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九峰古镇地处闽西南边陲,西行十余里经柏嵩关与广东省饶平县接壤,周遭群山绵延,古来地僻多瘴,常为山贼盗匪出没之地。明正德十三年,时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王阳明率部平定“詹师傅”寇乱之余,为保一方长治久安,奏请添设平和县,选址河头大洋陂修筑邑城。自此而至1949年7月县政府外迁小溪镇,九峰成为延续400余年的平和县治所在地,名副其实的闽粤边陲重镇。悠久的邑城历史不但使九峰古镇沉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也留下了诸多内涵丰富的人文胜迹。虽然经过风云变幻的岁月淘洗,这些人文胜迹大多已煙灭于历史长河,却仍有明清古街、孔庙大成殿、城隍庙以及众多宗祠古厝遗存,使得九峰镇成为闽南地区为数不多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之一。而迄今仍保存较为完好的“龙章褒宠”石牌坊,更成为今人缅怀先贤、追溯历史人文不可多得的古迹。
“龙章褒宠”石牌坊位于九峰古街东门城隍庙左侧,旧时官道经往县衙的必由之路。牌坊为四柱三门三层结构,宽7米、高10米,通体为花岗岩石制构件,顶部飞檐翘角,尾脊饰有明代建筑风格的鱼龙形螭吻,整体造型肃穆端庄,气势非凡。牌坊二层居中为双面匾额,上为阳刻“龙章褒宠”四个大字,两端各有竖排小字题刻,字迹模糊不可辨识;匾额上部横梁为阴刻楷书“明万历三年岁次乙亥仲春吉旦立”。二层两侧均镂空,据闻原先镶有松鹤、麒麟、花鸟鱼虫等石雕图案,三层中间亦镶有“恩深”两字匾额,“文革”时期均被毁坏遗失。
石牌坊是中国特有的古建筑文化,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立牌坊有很严格的等级限制,尤其是贞节、孝义、功德牌坊,往往需由官府逐级上报,经当朝皇帝恩準,或由皇帝直接封赠方可建造,且一般只能建四柱三门,最高不超过七层。九峰古镇所存“龙章褒宠”坊系平和曾氏先贤、曾任南京东城兵马司指挥的曾璋为表纪其父曾宗龄、其母张氏所立的功德牌坊。“龙章褒宠”指受到皇恩的褒扬与宠赐,代表了家族的最高荣誉,是千秋万代光宗耀祖的殊荣,这样规格的功德牌坊,在闽南地区并不多见。
据道光版《平和县志·人物志》记载:曾璋,字德尚,号石溪。历任南京兵马司副指挥、东城兵马司指挥、肇庆府通判、署广州府事等职,增秩晋阶五品服奉训大夫,在任皆有德政。曾璋祖父曾敦立曾向王阳明倡设平和县,并有出谋平饶寇之功。身为曾敦立长孙,曾璋一生“竭力以事亲,除暴以安民,尽忠以事君”,被誉为践行《孝经》所录孔子言“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的“三事大夫”。
2
《武城曾氏族谱》载,平和曾氏系出武城,西汉时期,先祖为避王莽之乱而徙居豫章(今南昌),唐末入闽地之宁化石壁村。后平和曾氏始祖素庵公迁汀抵漳,于元顺帝戊寅年迁南胜之清宁里苏洋,复八传至直斋公(曾敦立),居湖邱。
明正德六年三月,曾璋出生于湖邱本宅。是年,曾敦立筑“石门楼”初成,又逢曾家初得麒麟子,曾敦立感慨双喜盈门,遂取“弄璋之喜”意,赐名“璋”。明正德十二年,曾敦立前往漳州府衙呈请添设县治,年甫七岁的曾璋随行,得到谒见王阳明的机会。王阳明见曾璋虽然年幼,在一众长辈面前却表现得恭谨温顺、举止得体,不由对其赞誉有加,夸其“克绍宗传”,假以时日,定能够传承先辈基业并发扬光大。明正德十四年,曾敦立因倡建平和县并主持建造县治有功,被特旨恩授八品冠带,又得王阳明题赠“治建其功”匾额。时年九岁的曾璋束茅为笔,每日在沙中临摹王阳明的楷书笔法,竟然极为传神,深得其韵。