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受到自身认知能力的影响,小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在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等相关方面,相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而言,低年级学生的难度更大,特别是识字能力稍弱的学生,在这些方面更为困难。而解决问题历来都是小学阶段教学的重难点内容,虽然当前许多学生能不假思索解决已学问题,然而,对于稍加改动后的问题却感到无所适从。因此,本文认为要彻底改善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现状,还需加强对其有效教学措施的研究。
数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更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起步阶段。在该阶段对小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结合学生的基本情况开展针对性的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方法以及解题的策略,进而实现有效的数学教学。
一、教学现状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不断提高对人才的要求,而有效提高人才质量的主要途径即教育。然而,我国传统教育模式单一,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脱离,易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降低。小学数学作为学生大脑思维开启的最佳工具,其必然会在教学过程中渗入问题解决的教学。但大部分数学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均以自身为出发点,对学生角度考虑不足,导致所营造的教学环境,虽符合问题却收不到预期效果。一方面,受限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不相符的现象比比皆是。据相关调查资料显示,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当前,仍旧存在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育,导致很多学生因此而丧失数学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在解决问题教学时,通常教师使用的解题思路较为单一,进而造成学生的逻辑思维也较为单一。当遇到无法运用已有解题思路解题的时候,学生便会显得手足无措,无法对问题进行灵活变通的解决。
二、教学措施
1.引导学生动手实践
目前,小学数学新教材的题材范围相对较广,涉及代数、空间、概率、数、图形及统计的各个方面。例如,小学二年级的《时分秒》教学,由于受到学生抽象思维发展薄弱的影响,其还不具备较强的时间观念。以“计算到公园玩耍的时间”为例,出发时间为8:00,到家时间为10:30,那么,在公园玩了多久呢?要让学生解决问题,可先让其感受时间形成的过程,体会时间的发展变化,即可使其轻松掌握时间计算法则。为此,教师不妨事先准备一只时钟,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拿出时钟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拨一拨,进而算出玩耍时间为2小时30分。一般来说,小学生的思维具有形象具体的特性,需要通过观察归纳等过程获取集体的描述性结论,最终形成初步的数学理解能力和推理能力。
2.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数学问题诞生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小学生对生活还处在初步接触阶段,能够感受和理解到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只要教师合理结合学生的问题与生活实际,在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际中贯穿数学问题,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使其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增强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数学问题及知识。例如,年月日等时间类计算问题,要实现学生对月份中时间记忆的有效锻炼,教师不妨通过联系学生生日的方式来开展,先让学生用笔记本登记彼此的生日,再根据学生的生日提出问题:1月12日为小西的生日,而3月2日为小东的生日,请问,两人生日相差天数为多少?众所周知,对于“生日”这个话题学生都较为敏感和感兴趣,故能快速进入计算的状态。但教师应注意一点,若学生疏于思考,忽略两个月份的天数,其所得结果必然有误,这还需要教师加以引导,明晰学生的出错点,使其重新回到计算月份天数的过程中,进而加深记忆,优化知识结构。
3.构建有效问题情境
学源自思,思起自疑,求知欲的开始往往都是问题,而数学中问题则是心脏,可以说,问题及其解才是数学的真正构成内容,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需求,就是构建问题情境的根本所在。因此,数学教师有必要根据学生心理认知的特征和特点,构建一个有利其发现、提出并解决问题的环境,让学生在质疑中迸发强烈思维火花,对数学知识产生好奇心,进而使学生对问题进行主动积极的发现探索,达到在学中问、问中学的目的。以“用乘除法解决问题”的讲解为例,教师不妨直接套用学生感兴趣的购物场景,如:“小明与小红上周末去超市购物,买了4个棒棒糖,共花了2元钱,而这次要买4元的东西……”根据这个场景,同学们能想到什么数学问题?又该如何解答这些问题呢?总之,数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生活经验及生心理特征,在教学中科学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才能利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激发其积极动脑的欲望,从而轻松愉快地探寻解决问题的规律。
学生逻辑思维的成长与数学息息相关,而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则与解决问题能力息息相关,因此,数学教师应积极采取解决问题教学的有效策略,促使学生数学解题及学习的能力增强,通过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实现对学生实践中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通过化归思想的运用,加强学生解题策略的培养;通过动手实践环节,促进学生主动思维能力得到锻炼,进而全面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使其全方位掌握数学学习方法。
