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长期以来,学生作文“假”“大”“空”成为集体无意识,学生作文就像戴着脚镣的舞蹈,披着面具的表演。学生长期编造作文,虚饰矫情,真话缺席,真情流失。即使勉而为之,也千人一面,寡情少味,读之令人生厌。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拒绝“情”的缺席,呼唤真情的回归。
关键词:高中作文 情感导引 新课标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纠正为文造情的不良写作倾向。情感是作文的血液,有真情涌动的作文,灵动、鲜活、风采逼人!因此,写作应是抒写性灵、激情飞扬的个性化表达方式!当今社会是一个急功近利的时代,人们少了从容与平和,多了急躁和焦虑,感动变得难求,真情要刻意伪装。实用实惠,简单快捷成了人们的不懈追求,反映在作文教学中,写作套路,模式流行,谋篇布局,审题立意,语言修辞,步步有技巧,层层可以解剖,写作成了一种可以训练的技术活动,写作是为了取悦批阅者,完全消解了其个性生命抒发独特体验的本义。
长期以来,学生作文“假”“大”“空”成为集体无意识,学生作文就像戴着脚镣的舞蹈,披着面具的表演。学生长期编造作文,虚饰矫情,真话缺席,真情流失。即使勉而为之,也千人一面,寡情少味,读之令人生厌。
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拒绝“情”的缺席,呼唤真情的回归。
一、为有源头活水来:开掘情源
情感积累的源头在于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头和根本。
陶行知先生说:“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念,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在生活中不断积累情感,丰富人生体验。大到世界风云、国家大事,小到社会新闻、家长里短,都应让学生有意识地去关注。“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要让学生在火热的生活中感受社会跳动的脉搏,体验人情的冷暖。
只要自己心中有情,大自然的万事万物都会有灵有性,要引导学生放飞心灵,“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风花雪月、花草虫鱼、风景名胜、四季轮回都能在同学生的精神对话中丰富学生的人生体验。还有学生成长中的成功和喜悦,困惑和迷惑,阵痛和挣扎,这些情感体验都是学生写作素材的宝库和写作情感的源泉。
青春的心灵是多思的,敏感的,丰富的,只要做有心人,写作情感之泉便会从生活中不断汩汩流出。
二、心有灵犀一点通:拨动情弦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作文教学一旦触及到学生的情绪,触动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学生缺少感动,缺少倾诉和抒发的冲动,只是沉睡的心灵没有被唤醒,冷藏的思想没有被解冻!
作文教学对于教师不只是“传道、受业、解惑”,更是“情”与“情”的平等交流和对话。教师善于煽情,擅于适时适机地点燃学生情感的导火索,用自己的倾情投入,撥动学生的情感之弦。“心有灵犀一点通,”让学生在情感的驱动下真诚抒写,有感而发。
教师可以声情并茂地挖掘范文佳作中的情感因素,使学生和作者以及文本产生共鸣,达到以情激情的效果。
教师可以带着真挚情感和优美流畅的语言讲述亲身经历,用感动过自己的经历激发学生情感,唤起他们不吐不快的欲望。
教师可以下水垂范,以情导情,教师真诚倾吐自己的生活体验,酸甜苦辣,用亲切趋势的文字感染学生,打开他们尘封已久的记忆,激发他们效仿老师一试身手的冲动。
三、柳暗花明又一村:导入情境
学生枯坐在狭小空间里,面对一支钢笔一张白纸和一个作文题目,常常头脑空白,“咬破钢笔无觅处”。教师应是一名出色的“导游”,擅长运用各种手段,在学生“疑无路”时,引导他们进入一个特定的作文情境,让学生迅速进入“角色”,重现“激情燃烧的岁月”,重温隐藏心底的情愫。
比如作文的命题,叶圣陶说:“出作文题一定要为学生着想,钻进学生的心里去考虑,务必使他们有话可说”。也就是说题目要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境中去,唤起他们压抑已久的激情。
比如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师把优美的韵律回荡在教室,营造出浓浓的情感氛围,使学生走进内心,沉入情感之河。
教师也可以用直观的画面和视频在生活和作文之间搭起一座桥梁,勾起学生的触动和遥想,让学生心驰神往,历历往事如在眼前,难忘话语好像在耳畔,心绪难平,灵感突现,写作冲动不可抑制。
再如,举办故事会、主题活动来再现生活场景,营造特定的作文情境,让学生行走在时空隧道,如入其境。甚至组织学生到校园内的风景休闲区,直接面对小亭潭水,清风白云,让枯竭的文思在大自然的感召下泉涌而出。
四、嬉笑怒骂皆文章:抒写真情
写作是个性鲜明的主观精神活动,是一种感情的宣泄,心灵的抒写,精神的独白!
