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客家文化中,除了客家美食、客家山歌等,客家建筑也是其中及其重要的一部分,因战乱迁徙的客家人,在南部建造属于自己的房子群居而生。之所以将这些房子称为“围龙屋”,是因为从外观上来看,其表现为半圆与方形的集合体,形如盘绕的巨龙。围龙屋作为客家人智慧的结晶,反映了那个时代客家人的生活观念和生活习俗,看着一座座的围龙屋,仿佛看见了客家人每天生活场景的历史。围龙屋作为客家建筑流传至今,应该受到大家的保护和创新发展,古建筑的破坏在近几年城市化进程中尤其严重,在倡导的创新发展的时代,我们的传统建筑也应该结合时代的发展,避免破坏,修复古建筑,打造特色建筑。围龙屋是客家建筑文化留下的最为重要的瑰宝,研究及保护围龙屋建筑。“修旧如旧”是在修复围龙屋恢复其原貌的最基本准则,修复为主,改造为辅。打造特色建筑能赋予古建筑新的活力,有助于文化的传承,创造新的价值和效益。
关键词:围龙屋;创新;保护与开发;特色建筑
梅州作为传承客家文化的最具代表性的地区,在保存了相当数量的比较完整的客家传统建筑——围龙屋。客家围龙屋以其独特的形式和乡土风情被称为我国五大传统住宅建筑之一,与北京四合院、陕西窑洞、广西杆栏式和云南一颗印一起并称为中国民居五大最具特色建筑。
围龙屋的造型可分为两部分:半月形的池塘和半月形的房舍建筑。二者结合在一起使整个围龙屋呈现出圆形。而围龙屋凝聚着客家人的力量,传承着文化与精神。两个半月的造型形成的一座房屋,反映了当时社会环境下“阴阳平衡”的风水思想。
围龙屋是代表了客家人力量的凝聚,代表客家人团结互助,在以前,客家人因逃避战乱,南下建立自己的房子,因需要抵抗外御,则大家过着群居的生活,有幸的是,大浪淘沙,在历史的车轮碾过之后,漂泊无依的“客家”人通过祖祖辈辈的努力终于过上了安稳富足的生活,而他们居住的“难攻易守”的围龙屋也就是一代传一代地居住下去,等到子孙多得住不下的时候,他们又再在旁边的空地上修建新的围龙屋,祖祖辈辈地传承下去。
居住围龙屋中可谓是十分地“惬意”,围龙屋前池塘平日蓄水供人们日常取水使用,屋后种植着树木花草,养殖着家禽,围龙屋的特色之一就是在其房梁、柱子等处随意可见的吉祥图案,例如山水、花鸟、祥瑞等,这些雕刻图案颜色鲜艳,是整个围龙屋显得气派而精致。逢年过节之时,居住于围龙屋内的客家人会齐聚与正屋上厅祭祀拜祖,载歌载舞,一派祥和。
围龙屋规模宏大,包含着浓厚的中国式宗族观念。一方面体现了客家人的群居文化,表现出极强的同姓同族凝聚力。另一方面,房屋中心安放祖宗牌位,依次向外按辈分和尊卑分配房间,反映了尊敬长辈、尊卑有序的传统宗族思想。
梅州作为享誉世界的“华侨之乡”,更是四海闻名的“世界客都”。围龙屋和客家传统民居,承载着厚重的人文历史,曾与自然和谐相衬,散发古老的人文气息。而今,终被打乱生活境况,只留下破败景象和恪守客家传统的老人们在苦苦支撑。当这一切瓦解消失,那份最真挚的情感和客家人饮水思源、慎终思远的记忆也终将逝去。如今很多人已经不居住在围龙屋里面,许多围龙屋旧址已经破旧不堪,甚至已经被拆除修建成新型楼房。其中我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①政府对围龙屋的开发时间短、开发数量少;②没有形成的保护修复围龙屋的模式;③宣传力度小、人們对围龙屋的认识匮乏,产权意识薄弱;④地区经济落后、旅游资源线路尚未完善;⑤周围环境破坏严重、建筑遭到破坏。在中国,大众出门旅游都形成了“景点拍照”的参观形式,建议在特色地区开启客家文化、围龙屋历史等课程教育,并培养出一部份专业讲解的人才。事实上,每座土楼、围龙屋都有其不同的形式,其中蕴含着不同的历史文化,围龙屋是客家文化的载体,体现了客家人的智慧。现阶段,已经开始了围龙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通过“申遗”,把梅州的客家围龙屋,打造成世界的文化旅游精品。
