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使学生能够主动探究,在做中学,且善于学习。通过激发兴趣、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教学时,教师要尽可能地激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文章通过四个有效策略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自主学习 学习情景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07-019-01
《化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所谓自主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独立进行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的过程。这是一种自发的学习欲望,是一种自我监控下的高品质的学习,那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
一、建立新的教法,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你的教学就已经完成了一半。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始终把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放在首要位置,为此不断打破以往的做法,建立新的教法。例如学习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这部分内容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是“双基”的重要部分,能够较好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对于今后的化学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在过去的教学中都是让学生死记硬背,所以学生学起来比较困难,而且令他们更头疼的是容易混淆和忘记。新课程实施以来,我自创了一种“联系实际+规律性+提高出现率”的方法,具体做法是:在学习中遇到这种物质了,学生迫切地想了解它时,就告诉他们这种物质的名称和化学式,或是叫他们自已去收集标签,了解物质的化学式怎样写,并且将物质的化学式和名称写在卡片上,每节课上课前或下课前都提一提,展示卡片,提高出现率让学生记住它们的化学式和名称。有规律性的就按规律来书写。一轮学习过后,来一个“一笔勾销”的化学式小竞赛,这下子使学生书写化学式的兴趣大增,比赛前连后进生也不甘落后,积极学习起来,不懂的还不耻下问呢!因为比赛有个规则就是写不出或答不出所提问的物质的化学式的要接受一定的“惩罚”,例如当全班的面唱一首歌。初中的学生有种很特殊的心理就是不服输或不愿当众出丑,所以为了不受罚,他唯有拼命学和记,当然为了能在同学面前威风一回,他也会尽力去学的,结果呢,效果不错,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这部分内容,班里99%以上的同学都过关了。
二、努力创设生动活泼、贴近生活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问题的有趣性,能引起学生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线,是学习的内驱力,它可以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被激发的状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先“设疑”,设计符合学生认识水平且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通过学习情景的创设,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激发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积极性。
三、創设宽松民主的自主学习氛围,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新课程改变了教师一味传授的权威地位,现在的课堂更多地出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要想在课堂教学中提高质量,就要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人投入学习,健康地进行语言、思维、情感的交流,教师要自觉地站在学生的角度想想,尽量多提供机会给他们发表个人的见解。只有教师真诚、宽容、鼓励和启发,才能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否则教师只有唱独角戏。在上《氧气的实验室制法》这节课,演示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时,伸入试管中的木条没复燃,课本的分析是“过氧化氢不能分解产生氧气”。当时有一个学生质疑了:“老师,我觉得这里的分析有问题,既然后面加进去的二氧化锰只是起催化作用,分解产生氧气的是过氧化氢,那就不能说‘过氧化氢不能分解产生氧气了’!”,听了之后我大大地表扬了学生的创见和自主意识。确实在后来的改版中把原来的“过氧化氢不能分解产生氧气”改成了“过氧化氢在常温下没有氧气放出或放出的氧气很少”。在民主的自主学习氛围中,我更多地发现了学生的闪光点,而恰恰学生的这些质疑又促进了本人的成长,如在广州市第二届中青年化学教师素质大赛—实验操作的资格赛中本人寻找到的FeS作过氧化氢分解的新的催化剂就是我和学生一起找到的,这使我顺利进入了决赛,还拿到了该比赛的初中组二等奖呢!还有那“燃烧条件的探究(改进)”实验也是学生给了我灵感而改进的。
四、提供化学活动的机会,教给方法,放手让学生充分进行自主学习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当前新课程改革就是提倡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广泛获取信息,能从日常现象和化学学习中提出问题,做出猜想或假设,自主设计实验或有关的活动方案,寻求解决问题的依据或证据,定性或定量地处理有关信息和资料;在探究中学会表达和交流,善于与他人合作,从中体验活动的乐趣和积极的情感,养成学生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要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化学思维活动的机会和空间,引导他们沿着“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线路积极投入到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中去,从而获得知识。
实践证明,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的悉心引导,必然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点燃他们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火花,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必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参 考 文 献 ]
