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明初的莱州府是一个移民活跃时期。本文从明初的战乱背景、社会情况、统治举措等方面浅析莱州府移民问题,莱州府之所以能成为外来移民接纳区,主要由于战争和天灾造成了这里荒无人烟的衰败景象,而明初统治者通过屯田政策和设置卫所又挽救了莱州府的经济,增加了人口数量。
关键词:莱州府 移民 原因 明初
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2-0221-02
“移民”,简单来说就是迁移的人口,古文献《周礼》《管子》中就保有这种称呼。“迁民”“徙民”等也是文献中“移民”的同义词,很长时间以来,学术界对“移民”并未有严格界定。葛剑雄先生的《中国移民史》中认为,“一般来说,移民是指迁离了原来的居住地而在其他地方定居或居住了较长时间的人口。任何参加了这一迁移过程的人都是这次移民中的一员,都具有移民的身份。”
移民现象贯穿于中国的历史长河之中,人口的迁徙从古至今从未停止。对曾经的莱州府地域民众来说,关系最密切、影响最深远的,就是明初的移民。本文就明初莱州府地区为何有大量移民涌入稍作探讨。
一、莱州府
据《莱州府志(志二)》,“莱州府,禹贡青州之域……春秋时为莱子……战国属齐。秦为齐郡东境,汉置东莱郡隶青州……晋为东莱国及济南城阳长广诸郡……隋初罢郡改光州为莱州。大业初发州为郡,曰北海曰东莱曰高密,仍隸于青州。唐因之为莱州……而总属于河南道。宋为莱潍密三州,属京东东路。金属益都府山东东路,元初属益都路。”
本文讨论的是明初莱州府之南,《莱州府志(志二)》中记载:“明洪武元年升莱州为府,隶山东行省,领宁海、胶二州,掖莱阳、招远、文登、胶州……八县。六年割登州直隶行省,留胶水属莱。九年升登州为府,割莱阳、招远、宁海州、文登以属登,乃割青州、昌邑、胶州、高密以益莱,始降潍州为县,十九年又升胶水为平度州,以昌邑、潍二县为属。凡领州二县五,隶山东等处。……胶州洪武九年改属莱州府,领县二高密、即墨。”
《明史(卷四十一)》中曾记:“莱州府,洪武元年升为府。六年降为州。九年五月复升为府。领州二县五,西据布政司六百四十里。”“州二”即掖县,平度州,“县五”即潍县,昌邑,胶州,高密,即墨。
二、人口锐减原因
莱州府在明初涌入了大量外来移民,而本地人口却锐减,原因无外乎天灾人祸。
(一)战争
导致莱州府人口剧烈减少的战火主要有三场,即元末明初的农民起义、建文年间的“靖难之役”和永乐年间爆发的唐赛儿起义。
元末时期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战火首先蔓延到莱州府的是,韩山童、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以及他们所建立的龙凤政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六月,察罕帖木儿率兵攻打山东,战争一直持续到冬天,半年时间内山东郡县基本都被元军攻陷,死伤惨重。
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靖难”四年间,位于山东的莱州府亦未能幸免,如史料所载:“建文二年夏四月……景隆奔德州,五月辛未,奔济南。燕兵陷德州,随攻济南。庚辰,景隆败绩于城下,南走。”“冬十二月申午,燕兵犯济南,薄东昌。”“(建文)四月春正月申丑,魏国公徐辉祖帅师援山东。”众所周知,燕王朱棣即位,是为明成祖,取得了战争胜利。但“一将功成万骨枯”,战争之惨烈,唯有“淮以北鞠为茂草”可形容。同样,莱州府地区再次遭遇了人口减少、经济衰退的惨境。
