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的农民工是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是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体系下的特殊产物。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当下出现的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发展的人口流动大潮也是必然的。本文通过暑期社会调研项目,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得出农民工参保率低,参保层次差距大,参保意愿低,政策了解程度低的现状,从农民工自身、企业和养老保险政策三个方面分析原因。最后提出进行制度设计,增强参保意识,制定转移与接续办法,破除农民身份的思路,希望能够改善农民工养老保险参保环境。
关键词:农民工;养老保险;参保率
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农民工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产生的特殊群体,这种特殊性使得我国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即转移的被动性和不彻底性。作为游离于农村与城镇的中间群体,他们既面临着劳动力市场风险,同时又处于保障缺失状态,对这一群体养老保险制度的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农民工参保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参保率低,行业间差异较大
根据相关统计,我国2013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了26894万人,农民工队伍仍在不断壮大,而养老保险参保比例仅比上年增长1.4个百分点,参保率为15.7%。根据我们调查数据,受访者有购买养老保险的不到一半,购买了养老保险的受访者中,有5成是在家乡购买了低层次的新农保,养老保障效果有限。而未购买养老保险的原因在于:他们部分觉得自己没闲钱参保,部分是不了解政策,不知道该怎样参保,还有部分是因为工作不稳定,可能会经常变更工作地,养老保险转移、续接手续太过麻烦,对与务工城市不熟悉,也找不到相关的经办机构,因此未参保或已退保。参保率不高的同时,不同行业参保状况也出现了极大的差异。调查发现,在大中型工业企业工作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参保率很高,工作一年以上的,几乎都有参加养老保险。因为这些工业企业都有比较规范的管理制度,签订劳动合同的比例也很高,有些单位五险一金给得很齐备。而在建筑业和小型私企、民企工作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参保率很低,甚至不到两成。因为这些单位的管理制度都不很规范,也很少与雇员签订劳动合同,基于企业成本和盈利考虑,往往不愿意替农民工购买社会保险,加之这类单位的人员流动性很大, 农民工更宁愿选择存钱养老或者是养儿防老。
(二)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层次间差异较大
据国家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12528万人,占农民工总量的46.6%,占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农村从业劳动力的比重为65.5%。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了中国城市化和城镇化建设的主力军,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受惠于国家政策的扶持,几乎不用花钱就能领到新农保养老金,因此成为了养老保险参保率最高的。而排除最老一批农民工,我们发现文化层次跟参保率也呈现正相关的态势,文化层次越高,参保率越高。受教育程度越高,他们的权益意识跟价值观念越强,就越愿意缴纳养老保险。当然,受教育程度越高,往往能进入更好的工作单位,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也跟前文提到的行业间差异相关。
(三)新农保比城市职工养老保险更受欢迎
这里边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一:建立在“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原则上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从农村实际出发,低水平起步,筹资和待遇标准要与经济发展及各方面承受力相适应,政府、集体、个人分担责任,加上政府的大力引导宣传,农民工更了解简单实惠的新农保政策。其二:城职保的转移接续需要办理一定的程序,而新农保的申办、缴纳、领取程序比城职保更方便、简洁,流动性大的农民工不愿意走繁琐的转移接续程序,进而更愿意选择新农保。其三:用人单位出于成本考量,不愿意跟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不愿意为其缴纳养老金,一些自营企业仅为员工提供300元的养老补助,农民工出于成本考量,也不愿意购买城职保。
二、解决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的制度思考
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提出,“农民工的社会保障,要适应流动性大的特点,保险关系和待遇能够转移接续,使农民工在流动就业中的社会保障权益不受损害;要兼顾农民工工资收入偏低的实际情况,实行低标准进入、渐进式过渡,调动用人单位和农民工参保的积极性”。
