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矛盾统一体。备课时,教师就预设:教学环节和教学对象。尽管如此,课堂上还是在不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而教师也在课堂中不停地调整预设环节与生成环节,使两者达到平衡,以求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在互动中各种不确定因素的比例大大提高,要想在动态的课堂中随时把握住预设与生成的平衡并不容易。
课堂案例
课堂案例一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教学内容《连乘应用题》。例题的主题图是一幅学生集体操的方阵图,通过图文方式揭示要解决的问题。笔者在备课中特别考虑到了这幅图,准备将它换成一个长方形,并且告知学生这是一个学生方阵,之后问学生,知不知道这个方阵有多少人。之所以这样考虑,目的是希望通过这样一个设问让学生明白条件不充分时,无法解决相应的问题,进而让学生找到对应的条件。但实际情况是,当笔者出示这个长方形并告知这是一个学生方阵,接着问:“你知道这个方阵有多少人吗?”本来按照笔者的预设学生应该回答算不出,因为缺少条件,但当这个问题一抛出,马上有好一些学生回答“知道”,并且振振有词地告诉笔者是:长乘宽算出来的。笔者当时愣在讲台上好半天,才反应过来学生把前面所学的求面积的相关知识拿来用了(前一单元就是面积的知识),无奈之下,笔者只好直接出示了主题图,把学生拉了回来。
教学反思 这个教学片段就取自平时教学的一环,应该说是教师失败地预设导致了学生偏离主题的生成。究其原因,教师在备课当中想当然地预设,没有把握到学生的现实起点,事实上,当时课堂上就有学生不明白学生方阵是怎么一个站法。
课堂案例二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除数是一位数(商两位数)的估算》。学生是第一次接触除法的估算,备课时也很头痛了一阵:怎样来告诉学生估法,按照加、减、乘的估算经验,用四舍五入法即可,可是在除法估算当中,即使是把被除数看作了最接近的几百几十的数,还是会出现不能整除的情况。那到底应该怎样教呢?直到上课铃声响起时,都没有想出什么好的方法,于是笔者决定用讲授法直接“告诉”。上课一开始,先出示例题,学生列出算式114÷3,明确问题需要估算,学生利用经验很快得出:将114看作120,然后口算120除以3就得40,即114除以3约等于40。到此笔者准备将习题194÷6、378÷5出示给学生完成,准备用讲授法告诉学生这种情况的估法。这时,有一名学生举起了小手,他是一个聪明爱动脑的孩子,“他会有什么问题呢?”笔者边想边示意他说。“老师,如果被除数是140,该怎样估呢?”笔者一听马上将这个算式板书:140÷3≈ ,同时将这个问题抛给全班学生:“是啊,现在怎么估呢?”学生考虑一会儿后陆续有人举手,说可以将140估为150,或者估低一点为120。这个问题解决后,他又问了:“那要是144,又该怎么办呢?”笔者又将144÷3≈ 板书,继续抛给学生:“现在又应该怎么办呢?”这下教室安静了好久,有个优等生站起来说:“我有办法,可以用‘连估’法,就是先将144估为140,但140除以3有余数,那就再估一次,将140估成150,就可以了。”显然,他这个方法得到了全班同学的认可,于是笔者准备的习题就真正变成了练习题,让学生用自己发现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 应该说学生这一生成完全是出乎意料,更没有想到那位同学会连续提出两个问题,而事实上正是有他这两个问题的推动,无形中将最头痛的问题化解了,而且学生们学起来也是兴趣盎然,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那份成就感与自豪感使得学生们整堂课充满了干劲。课后,笔者不禁又想了,事先似乎没有作什么预设呀,甚至乎,根本就是打算要用讲授法直接“告诉”。而这一次的生成似乎让笔者感觉到课堂上预设与生成的某种平衡:课堂上给学生说的机会,给学生想的空间,教师只需顺势引导,利用课堂上生成的新的教学资源,果断调整自己预设的教学过程,就可以出现一次又一次的精彩生成。
教学感悟
不过,像上述那样的生成实在太少,很多时候课堂生成如预设一般顺利,笔者不禁怀疑学生是否真的主动参与;有时课堂生成却产生了负面的影响,不得不反思到底是哪里出现了问题。但不论是预设的生成还是未生成的预设,都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千变万化。面对课堂出现的各类生成,首先要做的应是把教材和学生钻研透彻,这是应变生成的基础;其次,要摆正面对意外的心态,定位好师生的角色地位,真正把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敢于展现一个真实自然的课堂;最后,要善于经常总结经验、反思不足,不断提高自己的内在教学基本功,从而在课堂上真正做到胸有成竹、临危不惧、游刃有余。
