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对肿胀抽吸术及腋皱襞小切口皮下修剪术治疗腋臭两种方法进行临床评估。方法:采用这两种方法治疗腋臭患者116例,平均随访32月。从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及出汗改善情况等方面进行临床评估。结果:肿胀抽吸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但复发率高;腋皱襞小切口皮下修剪法有效率高,但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两种方法均可一定程度改善出汗状况。结论:对腋臭的治疗,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经医患双方沟通后,应根据情况采用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方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腋臭;治疗
腋臭是一种常见疾病,发病原因为顶泌汗腺(又称大汗腺)异常。目前治疗腋臭的方法很多,疗效不一。自2000年1月至2005年6月,116例腋臭患者在门诊分别随机采用肿胀抽吸术及腋皱襞小切口皮下修剪术治疗,经过18月至6年的随访观察,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116例,均为双侧,男37例,女79例。年龄17~45岁,平均24岁。随访18月~6年,平均32月,39例失访,余77例中肿胀皮下抽吸术组31例;腋皱襞小切口皮下修剪术组46例。患者术前1周戒烟,禁服阿司匹林类药物,女性避开月经期。
腋臭的分级方法,本方法由Young-Jin Park改进,将腋臭分为4级:0级:无气味;1级:仅在体力劳动后有轻微气味;2级:距1m以内可闻及气味;3级:1m以外可闻及气味。
2 手术方法
2.1 肿胀抽吸术:常规剃除腋毛,距腋毛边缘0.5cm用美蓝标记抽吸区,消毒,用0.5%利多卡因,1:200000肾上腺素及生理盐水组成的肿胀麻醉液浸润麻醉。于腋后缘中部作1.5cm的切口,用组织剪在腋毛区皮下脂肪层作广泛的潜行分离,15cm长的抽吸管拉锯式抽吸。抽吸时注意对腋毛区与正常皮肤过渡区进行塑形,使腋窝边缘获得平坦光滑的外形。抽吸完毕后,清洗伤口,缝合术区,8字弹性绷带加压包扎,5~6天制动,10天拆线。
2.2 腋皱襞小切口皮下修剪术:常规术前准备,距腋毛边缘0.5cm用美蓝标记修剪区,局部皮下浸润麻醉。腋皱襞处作1~2个小切口,沿切口切开直至深筋膜浅层,然后直视下修剪该区皮下脂肪层,使成全厚皮片。彻底止血,冲洗伤口,缝合皮肤时应挂住深筋膜。分离区域周缘对称地作3~4组缝线,适当压力打包,8字绷带固定,5天后拆包,7~14天制动,10天后拆线。
2.3 疗效评价及结果:通过门诊换药,电话,信件及复诊等方式进行随访,对异味残留、出汗、瘢痕及并发症等方面进行统计评估,术后随访腋下气味2级及以上视为复发。同时将采用两种方法的患者腋窝区皮肤送病理检查。两组有效率、复发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在出汗改善方面无明显差别(P>0.05)。
3 讨论
3.1 腋臭发病机理:腋窝区的汗腺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外泌汗腺,又称小汗腺,具有分泌多量无色无味汗液及调节体温的作用,过度分泌则导致多汗症;另一种是顶泌汗腺,又称大汗腺,位于真皮与皮下组织交界处及皮下组织内。腋臭主要是由于腋区大汗腺的异常所致。这类患者即使在与正常人腋区菌群相同的情况下也会产生腋臭。
通常认为大汗腺与毛囊在数量、密度及分布上一致,但我们观察到部分患者的腋毛毛囊与大汗腺并不成正比分布,有些患者的腋毛很稀疏,但气味严重,并且术中可见有的大汗腺的分布超过腋毛的边缘。因此大汗腺与腋毛毛囊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最近Gertrude M.Beer报道腋窝除了大小汗腺外,还存在另外一种类型的汗腺,并命名“apoec-crane”,它介于大小汗腺之间,具有大小汗腺的一些特征,这种腺体与多汗症及腋臭的发病相关。作者还指出腋窝部的大小汗腺包括这种类型的汗腺绝大部分位于皮下组织内,而不是在真皮内。推荐保留皮肤的手术。
3.2 腋臭的手术治疗效果分析:手术治疗是已经证实确切可靠的治疗方法。目前的手术方法主要有三类:一是完全去除腋窝区的皮肤及皮下组织;二是去除部分腋窝皮肤及皮下组织;三是仅去除皮下组织,保留皮肤。我们采用肿胀抽吸术及腋窝皱襞小切口皮下修剪术治疗腋臭,是属于第三类术法。
肿胀抽吸术对血管神经束的损伤较小,该组的并发症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2%,明显低于腋皱襞小切口皮下修剪法的并发症的发生率。但对于位于真皮与皮下脂肪间致密组织内的大汗腺,抽吸困难,并且在盲视下操作,抽吸不彻底,病理切片上仍可以看到残留的皮下脂肪及大汗腺,其有效率明显低于直视下操作的腋皱襞小切口皮下修剪法。我们仅凭借皮肤的厚薄等临床经验来决定抽吸是否可以达到效果。国外有人用内窥镜辅助治疗腋臭,抽吸效果可以进一步确认,降低复发率。