[1]王祖浩主编.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黎奇.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自主学习 学习情景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07-019-01
《化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所谓自主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独立进行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的过程。这是一种自发的学习欲望,是一种自我监控下的高品质的学习,那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
一、建立新的教法,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你的教学就已经完成了一半。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始终把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放在首要位置,为此不断打破以往的做法,建立新的教法。例如学习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这部分内容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是“双基”的重要部分,能够较好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对于今后的化学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在过去的教学中都是让学生死记硬背,所以学生学起来比较困难,而且令他们更头疼的是容易混淆和忘记。新课程实施以来,我自创了一种“联系实际+规律性+提高出现率”的方法,具体做法是:在学习中遇到这种物质了,学生迫切地想了解它时,就告诉他们这种物质的名称和化学式,或是叫他们自已去收集标签,了解物质的化学式怎样写,并且将物质的化学式和名称写在卡片上,每节课上课前或下课前都提一提,展示卡片,提高出现率让学生记住它们的化学式和名称。有规律性的就按规律来书写。一轮学习过后,来一个“一笔勾销”的化学式小竞赛,这下子使学生书写化学式的兴趣大增,比赛前连后进生也不甘落后,积极学习起来,不懂的还不耻下问呢!因为比赛有个规则就是写不出或答不出所提问的物质的化学式的要接受一定的“惩罚”,例如当全班的面唱一首歌。初中的学生有种很特殊的心理就是不服输或不愿当众出丑,所以为了不受罚,他唯有拼命学和记,当然为了能在同学面前威风一回,他也会尽力去学的,结果呢,效果不错,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这部分内容,班里99%以上的同学都过关了。
二、努力创设生动活泼、贴近生活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问题的有趣性,能引起学生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线,是学习的内驱力,它可以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被激发的状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先“设疑”,设计符合学生认识水平且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通过学习情景的创设,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激发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积极性。
三、創设宽松民主的自主学习氛围,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新课程改变了教师一味传授的权威地位,现在的课堂更多地出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要想在课堂教学中提高质量,就要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人投入学习,健康地进行语言、思维、情感的交流,教师要自觉地站在学生的角度想想,尽量多提供机会给他们发表个人的见解。只有教师真诚、宽容、鼓励和启发,才能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否则教师只有唱独角戏。在上《氧气的实验室制法》这节课,演示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时,伸入试管中的木条没复燃,课本的分析是“过氧化氢不能分解产生氧气”。当时有一个学生质疑了:“老师,我觉得这里的分析有问题,既然后面加进去的二氧化锰只是起催化作用,分解产生氧气的是过氧化氢,那就不能说‘过氧化氢不能分解产生氧气了’!”,听了之后我大大地表扬了学生的创见和自主意识。确实在后来的改版中把原来的“过氧化氢不能分解产生氧气”改成了“过氧化氢在常温下没有氧气放出或放出的氧气很少”。在民主的自主学习氛围中,我更多地发现了学生的闪光点,而恰恰学生的这些质疑又促进了本人的成长,如在广州市第二届中青年化学教师素质大赛—实验操作的资格赛中本人寻找到的FeS作过氧化氢分解的新的催化剂就是我和学生一起找到的,这使我顺利进入了决赛,还拿到了该比赛的初中组二等奖呢!还有那“燃烧条件的探究(改进)”实验也是学生给了我灵感而改进的。
四、提供化学活动的机会,教给方法,放手让学生充分进行自主学习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当前新课程改革就是提倡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广泛获取信息,能从日常现象和化学学习中提出问题,做出猜想或假设,自主设计实验或有关的活动方案,寻求解决问题的依据或证据,定性或定量地处理有关信息和资料;在探究中学会表达和交流,善于与他人合作,从中体验活动的乐趣和积极的情感,养成学生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要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化学思维活动的机会和空间,引导他们沿着“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线路积极投入到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中去,从而获得知识。
实践证明,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的悉心引导,必然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点燃他们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火花,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必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参 考 文 献 ]
[1]王祖浩主编.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黎奇.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