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不同的城市具有不同的结构形态,且又符合一定的规律。西安是国际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经历了五千多年的城市兴衰,先后有周、秦、汉、唐等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其城市空间形态独具韵味。故本文通过探讨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和特征,重点剖析了西安天然廊道空间形态、街道空间形态和节点空间形态等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内部空间形态,以便对西安今后空间形态的发展有所启迪。
关键词:空间形态;城市 ;节点
中图分类号:TU972+.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及文化的迅速传播,全球城市面貌日益趋同,城市特色渐进缺失。城市特色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城市规划设计者、建设者与经营者对塑造特质的城市空间形态与城市特色内涵的相互关系缺乏足够的重视。故本文以西安的城市空间形态为例,对如何塑造城市自身的空间形态特色,更好地保持和发扬城市特色作了深入探讨。
1 城市空间形态
城市空间形态指城市内部空间的形式与状态,以及其形成和演变的内在机制。在这个意义上,城市空间形态主要分为天然廊道空间形态、街道空间形态、节点空间形态、绿地空间形态等几种类型[1]。城市的空间形态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历史文化背景下,各构成要素在多种机制作用下长期发展演变的结果。
2城市空间形态的特性
城市空间形态的特性主要有主观性、多样性、可识别性、与建筑形态的一致性、与功能分区的统一性、与民族地域的密切性、与文化历史的关联性、与自然环境的协调性。
城市空间形态虽然是客观存在,但人是空间的主体,城市空间形态由人创造,又由人去感受,因此具有极强的主观性,它与创造者和感受者的文化程度、社会经历、年龄、性格、爱好、心理状态有关。
建筑作为城市空间形态的硬质界面,建筑的体量、模式、质感、风格、色彩、建筑所形成的天际线,对城市空间形态产生最直接、最强烈的影响,造成城市空间形态与建筑形态的一致性。
不同民族、地域在社会进步及经济发展上程度不同,也会在诸多方面形成自己特有的东西,包括生产习惯、服饰、建筑等,对城市空间形态产生影响,形成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城市空间形态。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城市的发展是在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城市空间形态必然受到自然环境影响并与之协调。如南方城市、北方城市、平原城市、高原城市、水乡城市等都是建立在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产生的不同的城市空间形态。
城市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一种文化现象。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是人们长期生活的行为方式和文化积淀的表现。因为城市空间形态具有历史延续性,历史悠久的城市,其城市空间形态往往具有较高的文化品味。
3西安的城市空间形态
西安是国际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经历了五千多年的城市兴衰,先后有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其城市空间形态独具韵味。
3.1天然廊道空间形态
城市中的河、湖水系是城市中的宝贵的天然资源,沿河形成的天然廊道空间形态,既有利于城市生态又可以使城市空间形态更加生动活泼。
3.1.1沿河打造生态景观廊道 渭河将成西安未来城中河
渭河作为西安未来的城中河,以其良好的生态环境资源和极具发展潜力的土地资源,将成为拉动西安城市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载体。
3.1.2文化长河、生态廊道——沣水碧波
根据考古发掘,西安附近最早的聚落是新石器时代遗址,主要分布在沣河、浐河、灞河、燏河和皂河流域,而以沣河、浐河最为密集。沣河是渭河的重要支流,流经关中平原最开阔的地段。现在沣河两岸的村落大多数都是建立在古代文化遗址上,仅沣河中游一段长约20公里的河岸两侧,就有十几处古村落遗址遥遥相望。
3.2街道空间形态
道路是城市的骨架,建筑围合道路形成街道,街道空间形态是城市空间形态的重要内容。街道空间形态的特点不但与其承担的功能、构成要素有关,还受到当地文化传统、民俗风情、地理环境、气候特点、城市设计理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西安的街道已经逐渐形成多样化的空间形态,各具特色。下面以南大街为例简述其改造过程中与其街道空间形态的相互关系。
南大街的改造是以新建和拓宽为基本手段,目的是适应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仅表现在新建建筑中对传统风格的模仿上。但事实证明,南大街的改造不仅没有从根本上改善交通状况,而且造成了这条街原有的传统风貌丧失殆尽,成为西安传统建筑文化的一大损失。
南大街的改造过程中仅注意建筑的表面形式与钟楼(以及南门)取得协调,而忽略了钟楼(以及南门)外部空间环境的整体构成,忽略了它们背后深层次的要素,恰恰正是由于南大街的改造对外部空间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才使南大街失去往日辉煌,使人们难以想象它曾是一条历史性街道。
同样,与南大街类似,西大街的改造也是不伦不类,现在的西大街虽然很繁华,但却失去了最本质的东西,其改造的意义大打折扣。可见,对于街道空间的改造,我们要继承和發扬民族传统,抓住传统建筑的设计精髓,不仅要保护重点建筑,而且要很好的保护利用外部空间,为主体建筑创造特有的环境气氛。这样才可以营造出适宜的城市空间形态。
3.3节点空间形态