永乐年间爆发的唐赛儿起义对莱州府也造成了不小的危害,其宗教因素对社会影响更是十分恶劣。唐赛儿是山东蒲台人,蒲台在元末曾经被控制在红巾军手中,明教也由此深入传播。永乐十八年二月初十,唐赛儿以白莲教组织群众,起义军名为“白莲军”,在即墨、诸城、益都、莒县等地活动,以益都卸石棚寨为中心,连胜前来讨伐的明军。附近等数十支队伍纷起响应,众至数万,大半个莱州府都卷入这场硝烟之中。
(二)天灾
1.饥荒
洪武五年,四月,政府救济莱州的饥荒。五月,政府救济山东的饥荒。六月,青州、莱州遭受了蝗灾。
洪武七年六月,山东遭受了蝗灾,免除了山东的田租。
洪武二十年十二月,政府救济登州、莱州的饥荒。
洪武二十四年,山东发生饥荒。
洪武二十五年,莱州府发生饥荒。
永乐元年三月,救济山东的饥荒。五月,山东又遭受了蝗灾。
永乐十三年八月,救济山东的饥荒。十二月,免除了山东州县的水旱田租。
永乐十四年正月,山东又遭受了饥荒。七月,山东又产生了蝗灾。
永乐十八年十一月,救济青州、莱州的饥荒。
2.洪水
洪武七年八月,高密县的胶河的水溢出来。八年七月,山东遭受水灾。
洪武二十三年七月,黄河在开封附近决口,山东范围因此遭受了水灾。
永乐十三年六月,救济山东的水灾。
永乐二十年,皇太子免除了山东的水灾粮。
连年天灾,民众困苦。永乐后期,明朝为营建北京,修治会通河,北征蒙古,耗资巨大,徭役征敛不息,山东是负担最重的地区之一。加之以上所述,水旱连年,农民以树皮、草根为食,卖妻鬻子,老幼流移,无以为生。
永乐十七年,“山东、河南、山陕诸处饥荒水旱相仍,至剥树皮,掘草根……老幼流移,颠踣道路,卖妻鬻子,以求苟活”。饥荒、蝗灾、水灾等自然灾害压垮了百姓,莱州府原本充裕的人口或死亡、或逃离家乡,此地也由人杰地灵变至荒无人烟。
三、人口移民原因
在天灾、战乱的影响下,明初莱州府地区的人民或死亡、或迁移,人口锐减,生灵涂炭。但同时,这也是外来人口大量涌入,本地人口得到填充的时期。
(一)人口填充
通过表1、表2可以发现,即墨市于明朝建立的村落共有812个,占村落总数的74.98%;胶县(今山东胶州市)建置于明朝的村落429个,占村落总数的53.42%。由此我们可以推测,明朝莱州府地区涌入了大量移民。笔者多方查探资料,在明朝建立的村落共有3448个,占所有村落比例的 71.4%。胶县、即墨和崂山的移民高峰均在明初,即洪武至永乐年间。所以,莱州府地区在明初时期迁入了大规模的移民,那么缘何产生这种现象,是我们进一步探究的方向。 《明史》也多次记载,统治者们采取各种措施,安抚当地民众,恢复发展生产。洪武三年、十八年十一月、二十三年十一月,三次全免山东之田租。永乐二十一年,也免除山东郡县的水灾田租。长期在战乱中遭受抢掠和繁重剥削的人民,经过政府免除租税的措施得以休养生息。面对人口的锐减,明朝统治者采取了更为根本的措施。
(二)政府举措
1.屯田
《明史·食货志》中记载,“屯田之制:曰军屯,曰民屯。太祖初,立民兵万户府,寓兵于农,其法最善。”政府通过屯田,鼓励百姓开垦荒地,恢复生产。洪武三年,济南知府陈修等人上书,山东地区土地大荒,应该允许没有土地的百姓去开垦。具体每户可以开垦15亩地,另外再给2亩地种菜,有余力之人可多多耕種,不限数目,不收租税。由此引发了山东的屯垦热潮。
更为直接的是,朱元璋采取了户部郎中刘九臬的建议,将浙西以及山西的居民迁到北平、山东、河南等地,这直接导致了明初莱州府移民人口的剧增。这些举措都增加了山东的人口,促进了经济的恢复。除了带有强制的移民开垦,还有自愿性质的招募百姓进行屯田。如《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九月。山西沁州的百姓张从整等一百一十六户,自愿响应招募到山东等地去屯种。
2.卫所制度