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在新型城市建设中融入客家建筑文化,在梅州的时候路过围龙屋(星园)饭店,把一个地方的传统建筑特色融入到经济领域,既可以带动消费又可以展现给人们不一样的视觉效果,围龙屋(星园)饭店以传统民居为载体,建设了特色餐厅以及主题酒店。制作传统的客家美食,吃喝玩乐为一体的旅游度假型酒店,以完整的原貌还原客家文化,打造客家氛围,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成为一个城市的名片,在展示城市的历史、文化、基础设施的同时为城市发展带来巨大经济效益,而这种效益又可以循环投入到文化建设之中。在满足消费者的文化需求上,进行产品包装,涉及文化因素,结合客家美食,打造“客家手信”。例如打造“美食节”,不再进行摆摊式的品尝美食,可以举办特色主题的美食交流会例如两岸三地的“农产品交流大会”,联合中大型企业举办,拓展客家当地的美食,进行包装后带回去送给亲戚朋友,丰富客家文化产业,提高品牌知名度。
广东梅州客家山歌已经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是否可以结合客家山歌的形式,建造一所特色歌剧院或是建筑文艺厅,定期举行文艺表演,促进经济发展,宣传客家文化。像浙江杭州的“宋城”、广西桂林“刘三姐”等都是值得借鉴的典范。
总结:建筑见证了一座城市的发展历程,承载着城市文化积淀。传统建筑的损坏意味着城市历史文化将不复存在。总之。只有把建筑保护好、维护好并且传承发展,才能发挥“实物的史书”、“历史的年鉴”、“文化的载体”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谢兴.梅州客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研究.1005-6432(2010)18-0013-04.
[2]杨群.深圳客家围屋保护与开发对策探析.1672-0318(2013)04-0051-04.
[3]客都网.
[4]程建军.客属围屋唯我侨乡.TU241.5;TU-05.
[5]聂兰生.21世纪中国大城市居住形态解析[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18-25.
关键词:围龙屋;创新;保护与开发;特色建筑
梅州作为传承客家文化的最具代表性的地区,在保存了相当数量的比较完整的客家传统建筑——围龙屋。客家围龙屋以其独特的形式和乡土风情被称为我国五大传统住宅建筑之一,与北京四合院、陕西窑洞、广西杆栏式和云南一颗印一起并称为中国民居五大最具特色建筑。
围龙屋的造型可分为两部分:半月形的池塘和半月形的房舍建筑。二者结合在一起使整个围龙屋呈现出圆形。而围龙屋凝聚着客家人的力量,传承着文化与精神。两个半月的造型形成的一座房屋,反映了当时社会环境下“阴阳平衡”的风水思想。
围龙屋是代表了客家人力量的凝聚,代表客家人团结互助,在以前,客家人因逃避战乱,南下建立自己的房子,因需要抵抗外御,则大家过着群居的生活,有幸的是,大浪淘沙,在历史的车轮碾过之后,漂泊无依的“客家”人通过祖祖辈辈的努力终于过上了安稳富足的生活,而他们居住的“难攻易守”的围龙屋也就是一代传一代地居住下去,等到子孙多得住不下的时候,他们又再在旁边的空地上修建新的围龙屋,祖祖辈辈地传承下去。
居住围龙屋中可谓是十分地“惬意”,围龙屋前池塘平日蓄水供人们日常取水使用,屋后种植着树木花草,养殖着家禽,围龙屋的特色之一就是在其房梁、柱子等处随意可见的吉祥图案,例如山水、花鸟、祥瑞等,这些雕刻图案颜色鲜艳,是整个围龙屋显得气派而精致。逢年过节之时,居住于围龙屋内的客家人会齐聚与正屋上厅祭祀拜祖,载歌载舞,一派祥和。
围龙屋规模宏大,包含着浓厚的中国式宗族观念。一方面体现了客家人的群居文化,表现出极强的同姓同族凝聚力。另一方面,房屋中心安放祖宗牌位,依次向外按辈分和尊卑分配房间,反映了尊敬长辈、尊卑有序的传统宗族思想。