首任平和县令施洋见了戏称:“你这是要效仿褚河南啊!”(“褚河南”指唐代政治家、大书法家褚遂良)。十岁的时候,曾璋已经能够通读经传诸书了。有一次,父亲曾崇龄故意考验他:“曾家祖上世居湖邱,派下分为上、中、下湖三房,我们属上湖房,我想做一副对联来颂扬先祖功德,上联已经有了,但想不出好的下联来匹配。”曾璋问父亲:“上联是什么?”曾崇龄道:“厥宗称湖,先中湖后下湖,开四世湖邱而衍上湖。”曾璋略加思索,脱口而出:“惟祖有德,自宣德迄正德,沐七朝德教以成显德(开居湖邱的曾氏四世祖万松公生于宣德二年,卒于正德三年,在世历经七朝)。”曾崇龄大赞对得工整。
明嘉靖元年,12岁的曾璋与弟弟曾璜一道入泮,在学宫遇见县令张镛,曾璋举止端详、声音宏亮,张县令夸他:“名家龙文也!”次年,曾璋奉祖父之命与县学训导张浩然一道往学宫北侧的王文成公祠祭祀,并充任祠禄官。14岁那年,曾璋到东隅书斋潜心研习经史,为不落于俗,自书“谨言慎行”为座佑铭。
3
曾璋少而聪颖,奈何科举之途殊为难行,在经历了“累试不售”之后,不得不于31岁肄业成均,终止了学业。明嘉靖三十五年,已46岁的曾璋通过考察遴选题补理藩院知事,不久又告假回乡。明嘉靖三十九年秋,曾璋再次进京,次岁除授南京五城兵马司副指挥,开始了正儿八经的仕途生涯。在任五个月后,遇到反贼朱洪等诱众叛乱攻打南京东城,双方攻防多日互有伤亡。时值中秋,曾璋接到密报,有反贼100多人乔装到离贼营三十里外的古莲寺赏月游玩。曾璋率领精兵50,趁夜从北门密道出城,寻到隐蔽处设伏,擒获贼首朱洪等5人。次日皇上下旨,着令曾璋与右翼总兵一道率部围困贼寨,共歼贼千余人。年底,曾璋因擒贼歼贼有功,擢升为南京东城兵马司指挥。明隆庆元年又勒授承德郎,其父及嫡母、生母、元配亦被同时封典、追赠诰封,可谓满门荣耀。
明隆庆二年,曾璋出任广东肇庆府通判。彼时,肇庆城外六十里处有一石洞,山贼曹一本盘踞于此凭险抗官,常年出没抢掠财物、掳禁妇女,因与海贼叶魁圣暗中勾结,每有官兵前来围剿则互为驰援,官兵无可奈何。曾璋到任后,深感积案冗杂,难以短时间处理,只能静候时机,以图一举功成。延至次年,曾璋获知曹一本素来好色,便暗中派遣心腹,带上一名颇有姿色的风尘女子到通往石洞的山口结庐而居。某一夜,曹一本与叶魁圣相约前往与风尘女子寻欢作乐。曾璋率兵潜围山口,一举擒下曹一本、叶魁圣两名贼首,尔后长驱直抵山中石洞,放火焚烧贼寨,将贼匪悉数歼灭。凭籍此功,曾璋被擢升同知,代理肇庆府事务,晋阶奉训大夫。 时隔两年,岭西(今粤西、广西一带)暴发韦银豹、黄朝猛之乱,黄朝猛以麦铜山为据点,在阳江、新兴、高明三县往来水路横行劫掠,当地文武官员畏之如虎。是年,恰逢高明、新兴二县令卸任去职,接任者因匪乱托故延迟到任,遂由曾璋兼理二县事务。到了冬季,又遇阳江县令在任亡故,曾璋更同时执掌三县印绶,受广东巡抚李迁之命征剿黄朝猛。其时,肇庆文武官深受黄朝猛之乱祸害损伤无数,城廓坠坏,民不聊生。曾璋临危受命,率领官兵1000余名、楼船十余艘,与黄朝猛部临津对阵,相持一个多月,打得难解难分。因为久攻不下,曾璋夤夜难眠、无计可施,不料贼船突发内哄鼓噪,曾璋乘乱攻击敌营,擒获黄朝猛,贼匪余部顿时溃不成军,落水溺亡者无数,生擒36人,战船7艘,器械200余具。捷报传至京城,当朝皇帝龙颜大悦,特恩赐曾璋五品命服。巡抚李迁更向朝廷推荐擢升曾璋出任知府,未及正式任命即转调广州,署理广州府事务。
曾璋调任广州期间,时值灾荒之年,粮食匮乏,百姓食不果腹。曾璋一方面以优惠的物价招徕外地商贾,另一方面又倡导节俭操办婚嫁以杜绝奢华浪费;同时严禁民间宰杀耕牛充饥,以防止出现来年无牛可耕田现象,并发动富人赈济贫困者。得悉广州府书院在灾荒中倒塌倾圯,曾璋下令拨付专款,严格按旧时规格重新修筑书院;为勉励子弟孝养老人,但凡七十岁以上老者,一律按月给付赏银。一系列措施下来,不过短短数年广州城便百废俱举,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盗贼宵小闻风敛迹。