《明史·兵二篇》中说:“天下既定,度要害地,系一郡者设所,连郡者设卫……大小联比以成军。其取兵,有从征,有归附,有谪发。从征者,诸将所部兵,既定其地,因以留戍。”卫所制度是明初的基本国策之一,明初倭寇屡侵,烧杀掳掠,莱州府也深受其害。
《即墨市志》中记载洪武元年至洪武八年(1368年-1375年)倭寇曾7次侵扰山东沿海,即墨、诸城、莱阳沿海许多居民都死于倭寇手中。卫所制度不仅可以加强边疆和海疆的防御,还有助于恢复和发展生产。
据《莱州府志(志八·海迅)》中记载明洪武永乐年间莱州府共有三卫八所,即莱州卫(下设王徐寨所)、鳌山卫(下设雄崖所、浮山所),灵山卫(下设胶州所、夏河所)。卫所士兵的来源有从征、归附、谪发,与卫所设置紧密相连的是军户的驻防,这项措施不仅抵御了倭寇,还间接充实了莱州府的人口。
四、结语
明初的莱州府是一个移民活跃时期。本文从明初的时代背景、社会情况、统治者采取的措施等方面浅析了莱州府移民问题。莱州府之所以能成为外来移民接纳区,是由于战争和天灾造成了这里人口伤亡、万里无人烟的衰败景象。明初统治者通过屯田政策和卫所的设置挽救了莱州府的经济,增加了人口数量。
总体来看,明初莱州府的外来移民是政府宏观上积极处理的活动,实现了莱州府地区的人口与土地的平衡,促进了该地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移民热”仍然在当今中国切实存在,大型社会工程的实施、经济发展不平衡等所导致的人为“迁徙”等,一直为政府和社会所关注,此类问题的研究仍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清)张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1.
[2](清)莱州府志[M].清康熙五十一年刻本.
[3]葛剑雄.中国移民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4]朱光涌.洪武——永乐时期山东莱州府南部移民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
关键词:莱州府 移民 原因 明初
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2-0221-02
“移民”,简单来说就是迁移的人口,古文献《周礼》《管子》中就保有这种称呼。“迁民”“徙民”等也是文献中“移民”的同义词,很长时间以来,学术界对“移民”并未有严格界定。葛剑雄先生的《中国移民史》中认为,“一般来说,移民是指迁离了原来的居住地而在其他地方定居或居住了较长时间的人口。任何参加了这一迁移过程的人都是这次移民中的一员,都具有移民的身份。”
移民现象贯穿于中国的历史长河之中,人口的迁徙从古至今从未停止。对曾经的莱州府地域民众来说,关系最密切、影响最深远的,就是明初的移民。本文就明初莱州府地区为何有大量移民涌入稍作探讨。
一、莱州府
据《莱州府志(志二)》,“莱州府,禹贡青州之域……春秋时为莱子……战国属齐。秦为齐郡东境,汉置东莱郡隶青州……晋为东莱国及济南城阳长广诸郡……隋初罢郡改光州为莱州。大业初发州为郡,曰北海曰东莱曰高密,仍隸于青州。唐因之为莱州……而总属于河南道。宋为莱潍密三州,属京东东路。金属益都府山东东路,元初属益都路。”
本文讨论的是明初莱州府之南,《莱州府志(志二)》中记载:“明洪武元年升莱州为府,隶山东行省,领宁海、胶二州,掖莱阳、招远、文登、胶州……八县。六年割登州直隶行省,留胶水属莱。九年升登州为府,割莱阳、招远、宁海州、文登以属登,乃割青州、昌邑、胶州、高密以益莱,始降潍州为县,十九年又升胶水为平度州,以昌邑、潍二县为属。凡领州二县五,隶山东等处。……胶州洪武九年改属莱州府,领县二高密、即墨。”