(一)制定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养老保险办法
实行有差别的农民工养老保险政策。在解决农民工养老保险的问题上,构建一元化的养老保险体系,应该是最终解决之道。一元化的养老保险体制不仅管理方便,而且没有身份、户籍、职业歧视。但由于我国财力、物力和相关政策的制约,想要实现一元化的养老体系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多元化的体系作为过渡手段也是十分必要的。政府可以根据农民工的流动程度和定居城市意愿的标准,分别纳入城市职工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定合理的缴费方式和待遇水平。大部分农民工收入低,即使有一定的参保欲望,也会因为高额的缴费比例超出了他们的可承受能力,而不得不选择退保。因此要在保证他们基本生活保障的情况下,为他们设定缴费基数和缴费比例,实行低标准进入、渐进式过渡的方式,激励农民工参加社保的意愿。
(二)增强农民工的社会保险参保意识
农民工养老保险政策如果得不到农民工自身的认可,那么这种制度本身就没有立足之地。实现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全面覆盖,需要广大农民工从传统的家庭保障意识到现代社会保障意识的根本转变。这种转变不会在短时间内完成,且必须得到政府的大力宣传。
对于养老保险的具体政策以及養老金算法等具体规定比较模糊,农民工参保普遍有从众心理,参保情况受工友以及亲友影响大。此外,不管参保与否的农民工,对养老保险参保仍有疑虑。因此,要想提升农民工参保率,首先需要解决农民的顾虑,而要想打消农民的顾虑,首要的问题便是宣传,要让农民清楚地认识到养老保险参保能给自己带来的价值。政府必须加大宣传力度,做好普及工作。例如,在农民工流动量大的汽车站,火车站设置宣传点,在企业内部定期举办宣讲会,培训班,大力开展“普法下乡”活动,强化农民工的权益保障意识跟社会保险参保意识。必须要重视对政策客观全面的解释,让农民工参保能够最大效益地获得地方财政补贴,能让参保人得实惠。
(三)抓紧制定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异地转移与接续的办法
农村养老保险体系难以独立解决农民工的养老问题,城镇职工养老保险遭遇异地转移与接续的问题。农民工养老保险缺失不仅会对农村劳动力流转造成阻碍,长此以往会影响社会公平的实现,加深城乡矛盾,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农民工外出打工盲目性大,流动性高,需要制定一套适合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异地转移与接续的办法。农民工转移时,个人账户的全部资金和不少于50%的调剂金随农民工本人一起转移,资金通过农业银行网络系统转移,并建立资金结算系统。(作者单位:湘潭大学)
参考文献:
[1] 郑功成等著.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2] 郑功成.中国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J].理论视野.2007(06)
[3] 郑功成,郑秉文,闫新生,王宗凡,晓波.社会保障路在何方——关于改革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对话[J].人民论坛.2001(08)
关键词:农民工;养老保险;参保率
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农民工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产生的特殊群体,这种特殊性使得我国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即转移的被动性和不彻底性。作为游离于农村与城镇的中间群体,他们既面临着劳动力市场风险,同时又处于保障缺失状态,对这一群体养老保险制度的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农民工参保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参保率低,行业间差异较大
根据相关统计,我国2013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了26894万人,农民工队伍仍在不断壮大,而养老保险参保比例仅比上年增长1.4个百分点,参保率为15.7%。根据我们调查数据,受访者有购买养老保险的不到一半,购买了养老保险的受访者中,有5成是在家乡购买了低层次的新农保,养老保障效果有限。而未购买养老保险的原因在于:他们部分觉得自己没闲钱参保,部分是不了解政策,不知道该怎样参保,还有部分是因为工作不稳定,可能会经常变更工作地,养老保险转移、续接手续太过麻烦,对与务工城市不熟悉,也找不到相关的经办机构,因此未参保或已退保。参保率不高的同时,不同行业参保状况也出现了极大的差异。调查发现,在大中型工业企业工作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参保率很高,工作一年以上的,几乎都有参加养老保险。因为这些工业企业都有比较规范的管理制度,签订劳动合同的比例也很高,有些单位五险一金给得很齐备。而在建筑业和小型私企、民企工作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参保率很低,甚至不到两成。因为这些单位的管理制度都不很规范,也很少与雇员签订劳动合同,基于企业成本和盈利考虑,往往不愿意替农民工购买社会保险,加之这类单位的人员流动性很大, 农民工更宁愿选择存钱养老或者是养儿防老。
(二)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层次间差异较大
