和运行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物业管理中一些矛盾亟需解决,建议修改《上海市住宅物业管理规定》。楼帼玲代表提出《关于完善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的建议》,就业委会建设、治理群租、交物业费纳入征信系统等方面提出建议。刘琼代表提出《关于探索“微型小区”物业管理可行途径的建议》,建议研究并制订相关配套政策,明确在原物业企业撤离、无新物业企业聘请的情况下,业主实施自行管理的方式及操作流程等。同时,对涉及电梯、水泵、技防设施等人身、财产安全的特定物业,制定政府指定物业托管的政策规定。
每年市人代会都会安排现场办理这个平台,便于代表向有关部门当面反映有关情况、提出意见建议、咨询了解相关政策制度、促进办理代表建议。1月29日上午现场办理会上,38个单位派出619名干部参加,共接待代表491人次,短短一个半小时,现场办理代表建议6件,回答代表口头咨询216项。现场办理聚焦公共交通、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民生热点。李飞康代表每年都会来到市交通委摊位前,找孙建平主任“聊车牌”。他在连续两年提出代表建议的基础上,今年又提出了自己的设想方案。潘书鸿、杜倩文代表一直对本市道路交通资源、公交专用道问题十分关注,现场办理时与市交通委、交警总队等负责人进行沟通。有的代表本打算提交城市规划方面的代表建议,但部分内容尚未全面了解清楚,趁着现场办理这个机会,向有关部门作咨询,并提出自己的意向和初步考虑,听听部门意见,也不失为一种提高代表建议质量的“备课”。
政府职能转变 提升行政效能
提高政府依法全面履行职责、依法行使行政权力、依法处理行政事务的能力,不仅是依法治国的时代要求,更是建设法治政府的衡量标准。代表们提出,要适应社会各方期盼,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激发市场活力,建立健全政府权力清单,加快推进政府责任清单,努力突破制约行政效能的“天花板”。李贻明等51名代表联名提出议案,建议将市委“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课题的研究成果予以转化,解决街道机构改革、城市综合管理、社区建设管理、村级治理等方面的问题,切实加强基层建设。针对行政执法工作水平和政府自身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代表们提出了15件建议。比如,徐槟等13名代表就行政部门职责法定化联名提出代表建议,提出要有一个统一、便捷的决策、执行体系,建议加快推出政府负面清单、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推进行政部门职责法定化。张哲代表提出不断提高政府依法行政能力的建议,还有代表提出关于建立本市市级政府法律顾问团的建议和关于政府面向社会统一采购法律服务的建议。
在人大自身制度建设方面,本次代表大会审议、表决通过了与代表履职密切相关的“一办法两规定”。代表们在参与代表履职和代表工作立法过程中也更加关注人大常委会各项工作。代表们共提出11件与人大工作相关的代表建议,所提建议涉及预算监督、组织司法公正相关专题调研、制定专题询问办法、建立代表大会审议发言意见办理制度、完善代表建议工作规程及相关网上系统、提高人大工作信息化水平等。比如,洪垒等12名代表提出建议,为贯彻落实《预算法》关于人大常委会对本级预算草案重点审查包括“支出绩效实施情况和重点支出、重大投资项目资金的使用及绩效情况”的规定,希望市人大抓紧修订相关条例和实施细则,全面推进人大对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逐步推动人大对财政支出由程序性监督向实质性监督、从制度性监督向效益型监督转变,增强人大对财政支出预算监督的实效。陈岳川、许利、王玉香等代表都对加强人大信息化建设提出代表建议,有的提出要贯彻落实”一办法两规定“,抓紧完善人大公众网和人大代表网,有的建议建立人大代表网的移动管理平台,以APP的方式进行交互,方便代表通过互联网“移动履职”。这些代表建议与代表议案一样,都将有力促进常委会不断提高立法、监督和代表工作水平。
培育创新土壤 打通创新阻碍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要推进,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收益分配制度改革、促进企业发展等各项工作都要全面创新。代表们紧紧围绕推动“发展”这个中心词,认真思考如何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深化改革、创新驱动发展、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积极献计献策。