《明史(卷四十一)》中曾记:“莱州府,洪武元年升为府。六年降为州。九年五月复升为府。领州二县五,西据布政司六百四十里。”“州二”即掖县,平度州,“县五”即潍县,昌邑,胶州,高密,即墨。
二、人口锐减原因
莱州府在明初涌入了大量外来移民,而本地人口却锐减,原因无外乎天灾人祸。
(一)战争
导致莱州府人口剧烈减少的战火主要有三场,即元末明初的农民起义、建文年间的“靖难之役”和永乐年间爆发的唐赛儿起义。
元末时期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战火首先蔓延到莱州府的是,韩山童、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以及他们所建立的龙凤政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六月,察罕帖木儿率兵攻打山东,战争一直持续到冬天,半年时间内山东郡县基本都被元军攻陷,死伤惨重。
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靖难”四年间,位于山东的莱州府亦未能幸免,如史料所载:“建文二年夏四月……景隆奔德州,五月辛未,奔济南。燕兵陷德州,随攻济南。庚辰,景隆败绩于城下,南走。”“冬十二月申午,燕兵犯济南,薄东昌。”“(建文)四月春正月申丑,魏国公徐辉祖帅师援山东。”众所周知,燕王朱棣即位,是为明成祖,取得了战争胜利。但“一将功成万骨枯”,战争之惨烈,唯有“淮以北鞠为茂草”可形容。同样,莱州府地区再次遭遇了人口减少、经济衰退的惨境。
永乐年间爆发的唐赛儿起义对莱州府也造成了不小的危害,其宗教因素对社会影响更是十分恶劣。唐赛儿是山东蒲台人,蒲台在元末曾经被控制在红巾军手中,明教也由此深入传播。永乐十八年二月初十,唐赛儿以白莲教组织群众,起义军名为“白莲军”,在即墨、诸城、益都、莒县等地活动,以益都卸石棚寨为中心,连胜前来讨伐的明军。附近等数十支队伍纷起响应,众至数万,大半个莱州府都卷入这场硝烟之中。
(二)天灾
1.饥荒
洪武五年,四月,政府救济莱州的饥荒。五月,政府救济山东的饥荒。六月,青州、莱州遭受了蝗灾。
洪武七年六月,山东遭受了蝗灾,免除了山东的田租。
洪武二十年十二月,政府救济登州、莱州的饥荒。
洪武二十四年,山东发生饥荒。
洪武二十五年,莱州府发生饥荒。
永乐元年三月,救济山东的饥荒。五月,山东又遭受了蝗灾。
永乐十三年八月,救济山东的饥荒。十二月,免除了山东州县的水旱田租。
永乐十四年正月,山东又遭受了饥荒。七月,山东又产生了蝗灾。
永乐十八年十一月,救济青州、莱州的饥荒。
2.洪水
洪武七年八月,高密县的胶河的水溢出来。八年七月,山东遭受水灾。
洪武二十三年七月,黄河在开封附近决口,山东范围因此遭受了水灾。
永乐十三年六月,救济山东的水灾。
永乐二十年,皇太子免除了山东的水灾粮。
连年天灾,民众困苦。永乐后期,明朝为营建北京,修治会通河,北征蒙古,耗资巨大,徭役征敛不息,山东是负担最重的地区之一。加之以上所述,水旱连年,农民以树皮、草根为食,卖妻鬻子,老幼流移,无以为生。
永乐十七年,“山东、河南、山陕诸处饥荒水旱相仍,至剥树皮,掘草根……老幼流移,颠踣道路,卖妻鬻子,以求苟活”。饥荒、蝗灾、水灾等自然灾害压垮了百姓,莱州府原本充裕的人口或死亡、或逃离家乡,此地也由人杰地灵变至荒无人烟。
三、人口移民原因
在天灾、战乱的影响下,明初莱州府地区的人民或死亡、或迁移,人口锐减,生灵涂炭。但同时,这也是外来人口大量涌入,本地人口得到填充的时期。
(一)人口填充
