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类招生背景下体育专业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来源 :大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orygw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题组采用逻辑分析法对大类招生背景下的湖南农业大学体育艺术学院进行的体育专业改革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大类招生背景下的湖南农业大学体育专业改革主要是在管理体制的改革、课程体系设置的改革和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改革的核心是体育课程改革,体育课程改革应树立体育课程的主线,科学设置体育课程结构,合理设置课程类型。我校的大类招生模式,存在着学科冷热失衡、课程设置困难、教材衔接不合理的问题。
  [关键词]大类招生;湖南农业大学;体育专业;体育课程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0)09-0045-04
  一、背景
  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的高校的招生方式已经由按专业招生转变为大类招生,湖南农业大学体育艺术学院的体育专业也于2017年开始采用大类招生模式,在招收学生时,将学院的体育专业和社会体育指导专业注册为体育专业,学生进入学校并开始学习。学生在第1~3学期是学习体育基础课程而不是按专业来学习专业课程,从第4个学期后学院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特长在体育教育专业和社会体育与指导两个专业里选择自己的专业,从此以后的课程就是根据所选专业来学习的。体育专业的学生经过一年半的体育基础的学习,为后面选择专业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这是一个以学生为导向的培养全能型体育人才的模式[1]。
  (一)大類招生是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
  湖南农业大学体育艺术学院的体育专业选择范围小,只有体育教育专业和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这两个专业可选择,如果仍然以专业的方式招收学生,学生的就业发展以及前景是十分有限的。随着社会经济驱动的体育事业的发展,传统的专业招生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体育市场对体育专业人才能力的要求,更难以满足高等教育学生未来发展的专业需求。因此,大多数高校都采用大规模的招生培训模式来改变这一现状,并将部门的专业结构划分为专业类别。利用大规模招生培养,可避免学生盲目选择专业,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有利于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
  (二)大类招生是人才培养的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体育人才的要求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体育人才必须具有深厚的体育知识、熟练的运动技能、强大的综合能力和灵活的创新能力[2]。传统的招生模式,太过于强调专业,忽视了学生综合能力、灵活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容易造成学生专业过于专业,以至于体育类其他方向的基本能力较差,难以让学生在就业选择和综合实践中展示出自己的优势[3]。而按大类招生模式进行招生并培养,可让学生拥有自主选择专业的权利,明确定位专业方向,在学习过程中能打好基础,提高综合素质,拥有一专多能的体育专业素质,培养学生成为全面的、多元的、多能的体育专业人才。
  二、大类招生模式下的课程设置
  湖南农业大学体育艺术学院体育专业由传统按专业招生转为实行大类招生方式,改变的不仅仅是院系招生方式,整个院系的教育教学的思想观念体系也会随之而变化,而院系设置的课程体系的变化是招生方式变化中最为重要的[4]。一般来说,教育教学的改革主要表现在管理体制的改革、课程体系设置的改革和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5]。体育艺术学院按照大类招生模式培养学生,课程体系的改革关系着管理体系的改革,也关系着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所以课程体系的改革是影响着在湖南农业大学体育艺术学院大类招生培养顺利发展的关键因素。
  (一)大类招生背景下,体育课程设置的主线
  采用大类招生之前,湖南农业大学体育艺术学院的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的主线是以体育学科专业知识为主,主要追求体育专业的专业性、深入性,忽视了体育专业的维度与广度的发展,也忽视了体育专业各学科之间的融合,容易使学生的就业选择方向太过于单一,无法把学生培养为真正的体育人才。而当今社会对于体育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质的变化,需要的不是单一专业方面的人才而是有着多方面综合能力的人才[6]。体育院系就应将课程设置的主线由以学科专业知识为主转变为由以学科为主。体育学科是教给学生运动知识、技能和技能,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运动素质的主线,重点放在以学生为导向,但同时应注意学生个性化和差异化,根据自己的能力教学生。而课程设置的主线也应在各专业合并为大类的前后有着不同的要求,同时学生在经过一年半的学习之后再选择专业的课程设置更应有所不同[7]。因此,采取大类招生模式培养学生,其课程体系的设置应结合院系的管理体系、教学指导思想、教学资源及设备、师资条件、学科特点、学生特点,形成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科学设计课程结构
  大类招生背景下的湖南农业大学体育艺术院系的课程体系设置,基本是分为三个模块: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实践课程。通识教育课程根据部门的特点设定,反映了学校的体育风格。专业教育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发展课程[7]。实践课程包括专业见习、专业实习、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实践和毕业论文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专业素质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大类招生模式淡化培养体育专才的思想,强调以学生为本的课程设置,专业类课程有:体育概念、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心理学、体育社会学、健康教育学、体育研究方法,而这七门课程中有些课程是体育教育专业或者社会体育与指导专业所特有的,如今融合在一起,是为培养综合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8]。大类招生背景下改革课程结构设置是将专业与普通、科学与人文融为一体的模式。对于如何发展这类课程结构模式,有以下几点要求:
  1.科学设置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设置要具有先进性,要以学科教育知识、综合实践能力及专业素质为主,深刻认识学科的价值,以保证各个学科之间的相互促进,要根据课程在学科里的重要程度来设置学科的教学课时以及教学学分[9]。   2.优化课程结构
  进行课程设置时,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各个课程之间相互渗透,着重强调课程的综合性,着重设置通用性课程、专业课程中的基础课程,同时增强学生的综合课程的能力培养,适当地在理论课程中增加课内实践,多开设一些应用类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10]。
  3.分模块课程设置
  将课程结构分成不同的模块组合,各模块之间相互衔接,进而优化模块整体设置,教师在进行各个模块教学时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要满足学生的个性化的全面发展[11]。
  (三)合理选择课程类型
  设置课程体系的关键之处在于是否正确处理各个课程在整体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在入学背景下培养体育教学需要合理分配理论和实践课程、理论和技术课程、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隐形课程和明确课程[12]。
  首先,大类招生背景下院系应高度重视基础课,要拓展基础课程培养的广度和深度,确保学生有着扎实的理论基础,这样才能培养一系列具有高质量、高规格的适应当今社会激烈竞争的体育专业人才。其次,大类招生专业课程设置应具有灵活性、多样性,应打破局限,充分考虑专业性质与社会就业需要的关系,强调专业课程发展的弹性,真正落实专业课程的知识、能力发展和就业需求。此外,课程还应考虑到选修课与必修课,明确课和隐形课之间的互动。有必要确保每门课程相互渗透和整合,以提高选修课程的水平,并扩大必修课程的范围。将隐形课程融入显性因素,隐形因素渗透入显性课程,所设置的课程应该是有深度的,不宜太过于偏向某一项能力的培养,合理控制课程数量,原则上保持适度。最后,大类招生模式下培养综合型人才必须要求院系有一支专业的师资队伍,专业基础课程应当由博士、副教授或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为负责人;从事专业课程的教师应具备与课程密切相关的学历或具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学历;承担创新和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师应具备相关的教育和教学能力以及在企业工作的经验。同时,还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地提升自己,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水平和综合业务能力,以培养更多的体育综合型人才。
  三、大类招生背景下体育课程改革存在问题的分析
  (一)缺乏体育课程建设资源
  大类招生背景下湖南农业大学体育艺术学院体育专业中体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是否有充足的体育课程建设资源和体育课程资源。但就目前的发展情况而言,我校体育专业的体育课程建设资源和体育课程资源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教师、体育基础设施、体育课程管理和体育教材三个方面[13]。从教师的角度来看,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能力水平决定了体育课程建设的质量,而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业务能力和科研能力都影响着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能力水平。从体育基础设施来看,我院的基本的体育设施存在严重的老化现象,体育场地器材不仅在数量上受限制,而且质量上也远远落后,这导致体育课程建设的基本需要无法满足,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体育专场的发展。从体育课程管理体制的角度看,体育课程管理体系缺乏系统的管理。最后,体育教材仍旧沿用着以前的版本,没有及时更新。教材的选择应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外,还应考虑教科书的经济价值和使用价值。
  (二)体育课程目标的制订不明确
  课程目标应以学生的特点为基础,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限制和影响体育课程设置的因素有:体育课程结构、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社会就业需求。体育课程目标的制订首先要根据体育课程的性质确定体育课程的结构,体育课程结构的建立应适合学生发展的特点[14],增加课程的趣味性、灵活性及多样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课程目标设置必须满足当代社会需要,增强课程的实用性和经济性,以发展学生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为主要的课程目标促进大类招生模式人才培养的发展。
  (三)体育课程教学模式不符合新课程理念
  目前,我校的体育教学模式是:大二时学生选择一个专项并学习两年,而这个专项的选择是根据选择人数来确定的。一般可选择的专项只有四个,然而其他体育技术类的课程则只进行为期一学期的学习,这样的学习模式限制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权。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强调以人为本,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受到教育资源和教师资源有限的影响,不仅体育教育的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目标,还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
  (四)忽略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
  一系列的课内、课外、校外的实践活动以及教育教学见习、实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15]。而我校院系在这几个方面没有落到实处,主要因为:
  1.体育课程教材内容
  体育教材内容的设置应具有灵活性、伸展性、弹性,这样才能保证体育教材与时俱进且有吸引力。而学科对各个课程内容结构的设置也应采用由简到难、由抽象到具体的步步深入的方法,教材内容的整体框架可以分为几个模块,合理设置进度进行学习,这也将帮助学生更快掌握知识。同时,还要拓展体育教材内容的弹性,不能因为考核评价制度限制了其发展。
  2.体育课程教学内容
  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安排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场所、教学设施。从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出发,重视学生的特点,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应形式丰富多样,具有趣味性,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3.体育课程学习评價