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今年会场“大热”。代表们都认为,上海经济要想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走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条路,这既是国家的战略思考,也符合上海发展实际。归纳代表们关于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意见建议,主要着眼于四方面:一是项目,二是人才,三是平台,四是环境。代表们在审议中提出,上海需要在大项目、大平台上有“打得响”的内容“秀肌肉”,但更需要在创新创业人才的培育、创新环境的营造方面勤练“内功”。代表议案和建议中对此也多有涉及。尹邦奇等15名代表联名提出议案,建议加快制定《上海市技术转移条例》,以解决知识创新体系短板的问题,打通源头创新的诸多瓶颈。一些代表在会前就开展了深入、扎实的调研,提出了针对性很强的代表建议。比如本次会议的前八件代表建议都是由刘民钢代表围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从八个不同角度提出的,建议从及时修订科技发展规划尽快明确上海科技发展总体目标、明确制定和宣示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目标、强化高等学校在基础研究方面的作用、注重大学科研成果转化、加强科技创新型小企业政策支持、注重从小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在大学生中培养创新型人才、吸引外来高端人才等方面研究推进。郑惠强代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提出发展信息技术,并将其优势广泛、深入地应用到传统工业领域,切实提升工业生产能级,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智能制造”。建议做好顶层设计,抓紧制定标准和规划;聚焦“四新”经济,推动试点示范应用;营造良好支撑环境,助力智能制造创新发展;重视网络与信息安全,确保控制系统安全运行。刘波英等37名代表提出,为了加速形成设计和创新引领的城市发展模式,建议设立“上海市长设计奖”。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谋划之年。有多位代表就编制“十三五”规划提出建议,角度各有不同,有建议为编制“十三五”规划提供基础信息依据的,也有要求加强规划编制前的调研和顶层设计的,既有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也有涉及公共交通体系建设的,还有继续关注旧区改造的。还有一些代表就进一步推进自贸区建设提出代表建议,比如陆培明代表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关于推动上海自贸区金融领域创新、推动上海自贸区科技创新、加强上海自贸区投资管理服务创新、完善配套制度推动上海自贸区转型发展等4件代表建议。此外,郑维琴等15名代表联名提出议案,认为上海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期,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优化资源配置、扩大内需、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前提,为此建议加快信用立法,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城市运行安全 精细不容误差
人民的生命安全高于一切,安全管理工作责任重于泰山。当前本市城市安全进入一种“新常态”,由此带来特大型城市精细化管理任务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这已成为广大代表在审议中形成的共识。加强应急管理制度建设、加快相关数据库建设、完善管理机构、加强技术保障、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城市安全管理的科技含量……代表们积极为维护广大市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运行安全出谋划策。