(作者单位: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进贤小学)
课堂案例
课堂案例一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教学内容《连乘应用题》。例题的主题图是一幅学生集体操的方阵图,通过图文方式揭示要解决的问题。笔者在备课中特别考虑到了这幅图,准备将它换成一个长方形,并且告知学生这是一个学生方阵,之后问学生,知不知道这个方阵有多少人。之所以这样考虑,目的是希望通过这样一个设问让学生明白条件不充分时,无法解决相应的问题,进而让学生找到对应的条件。但实际情况是,当笔者出示这个长方形并告知这是一个学生方阵,接着问:“你知道这个方阵有多少人吗?”本来按照笔者的预设学生应该回答算不出,因为缺少条件,但当这个问题一抛出,马上有好一些学生回答“知道”,并且振振有词地告诉笔者是:长乘宽算出来的。笔者当时愣在讲台上好半天,才反应过来学生把前面所学的求面积的相关知识拿来用了(前一单元就是面积的知识),无奈之下,笔者只好直接出示了主题图,把学生拉了回来。
教学反思 这个教学片段就取自平时教学的一环,应该说是教师失败地预设导致了学生偏离主题的生成。究其原因,教师在备课当中想当然地预设,没有把握到学生的现实起点,事实上,当时课堂上就有学生不明白学生方阵是怎么一个站法。
课堂案例二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除数是一位数(商两位数)的估算》。学生是第一次接触除法的估算,备课时也很头痛了一阵:怎样来告诉学生估法,按照加、减、乘的估算经验,用四舍五入法即可,可是在除法估算当中,即使是把被除数看作了最接近的几百几十的数,还是会出现不能整除的情况。那到底应该怎样教呢?直到上课铃声响起时,都没有想出什么好的方法,于是笔者决定用讲授法直接“告诉”。上课一开始,先出示例题,学生列出算式114÷3,明确问题需要估算,学生利用经验很快得出:将114看作120,然后口算120除以3就得40,即114除以3约等于40。到此笔者准备将习题194÷6、378÷5出示给学生完成,准备用讲授法告诉学生这种情况的估法。这时,有一名学生举起了小手,他是一个聪明爱动脑的孩子,“他会有什么问题呢?”笔者边想边示意他说。“老师,如果被除数是140,该怎样估呢?”笔者一听马上将这个算式板书:140÷3≈ ,同时将这个问题抛给全班学生:“是啊,现在怎么估呢?”学生考虑一会儿后陆续有人举手,说可以将140估为150,或者估低一点为120。这个问题解决后,他又问了:“那要是144,又该怎么办呢?”笔者又将144÷3≈ 板书,继续抛给学生:“现在又应该怎么办呢?”这下教室安静了好久,有个优等生站起来说:“我有办法,可以用‘连估’法,就是先将144估为140,但140除以3有余数,那就再估一次,将140估成150,就可以了。”显然,他这个方法得到了全班同学的认可,于是笔者准备的习题就真正变成了练习题,让学生用自己发现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 应该说学生这一生成完全是出乎意料,更没有想到那位同学会连续提出两个问题,而事实上正是有他这两个问题的推动,无形中将最头痛的问题化解了,而且学生们学起来也是兴趣盎然,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那份成就感与自豪感使得学生们整堂课充满了干劲。课后,笔者不禁又想了,事先似乎没有作什么预设呀,甚至乎,根本就是打算要用讲授法直接“告诉”。而这一次的生成似乎让笔者感觉到课堂上预设与生成的某种平衡:课堂上给学生说的机会,给学生想的空间,教师只需顺势引导,利用课堂上生成的新的教学资源,果断调整自己预设的教学过程,就可以出现一次又一次的精彩生成。
教学感悟
不过,像上述那样的生成实在太少,很多时候课堂生成如预设一般顺利,笔者不禁怀疑学生是否真的主动参与;有时课堂生成却产生了负面的影响,不得不反思到底是哪里出现了问题。但不论是预设的生成还是未生成的预设,都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千变万化。面对课堂出现的各类生成,首先要做的应是把教材和学生钻研透彻,这是应变生成的基础;其次,要摆正面对意外的心态,定位好师生的角色地位,真正把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敢于展现一个真实自然的课堂;最后,要善于经常总结经验、反思不足,不断提高自己的内在教学基本功,从而在课堂上真正做到胸有成竹、临危不惧、游刃有余。
(作者单位: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进贤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