明隆庆五年,广州府同寮曾在太和楼上设宴聚会。席间,广州知府黎桂、同知李文簡、推官李时春无不称赞曾璋善于治理一方政事,当场联御署名,制成匾额悬挂在太和楼上,曰:“心体正,持守廉,重学校,爱黎民,纠弊风,勤庶政,宽征输,汰冗役,慎徭赋,息盗贼,锄豪强,恤贫乏”。实在是因为曾璋吏治有方,以实心行实政,不惟士庶爱戴,寮属亦莫不叹服而乐颂之。次年,62岁的曾璋致仕归养,广州百姓自发到东衙口送行,有人仿《春秋传》作诗称颂:“我有里居,曾公置之;我有妇子,曾公畀之;父兮母兮,其谁嗣之?”可见曾璋在广州时间不长,所作所为却深得民心。
4
曾璋为官每到一处均有德政,留下了良好口碑。不惟如此,他更时时处处以良好的品行操守为立身之本。
明嘉靖十年孟秋,时任漳汀巡检司巡检孟魁在任去世,22岁的曾璋随一众官员乡绅前往吊唁,得知孟巡检为官清廉,死后竟无钱下葬,曾璋受父所托为孟巡检置办棺椁衣衾等物,并亲自帮其处理后事。明嘉靖三十四年秋,曾璋前往广东游玩散心,至一酒楼用餐时,遇见一个满脸虬髯的魁梧汉子,盯着曾璋桌上的饭菜口角垂涎,一副饥饿难奈的模样。曾璋开口询问,得知汉子饥肠辘辘却囊中羞涩,遂买来饭菜,让汉子饱餐一顿,又赠以余赀。吃饱喝足,汉子随曾璋行至偏避处,忽然跪下,告之自己乃负案在身的逃犯,因感念曾璋一饭之恩幡然悔悟,誓言去邪归正。
明嘉靖三十六年,曾璋在京期间,有许姓知州滞京候缺补任,不想苦等九载而不得,不但钱财耗尽,而且路途遥远家书难至,幸得曾璋时常接济。后许知州与人赌博负债二千余贯,被逼迫而死,曾璋又掏钱帮其安葬。明嘉靖三十七年,曾璋在理藩院知事任上告假回籍,途经江南舟船倚岸过夜时,忽闻邻船传来母女恸哭之声,相询之下,方知有吉安知府卒于任,其亲属扶棂回乡途中被盗,在举目无亲、求助无门的情况下,欲将女儿改嫁当地富商换取回乡盘费。曾璋萌生悲悯之心,当下代其归还聘银,并掏钱助送母女回乡。后来女子丈夫科举登第,出任东道御史之职。
除了乐于助人、扶危助困,曾璋更热衷于家乡的社会民生与公益事业。平和黄庄大协关一带崇山峻岭,古为闽粤往来必由之道,因山高坡陡,道路坎坷泥泞,不但车马难以通行,更常有盗贼于此潜伏劫掠。曾璋于明嘉靖三十三年发动捐资修路、造田开山、疏浚水沟、建筑路亭公馆,使得闽粤之道畅通无阻。次年,曾璋又捐献木材石方,修缮平和学宫,并承父亲遗命修缮芦溪、坪洄义仓,各增米五十石。不久又主持建造大坝头西溪石桥。里人感其德行,于桥东勒碑颂之。明嘉靖三十九年,时有倭寇出没于东南沿海,并沿江溯流进入平和县境东部劫掠财物,引起百姓恐慌,争相往西部山区迁徙。曾璋跟叔父、堂弟等人一起在县城北边的卓凤坡修筑城堡,以保家族老幼,但凡有四方前来避乱者,曾璋又多给钱财、米粮资助;其后饶寇张琏、陈绍禄进犯平和县城,借助曾璋所筑卓凤坡城堡得以安全生还者有100多家人口。
明万历十一年,已致仕归乡多年的曾璋心忧黎民疾苦,与弟弟曾璞商议,尽力接济求助无门的贫困者,并在县城、南胜、象湖设置三处当铺以体恤穷乏者,对家贫去世的人家则施舍棺椁。这一义举善行,在曾璋逝世后又被其侄儿延续了很长一段时间。
曾璋之施恩于人,向来未有图报之意,然而因果循环却是报应不爽。明嘉靖四十四年八月,南京东城突发大火,都察院着令深查追责,并将此事交由东御使唐某处置定案。时任东城兵马司指挥的曾璋自知无法免责,在家中忧闷寡欢。到了九月初三,忽闻家佣报传唐御使登门,曾璋心怀忐忑出门迎迓。唐御使闭口不谈东城失火之事,只一劲儿的表达感恩之情,曾璋愕然失措,一时无言应对。唐御使道:“某之婚姻赖公以全,戊午舣舟江岸,公忘之耶?”随即御使夫人翩然而至,曾璋来不及礼迎,御使夫人已跄然下跪,叙说往事,竟然悲喜交集:“妾今日之身,赖公为再生父母也。”原来竟是昔日江南舟船解囊相助之女,因前一夜唐御使秉烛阅案,御使夫人进奉茶汤时,谈及公事,询问东城兵马司指挥姓名、年龄相貌,方知是昔日恩公。有此情义在,唐御使将东城失火之事详加勘察后酌情上报,曾璋幸得免遭弹劾。另,曾璋于肇庆任上进剿黄朝猛之乱时,曾与敌营相持月余久攻不下,某日忽闻敌船内哄鼓噪,却是早年曾有过一饭之恩的虬髯汉子,得知黄贼作乱,唯恐祸及恩公曾璋,于是招募一批民众,假意投靠黄朝猛,在敌营伺机倒戈,将黄朝猛捆绑献给曾璋以报恩。 5