【作者单位:张家港市塘市小学 江苏】
数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更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起步阶段。在该阶段对小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结合学生的基本情况开展针对性的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方法以及解题的策略,进而实现有效的数学教学。
一、教学现状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不断提高对人才的要求,而有效提高人才质量的主要途径即教育。然而,我国传统教育模式单一,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脱离,易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降低。小学数学作为学生大脑思维开启的最佳工具,其必然会在教学过程中渗入问题解决的教学。但大部分数学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均以自身为出发点,对学生角度考虑不足,导致所营造的教学环境,虽符合问题却收不到预期效果。一方面,受限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不相符的现象比比皆是。据相关调查资料显示,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当前,仍旧存在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育,导致很多学生因此而丧失数学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在解决问题教学时,通常教师使用的解题思路较为单一,进而造成学生的逻辑思维也较为单一。当遇到无法运用已有解题思路解题的时候,学生便会显得手足无措,无法对问题进行灵活变通的解决。
二、教学措施
1.引导学生动手实践
目前,小学数学新教材的题材范围相对较广,涉及代数、空间、概率、数、图形及统计的各个方面。例如,小学二年级的《时分秒》教学,由于受到学生抽象思维发展薄弱的影响,其还不具备较强的时间观念。以“计算到公园玩耍的时间”为例,出发时间为8:00,到家时间为10:30,那么,在公园玩了多久呢?要让学生解决问题,可先让其感受时间形成的过程,体会时间的发展变化,即可使其轻松掌握时间计算法则。为此,教师不妨事先准备一只时钟,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拿出时钟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拨一拨,进而算出玩耍时间为2小时30分。一般来说,小学生的思维具有形象具体的特性,需要通过观察归纳等过程获取集体的描述性结论,最终形成初步的数学理解能力和推理能力。
2.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数学问题诞生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小学生对生活还处在初步接触阶段,能够感受和理解到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只要教师合理结合学生的问题与生活实际,在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际中贯穿数学问题,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使其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增强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数学问题及知识。例如,年月日等时间类计算问题,要实现学生对月份中时间记忆的有效锻炼,教师不妨通过联系学生生日的方式来开展,先让学生用笔记本登记彼此的生日,再根据学生的生日提出问题:1月12日为小西的生日,而3月2日为小东的生日,请问,两人生日相差天数为多少?众所周知,对于“生日”这个话题学生都较为敏感和感兴趣,故能快速进入计算的状态。但教师应注意一点,若学生疏于思考,忽略两个月份的天数,其所得结果必然有误,这还需要教师加以引导,明晰学生的出错点,使其重新回到计算月份天数的过程中,进而加深记忆,优化知识结构。
3.构建有效问题情境
学源自思,思起自疑,求知欲的开始往往都是问题,而数学中问题则是心脏,可以说,问题及其解才是数学的真正构成内容,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需求,就是构建问题情境的根本所在。因此,数学教师有必要根据学生心理认知的特征和特点,构建一个有利其发现、提出并解决问题的环境,让学生在质疑中迸发强烈思维火花,对数学知识产生好奇心,进而使学生对问题进行主动积极的发现探索,达到在学中问、问中学的目的。以“用乘除法解决问题”的讲解为例,教师不妨直接套用学生感兴趣的购物场景,如:“小明与小红上周末去超市购物,买了4个棒棒糖,共花了2元钱,而这次要买4元的东西……”根据这个场景,同学们能想到什么数学问题?又该如何解答这些问题呢?总之,数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生活经验及生心理特征,在教学中科学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才能利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激发其积极动脑的欲望,从而轻松愉快地探寻解决问题的规律。
学生逻辑思维的成长与数学息息相关,而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则与解决问题能力息息相关,因此,数学教师应积极采取解决问题教学的有效策略,促使学生数学解题及学习的能力增强,通过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实现对学生实践中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通过化归思想的运用,加强学生解题策略的培养;通过动手实践环节,促进学生主动思维能力得到锻炼,进而全面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使其全方位掌握数学学习方法。
【作者单位:张家港市塘市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