重要的道路交叉形成城市节点空间,是街道空间的局部扩展,重要位置和重点处理的节点空间形态往往成为城市的标志性形态。美国规划师凯文·林奇通过城市意象的五要素识别了城市空间形态。其中节点空间是城市最重要的空间之一,一般都是城市的景观高潮点,对空间的比例尺度都有极高的要求,往往成为城市的标志性空间形态,是城市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强大的物质形式对识别一个节点并非绝对必要,然而一旦空间有了形态,其给人的印象就会更加深刻、更加难忘。成功的节点,不但在某些方面独一无二,同时也是周围环境特征的浓缩。比如西安钟楼、曲江遗址公园、大唐芙蓉园。
3.4广场空间形态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建筑密度越来越大,因此城市广场就如同给城市提供可以“透气”的空间,使城市可以“呼吸”,对丰富城市空间形态具有重要的意思。
例如以大雁塔为核心的作为西安会客厅的大雁塔南北广场,拥有一条1500米横贯南北的中央雕塑景观步行街的大唐不夜城等,这些都组成了城市广场空间形态。西安要建设成为一个国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城市,既要继承传统文化风貌,又要具备完善的旅游设施和全方位的休闲消费场所。
从城市空间形态上来讲,大唐不夜城中西安美术馆、西安音乐厅、曲江电影城这三大场馆的建设是一个这座古都的新地标,浓郁的唐风,富有张力的空间,扑面而来的盛唐气象,使它成为西安城市设计、城市特色的又一大亮点,而大唐文化主题雕塑在规模和气势上超过了丝绸之路群雕,超过了张骞出使西域群雕,更是和周边建筑交相辉映。纵观世界历史古都,不论是威尼斯的圣马克广场,还是马德里的西班牙广场,都无法与贞观广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张扬的文化气质相媲美。
4总结
城市空间形态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其核心是研究如何塑造多样性的城市空间形态,体现城市空间形态的民族性、地域性,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从而丰富城市特色的内涵。经过漫长的演变和发展,西安初步形成了天然廊道空间形态、街道空间形态、节点空间形态等多种城市空间形态,其形成过程及其特点都体现了西安的特质和城市记忆。
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是适应于城市经济发展的地域职能分工的必然结果,但同时也对城市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推动制约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和发展战略不仅赋予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机遇,更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塑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空间形态不是一成不变,而是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其原有的内涵,形成新的城市记忆。
参考文献:
[1]凯文·林奇.城市意象.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1.4
[2]宛素春等.城市空间形态解析.北京:科学出版, 2004
[3]白德懋.城市街道空间剖析.建筑学报, 1998(3): 13-15
[4]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第二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5]陈友华,赵民.城市规划概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
关键词:空间形态;城市 ;节点
中图分类号:TU972+.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及文化的迅速传播,全球城市面貌日益趋同,城市特色渐进缺失。城市特色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城市规划设计者、建设者与经营者对塑造特质的城市空间形态与城市特色内涵的相互关系缺乏足够的重视。故本文以西安的城市空间形态为例,对如何塑造城市自身的空间形态特色,更好地保持和发扬城市特色作了深入探讨。
1 城市空间形态
城市空间形态指城市内部空间的形式与状态,以及其形成和演变的内在机制。在这个意义上,城市空间形态主要分为天然廊道空间形态、街道空间形态、节点空间形态、绿地空间形态等几种类型[1]。城市的空间形态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历史文化背景下,各构成要素在多种机制作用下长期发展演变的结果。
2城市空间形态的特性
城市空间形态的特性主要有主观性、多样性、可识别性、与建筑形态的一致性、与功能分区的统一性、与民族地域的密切性、与文化历史的关联性、与自然环境的协调性。
城市空间形态虽然是客观存在,但人是空间的主体,城市空间形态由人创造,又由人去感受,因此具有极强的主观性,它与创造者和感受者的文化程度、社会经历、年龄、性格、爱好、心理状态有关。
建筑作为城市空间形态的硬质界面,建筑的体量、模式、质感、风格、色彩、建筑所形成的天际线,对城市空间形态产生最直接、最强烈的影响,造成城市空间形态与建筑形态的一致性。
不同民族、地域在社会进步及经济发展上程度不同,也会在诸多方面形成自己特有的东西,包括生产习惯、服饰、建筑等,对城市空间形态产生影响,形成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城市空间形态。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城市的发展是在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城市空间形态必然受到自然环境影响并与之协调。如南方城市、北方城市、平原城市、高原城市、水乡城市等都是建立在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产生的不同的城市空间形态。
城市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一种文化现象。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是人们长期生活的行为方式和文化积淀的表现。因为城市空间形态具有历史延续性,历史悠久的城市,其城市空间形态往往具有较高的文化品味。
3西安的城市空间形态