曾璋自明嘉靖三十五年通过考铨题补理藩院知事一职,不久又告假回乡,至明嘉靖四十年方除授五城兵马司副指挥,此后直至明隆庆六年于“署广州府事”任上致仕,实际为官时间不过十来年。其途生涯短暂的原因,除了早年“累试不售”无法通过科举出仕以外,有很大原因在于他一生尽心事孝。丁忧守制是旧时居丧定例,但凡父母、祖父母去世,儿子或长孙需在家守孝27个月(俗称三年),期间不得婚嫁、应考、上任,现任官员需离任。曾璋一生屡遭母丧、父丧、祖父母丧之重丁大服,于丁忧守制一节,从未敢有所疏失。
先是35岁那年嫡母去世,曾璋居倚庐(简易搭盖的棚屋)守孝,直至嫡母下葬,又在坟墓旁边筑庐日夜居守,此墓庐被后人称为“孝子窠”。紧接着38岁那年父亲曾崇龄去世,曾璋又在墓前筑庐居守三年,并写下1300余言的《丧祭考》悬挂于庐中。40岁那年冬季,生母又逝,曾璋复居倚庐,日常思及亲恩,每每恸哭不已。42岁正月葬生母于孝子窠(与嫡母合葬),并在墓前筑庐居守;至七月又逢祖父曾敦立去世,身为长孙,曾璋同样必须承重服丧,在中门外倚庐居宿三月,才又回到生母墓前墓庐,并发愿日后也葬于此(万历十六年闰六月,曾璋以78岁之龄善终,家属遵其遗愿,安葬于孝子窠嫡母坟北侧)。
53岁那年冬,曾璋庶母去世。其时漳州一带虽遵循朱子家礼,但服丧三年的定例已大多简略,何兄庶母地位终不及嫡母、生母。然而曾璋依然麻衣不解,腰绖不除,按例服丧,其孝义被广为传颂。尤其在明万历八年继祖母去世,曾璋已是70岁高龄,仍然坚持居倚庐以尽孝道。子孙忧其年高,颇感为难,曾璋说:“你们难道没学过《仪礼·丧服》吗?我既为嫡孙,就肩负着为祖父母承担丧祭的重任,按例是要加服斩衰三年的,如果祖父在世还可以不遵守杖期,如今祖父、父亲都不在了,我这个嫡孙就应当负起责任来,像对待母丧一样行孝才对,怎么能把古来相传的礼数随便废除呢?”众子孙听了一时默然,无言以对。
连年以来,父母、祖父母辈先后辞世,曾璋累遭重丁大服,心下惶恐难安,担心宗族脉络、家规礼法失去传承,于是与弟弟曾瑄一道着手编撰家谱,彚次成帙,平和曾氏上湖房自此有了家谱传承。有感于家规礼法的重要性,曾璋又于71岁那年在城东门内他亲筑的“勒书楼”下加筑小宗祠,并立下家规:“人生至贵者君,其次祖也。余自筮仕以来,建勒书楼,每遇朔望,尔曹衣冠齐聚,先拜君恩,次谒家庙,别尊卑、序昭穆,如有一房不到,定行家法。”并镌石以传世。
曾璋非科举出仕,一生成就却绝然不低,其于垂髫之龄即被王阳明以“克绍宗传”之言所誉,此生亦奉斯言为至理,在为人处世方面无不尽伦尽制,竭力以事亲,除暴以安民,尽忠以事君,惟德惟义,明善以诚身。可以说,其所作所为与王阳明此言不无关系。曾璋至情至性,不但极重孝义,而且乐善好施、扶危助贫;为官时勤于德政、吏治有方,深受万民拥戴;致仕归乡后,于明万历三年为父母建“龙彰褒宠”坊于城内城隍庙前左边之余,又修祖坟、立家规、赈贫乏,做了大量有益闾里的事情,以良好的品行操守深受敬重与爱戴,曾四次被選为乡饮大宾,受到万人敬仰,清雍正五年崇祀旌表“忠义勇士”,福建巡抚刘尧诲赠匾额“宗圣渊源”,谓其深得先祖曾参传承。正如《孝经·开宗明义篇》所言:“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这也是对曾璋一生的最好写照。
