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企业的“国际道德缄默”已成为影响中国国际信誉和中国未来的时代问题。其生成因素来自多方面。要打破这一道德缄默,关键在于培养企业的伦理人格与打造合力文化环境。
关键词:企业伦理;国际道德缄默;合力文化;理想人格
中图分类号:F27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477(2007)03—0349—03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俄罗斯就曾发生过焚烧中国羽绒服事件,羽绒服的质量问题让中国人蒙受耻辱。究其原因,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就是部分企业的“国际道德缄默”问题。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的国际道德不仅影响着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而且也直接影响着国家信誉。
“国际道德缄默”,就是指缺乏对国际道德性问题的正面表达和直面交谈,或者躲避道德,或者默认不道德,或者放弃道德责任。企业作为独立自主的经济实体,同时又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伦理实体。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要实行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就必须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也就是要把握好其中的伦理关系,树立自己的伦理理念,并以此为指导,确立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一个卓越的现代企业必须是一个义利结合的综合体,经济性和伦理性共存的实体,它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还要实现伦理目标。在国际市场当然应当正视“国际道德”问题。探析中国“国际道德缄默”形成的原因,寻求其解决路径,对于树立中国企业的国际信誉,实现中国企业长远的品牌战略目标,有着极为现实的意义。
一、中国企业的国际道德缄默的成因
(一)自利与竞争的影响
自利与竞争是国际市场经济下的道德缄默的内生动因。企业作为经济组织,以实现利润或利益的最大化为其生存和发展的宗旨,这一宗旨使企业管理者普遍形成了自利和竞争的双重心态。因为自利,企业的兴衰成败必然被放在生产的第一目标;因为竞争,现实的利益必然成为企业共同的追求。因为自利,道德的他律性变的苍白无力,取而代之的是损人利己的“真经泛滥”;因为竞争,没有火药的经济硝烟中人情世故完全被披露出来,模糊了道德和非道德的界限。正是因为自利和竞争,企业道德最终成为双重遮蔽下的阴影。这种对道德的淡漠和对利益的盲目追求致使中国一些官员远离了“清廉”,比如海关质检出现了一些混乱现象,企业也远离了长远的品牌信誉准则,尤其是出口产品和国家民族经济诚信脱钩。一些低质量的产品被混入国际市场,使中国企业的国际信誉受到一些影响,并最终导致了所谓的“国际道德缄默”。
(二)外生压力下的企业社会责任
自从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的进出口关税都有了明显的调整,中国企业走出国门不再那么步履艰难。但是国门之外的“反倾销战略”一次又一次对企业造成了种种压力,进而演变为企业在管理中的道德缄默外生压力,正如“人”一样,在生存的危机边缘,一切行为都不再具有道德与不道德之分。
在这种情形下,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就成为抗击这种外生压力的重要壁垒。“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在谋取自身及其股东最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从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出发,为其他利害关系人履行某方面的社会义务。在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进程中,企业应对其他利害关系人承担适当的社会义务,这是“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所在。而社会责任意识薄弱的企业并没能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当然,也有些企业因为社会集体中存在某些非理性的因素导致企业应承担的道德责任不断加码,进而影响到企业的绩效和道德缄默的心态。一些企业管理者干脆把道德性问题与社会公众进行对话当作是一件过于理想化且难以预测的挑战,于是有意缄默道德。
(三)社会环境系统人格的缺失
这是国际道德缄默的伦理表达。信任是一种结构。信任结构有两大类,一类是人格信任,一类是系统信任。
人格信任就是对某些熟人的信任;系统信任就是对复杂的不确定的自然和环境进行简化动机制信任。国际系统人格的缺失具体表现为国际进出口关税及最惠国遇待的显失公平等,这种系统人格的缺失致使发展中国家产品交易成本加大,市场份额萎缩,企业利润无从实现。这就像中国今天的民工潮,当人们从一个地区转移到另一个新的陌生的环境后,形成的则是一个没有友谊、情感和责任依附及牵制,即责任系统转瞬即逝的利益冲突群体。这一冲突的利益群体更看重的是眼前的个人利益,而不是诚信和集体利益,致使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得益最大的往往是这些城市的“边缘人”。正因为如此,国际市场中以“个人之利”损“国家之尊”的投机企业也就具有了生存空间,从而也助长了国际道德缄默之风。
(四)责任与权利失衡
