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年前,也就是2010年12月31日,歌手龚琳娜参加湖南卫视跨年文艺晚会,以一曲《忐忑》名震天下。两年后的2012年12月31日,依然是湖南卫视跨年文艺晚会,龚琳娜再次现身,现场演唱新歌《法海你不懂爱》,希图再现“神曲”爆红的盛况,但情况似乎并不那么理想。
这一次,湖南卫视刻意制造“神曲”,人工痕迹明显。刚刚在湖南卫视跨年演唱会上播出,媒体立即命名为“神曲”,称“又一首‘神曲’横空出世”,并断言它必将火爆,甚至还有许多媒体称它被网民如此这般地追捧,云云。可是,数日来歌曲在互联网上却是负评如潮,尽管龚琳娜本人亲自出面辩解,终究难以挽回颓势,这恐怕是制作方所始料未及的吧。由此可见,媒体种种不负责任的“枪手”言论,只能引人反感。
查看当年《忐忑》成功的过程,可以看到,《忐忑》从首唱到爆红,经历了大半年时间,在此期间并无太多媒体关注。直到感兴趣的网友将视频上传到各大视频网站,并开始出现网民不同版本的翻唱,视频的点击量激增,然后才出现波轮式的扩散。这种通过自媒体自发性的传播,是许多流行文化产品的传播模式,一旦进入这一传播轨道,哪怕像《忐忑》这种并不通俗的作品,也能得到盛传。讽刺的是,《忐忑》并不刻意追求通俗易懂,却让人印象深刻;《法海你不懂爱》刻意讨好公众,却并未得到好评。其实,《忐忑》的成功已经证明了,互联网上的乐迷并非一群低能儿,而是有自己的判断和选择的,哪怕是十分晦涩、怪诞,倘若有创意,依然能赢得好评。而把网民想象成一群弱智,故意降低难度,刻意迎合,其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另一种模式是《江南Style》。《江南Style》虽然看上去很恶俗,但它的那种近乎无奈的自嘲和自我宣泄,还是能够吸引大多数普通民众,加上其夸张、搞笑的舞蹈动作,更能博得青少年的喜爱。不同版本的“Style”相继出笼,逐步扩展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流行事件。《法海你不懂爱》雅不雅、俗不俗,在哪一方面都不彻底,想讨好更多的人,结果一边也不讨好。《法海你不懂爱》也增加了肢体语言,以视觉效果来辅助歌唱,但那种单调的手势,也不足以激发人们仿效的欲望。鸟叔的自嘲精神跟《法海你不懂爱》中自以为是的教训和抱怨,也大不相同。《法海你不懂爱》企图复制《江南Style》的模式,看来也不是那么成功。
从这两个案例可以看出,通过互联网等互动性的传播平台而形成的大众流行文化事件,文化产品制作方的意愿和媒体的有意识热炒,并非唯一的、甚至还不是主导性的依赖路径。事实上,互联网时代的早期的一些流行歌曲,如《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周杰伦的最初的歌曲,等等,也都是如此。
当下大陆流行文化依然走在“山寨”的道路上,缺乏创意却又心浮气躁,总想搭个顺风车,沾点小便宜,总希望通过自我炒作,哪怕是通过“病毒营销”的手段,来达到一本万利的效果。但互联网时代的大众传播,有其自身的规律,仅靠投机取巧是不行的。
所谓“神曲”,并非一个由制作方刻意制造出来的作品,也就是说,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只是流行文化传播链中的一个环节。要成为“神曲”,实际上是接受者——大多数互联网网民——的认同和参与。从某种程度上说,以往成功的“神曲”,包括龚琳娜的《忐忑》,与其说是她和她丈夫老锣的作品,不如说是网民,尤其是那些以不同形式翻唱的网民共同的作品。