九峰古镇地处闽西南边陲,西行十余里经柏嵩关与广东省饶平县接壤,周遭群山绵延,古来地僻多瘴,常为山贼盗匪出没之地。明正德十三年,时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王阳明率部平定“詹师傅”寇乱之余,为保一方长治久安,奏请添设平和县,选址河头大洋陂修筑邑城。自此而至1949年7月县政府外迁小溪镇,九峰成为延续400余年的平和县治所在地,名副其实的闽粤边陲重镇。悠久的邑城历史不但使九峰古镇沉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也留下了诸多内涵丰富的人文胜迹。虽然经过风云变幻的岁月淘洗,这些人文胜迹大多已煙灭于历史长河,却仍有明清古街、孔庙大成殿、城隍庙以及众多宗祠古厝遗存,使得九峰镇成为闽南地区为数不多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之一。而迄今仍保存较为完好的“龙章褒宠”石牌坊,更成为今人缅怀先贤、追溯历史人文不可多得的古迹。
“龙章褒宠”石牌坊位于九峰古街东门城隍庙左侧,旧时官道经往县衙的必由之路。牌坊为四柱三门三层结构,宽7米、高10米,通体为花岗岩石制构件,顶部飞檐翘角,尾脊饰有明代建筑风格的鱼龙形螭吻,整体造型肃穆端庄,气势非凡。牌坊二层居中为双面匾额,上为阳刻“龙章褒宠”四个大字,两端各有竖排小字题刻,字迹模糊不可辨识;匾额上部横梁为阴刻楷书“明万历三年岁次乙亥仲春吉旦立”。二层两侧均镂空,据闻原先镶有松鹤、麒麟、花鸟鱼虫等石雕图案,三层中间亦镶有“恩深”两字匾额,“文革”时期均被毁坏遗失。
石牌坊是中国特有的古建筑文化,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立牌坊有很严格的等级限制,尤其是贞节、孝义、功德牌坊,往往需由官府逐级上报,经当朝皇帝恩準,或由皇帝直接封赠方可建造,且一般只能建四柱三门,最高不超过七层。九峰古镇所存“龙章褒宠”坊系平和曾氏先贤、曾任南京东城兵马司指挥的曾璋为表纪其父曾宗龄、其母张氏所立的功德牌坊。“龙章褒宠”指受到皇恩的褒扬与宠赐,代表了家族的最高荣誉,是千秋万代光宗耀祖的殊荣,这样规格的功德牌坊,在闽南地区并不多见。
据道光版《平和县志·人物志》记载:曾璋,字德尚,号石溪。历任南京兵马司副指挥、东城兵马司指挥、肇庆府通判、署广州府事等职,增秩晋阶五品服奉训大夫,在任皆有德政。曾璋祖父曾敦立曾向王阳明倡设平和县,并有出谋平饶寇之功。身为曾敦立长孙,曾璋一生“竭力以事亲,除暴以安民,尽忠以事君”,被誉为践行《孝经》所录孔子言“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的“三事大夫”。
2
《武城曾氏族谱》载,平和曾氏系出武城,西汉时期,先祖为避王莽之乱而徙居豫章(今南昌),唐末入闽地之宁化石壁村。后平和曾氏始祖素庵公迁汀抵漳,于元顺帝戊寅年迁南胜之清宁里苏洋,复八传至直斋公(曾敦立),居湖邱。
明正德六年三月,曾璋出生于湖邱本宅。是年,曾敦立筑“石门楼”初成,又逢曾家初得麒麟子,曾敦立感慨双喜盈门,遂取“弄璋之喜”意,赐名“璋”。明正德十二年,曾敦立前往漳州府衙呈请添设县治,年甫七岁的曾璋随行,得到谒见王阳明的机会。王阳明见曾璋虽然年幼,在一众长辈面前却表现得恭谨温顺、举止得体,不由对其赞誉有加,夸其“克绍宗传”,假以时日,定能够传承先辈基业并发扬光大。明正德十四年,曾敦立因倡建平和县并主持建造县治有功,被特旨恩授八品冠带,又得王阳明题赠“治建其功”匾额。时年九岁的曾璋束茅为笔,每日在沙中临摹王阳明的楷书笔法,竟然极为传神,深得其韵。首任平和县令施洋见了戏称:“你这是要效仿褚河南啊!”(“褚河南”指唐代政治家、大书法家褚遂良)。十岁的时候,曾璋已经能够通读经传诸书了。有一次,父亲曾崇龄故意考验他:“曾家祖上世居湖邱,派下分为上、中、下湖三房,我们属上湖房,我想做一副对联来颂扬先祖功德,上联已经有了,但想不出好的下联来匹配。”曾璋问父亲:“上联是什么?”曾崇龄道:“厥宗称湖,先中湖后下湖,开四世湖邱而衍上湖。”曾璋略加思索,脱口而出:“惟祖有德,自宣德迄正德,沐七朝德教以成显德(开居湖邱的曾氏四世祖万松公生于宣德二年,卒于正德三年,在世历经七朝)。”曾崇龄大赞对得工整。