产生这种现象是源自于国际道德缄默的体制因素。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享有权利的同时也要承担责任。有权利就应该承担责任,这是“责任的铁律”,然而国际进出口贸易中的不平等又形成了企业权利的缺失,构成企业保持国际道德缄默的逻辑理由。
中国企业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各种权利与义务最终的承载主体,但由于中国目前的政治体制不完善不健全,加之一些腐败现象的存在,致使一些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不得不奔走于各政府部门之间,为筹措资金四出活动,不得不为打通各种关系付出沉重代价,市场经济往往变成了“仕场经济”。在这一背景下,企业的发展就难免因无序的干预而失去自主权利,一些企业家也就相应弱化道德自律意识。
二、解决中国企业国际道德缄默问题的途径
(一)重塑企业的伦理人格
1.打造具有中国传统文化之理想人格的企业家。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首先从企业家的理想人格上体现出来。传统文化意义上的理想人格是指“仁义”、“兼爱”。“仁义”,即儒家推崇的人生致道的理想,其国际对应人格为诚信;“兼爱”,即作为一种人生的追求心态,其对应的国际人格为公平参与国际竞争的信誉人格。作为企业家,既要“有所为”,又要“有所不为”,“夫惟无为,方能有所为,夫惟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其对应的国际人格为“利国利己”的双重利益标准。这与“国际道德缄默”的交融点在于其原则意义,即“不善不为”。企业家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当然要注重谋利,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使自己在经营中谋取利润的最大化,从而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是每一个企业家所必须面对的。但是,从企业伦理的角度而言,正当的竞争又必须是善的竞争,而不能是恶的竞争,否则将会阻碍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此弊病不只限于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关系,有时也将祸及整个国家”。为此,对于恶的竞争,企业家作为一个企业的导航就首先应该做到“有所不为”,这是企业家道德理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实行伦理经营管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当是有序的、规律的、法制化的经济,市场经济的 健康发展,必须以企业自律为基础。具体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一是企业家在经营意识上必须认识到,道德建设是企业经营活动有效性和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有效保障机制,是企业内在竞争的潜在实力。当诚实守信的道德规范尚未在市场完善确立时,更应该以主动自觉的姿态去认识和遵守。二是企业家必须超越“所有者中心论”,并从“手段人”走向“目的人”,在竞争白炽化的市场竞争大潮中,国际市场供不应求的时代已一去不返了,面对“供过于求”的市场,市场主题利益的实现关键在于对消费者的争取,把顾客利益放在首位,从而赢得消费者的信誉,超越“所有者中心论”,就要求企业家把诚信和人格信任放在首位,尤其是在国际市场上,应时刻把国家的国际信誉和尊严放在首位,全身心顺应社会主义荣辱观,打造出具有中国尊严的国际品牌,只有如此,一个企业才可在长远的历史将来引领世界大潮,企业法人只有实现从“手段人”到“目的人”的转变,才能真正消解企业的国际道德缄默。三是企业家必须注重法律约束与道德的自律。不仅要注重目标、战略、结构、制度,更要强调企业价值观建构,做到既要管之有术又要管之有道,从而实现一种伦理性企业经营管理。
(二)打造企业的合力文化环境
1.把“合力文化”作为企业最为亮丽的创新点。所谓“合力文化”是以合力为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是企业文化理念的核心、灵魂和基础部分,是企业在追求过程中对其行为做出的价值判断及奉行的行为准则。在这一“合力文化”中,具体来说,内力指企业本身必须去追求美德,或者提高自己的美德鼓励那些我所描述的员工,同时从他们身上受益。企业还可以借此成为或者被看作一个无时无刻不关心公司命运和行为的组织,如果企业和员工心力不同,就无法来确认他们应该坚持的伦理信念,从而使企业的伦理资产无形流失。
2.预设道德背景。如果企业经营活动的所有参与者、购买者、管理者、工人以及最终消费者,任何一个采取不道德手段,或者是忽视行为的道德性,企业都将难以为继。“发展,不能简单看作是一个数量方面的问题,而更应注重质量方面,注重人的发展”。中国企业在自身努力追求诚信的过程中,更需要社会配套系统体制的确立来保障。尤其是更应该进一步健全海关法制的规范。本着“严把质量关,严打海关犯,尽量优出,决不滥出。”的原则,为中国企业打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道德是整个社会,自然也是企业经营活动的润滑剂与粘合剂。只有这样内外合而为一,从“合力”的角度去解构将会从根本上扭转中国企业国际道德缄默这一不良趋势。
中国企业要想在将来的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立足于世界市场,引领经济大潮,就必须以全体企业家的“爱国”情怀和高尚的理想人格为支点,齐心合力维护中国经济的诚信之无形资产,走“优质、高效、低成本、高产出”的效益型生产之路和伦理经营之路。只有如此,中国企业才能打破国际道德缄默之困顿,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责任编辑 高文盛)