通过表1、表2可以发现,即墨市于明朝建立的村落共有812个,占村落总数的74.98%;胶县(今山东胶州市)建置于明朝的村落429个,占村落总数的53.42%。由此我们可以推测,明朝莱州府地区涌入了大量移民。笔者多方查探资料,在明朝建立的村落共有3448个,占所有村落比例的 71.4%。胶县、即墨和崂山的移民高峰均在明初,即洪武至永乐年间。所以,莱州府地区在明初时期迁入了大规模的移民,那么缘何产生这种现象,是我们进一步探究的方向。 《明史》也多次记载,统治者们采取各种措施,安抚当地民众,恢复发展生产。洪武三年、十八年十一月、二十三年十一月,三次全免山东之田租。永乐二十一年,也免除山东郡县的水灾田租。长期在战乱中遭受抢掠和繁重剥削的人民,经过政府免除租税的措施得以休养生息。面对人口的锐减,明朝统治者采取了更为根本的措施。
(二)政府举措
1.屯田
《明史·食货志》中记载,“屯田之制:曰军屯,曰民屯。太祖初,立民兵万户府,寓兵于农,其法最善。”政府通过屯田,鼓励百姓开垦荒地,恢复生产。洪武三年,济南知府陈修等人上书,山东地区土地大荒,应该允许没有土地的百姓去开垦。具体每户可以开垦15亩地,另外再给2亩地种菜,有余力之人可多多耕種,不限数目,不收租税。由此引发了山东的屯垦热潮。
更为直接的是,朱元璋采取了户部郎中刘九臬的建议,将浙西以及山西的居民迁到北平、山东、河南等地,这直接导致了明初莱州府移民人口的剧增。这些举措都增加了山东的人口,促进了经济的恢复。除了带有强制的移民开垦,还有自愿性质的招募百姓进行屯田。如《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九月。山西沁州的百姓张从整等一百一十六户,自愿响应招募到山东等地去屯种。
2.卫所制度
《明史·兵二篇》中说:“天下既定,度要害地,系一郡者设所,连郡者设卫……大小联比以成军。其取兵,有从征,有归附,有谪发。从征者,诸将所部兵,既定其地,因以留戍。”卫所制度是明初的基本国策之一,明初倭寇屡侵,烧杀掳掠,莱州府也深受其害。
《即墨市志》中记载洪武元年至洪武八年(1368年-1375年)倭寇曾7次侵扰山东沿海,即墨、诸城、莱阳沿海许多居民都死于倭寇手中。卫所制度不仅可以加强边疆和海疆的防御,还有助于恢复和发展生产。
据《莱州府志(志八·海迅)》中记载明洪武永乐年间莱州府共有三卫八所,即莱州卫(下设王徐寨所)、鳌山卫(下设雄崖所、浮山所),灵山卫(下设胶州所、夏河所)。卫所士兵的来源有从征、归附、谪发,与卫所设置紧密相连的是军户的驻防,这项措施不仅抵御了倭寇,还间接充实了莱州府的人口。
四、结语
明初的莱州府是一个移民活跃时期。本文从明初的时代背景、社会情况、统治者采取的措施等方面浅析了莱州府移民问题。莱州府之所以能成为外来移民接纳区,是由于战争和天灾造成了这里人口伤亡、万里无人烟的衰败景象。明初统治者通过屯田政策和卫所的设置挽救了莱州府的经济,增加了人口数量。
总体来看,明初莱州府的外来移民是政府宏观上积极处理的活动,实现了莱州府地区的人口与土地的平衡,促进了该地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移民热”仍然在当今中国切实存在,大型社会工程的实施、经济发展不平衡等所导致的人为“迁徙”等,一直为政府和社会所关注,此类问题的研究仍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清)张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1.
[2](清)莱州府志[M].清康熙五十一年刻本.
[3]葛剑雄.中国移民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4]朱光涌.洪武——永乐时期山东莱州府南部移民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