据国家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12528万人,占农民工总量的46.6%,占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农村从业劳动力的比重为65.5%。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了中国城市化和城镇化建设的主力军,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受惠于国家政策的扶持,几乎不用花钱就能领到新农保养老金,因此成为了养老保险参保率最高的。而排除最老一批农民工,我们发现文化层次跟参保率也呈现正相关的态势,文化层次越高,参保率越高。受教育程度越高,他们的权益意识跟价值观念越强,就越愿意缴纳养老保险。当然,受教育程度越高,往往能进入更好的工作单位,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也跟前文提到的行业间差异相关。
(三)新农保比城市职工养老保险更受欢迎
这里边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一:建立在“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原则上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从农村实际出发,低水平起步,筹资和待遇标准要与经济发展及各方面承受力相适应,政府、集体、个人分担责任,加上政府的大力引导宣传,农民工更了解简单实惠的新农保政策。其二:城职保的转移接续需要办理一定的程序,而新农保的申办、缴纳、领取程序比城职保更方便、简洁,流动性大的农民工不愿意走繁琐的转移接续程序,进而更愿意选择新农保。其三:用人单位出于成本考量,不愿意跟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不愿意为其缴纳养老金,一些自营企业仅为员工提供300元的养老补助,农民工出于成本考量,也不愿意购买城职保。
二、解决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的制度思考
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提出,“农民工的社会保障,要适应流动性大的特点,保险关系和待遇能够转移接续,使农民工在流动就业中的社会保障权益不受损害;要兼顾农民工工资收入偏低的实际情况,实行低标准进入、渐进式过渡,调动用人单位和农民工参保的积极性”。
(一)制定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养老保险办法
实行有差别的农民工养老保险政策。在解决农民工养老保险的问题上,构建一元化的养老保险体系,应该是最终解决之道。一元化的养老保险体制不仅管理方便,而且没有身份、户籍、职业歧视。但由于我国财力、物力和相关政策的制约,想要实现一元化的养老体系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多元化的体系作为过渡手段也是十分必要的。政府可以根据农民工的流动程度和定居城市意愿的标准,分别纳入城市职工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定合理的缴费方式和待遇水平。大部分农民工收入低,即使有一定的参保欲望,也会因为高额的缴费比例超出了他们的可承受能力,而不得不选择退保。因此要在保证他们基本生活保障的情况下,为他们设定缴费基数和缴费比例,实行低标准进入、渐进式过渡的方式,激励农民工参加社保的意愿。
(二)增强农民工的社会保险参保意识
农民工养老保险政策如果得不到农民工自身的认可,那么这种制度本身就没有立足之地。实现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全面覆盖,需要广大农民工从传统的家庭保障意识到现代社会保障意识的根本转变。这种转变不会在短时间内完成,且必须得到政府的大力宣传。
对于养老保险的具体政策以及養老金算法等具体规定比较模糊,农民工参保普遍有从众心理,参保情况受工友以及亲友影响大。此外,不管参保与否的农民工,对养老保险参保仍有疑虑。因此,要想提升农民工参保率,首先需要解决农民的顾虑,而要想打消农民的顾虑,首要的问题便是宣传,要让农民清楚地认识到养老保险参保能给自己带来的价值。政府必须加大宣传力度,做好普及工作。例如,在农民工流动量大的汽车站,火车站设置宣传点,在企业内部定期举办宣讲会,培训班,大力开展“普法下乡”活动,强化农民工的权益保障意识跟社会保险参保意识。必须要重视对政策客观全面的解释,让农民工参保能够最大效益地获得地方财政补贴,能让参保人得实惠。
(三)抓紧制定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异地转移与接续的办法
农村养老保险体系难以独立解决农民工的养老问题,城镇职工养老保险遭遇异地转移与接续的问题。农民工养老保险缺失不仅会对农村劳动力流转造成阻碍,长此以往会影响社会公平的实现,加深城乡矛盾,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农民工外出打工盲目性大,流动性高,需要制定一套适合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异地转移与接续的办法。农民工转移时,个人账户的全部资金和不少于50%的调剂金随农民工本人一起转移,资金通过农业银行网络系统转移,并建立资金结算系统。(作者单位:湘潭大学)
参考文献:
[1] 郑功成等著.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2] 郑功成.中国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J].理论视野.2007(06)
[3] 郑功成,郑秉文,闫新生,王宗凡,晓波.社会保障路在何方——关于改革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对话[J].人民论坛.20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