关键词:企业伦理;国际道德缄默;合力文化;理想人格
中图分类号:F27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477(2007)03—0349—03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俄罗斯就曾发生过焚烧中国羽绒服事件,羽绒服的质量问题让中国人蒙受耻辱。究其原因,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就是部分企业的“国际道德缄默”问题。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的国际道德不仅影响着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而且也直接影响着国家信誉。
“国际道德缄默”,就是指缺乏对国际道德性问题的正面表达和直面交谈,或者躲避道德,或者默认不道德,或者放弃道德责任。企业作为独立自主的经济实体,同时又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伦理实体。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要实行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就必须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也就是要把握好其中的伦理关系,树立自己的伦理理念,并以此为指导,确立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一个卓越的现代企业必须是一个义利结合的综合体,经济性和伦理性共存的实体,它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还要实现伦理目标。在国际市场当然应当正视“国际道德”问题。探析中国“国际道德缄默”形成的原因,寻求其解决路径,对于树立中国企业的国际信誉,实现中国企业长远的品牌战略目标,有着极为现实的意义。
一、中国企业的国际道德缄默的成因
(一)自利与竞争的影响
自利与竞争是国际市场经济下的道德缄默的内生动因。企业作为经济组织,以实现利润或利益的最大化为其生存和发展的宗旨,这一宗旨使企业管理者普遍形成了自利和竞争的双重心态。因为自利,企业的兴衰成败必然被放在生产的第一目标;因为竞争,现实的利益必然成为企业共同的追求。因为自利,道德的他律性变的苍白无力,取而代之的是损人利己的“真经泛滥”;因为竞争,没有火药的经济硝烟中人情世故完全被披露出来,模糊了道德和非道德的界限。正是因为自利和竞争,企业道德最终成为双重遮蔽下的阴影。这种对道德的淡漠和对利益的盲目追求致使中国一些官员远离了“清廉”,比如海关质检出现了一些混乱现象,企业也远离了长远的品牌信誉准则,尤其是出口产品和国家民族经济诚信脱钩。一些低质量的产品被混入国际市场,使中国企业的国际信誉受到一些影响,并最终导致了所谓的“国际道德缄默”。
(二)外生压力下的企业社会责任
自从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的进出口关税都有了明显的调整,中国企业走出国门不再那么步履艰难。但是国门之外的“反倾销战略”一次又一次对企业造成了种种压力,进而演变为企业在管理中的道德缄默外生压力,正如“人”一样,在生存的危机边缘,一切行为都不再具有道德与不道德之分。
在这种情形下,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就成为抗击这种外生压力的重要壁垒。“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在谋取自身及其股东最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从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出发,为其他利害关系人履行某方面的社会义务。在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进程中,企业应对其他利害关系人承担适当的社会义务,这是“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所在。而社会责任意识薄弱的企业并没能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当然,也有些企业因为社会集体中存在某些非理性的因素导致企业应承担的道德责任不断加码,进而影响到企业的绩效和道德缄默的心态。一些企业管理者干脆把道德性问题与社会公众进行对话当作是一件过于理想化且难以预测的挑战,于是有意缄默道德。
(三)社会环境系统人格的缺失
这是国际道德缄默的伦理表达。信任是一种结构。信任结构有两大类,一类是人格信任,一类是系统信任。
人格信任就是对某些熟人的信任;系统信任就是对复杂的不确定的自然和环境进行简化动机制信任。国际系统人格的缺失具体表现为国际进出口关税及最惠国遇待的显失公平等,这种系统人格的缺失致使发展中国家产品交易成本加大,市场份额萎缩,企业利润无从实现。这就像中国今天的民工潮,当人们从一个地区转移到另一个新的陌生的环境后,形成的则是一个没有友谊、情感和责任依附及牵制,即责任系统转瞬即逝的利益冲突群体。这一冲突的利益群体更看重的是眼前的个人利益,而不是诚信和集体利益,致使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得益最大的往往是这些城市的“边缘人”。正因为如此,国际市场中以“个人之利”损“国家之尊”的投机企业也就具有了生存空间,从而也助长了国际道德缄默之风。
(四)责任与权利失衡
产生这种现象是源自于国际道德缄默的体制因素。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享有权利的同时也要承担责任。有权利就应该承担责任,这是“责任的铁律”,然而国际进出口贸易中的不平等又形成了企业权利的缺失,构成企业保持国际道德缄默的逻辑理由。
