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视觉传达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构想针对国内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普遍存在的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较弱的现状,通过梳理和分析现有工作室教学模式的不足,积极探索时代背景下人才成长规律,提出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视觉传达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构想,旨在强化以学生创新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模式为驱动的专业建设规划,培养能更好把握社会整体发展趋势,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视觉传达设计专门人才。
关键词:创新能力;视觉传达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一般项目“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研究与实践——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为例”阶段性研究成果。
当前,国内大部分高等院校均设置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视觉传达设计是通过视觉媒介表现并传达给受众的一种现代设计形式,体现了设计学科发展的丰富内涵和时代特征,其范畴随着商品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的开发应用而逐渐扩大,并与其他学科领域相互交叉融合。视觉传达设计现已形成一个与其他媒介相互关联并协作的设计新领域。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具有艺术性、设计性、交叉性、多元性的特性。该专业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深厚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要求学生在创新开拓方面具备一定的能力。目前,国家高度重视各专业学科的创新实践教育工作,要求各高校各专业重视学生创新思维开发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创新教育理念带动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
一、工作室教学的概念和国内外发展现状
工作室教学是将“教学、实践、研究”融为一体的现代教育模式,即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理论教学为设计实践和项目课题提供前期基础服务,设计实践为理论教学和项目课题研究提供验证路径,项目课题研究为理论教学和设计实践进一步深入提供经验指导和一定的的资金支撑。在设计学科的发展过程中,将“工作室”概念引入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最早出现于德国魏玛的包豪斯设计学院。作为世界上第一所完全为发展现代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院,其强调科学的、逻辑的工作方法和艺术表现结合的教育体系至今仍影响着全球各国的设计教育。目前,欧洲大部分艺术设计院校都有相对独立的专业工作室,且工作室教学都非常注重与现实的实践项目相结合。国外的视觉传达设计水平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这和他们长期以工作室教学模式为主体展开人才培养是分不开的。
相较于国外,我国的视觉传达设计教学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几年随着全球国际交流的深入和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也开始注重学生通过具体的设计实践深化专业知识和强化基本技能的掌握,鼓励学生在参与项目课题的实践过程中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设计,主动增强创新意识。然而,受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相对滞后以及硬件设备的限制,在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中通过资源优化配置,構建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工作室实践教学培养模式还没有很好地实现,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以下问题。
(一)工作室制度不完善,难以广泛推广和应用
现阶段,国内高校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以创新能力培养的工作室教学制度尚未完善或者不够成熟。首先,相较于现行的班级制教学,工作室教学存在着诸多管理方面的问题,例如前期筹备不足、工作室随意命名、教学空间、师资分配以及教学时间发生冲突等。其次,导师层面的工作绩效考核机制和学生层面的资格准入、考核奖励以及动态流动机制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资源调配与整合的难题。除此之外,课题项目的储备,项目与现有课程体系的有机结合以及教务系统内各环节的学分互认等问题都导致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推广和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二)工作室组织形式和运作方式不统一
国内包括中央美术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西安美术学院、华东师范大学等多家艺术专业院校和综合类大学的艺术学院都采用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作为工作室制教学先驱的中央美术学院,根据教学思想和学科发展的需要,先后设立了l1个导师工作室,但是这些都是以研究型教学为主,所涉及的面不广,与大部分综合性院校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提出的“厚基础、宽口径、专门化”的教育理念以及培养具备深厚人文素养与实践创新设计能力的创新型人才的目标有所出入。另外,以广州美术学院为代表的一些专业艺术院校工作室制度是针对导师与市场项目结合成立的工作室。在这样的工作室实践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以教师所带的项目为主导,存在着教学的专门化和片面化。如果教师项目环节出现问题,必然导致教学进程和教学内容无法进行,这对于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专业文化素质的培养有极大影响。
由此可见,我国高校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的视觉传达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系统、完善的工作室教育理论与培养体系,迫切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深化。
二、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视觉传达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构想
(一)开展适合工作室模式的课题制教学方式