  体育教学过程应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给予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已经落后,而且学习评价标准也局限于课程,太单一,不能反映学生学习真实状况,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四、大类招生背景下的体育课程改革
  (一)树立良好的改革理念
  改革面向学生、面向学校、面向社会,在具体实施时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学校专业发展状况,针对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合理制订符合现状的体育课程改革方案,以适应学生的发展[16]。改革应循序渐进,落实好每一阶段的任务,应有侧重点。   (二)科学设置体育课程
  体育课程设置是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形式。体育课程应高度“科学”,以体现高校体育发展的“现代性”。这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步伐加快高校体育课程体系改革的新要求,也是课程开发过程带来的巨大挑战。课程设计的“学术性”主要体现在课程结构的合理安排上,使我校体育活动的发展能够实现渐进的教学目标,为学生具备良好的体育思想打下坚实的基础[17]。我校体育课程的建立不仅是体育课程结构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改革思想的又一体现,应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有针对性地安排课程结构,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三)合理构建课程管理机制
  管理机制的形成是课程体系改革和建设的保证。我体育课程管理机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课程督导、课程评价和课程实施[18]。课程督导是我校体育课程科学建设的关键。它对我校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具有一定的指导和监督作用,逐步发挥其课程体系建设的“科学性”。而课程评价是课程管理有效改革机制的重要参考对象,也是推动我校体育课程体系发展的基本条件。准确的课程评估过程,可以反映课程设置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也是持续改进的主要动力。课程实施是我校课程管理机制建设的具体过程,也是课程资源有效利用的关键,充分体现了我校体育课程体系改革的优势和不足。
  (四)结合实际科学建立课程比例
  我校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需要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进行探索。其中,课程设置的科学比例已成为一个关键因素,对我校体育教学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学体育课程主要分为三大类,包括国家课程、本地课程和校本课程[19]。其中,国家课程,顾名思义,是高等学校的必修课,在构建教学体系的过程中占很大比例;本地课程是大学体育选修课程的基础;而校本课程结合了相关的体育课程和大学体育的特点。这三种类型的体育课程构成了大学体育课程体系的主要部分。国家课程是课程体系建设的重点。应结合我校区域特色和高校体育发展的优势,建立科学课程比例,实现新时期我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新目标。
  (五)加强体育课程建设和课程资源的开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也是体育课程教学的组织者。因此,有必要不断加强体育教师各方面能力,加强和培养教师的业务能力。第一,根据学校的需要,要配置定额数量的体育教师。这是因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水平与教学质量成正比,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才能将教育教学提高到一定程度。第二,体育教师应提高自己的体质。良好的身体素质是所有教学活动的重要依靠。如果身体素质较差,再高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也无用武之地。第三,体育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教学道德,教师的品质对学生的素质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我校要求体育教师应该遵守行业的道德规范,必须在教学过程中遵守这些原则,保持思维的质量。第四,要提高我校体育教师的科学文化水平和素质。我校应该安排教师进行对外学习和进修,并通过系统化培训的方式对教师的科学文化水平和素质以及专业能力水平进行提升,从而提高教学的总体质量。
  五、结语
  在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是高校体育专业改革的重要方向。湖南农业大学体育类专业采取的树立良好的改革理念、科学设置体育课程、合理构建课程管理机制、结合实际科学建立课程比例、加强体育课程建设和课程资源的开发等改革举措为我国高校推进体育类专业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 参 考 文 献 ]
  [1] 黄斌,房贞政. 大类招生、大类培养的改革与实践[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2):53.
  [2] 钱保俐. 高校实行大类招生模式的优化策略[J]. 教育评论,2015(4):43-45.
  [3] 李耒成. 努力探索“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新模式[J].中国地质教育,1998(4):46-49.
  [4] 黄斌,房贞政. 大类招生、大类培养的改革与实践[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2):55.
  [5] 钟国忠,邱吉福. 高校“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探索[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2):70-73.
  [6] 周伟. 试论高校体育课程体系改革与结构优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168-170.
  [7] 于晓东. 新中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目标体系的反思与前瞻[J].山东体育科技,2012(6):59-62.
  [8] 刘洋.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4(8):207.
  [9] 洪涛.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及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8):89-92.
  [10] 吴勋,武月. 高校大类招生专业分流影响因素研究[J].教育评论,2016(9):42-45.
  [11] 张丽丽,许钊.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7(1):6+8.