当然,任何一位歌者,有权唱一支热闹的或不热闹的歌曲,唱一支通俗的或不通俗的歌曲,唱一支神曲或非神曲,但从一开始就企图刻意制造一首“神曲”,这种一厢情愿的想法,大多并不能获得预期效果。龚姐或许很懂得唱歌,但未必懂得“神曲”是怎样炼成的。
这一次,湖南卫视刻意制造“神曲”,人工痕迹明显。刚刚在湖南卫视跨年演唱会上播出,媒体立即命名为“神曲”,称“又一首‘神曲’横空出世”,并断言它必将火爆,甚至还有许多媒体称它被网民如此这般地追捧,云云。可是,数日来歌曲在互联网上却是负评如潮,尽管龚琳娜本人亲自出面辩解,终究难以挽回颓势,这恐怕是制作方所始料未及的吧。由此可见,媒体种种不负责任的“枪手”言论,只能引人反感。
查看当年《忐忑》成功的过程,可以看到,《忐忑》从首唱到爆红,经历了大半年时间,在此期间并无太多媒体关注。直到感兴趣的网友将视频上传到各大视频网站,并开始出现网民不同版本的翻唱,视频的点击量激增,然后才出现波轮式的扩散。这种通过自媒体自发性的传播,是许多流行文化产品的传播模式,一旦进入这一传播轨道,哪怕像《忐忑》这种并不通俗的作品,也能得到盛传。讽刺的是,《忐忑》并不刻意追求通俗易懂,却让人印象深刻;《法海你不懂爱》刻意讨好公众,却并未得到好评。其实,《忐忑》的成功已经证明了,互联网上的乐迷并非一群低能儿,而是有自己的判断和选择的,哪怕是十分晦涩、怪诞,倘若有创意,依然能赢得好评。而把网民想象成一群弱智,故意降低难度,刻意迎合,其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另一种模式是《江南Style》。《江南Style》虽然看上去很恶俗,但它的那种近乎无奈的自嘲和自我宣泄,还是能够吸引大多数普通民众,加上其夸张、搞笑的舞蹈动作,更能博得青少年的喜爱。不同版本的“Style”相继出笼,逐步扩展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流行事件。《法海你不懂爱》雅不雅、俗不俗,在哪一方面都不彻底,想讨好更多的人,结果一边也不讨好。《法海你不懂爱》也增加了肢体语言,以视觉效果来辅助歌唱,但那种单调的手势,也不足以激发人们仿效的欲望。鸟叔的自嘲精神跟《法海你不懂爱》中自以为是的教训和抱怨,也大不相同。《法海你不懂爱》企图复制《江南Style》的模式,看来也不是那么成功。
从这两个案例可以看出,通过互联网等互动性的传播平台而形成的大众流行文化事件,文化产品制作方的意愿和媒体的有意识热炒,并非唯一的、甚至还不是主导性的依赖路径。事实上,互联网时代的早期的一些流行歌曲,如《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周杰伦的最初的歌曲,等等,也都是如此。
当下大陆流行文化依然走在“山寨”的道路上,缺乏创意却又心浮气躁,总想搭个顺风车,沾点小便宜,总希望通过自我炒作,哪怕是通过“病毒营销”的手段,来达到一本万利的效果。但互联网时代的大众传播,有其自身的规律,仅靠投机取巧是不行的。
所谓“神曲”,并非一个由制作方刻意制造出来的作品,也就是说,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只是流行文化传播链中的一个环节。要成为“神曲”,实际上是接受者——大多数互联网网民——的认同和参与。从某种程度上说,以往成功的“神曲”,包括龚琳娜的《忐忑》,与其说是她和她丈夫老锣的作品,不如说是网民,尤其是那些以不同形式翻唱的网民共同的作品。
当然,任何一位歌者,有权唱一支热闹的或不热闹的歌曲,唱一支通俗的或不通俗的歌曲,唱一支神曲或非神曲,但从一开始就企图刻意制造一首“神曲”,这种一厢情愿的想法,大多并不能获得预期效果。龚姐或许很懂得唱歌,但未必懂得“神曲”是怎样炼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