刘中民等35名代表提出,大型群众性活动紧急医疗救援是确保群众自发性活动、突发性群体聚会安全风险控制的重要保障,建议根据尽快制定《上海市大型群众性活动紧急医疗救援规定》;吴坚等13名代表也提出了制定《上海市社会急救条例》的议案。代表建议方面,共有76件针对城市管理和城市运行安全的各方面工作提出意见建议,其中涉及大型群众活动安全管理24件,交通安全22件,食品安全5件,消防安全5件,其他城市安全管理20件。黄浦代表团有15名代表联名建议,要以更大的决心、更高的标准、更严的措施,进一步强化公共安全意识,加强突发事件的应急演练,提升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张英等代表建议,依托物联网、大数据等创新技术构建科学合理的社会风险防范体系。许丽萍代表提出关于城市安全“精细化”管理的思考,建议城市管理者要提升对风险宏观预判的能力,保持“如履薄冰”的风险意识,避免“侥幸心理”,避免安全管理“时紧时松”局面;要全面梳理城市管理中的各类安全风险,逐个消除“管理盲点”;借助各类媒体、社区宣传等,提升全体市民的风险意识与自我保护意识,发挥社会组织特别是志愿者团队在城市安全管理的积极作用;完善问责机制,推动政府管理机构“尽责的紧迫性”,防止问责“忽紧忽松”,避免“问责不到位”或“盲目问责”。张雅玉、乐家珍等代表提出关于加强公共安全意识宣传普及建议,市民要提高公共安全意识,适应城市生活的规则性和道德性,特别是要加强对幼儿、中小学生的安全教育,强化预防性、急救性知识教育以及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法律法规教育普及,形成维护城市安全运行人人有责的社会氛围。丁建勇代表提出加强数据库建设,完善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流程、机制的建议,使责任部门与责任人有覆盖各环节细节的完备、整体的解决方案。
烟花爆竹燃放是群众十分关注的问题,相关法规的修改也已进入市人大常委会立法视野。一些代表连年来都在呼吁在本市范围内禁止销售烟花爆竹,扩大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范围。会议期间,金永红等58名代表联名提出议案,鉴于由烟花爆竹引发的安全事故频频发生,建议从完善管理制度、加强源头管控、强化执法检查、增强宣传教育方面,有效加强烟花爆竹安全管理。 民生常在心头 共创幸福生活
改善民生,每年都是代表会上热议的话题,代表议案和建议的集中内容也很少跳出养老、交通、卫生、教育、住房保障等“衣食住行”、“一老一小”问题,这也正体现出人大代表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密切与人民群众联系的作用。群众看工作,幸福度有没有提高就是“硬指标”。代表们积极关注改善民生的大事小情,努力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审议中情真意切,代表议案和建议句句“贴肉”。今年代表们通过进社区联系人民群众、视察、座谈、走访等方式形成的代表建议共有337件,与去年同期269件相比,增加了25.3%。其中,有关公共交通和道路建设的有111件,有关住房保障的有51件,有关医药卫生的有47件,有关教育的有41件,有关养老的有31件。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交通线路优化、医养结合、物业管理、收入分配等问题都是代表建议的重点关注内容。
促进养老事业发展已连续提了多年,今年的聚焦点在“医养结合”。面对养老服务需求日益紧迫的现状,如何来破题打通医养结合的“末梢神经”?代表们在审议中“把脉”:医养结合资源相当匮乏、医疗救治软硬件功能有缺、医疗支付方式制约医养结合是主要问题。一些代表提出要明确医养结合规范,引导优质资源进入医养结合领域并得以高效运用,要鼓励社会多元化举办医养结合机构,并加快医养结合服务从业人员的培养。方玉明代表多年来关注医养结合工作,他攒着一肚子故事参加大会“医养结合”专题审议,呼吁完善顶层设计,破解医养脱节的现实尴尬,同时他也以代表建议形式提出“进一步做好医养结合工作的几点建议”,建议研究出台《对接养老机构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工作细则》,建立有序的双向转诊机制,此外他还建议加强对社会力量参与医养结合的引导,政府要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扫除制度障碍,使公立、民营、混合制的各种养老服务机构都享受同等待遇,护理院、高龄护理站、养老机构、日托所等各政策方面要形成共享机制。许利、陈晓玲、傅舒昆等代表也提出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资源,积极探索医养结合养老护老的建议》、《关于尽快出台“医养结合”模式规范,提升综合养老服务能力的建议》、《关于医养结合机构中如何实施医疗服务的建议》等代表建议。