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西洋消失迹象
已经显现
最近,澳大利亚的莫纳什大学地质学家意外地发现,在欧洲西南部的葡萄牙海岸附近的海域里,一个令人震惊的地质现象已经悄然发生。
他们绘制了那片海域下面的海床,发现那里的海床已经开始出现断裂。这意味着原本应该持续保持平静的西南伊比利亚板块,开始出现板块活动了。证据显示,这种板块活动会形成一个俯冲带,这将是一种持续的地质活动。
我们知道,所谓的俯冲带,就是一个地表构造板块俯冲到另一个板块下方地幔层的部分。在葡萄牙海岸附近出现的正在形成的俯冲带,已经表明大西洋板块的边缘正变得活跃,同时还预示着一个新的地质循环已经悄悄开始,即欧洲大陆和美洲大陆越来越靠近,而两者之间的大西洋正在闭合,最终将完全消失。
科学家指出,目前这一板块要进入完全活跃状态,将需要近2000万年的时间。而未来真正把伊比利亚半岛拉向美国,上演大西洋真正消失的剧目,大约还需要2.2亿年的时间。
虽然大西洋的消失时间还非常遥远,但眼前的新发现则为人们观察被动边缘变得活跃提供了一个绝佳机会;就算处于变化初期,这个地区的板块变化信息也会对研究地球板块变化的方式和细节,提供非常重要的参考数据。
消失是必然的吗?
那么,为什么说欧洲西南部的这个胚胎期的俯冲带的形成,会预示太平洋即将消失呢?这种消失是必然的吗?
地质构造运动是有规律的,宏观上呈现的是地表上沧海变桑田、桑田变沧海的简单循环。加拿大地球物理、地质学者威尔逊联系现代各种海洋实例,归纳了地球沧桑之变的多阶段发展模式,这一变化模式被称为“威尔逊旋回”:即板块活动的过程是,先分裂开超级大陆,形成沟壑和海洋,然后趋于稳定,形成新的俯冲带;新的俯冲带又会闭合大洋,使分散的大陆重新聚合在一起。历史证明,这种超级大陆的分裂和聚合现象在以往的40亿年间已经发生了至少三次。
而且,这种旋回一般会经历六个发展阶段。萌芽阶段——在陆壳基础上因拉张开裂形成大陆裂谷,但尚未形成海洋环境。如现代的东非裂谷;初始阶段——陆壳继续开裂,开始出现狭窄的海湾,局部已经出现洋壳,如:现代的红海、亚丁湾;成熟阶段——由于大洋中脊向两侧不断扩张延伸,使得海洋边缘又出现俯冲、消减现象,所以大洋迅速扩张,如现代的大西洋;衰退阶段——大洋中脊虽然继续扩张增生,但大洋边缘一侧或两侧出现强烈的俯冲,使得海洋总面积渐趋减小,如现代的太平洋;残余阶段——随着洋壳海域的缩小,终于导致两侧陆壳地块相互逼近,其间仅存残留小型洋壳盆地,如现代的地中海;消亡阶段——海洋消失,大陆相碰,使大陆边缘原有的沉积物强烈变形隆起成山,如现代的喜马拉雅山……当然,这种旋回的6个阶段不一定全部依次发展,小型或微型板块的分裂和拼合过程也有简化过程的特例。
依据“威尔逊旋回”理论不难推断,大西洋已经开始进入衰退阶段了,未来消失已经是大势所趋了。
“地球之窗”会因
太平洋消失而关闭吗?
如果大西洋即将消失,那么是否意味着大西洋底的“地球之窗”也会相应关闭呢?如果即将关闭,那么人类能否能在此之前,有充足时间破解“地球之窗”内部的秘密呢?
说来也怪,在四大洋里,只有大西洋底下有个“地球之窗”。早些时候,科学家就在非洲大陆西部、南美大陆东北部的大西洋海底发现一个奇怪的景象:在这块位于三大地质板块交会处的大西洋中脊区域,多达数千平方千米的地壳在这里神秘消失,位于海洋地壳下面6千米处的地幔直接裸露在外,就好像地球表面的一个不小的伤口,也像是地球内部对外开了一扇窗。
“地球之窗”这个奇异景象的出现,也带来了很多难以破解的谜团:地球为何会有伤口,伤口为什么不能弥合,人类是否能够借这个“地球之窗”来窥探地壳下面的地幔和地核的秘密……
目前,科学家们对“地球之窗”这个伤口存在着两种猜想:第一种可能,是两大原本相邻的地质板块在发生游离时,导致原本位于底层的地幔上升;不过,上浮至地表的地幔并非熔化的岩浆,而是固态的石块。第二种可能,是由于地壳发生断裂,导致海底地幔上方自然出现一个空洞。不过,也有科学家认为,也可能是上述两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如果大西洋逐渐消失,就意味着大西洋周围的陆地板块要合拢,这自然意味着“地球之窗”要被彻底关闭。不过,科学家认为,未来大西洋走向消失之路,虽然能改变地球地质和气候环境,但对人类的影响不会是灭绝性的,人类没有必要为此感到担忧。因为智慧的人类会依靠科学进步,逐一化解未来由此带来的新难题。
已经显现
最近,澳大利亚的莫纳什大学地质学家意外地发现,在欧洲西南部的葡萄牙海岸附近的海域里,一个令人震惊的地质现象已经悄然发生。
他们绘制了那片海域下面的海床,发现那里的海床已经开始出现断裂。这意味着原本应该持续保持平静的西南伊比利亚板块,开始出现板块活动了。证据显示,这种板块活动会形成一个俯冲带,这将是一种持续的地质活动。
我们知道,所谓的俯冲带,就是一个地表构造板块俯冲到另一个板块下方地幔层的部分。在葡萄牙海岸附近出现的正在形成的俯冲带,已经表明大西洋板块的边缘正变得活跃,同时还预示着一个新的地质循环已经悄悄开始,即欧洲大陆和美洲大陆越来越靠近,而两者之间的大西洋正在闭合,最终将完全消失。
科学家指出,目前这一板块要进入完全活跃状态,将需要近2000万年的时间。而未来真正把伊比利亚半岛拉向美国,上演大西洋真正消失的剧目,大约还需要2.2亿年的时间。
虽然大西洋的消失时间还非常遥远,但眼前的新发现则为人们观察被动边缘变得活跃提供了一个绝佳机会;就算处于变化初期,这个地区的板块变化信息也会对研究地球板块变化的方式和细节,提供非常重要的参考数据。
消失是必然的吗?