工作室课题制教学应该遵循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的原则,采用启发式的互动教学,打破以往先理论后作业的教学模式,导师把理论知识通过具体设计课题的作业辅导灵活地传授给学生,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和教学难点的理解,提高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工作室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是课题制教学,而课题制教学的核心是“实践”,是“干中学”。在这一完整的课程体系中,多元的课题与课程的有机结合是实践教学推进的关键。集合目前国内大部分工作室教学的前期经验和研究成果,可以尝试将课题制教学设定为“虚拟课题”“概念课题”“实践课题”和“综合性课题”四个不同的层次。
1.虚题虚做的虚拟课题。即课程教学围绕专业教案展开,课程作业有目的导向境内外专业设计竞赛,如广东省高校设计作品学院奖、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台湾时报金犊奖、靳埭强设计奖·全球华人设计,等等。
2.实题虚做或虚题实做的概念课题。即校企资源共享型联合课题与研究型课题,企业提供课题研究对象、技术等商业资源,工作室提供研究方法和策略,双方共同设定面向未来生活方式的相关课题并共享研究成果,如“一村一品”农产品包装设计、岭南文创产品设计、“一镇一业”粤字号品牌创意设计等。“虚拟课题”和“概念课题”都属于“放”的课题,目的是给学生更大的自主性,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实题实做的实践课题。此部分包括两种实践方式:一是将校企合作实践项目引入学校及课堂,专家以讲座和工作坊形式参与教学,以加强课题的实战性;二是学生在课程教师带领下深入企业,以设计实习的方式直接参与企业项目的运作。尤其是毕业设计实习环节,学生在老师和企业导师的共同带领下完成实践课题,对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的提升有极大的促进和帮助。
“实践课题”是“收”的课题,目的是帮助学生确立设计以市场为先导的观念。对教学而言,通过教学空间的拓展,让学生全程深度参与和体验市场调研、用户研究与定位、目标规划、创意设计、产品制造甚至营销及管理等整个流程,从而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和整体素养。
4.综合上述三个类型特征的综合性课题。这一类型课题主要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毕业设计环节中展开,鼓励学生通过团队协作向一些具有普世价值、同时具备一定创新难度的综合性课题发起挑战,并在挑战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跨专业学习能力和合作沟通能力。
设置不同层级和难度的课题实质上就是为学生创造了一种动态的、综合的教学培养环境。通过层层实践,学生基本能够全面掌握各种设计知识和技能,并胜任相应的设计工作岗位,遵守设计规则和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求。
(二)开放课堂,让企业和设计师参与教学
根据教学需要聘请行业专家或设计名师参与教学,通过对国际最新的设计信息的分析,结合市场调研、案例分析、项目实操等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最新的市场信息、行业规范和设计手段,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和职业素养。引入市场上投资人、产品开发者、职业经理人、技术骨干等角色,让他们共同参与到同学们的创意设计过程当中。
(三)搭建社会服务平台,促进教研成果向市场转化
建立了常态的校企互动机制,不断巩固课题教学的实践平台,拓宽课题源,吸收和利用社会的资源,改善专业教学条件,提高课题制教学的实效。通过实践项目的不断运作和累积,搭建与工作室课题制教学相配套的“研究+教学”平台,打通教学与产业的通路,促进产学研成果向市场转化,实现专业教学与产业对接。
三、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视觉传达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特色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视觉传达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旨在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以创新实践项目为重点,将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培养回归到“实践育人”的重要内容上。从教学改革支撑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平台等方面入手,建立不同层级的课题制教学,不断推进“三进”计划(进实验室、进工作室、进实践基地)和“四个一”工程(讲好一堂课、办好一个展览、打好一个比赛、做好一个项目),改变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改革现有实践教学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通过建立学校、企业、产业、区域的“四方联动”,构建多方协同的育人模式,共同搭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工作室、创新工作室、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相互支持的创新实践平台,开展应用性艺术设计人才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长效机制,强化专业工作室、创新工作室、实验室、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平台在实践教学的地位和作用,扩大参与学生的覆盖面,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竞争力,在教学中导入教师、企业、创新创业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创立一批以学生的自主创新创业项目为重点的研究项目,鼓励学生申报与参与,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展现的空间,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创意能力。
四、结语
实践和创新是设计学科的生命,对于本科阶段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是提高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本科生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基于创新能力培養的视觉传达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以不同层级的课题制工作室教学为核心,充分发挥多种实践平台的作用,通过“三进”计划和“四个一”工程,实施教师讲授与企业设计师帮带相结合、学校创新性项目与企业实际课题相配合、设计实践课程与国内外设计竞赛相组合的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了新时代条件下创新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大学生创新培养的新途径、新方法,建立了长效培育机制。
参考文献:
[1]吴兆奇.设计类院校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研究[J].设计,2018(7):66-68.