司马迁说:“《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以作也”。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我们要打开套在学生心灵上的精神枷锁,开启他们作文手脚上的镣铐,呼唤“小我”的觉醒,个性的张扬,真情的回归!提倡以“我手”写我口我思我情。
人生的喜怒哀乐,生活的酸甜苦辣,人生百味都可以倾诉;对社会阴暗的批判反思,对人性人情的诘问疑惑,种种“题材禁区”都可以涉足。只要思想是袒露,情感是鲜活清纯的,即使题材、思想、语言有那么一点“出格”“越轨”,教师都应以宽广之胸,宽容之心加以容纳,加以爱护,大方地加以褒扬!
“嬉笑怒骂皆文章”,让写作真正使学生体验到抒写后的畅快,倾吐后的愉悦。
五、此情绵绵无绝期:评讲有情
写作作为一种主观精神活动,写作主体除了有表达、倾诉、宣泄的需要外,也渴望接受者(读者)的聆听、关注和赞赏。
而在当前的作文教学中,大多数学生得到却是一个或高或底的分数,以及“主题不明确”“结构不完整”“内容不充实”等等无关痛痒的套话评语,学生看后不着边际,摸不着头脑,一看了之。学生觉得作文只有一个现实功用,那就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为升学取得一个高分数。学生缺少作文的内驱力和兴趣,也缺少成功后的喜悦。长此以往,导致写作兴趣大减,“作文恐惧症”日渐加深。
因此,教师在作文批改评讲时,不应是高高在上的话语霸权者,而是更多地站在学生的角度体味作文。教师要善于披文人情,俯下身子体会作文的真挚感情,放下架子聆听学生的心声,充分挖掘作文的长处和优点。
当堂主讲时,不只重视好文佳作的赏析,写作得失的讲评,写作技巧的引导,更要充分挖掘作文中情感因素。当青春的激情在作文中绽放时,应真诚地投去关注和赞赏的目光;当困惑和迷惘在作文中发出叩问时,应及时地予以应答;当快乐和悲伤在作文中倾情诉说时,应细细地解读和聆听。
“此情绵绵无绝期”,让真情在课堂上涌动和传递,让思想在心灵之间碰撞和激荡,让学生纯真的情感在师生共赏共评中得到延续和升华!
关键词:高中作文 情感导引 新课标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纠正为文造情的不良写作倾向。情感是作文的血液,有真情涌动的作文,灵动、鲜活、风采逼人!因此,写作应是抒写性灵、激情飞扬的个性化表达方式!当今社会是一个急功近利的时代,人们少了从容与平和,多了急躁和焦虑,感动变得难求,真情要刻意伪装。实用实惠,简单快捷成了人们的不懈追求,反映在作文教学中,写作套路,模式流行,谋篇布局,审题立意,语言修辞,步步有技巧,层层可以解剖,写作成了一种可以训练的技术活动,写作是为了取悦批阅者,完全消解了其个性生命抒发独特体验的本义。
长期以来,学生作文“假”“大”“空”成为集体无意识,学生作文就像戴着脚镣的舞蹈,披着面具的表演。学生长期编造作文,虚饰矫情,真话缺席,真情流失。即使勉而为之,也千人一面,寡情少味,读之令人生厌。
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拒绝“情”的缺席,呼唤真情的回归。
一、为有源头活水来:开掘情源
情感积累的源头在于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头和根本。
陶行知先生说:“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念,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在生活中不断积累情感,丰富人生体验。大到世界风云、国家大事,小到社会新闻、家长里短,都应让学生有意识地去关注。“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要让学生在火热的生活中感受社会跳动的脉搏,体验人情的冷暖。
只要自己心中有情,大自然的万事万物都会有灵有性,要引导学生放飞心灵,“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风花雪月、花草虫鱼、风景名胜、四季轮回都能在同学生的精神对话中丰富学生的人生体验。还有学生成长中的成功和喜悦,困惑和迷惑,阵痛和挣扎,这些情感体验都是学生写作素材的宝库和写作情感的源泉。
青春的心灵是多思的,敏感的,丰富的,只要做有心人,写作情感之泉便会从生活中不断汩汩流出。
二、心有灵犀一点通:拨动情弦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作文教学一旦触及到学生的情绪,触动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学生缺少感动,缺少倾诉和抒发的冲动,只是沉睡的心灵没有被唤醒,冷藏的思想没有被解冻!