那么,为什么说欧洲西南部的这个胚胎期的俯冲带的形成,会预示太平洋即将消失呢?这种消失是必然的吗?
地质构造运动是有规律的,宏观上呈现的是地表上沧海变桑田、桑田变沧海的简单循环。加拿大地球物理、地质学者威尔逊联系现代各种海洋实例,归纳了地球沧桑之变的多阶段发展模式,这一变化模式被称为“威尔逊旋回”:即板块活动的过程是,先分裂开超级大陆,形成沟壑和海洋,然后趋于稳定,形成新的俯冲带;新的俯冲带又会闭合大洋,使分散的大陆重新聚合在一起。历史证明,这种超级大陆的分裂和聚合现象在以往的40亿年间已经发生了至少三次。
而且,这种旋回一般会经历六个发展阶段。萌芽阶段——在陆壳基础上因拉张开裂形成大陆裂谷,但尚未形成海洋环境。如现代的东非裂谷;初始阶段——陆壳继续开裂,开始出现狭窄的海湾,局部已经出现洋壳,如:现代的红海、亚丁湾;成熟阶段——由于大洋中脊向两侧不断扩张延伸,使得海洋边缘又出现俯冲、消减现象,所以大洋迅速扩张,如现代的大西洋;衰退阶段——大洋中脊虽然继续扩张增生,但大洋边缘一侧或两侧出现强烈的俯冲,使得海洋总面积渐趋减小,如现代的太平洋;残余阶段——随着洋壳海域的缩小,终于导致两侧陆壳地块相互逼近,其间仅存残留小型洋壳盆地,如现代的地中海;消亡阶段——海洋消失,大陆相碰,使大陆边缘原有的沉积物强烈变形隆起成山,如现代的喜马拉雅山……当然,这种旋回的6个阶段不一定全部依次发展,小型或微型板块的分裂和拼合过程也有简化过程的特例。
依据“威尔逊旋回”理论不难推断,大西洋已经开始进入衰退阶段了,未来消失已经是大势所趋了。
“地球之窗”会因
太平洋消失而关闭吗?
如果大西洋即将消失,那么是否意味着大西洋底的“地球之窗”也会相应关闭呢?如果即将关闭,那么人类能否能在此之前,有充足时间破解“地球之窗”内部的秘密呢?
说来也怪,在四大洋里,只有大西洋底下有个“地球之窗”。早些时候,科学家就在非洲大陆西部、南美大陆东北部的大西洋海底发现一个奇怪的景象:在这块位于三大地质板块交会处的大西洋中脊区域,多达数千平方千米的地壳在这里神秘消失,位于海洋地壳下面6千米处的地幔直接裸露在外,就好像地球表面的一个不小的伤口,也像是地球内部对外开了一扇窗。
“地球之窗”这个奇异景象的出现,也带来了很多难以破解的谜团:地球为何会有伤口,伤口为什么不能弥合,人类是否能够借这个“地球之窗”来窥探地壳下面的地幔和地核的秘密……
目前,科学家们对“地球之窗”这个伤口存在着两种猜想:第一种可能,是两大原本相邻的地质板块在发生游离时,导致原本位于底层的地幔上升;不过,上浮至地表的地幔并非熔化的岩浆,而是固态的石块。第二种可能,是由于地壳发生断裂,导致海底地幔上方自然出现一个空洞。不过,也有科学家认为,也可能是上述两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如果大西洋逐渐消失,就意味着大西洋周围的陆地板块要合拢,这自然意味着“地球之窗”要被彻底关闭。不过,科学家认为,未来大西洋走向消失之路,虽然能改变地球地质和气候环境,但对人类的影响不会是灭绝性的,人类没有必要为此感到担忧。因为智慧的人类会依靠科学进步,逐一化解未来由此带来的新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