明嘉靖元年,12岁的曾璋与弟弟曾璜一道入泮,在学宫遇见县令张镛,曾璋举止端详、声音宏亮,张县令夸他:“名家龙文也!”次年,曾璋奉祖父之命与县学训导张浩然一道往学宫北侧的王文成公祠祭祀,并充任祠禄官。14岁那年,曾璋到东隅书斋潜心研习经史,为不落于俗,自书“谨言慎行”为座佑铭。
3
曾璋少而聪颖,奈何科举之途殊为难行,在经历了“累试不售”之后,不得不于31岁肄业成均,终止了学业。明嘉靖三十五年,已46岁的曾璋通过考察遴选题补理藩院知事,不久又告假回乡。明嘉靖三十九年秋,曾璋再次进京,次岁除授南京五城兵马司副指挥,开始了正儿八经的仕途生涯。在任五个月后,遇到反贼朱洪等诱众叛乱攻打南京东城,双方攻防多日互有伤亡。时值中秋,曾璋接到密报,有反贼100多人乔装到离贼营三十里外的古莲寺赏月游玩。曾璋率领精兵50,趁夜从北门密道出城,寻到隐蔽处设伏,擒获贼首朱洪等5人。次日皇上下旨,着令曾璋与右翼总兵一道率部围困贼寨,共歼贼千余人。年底,曾璋因擒贼歼贼有功,擢升为南京东城兵马司指挥。明隆庆元年又勒授承德郎,其父及嫡母、生母、元配亦被同时封典、追赠诰封,可谓满门荣耀。
明隆庆二年,曾璋出任广东肇庆府通判。彼时,肇庆城外六十里处有一石洞,山贼曹一本盘踞于此凭险抗官,常年出没抢掠财物、掳禁妇女,因与海贼叶魁圣暗中勾结,每有官兵前来围剿则互为驰援,官兵无可奈何。曾璋到任后,深感积案冗杂,难以短时间处理,只能静候时机,以图一举功成。延至次年,曾璋获知曹一本素来好色,便暗中派遣心腹,带上一名颇有姿色的风尘女子到通往石洞的山口结庐而居。某一夜,曹一本与叶魁圣相约前往与风尘女子寻欢作乐。曾璋率兵潜围山口,一举擒下曹一本、叶魁圣两名贼首,尔后长驱直抵山中石洞,放火焚烧贼寨,将贼匪悉数歼灭。凭籍此功,曾璋被擢升同知,代理肇庆府事务,晋阶奉训大夫。 时隔两年,岭西(今粤西、广西一带)暴发韦银豹、黄朝猛之乱,黄朝猛以麦铜山为据点,在阳江、新兴、高明三县往来水路横行劫掠,当地文武官员畏之如虎。是年,恰逢高明、新兴二县令卸任去职,接任者因匪乱托故延迟到任,遂由曾璋兼理二县事务。到了冬季,又遇阳江县令在任亡故,曾璋更同时执掌三县印绶,受广东巡抚李迁之命征剿黄朝猛。其时,肇庆文武官深受黄朝猛之乱祸害损伤无数,城廓坠坏,民不聊生。曾璋临危受命,率领官兵1000余名、楼船十余艘,与黄朝猛部临津对阵,相持一个多月,打得难解难分。因为久攻不下,曾璋夤夜难眠、无计可施,不料贼船突发内哄鼓噪,曾璋乘乱攻击敌营,擒获黄朝猛,贼匪余部顿时溃不成军,落水溺亡者无数,生擒36人,战船7艘,器械200余具。捷报传至京城,当朝皇帝龙颜大悦,特恩赐曾璋五品命服。巡抚李迁更向朝廷推荐擢升曾璋出任知府,未及正式任命即转调广州,署理广州府事务。
曾璋调任广州期间,时值灾荒之年,粮食匮乏,百姓食不果腹。曾璋一方面以优惠的物价招徕外地商贾,另一方面又倡导节俭操办婚嫁以杜绝奢华浪费;同时严禁民间宰杀耕牛充饥,以防止出现来年无牛可耕田现象,并发动富人赈济贫困者。得悉广州府书院在灾荒中倒塌倾圯,曾璋下令拨付专款,严格按旧时规格重新修筑书院;为勉励子弟孝养老人,但凡七十岁以上老者,一律按月给付赏银。一系列措施下来,不过短短数年广州城便百废俱举,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盗贼宵小闻风敛迹。