[2]陈祖展.基于学科竞赛的校企协同创新设计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0(2):88-89,92.
作者简介:刘晶鑫,硕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艺术学院艺术设计系讲师。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文创设计。
编辑:宋国栋
关键词:创新能力;视觉传达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一般项目“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研究与实践——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为例”阶段性研究成果。
当前,国内大部分高等院校均设置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视觉传达设计是通过视觉媒介表现并传达给受众的一种现代设计形式,体现了设计学科发展的丰富内涵和时代特征,其范畴随着商品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的开发应用而逐渐扩大,并与其他学科领域相互交叉融合。视觉传达设计现已形成一个与其他媒介相互关联并协作的设计新领域。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具有艺术性、设计性、交叉性、多元性的特性。该专业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深厚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要求学生在创新开拓方面具备一定的能力。目前,国家高度重视各专业学科的创新实践教育工作,要求各高校各专业重视学生创新思维开发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创新教育理念带动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
一、工作室教学的概念和国内外发展现状
工作室教学是将“教学、实践、研究”融为一体的现代教育模式,即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理论教学为设计实践和项目课题提供前期基础服务,设计实践为理论教学和项目课题研究提供验证路径,项目课题研究为理论教学和设计实践进一步深入提供经验指导和一定的的资金支撑。在设计学科的发展过程中,将“工作室”概念引入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最早出现于德国魏玛的包豪斯设计学院。作为世界上第一所完全为发展现代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院,其强调科学的、逻辑的工作方法和艺术表现结合的教育体系至今仍影响着全球各国的设计教育。目前,欧洲大部分艺术设计院校都有相对独立的专业工作室,且工作室教学都非常注重与现实的实践项目相结合。国外的视觉传达设计水平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这和他们长期以工作室教学模式为主体展开人才培养是分不开的。
相较于国外,我国的视觉传达设计教学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几年随着全球国际交流的深入和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也开始注重学生通过具体的设计实践深化专业知识和强化基本技能的掌握,鼓励学生在参与项目课题的实践过程中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设计,主动增强创新意识。然而,受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相对滞后以及硬件设备的限制,在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中通过资源优化配置,構建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工作室实践教学培养模式还没有很好地实现,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以下问题。
(一)工作室制度不完善,难以广泛推广和应用
现阶段,国内高校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以创新能力培养的工作室教学制度尚未完善或者不够成熟。首先,相较于现行的班级制教学,工作室教学存在着诸多管理方面的问题,例如前期筹备不足、工作室随意命名、教学空间、师资分配以及教学时间发生冲突等。其次,导师层面的工作绩效考核机制和学生层面的资格准入、考核奖励以及动态流动机制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资源调配与整合的难题。除此之外,课题项目的储备,项目与现有课程体系的有机结合以及教务系统内各环节的学分互认等问题都导致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推广和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二)工作室组织形式和运作方式不统一
国内包括中央美术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西安美术学院、华东师范大学等多家艺术专业院校和综合类大学的艺术学院都采用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作为工作室制教学先驱的中央美术学院,根据教学思想和学科发展的需要,先后设立了l1个导师工作室,但是这些都是以研究型教学为主,所涉及的面不广,与大部分综合性院校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提出的“厚基础、宽口径、专门化”的教育理念以及培养具备深厚人文素养与实践创新设计能力的创新型人才的目标有所出入。另外,以广州美术学院为代表的一些专业艺术院校工作室制度是针对导师与市场项目结合成立的工作室。在这样的工作室实践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以教师所带的项目为主导,存在着教学的专门化和片面化。如果教师项目环节出现问题,必然导致教学进程和教学内容无法进行,这对于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专业文化素质的培养有极大影响。
由此可见,我国高校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的视觉传达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系统、完善的工作室教育理论与培养体系,迫切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深化。
二、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视觉传达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构想
(一)开展适合工作室模式的课题制教学方式
工作室课题制教学应该遵循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的原则,采用启发式的互动教学,打破以往先理论后作业的教学模式,导师把理论知识通过具体设计课题的作业辅导灵活地传授给学生,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和教学难点的理解,提高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工作室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是课题制教学,而课题制教学的核心是“实践”,是“干中学”。在这一完整的课程体系中,多元的课题与课程的有机结合是实践教学推进的关键。集合目前国内大部分工作室教学的前期经验和研究成果,可以尝试将课题制教学设定为“虚拟课题”“概念课题”“实践课题”和“综合性课题”四个不同的层次。