中国企业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各种权利与义务最终的承载主体,但由于中国目前的政治体制不完善不健全,加之一些腐败现象的存在,致使一些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不得不奔走于各政府部门之间,为筹措资金四出活动,不得不为打通各种关系付出沉重代价,市场经济往往变成了“仕场经济”。在这一背景下,企业的发展就难免因无序的干预而失去自主权利,一些企业家也就相应弱化道德自律意识。
二、解决中国企业国际道德缄默问题的途径
(一)重塑企业的伦理人格
1.打造具有中国传统文化之理想人格的企业家。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首先从企业家的理想人格上体现出来。传统文化意义上的理想人格是指“仁义”、“兼爱”。“仁义”,即儒家推崇的人生致道的理想,其国际对应人格为诚信;“兼爱”,即作为一种人生的追求心态,其对应的国际人格为公平参与国际竞争的信誉人格。作为企业家,既要“有所为”,又要“有所不为”,“夫惟无为,方能有所为,夫惟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其对应的国际人格为“利国利己”的双重利益标准。这与“国际道德缄默”的交融点在于其原则意义,即“不善不为”。企业家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当然要注重谋利,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使自己在经营中谋取利润的最大化,从而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是每一个企业家所必须面对的。但是,从企业伦理的角度而言,正当的竞争又必须是善的竞争,而不能是恶的竞争,否则将会阻碍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此弊病不只限于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关系,有时也将祸及整个国家”。为此,对于恶的竞争,企业家作为一个企业的导航就首先应该做到“有所不为”,这是企业家道德理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实行伦理经营管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当是有序的、规律的、法制化的经济,市场经济的 健康发展,必须以企业自律为基础。具体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一是企业家在经营意识上必须认识到,道德建设是企业经营活动有效性和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有效保障机制,是企业内在竞争的潜在实力。当诚实守信的道德规范尚未在市场完善确立时,更应该以主动自觉的姿态去认识和遵守。二是企业家必须超越“所有者中心论”,并从“手段人”走向“目的人”,在竞争白炽化的市场竞争大潮中,国际市场供不应求的时代已一去不返了,面对“供过于求”的市场,市场主题利益的实现关键在于对消费者的争取,把顾客利益放在首位,从而赢得消费者的信誉,超越“所有者中心论”,就要求企业家把诚信和人格信任放在首位,尤其是在国际市场上,应时刻把国家的国际信誉和尊严放在首位,全身心顺应社会主义荣辱观,打造出具有中国尊严的国际品牌,只有如此,一个企业才可在长远的历史将来引领世界大潮,企业法人只有实现从“手段人”到“目的人”的转变,才能真正消解企业的国际道德缄默。三是企业家必须注重法律约束与道德的自律。不仅要注重目标、战略、结构、制度,更要强调企业价值观建构,做到既要管之有术又要管之有道,从而实现一种伦理性企业经营管理。
(二)打造企业的合力文化环境
1.把“合力文化”作为企业最为亮丽的创新点。所谓“合力文化”是以合力为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是企业文化理念的核心、灵魂和基础部分,是企业在追求过程中对其行为做出的价值判断及奉行的行为准则。在这一“合力文化”中,具体来说,内力指企业本身必须去追求美德,或者提高自己的美德鼓励那些我所描述的员工,同时从他们身上受益。企业还可以借此成为或者被看作一个无时无刻不关心公司命运和行为的组织,如果企业和员工心力不同,就无法来确认他们应该坚持的伦理信念,从而使企业的伦理资产无形流失。
2.预设道德背景。如果企业经营活动的所有参与者、购买者、管理者、工人以及最终消费者,任何一个采取不道德手段,或者是忽视行为的道德性,企业都将难以为继。“发展,不能简单看作是一个数量方面的问题,而更应注重质量方面,注重人的发展”。中国企业在自身努力追求诚信的过程中,更需要社会配套系统体制的确立来保障。尤其是更应该进一步健全海关法制的规范。本着“严把质量关,严打海关犯,尽量优出,决不滥出。”的原则,为中国企业打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道德是整个社会,自然也是企业经营活动的润滑剂与粘合剂。只有这样内外合而为一,从“合力”的角度去解构将会从根本上扭转中国企业国际道德缄默这一不良趋势。
中国企业要想在将来的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立足于世界市场,引领经济大潮,就必须以全体企业家的“爱国”情怀和高尚的理想人格为支点,齐心合力维护中国经济的诚信之无形资产,走“优质、高效、低成本、高产出”的效益型生产之路和伦理经营之路。只有如此,中国企业才能打破国际道德缄默之困顿,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责任编辑 高文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