明隆庆五年,广州府同寮曾在太和楼上设宴聚会。席间,广州知府黎桂、同知李文簡、推官李时春无不称赞曾璋善于治理一方政事,当场联御署名,制成匾额悬挂在太和楼上,曰:“心体正,持守廉,重学校,爱黎民,纠弊风,勤庶政,宽征输,汰冗役,慎徭赋,息盗贼,锄豪强,恤贫乏”。实在是因为曾璋吏治有方,以实心行实政,不惟士庶爱戴,寮属亦莫不叹服而乐颂之。次年,62岁的曾璋致仕归养,广州百姓自发到东衙口送行,有人仿《春秋传》作诗称颂:“我有里居,曾公置之;我有妇子,曾公畀之;父兮母兮,其谁嗣之?”可见曾璋在广州时间不长,所作所为却深得民心。
4
曾璋为官每到一处均有德政,留下了良好口碑。不惟如此,他更时时处处以良好的品行操守为立身之本。
明嘉靖十年孟秋,时任漳汀巡检司巡检孟魁在任去世,22岁的曾璋随一众官员乡绅前往吊唁,得知孟巡检为官清廉,死后竟无钱下葬,曾璋受父所托为孟巡检置办棺椁衣衾等物,并亲自帮其处理后事。明嘉靖三十四年秋,曾璋前往广东游玩散心,至一酒楼用餐时,遇见一个满脸虬髯的魁梧汉子,盯着曾璋桌上的饭菜口角垂涎,一副饥饿难奈的模样。曾璋开口询问,得知汉子饥肠辘辘却囊中羞涩,遂买来饭菜,让汉子饱餐一顿,又赠以余赀。吃饱喝足,汉子随曾璋行至偏避处,忽然跪下,告之自己乃负案在身的逃犯,因感念曾璋一饭之恩幡然悔悟,誓言去邪归正。
明嘉靖三十六年,曾璋在京期间,有许姓知州滞京候缺补任,不想苦等九载而不得,不但钱财耗尽,而且路途遥远家书难至,幸得曾璋时常接济。后许知州与人赌博负债二千余贯,被逼迫而死,曾璋又掏钱帮其安葬。明嘉靖三十七年,曾璋在理藩院知事任上告假回籍,途经江南舟船倚岸过夜时,忽闻邻船传来母女恸哭之声,相询之下,方知有吉安知府卒于任,其亲属扶棂回乡途中被盗,在举目无亲、求助无门的情况下,欲将女儿改嫁当地富商换取回乡盘费。曾璋萌生悲悯之心,当下代其归还聘银,并掏钱助送母女回乡。后来女子丈夫科举登第,出任东道御史之职。
除了乐于助人、扶危助困,曾璋更热衷于家乡的社会民生与公益事业。平和黄庄大协关一带崇山峻岭,古为闽粤往来必由之道,因山高坡陡,道路坎坷泥泞,不但车马难以通行,更常有盗贼于此潜伏劫掠。曾璋于明嘉靖三十三年发动捐资修路、造田开山、疏浚水沟、建筑路亭公馆,使得闽粤之道畅通无阻。次年,曾璋又捐献木材石方,修缮平和学宫,并承父亲遗命修缮芦溪、坪洄义仓,各增米五十石。不久又主持建造大坝头西溪石桥。里人感其德行,于桥东勒碑颂之。明嘉靖三十九年,时有倭寇出没于东南沿海,并沿江溯流进入平和县境东部劫掠财物,引起百姓恐慌,争相往西部山区迁徙。曾璋跟叔父、堂弟等人一起在县城北边的卓凤坡修筑城堡,以保家族老幼,但凡有四方前来避乱者,曾璋又多给钱财、米粮资助;其后饶寇张琏、陈绍禄进犯平和县城,借助曾璋所筑卓凤坡城堡得以安全生还者有100多家人口。
明万历十一年,已致仕归乡多年的曾璋心忧黎民疾苦,与弟弟曾璞商议,尽力接济求助无门的贫困者,并在县城、南胜、象湖设置三处当铺以体恤穷乏者,对家贫去世的人家则施舍棺椁。这一义举善行,在曾璋逝世后又被其侄儿延续了很长一段时间。
曾璋之施恩于人,向来未有图报之意,然而因果循环却是报应不爽。明嘉靖四十四年八月,南京东城突发大火,都察院着令深查追责,并将此事交由东御使唐某处置定案。时任东城兵马司指挥的曾璋自知无法免责,在家中忧闷寡欢。到了九月初三,忽闻家佣报传唐御使登门,曾璋心怀忐忑出门迎迓。唐御使闭口不谈东城失火之事,只一劲儿的表达感恩之情,曾璋愕然失措,一时无言应对。唐御使道:“某之婚姻赖公以全,戊午舣舟江岸,公忘之耶?”随即御使夫人翩然而至,曾璋来不及礼迎,御使夫人已跄然下跪,叙说往事,竟然悲喜交集:“妾今日之身,赖公为再生父母也。”原来竟是昔日江南舟船解囊相助之女,因前一夜唐御使秉烛阅案,御使夫人进奉茶汤时,谈及公事,询问东城兵马司指挥姓名、年龄相貌,方知是昔日恩公。有此情义在,唐御使将东城失火之事详加勘察后酌情上报,曾璋幸得免遭弹劾。另,曾璋于肇庆任上进剿黄朝猛之乱时,曾与敌营相持月余久攻不下,某日忽闻敌船内哄鼓噪,却是早年曾有过一饭之恩的虬髯汉子,得知黄贼作乱,唯恐祸及恩公曾璋,于是招募一批民众,假意投靠黄朝猛,在敌营伺机倒戈,将黄朝猛捆绑献给曾璋以报恩。 5