1.虚题虚做的虚拟课题。即课程教学围绕专业教案展开,课程作业有目的导向境内外专业设计竞赛,如广东省高校设计作品学院奖、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台湾时报金犊奖、靳埭强设计奖·全球华人设计,等等。
2.实题虚做或虚题实做的概念课题。即校企资源共享型联合课题与研究型课题,企业提供课题研究对象、技术等商业资源,工作室提供研究方法和策略,双方共同设定面向未来生活方式的相关课题并共享研究成果,如“一村一品”农产品包装设计、岭南文创产品设计、“一镇一业”粤字号品牌创意设计等。“虚拟课题”和“概念课题”都属于“放”的课题,目的是给学生更大的自主性,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实题实做的实践课题。此部分包括两种实践方式:一是将校企合作实践项目引入学校及课堂,专家以讲座和工作坊形式参与教学,以加强课题的实战性;二是学生在课程教师带领下深入企业,以设计实习的方式直接参与企业项目的运作。尤其是毕业设计实习环节,学生在老师和企业导师的共同带领下完成实践课题,对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的提升有极大的促进和帮助。
“实践课题”是“收”的课题,目的是帮助学生确立设计以市场为先导的观念。对教学而言,通过教学空间的拓展,让学生全程深度参与和体验市场调研、用户研究与定位、目标规划、创意设计、产品制造甚至营销及管理等整个流程,从而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和整体素养。
4.综合上述三个类型特征的综合性课题。这一类型课题主要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毕业设计环节中展开,鼓励学生通过团队协作向一些具有普世价值、同时具备一定创新难度的综合性课题发起挑战,并在挑战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跨专业学习能力和合作沟通能力。
设置不同层级和难度的课题实质上就是为学生创造了一种动态的、综合的教学培养环境。通过层层实践,学生基本能够全面掌握各种设计知识和技能,并胜任相应的设计工作岗位,遵守设计规则和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求。
(二)开放课堂,让企业和设计师参与教学
根据教学需要聘请行业专家或设计名师参与教学,通过对国际最新的设计信息的分析,结合市场调研、案例分析、项目实操等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最新的市场信息、行业规范和设计手段,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和职业素养。引入市场上投资人、产品开发者、职业经理人、技术骨干等角色,让他们共同参与到同学们的创意设计过程当中。
(三)搭建社会服务平台,促进教研成果向市场转化
建立了常态的校企互动机制,不断巩固课题教学的实践平台,拓宽课题源,吸收和利用社会的资源,改善专业教学条件,提高课题制教学的实效。通过实践项目的不断运作和累积,搭建与工作室课题制教学相配套的“研究+教学”平台,打通教学与产业的通路,促进产学研成果向市场转化,实现专业教学与产业对接。
三、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视觉传达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特色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视觉传达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旨在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以创新实践项目为重点,将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培养回归到“实践育人”的重要内容上。从教学改革支撑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平台等方面入手,建立不同层级的课题制教学,不断推进“三进”计划(进实验室、进工作室、进实践基地)和“四个一”工程(讲好一堂课、办好一个展览、打好一个比赛、做好一个项目),改变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改革现有实践教学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通过建立学校、企业、产业、区域的“四方联动”,构建多方协同的育人模式,共同搭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工作室、创新工作室、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相互支持的创新实践平台,开展应用性艺术设计人才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长效机制,强化专业工作室、创新工作室、实验室、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平台在实践教学的地位和作用,扩大参与学生的覆盖面,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竞争力,在教学中导入教师、企业、创新创业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创立一批以学生的自主创新创业项目为重点的研究项目,鼓励学生申报与参与,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展现的空间,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创意能力。
四、结语
实践和创新是设计学科的生命,对于本科阶段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是提高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本科生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基于创新能力培養的视觉传达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以不同层级的课题制工作室教学为核心,充分发挥多种实践平台的作用,通过“三进”计划和“四个一”工程,实施教师讲授与企业设计师帮带相结合、学校创新性项目与企业实际课题相配合、设计实践课程与国内外设计竞赛相组合的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了新时代条件下创新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大学生创新培养的新途径、新方法,建立了长效培育机制。
参考文献:
[1]吴兆奇.设计类院校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研究[J].设计,2018(7):66-68.
[2]陈祖展.基于学科竞赛的校企协同创新设计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0(2):88-89,92.
作者简介:刘晶鑫,硕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艺术学院艺术设计系讲师。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文创设计。
编辑:宋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