西安是国际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经历了五千多年的城市兴衰,先后有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其城市空间形态独具韵味。
3.1天然廊道空间形态
城市中的河、湖水系是城市中的宝贵的天然资源,沿河形成的天然廊道空间形态,既有利于城市生态又可以使城市空间形态更加生动活泼。
3.1.1沿河打造生态景观廊道 渭河将成西安未来城中河
渭河作为西安未来的城中河,以其良好的生态环境资源和极具发展潜力的土地资源,将成为拉动西安城市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载体。
3.1.2文化长河、生态廊道——沣水碧波
根据考古发掘,西安附近最早的聚落是新石器时代遗址,主要分布在沣河、浐河、灞河、燏河和皂河流域,而以沣河、浐河最为密集。沣河是渭河的重要支流,流经关中平原最开阔的地段。现在沣河两岸的村落大多数都是建立在古代文化遗址上,仅沣河中游一段长约20公里的河岸两侧,就有十几处古村落遗址遥遥相望。
3.2街道空间形态
道路是城市的骨架,建筑围合道路形成街道,街道空间形态是城市空间形态的重要内容。街道空间形态的特点不但与其承担的功能、构成要素有关,还受到当地文化传统、民俗风情、地理环境、气候特点、城市设计理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西安的街道已经逐渐形成多样化的空间形态,各具特色。下面以南大街为例简述其改造过程中与其街道空间形态的相互关系。
南大街的改造是以新建和拓宽为基本手段,目的是适应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仅表现在新建建筑中对传统风格的模仿上。但事实证明,南大街的改造不仅没有从根本上改善交通状况,而且造成了这条街原有的传统风貌丧失殆尽,成为西安传统建筑文化的一大损失。
南大街的改造过程中仅注意建筑的表面形式与钟楼(以及南门)取得协调,而忽略了钟楼(以及南门)外部空间环境的整体构成,忽略了它们背后深层次的要素,恰恰正是由于南大街的改造对外部空间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才使南大街失去往日辉煌,使人们难以想象它曾是一条历史性街道。
同样,与南大街类似,西大街的改造也是不伦不类,现在的西大街虽然很繁华,但却失去了最本质的东西,其改造的意义大打折扣。可见,对于街道空间的改造,我们要继承和發扬民族传统,抓住传统建筑的设计精髓,不仅要保护重点建筑,而且要很好的保护利用外部空间,为主体建筑创造特有的环境气氛。这样才可以营造出适宜的城市空间形态。
3.3节点空间形态
重要的道路交叉形成城市节点空间,是街道空间的局部扩展,重要位置和重点处理的节点空间形态往往成为城市的标志性形态。美国规划师凯文·林奇通过城市意象的五要素识别了城市空间形态。其中节点空间是城市最重要的空间之一,一般都是城市的景观高潮点,对空间的比例尺度都有极高的要求,往往成为城市的标志性空间形态,是城市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强大的物质形式对识别一个节点并非绝对必要,然而一旦空间有了形态,其给人的印象就会更加深刻、更加难忘。成功的节点,不但在某些方面独一无二,同时也是周围环境特征的浓缩。比如西安钟楼、曲江遗址公园、大唐芙蓉园。
3.4广场空间形态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建筑密度越来越大,因此城市广场就如同给城市提供可以“透气”的空间,使城市可以“呼吸”,对丰富城市空间形态具有重要的意思。
例如以大雁塔为核心的作为西安会客厅的大雁塔南北广场,拥有一条1500米横贯南北的中央雕塑景观步行街的大唐不夜城等,这些都组成了城市广场空间形态。西安要建设成为一个国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城市,既要继承传统文化风貌,又要具备完善的旅游设施和全方位的休闲消费场所。
从城市空间形态上来讲,大唐不夜城中西安美术馆、西安音乐厅、曲江电影城这三大场馆的建设是一个这座古都的新地标,浓郁的唐风,富有张力的空间,扑面而来的盛唐气象,使它成为西安城市设计、城市特色的又一大亮点,而大唐文化主题雕塑在规模和气势上超过了丝绸之路群雕,超过了张骞出使西域群雕,更是和周边建筑交相辉映。纵观世界历史古都,不论是威尼斯的圣马克广场,还是马德里的西班牙广场,都无法与贞观广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张扬的文化气质相媲美。
4总结
城市空间形态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其核心是研究如何塑造多样性的城市空间形态,体现城市空间形态的民族性、地域性,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从而丰富城市特色的内涵。经过漫长的演变和发展,西安初步形成了天然廊道空间形态、街道空间形态、节点空间形态等多种城市空间形态,其形成过程及其特点都体现了西安的特质和城市记忆。
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是适应于城市经济发展的地域职能分工的必然结果,但同时也对城市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推动制约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和发展战略不仅赋予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机遇,更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塑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空间形态不是一成不变,而是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其原有的内涵,形成新的城市记忆。
参考文献:
[1]凯文·林奇.城市意象.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1.4
[2]宛素春等.城市空间形态解析.北京:科学出版, 2004
[3]白德懋.城市街道空间剖析.建筑学报, 1998(3): 13-15
[4]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第二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5]陈友华,赵民.城市规划概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