腋皱襞小切口皮下修剪法术后3例有明显瘢痕,抽吸术则瘢痕不明显。此外两者在出汗的改善程度上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出汗量均有一定程度的减少。
3.3 关于随访时间:腋臭术后2~3月内,患者出现无汗,可能是由于支配汗腺的神经纤维被切断以及皮下组织内的汗腺被切除破坏所致。因此,我们认为术后随访不能少于半年。至于汗腺及其分泌部被破坏后能否再生而恢复分泌功能则有待进一步研究。
总之,采用何种方法治疗腋臭要依据患者要求及病变程度,客观评价,医患双方相互沟通,采用个性化治疗。
[关键词]腋臭;治疗
腋臭是一种常见疾病,发病原因为顶泌汗腺(又称大汗腺)异常。目前治疗腋臭的方法很多,疗效不一。自2000年1月至2005年6月,116例腋臭患者在门诊分别随机采用肿胀抽吸术及腋皱襞小切口皮下修剪术治疗,经过18月至6年的随访观察,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116例,均为双侧,男37例,女79例。年龄17~45岁,平均24岁。随访18月~6年,平均32月,39例失访,余77例中肿胀皮下抽吸术组31例;腋皱襞小切口皮下修剪术组46例。患者术前1周戒烟,禁服阿司匹林类药物,女性避开月经期。
腋臭的分级方法,本方法由Young-Jin Park改进,将腋臭分为4级:0级:无气味;1级:仅在体力劳动后有轻微气味;2级:距1m以内可闻及气味;3级:1m以外可闻及气味。
2 手术方法
2.1 肿胀抽吸术:常规剃除腋毛,距腋毛边缘0.5cm用美蓝标记抽吸区,消毒,用0.5%利多卡因,1:200000肾上腺素及生理盐水组成的肿胀麻醉液浸润麻醉。于腋后缘中部作1.5cm的切口,用组织剪在腋毛区皮下脂肪层作广泛的潜行分离,15cm长的抽吸管拉锯式抽吸。抽吸时注意对腋毛区与正常皮肤过渡区进行塑形,使腋窝边缘获得平坦光滑的外形。抽吸完毕后,清洗伤口,缝合术区,8字弹性绷带加压包扎,5~6天制动,10天拆线。
2.2 腋皱襞小切口皮下修剪术:常规术前准备,距腋毛边缘0.5cm用美蓝标记修剪区,局部皮下浸润麻醉。腋皱襞处作1~2个小切口,沿切口切开直至深筋膜浅层,然后直视下修剪该区皮下脂肪层,使成全厚皮片。彻底止血,冲洗伤口,缝合皮肤时应挂住深筋膜。分离区域周缘对称地作3~4组缝线,适当压力打包,8字绷带固定,5天后拆包,7~14天制动,10天后拆线。
2.3 疗效评价及结果:通过门诊换药,电话,信件及复诊等方式进行随访,对异味残留、出汗、瘢痕及并发症等方面进行统计评估,术后随访腋下气味2级及以上视为复发。同时将采用两种方法的患者腋窝区皮肤送病理检查。两组有效率、复发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在出汗改善方面无明显差别(P>0.05)。
3 讨论
3.1 腋臭发病机理:腋窝区的汗腺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外泌汗腺,又称小汗腺,具有分泌多量无色无味汗液及调节体温的作用,过度分泌则导致多汗症;另一种是顶泌汗腺,又称大汗腺,位于真皮与皮下组织交界处及皮下组织内。腋臭主要是由于腋区大汗腺的异常所致。这类患者即使在与正常人腋区菌群相同的情况下也会产生腋臭。
通常认为大汗腺与毛囊在数量、密度及分布上一致,但我们观察到部分患者的腋毛毛囊与大汗腺并不成正比分布,有些患者的腋毛很稀疏,但气味严重,并且术中可见有的大汗腺的分布超过腋毛的边缘。因此大汗腺与腋毛毛囊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最近Gertrude M.Beer报道腋窝除了大小汗腺外,还存在另外一种类型的汗腺,并命名“apoec-crane”,它介于大小汗腺之间,具有大小汗腺的一些特征,这种腺体与多汗症及腋臭的发病相关。作者还指出腋窝部的大小汗腺包括这种类型的汗腺绝大部分位于皮下组织内,而不是在真皮内。推荐保留皮肤的手术。
3.2 腋臭的手术治疗效果分析:手术治疗是已经证实确切可靠的治疗方法。目前的手术方法主要有三类:一是完全去除腋窝区的皮肤及皮下组织;二是去除部分腋窝皮肤及皮下组织;三是仅去除皮下组织,保留皮肤。我们采用肿胀抽吸术及腋窝皱襞小切口皮下修剪术治疗腋臭,是属于第三类术法。
肿胀抽吸术对血管神经束的损伤较小,该组的并发症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2%,明显低于腋皱襞小切口皮下修剪法的并发症的发生率。但对于位于真皮与皮下脂肪间致密组织内的大汗腺,抽吸困难,并且在盲视下操作,抽吸不彻底,病理切片上仍可以看到残留的皮下脂肪及大汗腺,其有效率明显低于直视下操作的腋皱襞小切口皮下修剪法。我们仅凭借皮肤的厚薄等临床经验来决定抽吸是否可以达到效果。国外有人用内窥镜辅助治疗腋臭,抽吸效果可以进一步确认,降低复发率。
腋皱襞小切口皮下修剪法术后3例有明显瘢痕,抽吸术则瘢痕不明显。此外两者在出汗的改善程度上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出汗量均有一定程度的减少。
3.3 关于随访时间:腋臭术后2~3月内,患者出现无汗,可能是由于支配汗腺的神经纤维被切断以及皮下组织内的汗腺被切除破坏所致。因此,我们认为术后随访不能少于半年。至于汗腺及其分泌部被破坏后能否再生而恢复分泌功能则有待进一步研究。
总之,采用何种方法治疗腋臭要依据患者要求及病变程度,客观评价,医患双方相互沟通,采用个性化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