曾璋自明嘉靖三十五年通过考铨题补理藩院知事一职,不久又告假回乡,至明嘉靖四十年方除授五城兵马司副指挥,此后直至明隆庆六年于“署广州府事”任上致仕,实际为官时间不过十来年。其途生涯短暂的原因,除了早年“累试不售”无法通过科举出仕以外,有很大原因在于他一生尽心事孝。丁忧守制是旧时居丧定例,但凡父母、祖父母去世,儿子或长孙需在家守孝27个月(俗称三年),期间不得婚嫁、应考、上任,现任官员需离任。曾璋一生屡遭母丧、父丧、祖父母丧之重丁大服,于丁忧守制一节,从未敢有所疏失。
先是35岁那年嫡母去世,曾璋居倚庐(简易搭盖的棚屋)守孝,直至嫡母下葬,又在坟墓旁边筑庐日夜居守,此墓庐被后人称为“孝子窠”。紧接着38岁那年父亲曾崇龄去世,曾璋又在墓前筑庐居守三年,并写下1300余言的《丧祭考》悬挂于庐中。40岁那年冬季,生母又逝,曾璋复居倚庐,日常思及亲恩,每每恸哭不已。42岁正月葬生母于孝子窠(与嫡母合葬),并在墓前筑庐居守;至七月又逢祖父曾敦立去世,身为长孙,曾璋同样必须承重服丧,在中门外倚庐居宿三月,才又回到生母墓前墓庐,并发愿日后也葬于此(万历十六年闰六月,曾璋以78岁之龄善终,家属遵其遗愿,安葬于孝子窠嫡母坟北侧)。
53岁那年冬,曾璋庶母去世。其时漳州一带虽遵循朱子家礼,但服丧三年的定例已大多简略,何兄庶母地位终不及嫡母、生母。然而曾璋依然麻衣不解,腰绖不除,按例服丧,其孝义被广为传颂。尤其在明万历八年继祖母去世,曾璋已是70岁高龄,仍然坚持居倚庐以尽孝道。子孙忧其年高,颇感为难,曾璋说:“你们难道没学过《仪礼·丧服》吗?我既为嫡孙,就肩负着为祖父母承担丧祭的重任,按例是要加服斩衰三年的,如果祖父在世还可以不遵守杖期,如今祖父、父亲都不在了,我这个嫡孙就应当负起责任来,像对待母丧一样行孝才对,怎么能把古来相传的礼数随便废除呢?”众子孙听了一时默然,无言以对。
连年以来,父母、祖父母辈先后辞世,曾璋累遭重丁大服,心下惶恐难安,担心宗族脉络、家规礼法失去传承,于是与弟弟曾瑄一道着手编撰家谱,彚次成帙,平和曾氏上湖房自此有了家谱传承。有感于家规礼法的重要性,曾璋又于71岁那年在城东门内他亲筑的“勒书楼”下加筑小宗祠,并立下家规:“人生至贵者君,其次祖也。余自筮仕以来,建勒书楼,每遇朔望,尔曹衣冠齐聚,先拜君恩,次谒家庙,别尊卑、序昭穆,如有一房不到,定行家法。”并镌石以传世。
曾璋非科举出仕,一生成就却绝然不低,其于垂髫之龄即被王阳明以“克绍宗传”之言所誉,此生亦奉斯言为至理,在为人处世方面无不尽伦尽制,竭力以事亲,除暴以安民,尽忠以事君,惟德惟义,明善以诚身。可以说,其所作所为与王阳明此言不无关系。曾璋至情至性,不但极重孝义,而且乐善好施、扶危助贫;为官时勤于德政、吏治有方,深受万民拥戴;致仕归乡后,于明万历三年为父母建“龙彰褒宠”坊于城内城隍庙前左边之余,又修祖坟、立家规、赈贫乏,做了大量有益闾里的事情,以良好的品行操守深受敬重与爱戴,曾四次被選为乡饮大宾,受到万人敬仰,清雍正五年崇祀旌表“忠义勇士”,福建巡抚刘尧诲赠匾额“宗圣渊源”,谓其深得先祖曾参传承。正如《孝经·开宗明义篇》所言:“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这也是对曾璋一生的最好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