  [12] 刘洁,邢文华.普通高校体育课程项目开设现状及其发展策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6):89-92.
  [13] 于晓东.新中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指导思想体系研究:回顾、反思与建构[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2(1):15-17.
  [14] 郑朝荣. 高校大类招生培养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6(24):69-70.
  [15] 王恒安. 高校按“大类招生培养”的研究[D ].汕頭:汕头大学,2007.
  [16] 王玲. 论高校大类招生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5):198+200.
  [17] 苏力,徐姝,杨阳. 我国高校大类招生模式探索[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0):198-200期.
  [18] 王林,王岩. 高校体育课程内容体系的弊端与改革思路[J].体育与科学,2003(5):28-31.
  [19] 张劲松,张树巍.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7(3):76-78.
  [责任编辑:钟 岚]
其他文献
[摘要]文章浅述了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的建设背景及历程。借鉴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经验并结合现阶段浙江大学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建设经验,从学科划分、考核体系、校企合作、平台建設和国家支持等方面进行思考和总结,阐述如何围绕“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和“产学协同育人”这两个核心问题,进行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建设。  [关键词]示范性微电子学院;集成电路;人才培养;产学协同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大学生通过创新创业实现自主就业已成为解决当前就业难问题的重要途径。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大学生自身缺乏创新创业意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缺失;政府政策和社会的支持力度不够。可以通过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优化双创师资结构、完善政府支持体系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同时,可以从知识储备能力、思维优化能力、学习消化能力以及科研创造能力等四个方面构建全面评价学生创新创
期刊
[摘 要]中和作为我国传统的普遍艺术和谐观,不但体现出变化与统一的艺术辩证法,而且蕴藏着对立统一相互作用、转化的意味。后现代主义设计呈现出自然与人工、静止与运动、无机与有机等矛盾对立的中和之美。  [关键词]对立;和谐;中和;后现代主义;设计  [中图分类号] J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0)09-0038-03  中和是我国古代思想史、文化史上的重要概念之
期刊
[摘 要]课题组以陕西理工大学为例,对地方高校在师范专业认证中存在的问题和实现认证路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从管理层、教师和学生不同实施主体来看,主要存在学校政策有待转变、学院管理有待规范、师范性质有待强化、教师理念有待重塑以及学风有待加强等问題;(2)提出“纯风计划、对标行动”,通过学校政策引导定风向、学院实施管理定风速、专业狠抓师范定风强、教师理念提升定风能和学生扎实培养定风场的五位一体
期刊
[摘 要]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是创业成功的关键保障。美国的创业教育引领世界高等教育潮流,已经形成了具有“政府—企业—高校”三螺旋理论特征的高度完善的创业支持体系,对我国创业教育具有启示意义。我国应加快创新创业立法建设,推进创业教育课程及实践,借鉴三螺旋理论构建我国“政府—企业—高校”衔接耦合的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三螺旋  [中图分类号] G511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 要]采用抽象概念可视化教学的措施,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可视化,并对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对比,以帮助学生在短时间里准确地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文章以地震勘探资料数据处理课程中的“动校正”和“静校正”这两个较抽象概念为例,介绍了可视化对比教学的过程设计及其教学效果。  [关键词]抽象概念;可视化教学;对比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0)0
期刊
[摘 要]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研究有助于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作为预备警察的摇篮,公安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尤为突出,只有用党的十九大精神引领公安院校不断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才能培养出未来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
期刊
[摘 要]教育信息化脚步的加快,对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师教育技术水平的提升提出了迫切要求。中医药院校教师的教育技术水平发展现状能否跟上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脚步,成为现阶段的一个研究课题。文章以成都中医药大学为例,从教师的教育技术意识、认知与技能能力、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科研与发展能力5个方面,对我国高校中医药专业教师的教育技术水平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结果发现目前大多数教师的教育技术水
期刊
[摘 要]性别对教育的影响,特别是对外语学习的影响,不容忽视。本研究采用对录音评分的方法,旨在调查性别对当代中国高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母语口音”习得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研究表明:就是否接近英语“母语口音”而言,男性和女性学习者的总体口音水平是相似的,差异并不是十分显著。尽管男性学习者较女性学习者口音更接近英语“母语口音”,但男女学习者总体的英语口音与英语“母语口音”相差甚远。  [关键词]性别差
期刊
[摘 要]如何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的优秀学生,一直是广大教师不断探索的话题。深度学习在课程教学方法中的应用,不仅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课程教学改革深入推进的必然选择。“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 课程通过以深度学习为导向的教学改进,不但使学生能够理解专业知识,还能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把他们从枯燥乏味、抓不住重点、不知如何听课的氛围中脱离出来,同时还能提高他们适应社会发展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