关于养老服务,杨浦代表团有15名代表联名建议,为应对日益严峻的老龄化形势,应当建立市、区、街道三级管理体制,加强基层配套设施建设,动员社会资源提供养老服务,加强和完善本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小区物业管理事关群众安居乐业,然而近年来群众各类反响不断。一些小区物业管理费拖欠比例高,物业抛盘现象多发,业委会不作为或乱作为,物业企业运作不规范,小区停车难现象普遍,违法搭建、群租时有发生,物业管理常常被推上“风口浪尖”。张雅玉等11名代表联名提出议案,鉴于本市住宅小区业委会在组建、换届和运行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物业管理中一些矛盾亟需解决,建议修改《上海市住宅物业管理规定》。楼帼玲代表提出《关于完善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的建议》,就业委会建设、治理群租、交物业费纳入征信系统等方面提出建议。刘琼代表提出《关于探索“微型小区”物业管理可行途径的建议》,建议研究并制订相关配套政策,明确在原物业企业撤离、无新物业企业聘请的情况下,业主实施自行管理的方式及操作流程等。同时,对涉及电梯、水泵、技防设施等人身、财产安全的特定物业,制定政府指定物业托管的政策规定。
每年市人代会都会安排现场办理这个平台,便于代表向有关部门当面反映有关情况、提出意见建议、咨询了解相关政策制度、促进办理代表建议。1月29日上午现场办理会上,38个单位派出619名干部参加,共接待代表491人次,短短一个半小时,现场办理代表建议6件,回答代表口头咨询216项。现场办理聚焦公共交通、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民生热点。李飞康代表每年都会来到市交通委摊位前,找孙建平主任“聊车牌”。他在连续两年提出代表建议的基础上,今年又提出了自己的设想方案。潘书鸿、杜倩文代表一直对本市道路交通资源、公交专用道问题十分关注,现场办理时与市交通委、交警总队等负责人进行沟通。有的代表本打算提交城市规划方面的代表建议,但部分内容尚未全面了解清楚,趁着现场办理这个机会,向有关部门作咨询,并提出自己的意向和初步考虑,听听部门意见,也不失为一种提高代表建议质量的“备课”。
政府职能转变 提升行政效能
提高政府依法全面履行职责、依法行使行政权力、依法处理行政事务的能力,不仅是依法治国的时代要求,更是建设法治政府的衡量标准。代表们提出,要适应社会各方期盼,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激发市场活力,建立健全政府权力清单,加快推进政府责任清单,努力突破制约行政效能的“天花板”。李贻明等51名代表联名提出议案,建议将市委“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课题的研究成果予以转化,解决街道机构改革、城市综合管理、社区建设管理、村级治理等方面的问题,切实加强基层建设。针对行政执法工作水平和政府自身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代表们提出了15件建议。比如,徐槟等13名代表就行政部门职责法定化联名提出代表建议,提出要有一个统一、便捷的决策、执行体系,建议加快推出政府负面清单、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推进行政部门职责法定化。张哲代表提出不断提高政府依法行政能力的建议,还有代表提出关于建立本市市级政府法律顾问团的建议和关于政府面向社会统一采购法律服务的建议。
在人大自身制度建设方面,本次代表大会审议、表决通过了与代表履职密切相关的“一办法两规定”。代表们在参与代表履职和代表工作立法过程中也更加关注人大常委会各项工作。代表们共提出11件与人大工作相关的代表建议,所提建议涉及预算监督、组织司法公正相关专题调研、制定专题询问办法、建立代表大会审议发言意见办理制度、完善代表建议工作规程及相关网上系统、提高人大工作信息化水平等。比如,洪垒等12名代表提出建议,为贯彻落实《预算法》关于人大常委会对本级预算草案重点审查包括“支出绩效实施情况和重点支出、重大投资项目资金的使用及绩效情况”的规定,希望市人大抓紧修订相关条例和实施细则,全面推进人大对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逐步推动人大对财政支出由程序性监督向实质性监督、从制度性监督向效益型监督转变,增强人大对财政支出预算监督的实效。陈岳川、许利、王玉香等代表都对加强人大信息化建设提出代表建议,有的提出要贯彻落实”一办法两规定“,抓紧完善人大公众网和人大代表网,有的建议建立人大代表网的移动管理平台,以APP的方式进行交互,方便代表通过互联网“移动履职”。这些代表建议与代表议案一样,都将有力促进常委会不断提高立法、监督和代表工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