梅州作为享誉世界的“华侨之乡”,更是四海闻名的“世界客都”。围龙屋和客家传统民居,承载着厚重的人文历史,曾与自然和谐相衬,散发古老的人文气息。而今,终被打乱生活境况,只留下破败景象和恪守客家传统的老人们在苦苦支撑。当这一切瓦解消失,那份最真挚的情感和客家人饮水思源、慎终思远的记忆也终将逝去。如今很多人已经不居住在围龙屋里面,许多围龙屋旧址已经破旧不堪,甚至已经被拆除修建成新型楼房。其中我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①政府对围龙屋的开发时间短、开发数量少;②没有形成的保护修复围龙屋的模式;③宣传力度小、人們对围龙屋的认识匮乏,产权意识薄弱;④地区经济落后、旅游资源线路尚未完善;⑤周围环境破坏严重、建筑遭到破坏。在中国,大众出门旅游都形成了“景点拍照”的参观形式,建议在特色地区开启客家文化、围龙屋历史等课程教育,并培养出一部份专业讲解的人才。事实上,每座土楼、围龙屋都有其不同的形式,其中蕴含着不同的历史文化,围龙屋是客家文化的载体,体现了客家人的智慧。现阶段,已经开始了围龙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通过“申遗”,把梅州的客家围龙屋,打造成世界的文化旅游精品。
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在新型城市建设中融入客家建筑文化,在梅州的时候路过围龙屋(星园)饭店,把一个地方的传统建筑特色融入到经济领域,既可以带动消费又可以展现给人们不一样的视觉效果,围龙屋(星园)饭店以传统民居为载体,建设了特色餐厅以及主题酒店。制作传统的客家美食,吃喝玩乐为一体的旅游度假型酒店,以完整的原貌还原客家文化,打造客家氛围,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成为一个城市的名片,在展示城市的历史、文化、基础设施的同时为城市发展带来巨大经济效益,而这种效益又可以循环投入到文化建设之中。在满足消费者的文化需求上,进行产品包装,涉及文化因素,结合客家美食,打造“客家手信”。例如打造“美食节”,不再进行摆摊式的品尝美食,可以举办特色主题的美食交流会例如两岸三地的“农产品交流大会”,联合中大型企业举办,拓展客家当地的美食,进行包装后带回去送给亲戚朋友,丰富客家文化产业,提高品牌知名度。
广东梅州客家山歌已经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是否可以结合客家山歌的形式,建造一所特色歌剧院或是建筑文艺厅,定期举行文艺表演,促进经济发展,宣传客家文化。像浙江杭州的“宋城”、广西桂林“刘三姐”等都是值得借鉴的典范。
总结:建筑见证了一座城市的发展历程,承载着城市文化积淀。传统建筑的损坏意味着城市历史文化将不复存在。总之。只有把建筑保护好、维护好并且传承发展,才能发挥“实物的史书”、“历史的年鉴”、“文化的载体”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谢兴.梅州客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研究.1005-6432(2010)18-0013-04.
[2]杨群.深圳客家围屋保护与开发对策探析.1672-0318(2013)04-0051-04.
[3]客都网.
[4]程建军.客属围屋唯我侨乡.TU241.5;TU-05.
[5]聂兰生.21世纪中国大城市居住形态解析[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1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