作文教学对于教师不只是“传道、受业、解惑”,更是“情”与“情”的平等交流和对话。教师善于煽情,擅于适时适机地点燃学生情感的导火索,用自己的倾情投入,撥动学生的情感之弦。“心有灵犀一点通,”让学生在情感的驱动下真诚抒写,有感而发。
教师可以声情并茂地挖掘范文佳作中的情感因素,使学生和作者以及文本产生共鸣,达到以情激情的效果。
教师可以带着真挚情感和优美流畅的语言讲述亲身经历,用感动过自己的经历激发学生情感,唤起他们不吐不快的欲望。
教师可以下水垂范,以情导情,教师真诚倾吐自己的生活体验,酸甜苦辣,用亲切趋势的文字感染学生,打开他们尘封已久的记忆,激发他们效仿老师一试身手的冲动。
三、柳暗花明又一村:导入情境
学生枯坐在狭小空间里,面对一支钢笔一张白纸和一个作文题目,常常头脑空白,“咬破钢笔无觅处”。教师应是一名出色的“导游”,擅长运用各种手段,在学生“疑无路”时,引导他们进入一个特定的作文情境,让学生迅速进入“角色”,重现“激情燃烧的岁月”,重温隐藏心底的情愫。
比如作文的命题,叶圣陶说:“出作文题一定要为学生着想,钻进学生的心里去考虑,务必使他们有话可说”。也就是说题目要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境中去,唤起他们压抑已久的激情。
比如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师把优美的韵律回荡在教室,营造出浓浓的情感氛围,使学生走进内心,沉入情感之河。
教师也可以用直观的画面和视频在生活和作文之间搭起一座桥梁,勾起学生的触动和遥想,让学生心驰神往,历历往事如在眼前,难忘话语好像在耳畔,心绪难平,灵感突现,写作冲动不可抑制。
再如,举办故事会、主题活动来再现生活场景,营造特定的作文情境,让学生行走在时空隧道,如入其境。甚至组织学生到校园内的风景休闲区,直接面对小亭潭水,清风白云,让枯竭的文思在大自然的感召下泉涌而出。
四、嬉笑怒骂皆文章:抒写真情
写作是个性鲜明的主观精神活动,是一种感情的宣泄,心灵的抒写,精神的独白!
司马迁说:“《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以作也”。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我们要打开套在学生心灵上的精神枷锁,开启他们作文手脚上的镣铐,呼唤“小我”的觉醒,个性的张扬,真情的回归!提倡以“我手”写我口我思我情。
人生的喜怒哀乐,生活的酸甜苦辣,人生百味都可以倾诉;对社会阴暗的批判反思,对人性人情的诘问疑惑,种种“题材禁区”都可以涉足。只要思想是袒露,情感是鲜活清纯的,即使题材、思想、语言有那么一点“出格”“越轨”,教师都应以宽广之胸,宽容之心加以容纳,加以爱护,大方地加以褒扬!
“嬉笑怒骂皆文章”,让写作真正使学生体验到抒写后的畅快,倾吐后的愉悦。
五、此情绵绵无绝期:评讲有情
写作作为一种主观精神活动,写作主体除了有表达、倾诉、宣泄的需要外,也渴望接受者(读者)的聆听、关注和赞赏。
而在当前的作文教学中,大多数学生得到却是一个或高或底的分数,以及“主题不明确”“结构不完整”“内容不充实”等等无关痛痒的套话评语,学生看后不着边际,摸不着头脑,一看了之。学生觉得作文只有一个现实功用,那就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为升学取得一个高分数。学生缺少作文的内驱力和兴趣,也缺少成功后的喜悦。长此以往,导致写作兴趣大减,“作文恐惧症”日渐加深。
因此,教师在作文批改评讲时,不应是高高在上的话语霸权者,而是更多地站在学生的角度体味作文。教师要善于披文人情,俯下身子体会作文的真挚感情,放下架子聆听学生的心声,充分挖掘作文的长处和优点。
当堂主讲时,不只重视好文佳作的赏析,写作得失的讲评,写作技巧的引导,更要充分挖掘作文中情感因素。当青春的激情在作文中绽放时,应真诚地投去关注和赞赏的目光;当困惑和迷惘在作文中发出叩问时,应及时地予以应答;当快乐和悲伤在作文中倾情诉说时,应细细地解读和聆听。
“此情绵绵无绝期”,让真情在课堂上涌动和传递,让思想在心灵之间碰撞和激荡,让学生纯真的情感在师生共赏共评中得到延续和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