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与工具的统一 对话与体验的融合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skill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船长》文笔精妙、人文性极强。设计和实施教学时,我努力从文本出发,利用教材本身特点,以语言文字为根,整合各种教学因素,整合三维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情境体验,从心灵震撼中感受情真
  
  《船长》这一类饱含深情的文章的教学,能否引领学生人情入境,与文中角色产生强烈共鸣,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
  教学设计时,我就确定了以情感贯穿全课教学的思路,努力让每个学生“登上”“诺曼底”号,感受与其他乘客共患难的情境体验。课前为奠定课堂悲壮的基调,让学生听“英雄交响曲”,从中感受英雄与命运搏击的气概。上课伊始,则以饱含深情的导语,把学生带人故事发生的现场,激发了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
  为进一步理清文章内容,我从整体出发,根据学生读书后的概括,理清了文章先写“诺曼底”号遇险,接着写船员们救援,最后写哈尔威殉职的顺序。然后在运用了朗读、描述、讲解等传统教学手段的同时,恰到好处地运用了现代多媒体课件,给学生的听觉带来强烈冲击,帮助学生较好地进入了课文情境,体验课文情感。(以下楷体为课堂实录)
  师:“船身剧烈震荡,海水疯狂涌入”确实令人害怕,然后船上发生了比这更可怕的事。读一读,发生了什么?
  生:整个人群简直像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
  师:(出示句子)你能想象不可开交是乱成什么样了吗?
  生:乱得没有一点秩序。
  生:人们只顾逃命,啥也不管了。
  师:现场的乱或许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听,乱起来了。(放录音)
  该录音取材于影片《泰坦尼克号》,水声、哭声、喊声、惊叫声、许多物品坠落的声音,大块玻璃打碎的声音掺杂在一起,每一个学生听得面色凝重。我知道他们惊呆了。学生的心已和乘客一起来到了“诺曼底”号,来到了灾难的现场。
  师:照这样乱下去意味着什么?
  生:意味着一个都活不了。
  生:意味着全军覆没。
  师:是啊,照这样乱下去意味着船毁人亡,然而,(出示句子)“救援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几乎没有发生什么争执或斗殴。”(学生轻轻地读)
  师:什么是井然有序?
  生:很有秩序。
  生:井井有条。
  生:有条不紊。
  师:从“不可开交”到“井然有序”,这可是场根本性的转变呀,读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
  这一环节的设计,正是通过前后两次局面的强烈对比,使学生的情感紧紧地与哈尔威联系在了一起,为进一步突出哈尔威的形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这课的教学时间按规定只有40分钟,而文章本身内涵丰富,篇幅较长,面面俱到注定会蜻蜒点水。基于此,我在设计课堂尾声时,依然以情激情,看录像,教师配乐诵读哈尔威殉职情景的段落,用多种教学手段,营造一个立体的极其悲壮的氛围,让学生在感受到船长的伟大人格时,突然失去了他。这一设计在实施过程中的效果甚至超出了我们的预设,全场三千多人鸦雀无声,看着学生痛苦的表情,我想,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已不需要再增加任何苍白的说教了。给学生一个机会,他们定有千言万语想诉说,这样的结束,是课堂新的开始,是学生情感再一次被冲击的开始,是再一次激发学生继续深入学习热情的开始。
  
  二、文本对话,从语言文字中感受文妙
  
  语文教师和思品教师的教学角度是完全不一样的。一句话,语文课的神可以是情,但根必须是语言文字。
  在环境渲染上,为突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作者用了较多的篇幅展现了灾难的可怕。针对这一特点,我在设计中,注重从品读词句中引导感受灾难。通过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紧扣文中“突然、全速前进、一声巨响,剖开了一个大口子、可怕的震荡、涌进船舱”等词句的品味,感受到了突如其来的灾难,人们的惊恐万分,从而为突出人物形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生:船身一下剖开了一个大口子。
  师:(板书:剖)什么是剖?
  生:切开。
  师:切什么时用这个字?
  生:西瓜。一刀下去一分为二。
  师:“玛丽”号的船头就像一把锋利的刀,一下把“诺曼底”号划开了一个大口子。还有补充吗?
  生:突然,人们意想不到。
  生:全速前进,速度快,撞击力就大。
  生:海水猛烈地涌进船舱。
  师:(板书:涌)为什么不是“流”?
  生:涌是说流的速度更快。
  生:涌是说水非常多。
  师:是啊。可这样还不够,再加了一个“猛烈地”,怪不得,倾刻间,所有的人都——(引读)
  这篇文章中,雨果以独特的手法,紧紧抓住哈尔威的对话,展现了人物。因此,两段对话描写就成了我在教学设计中的重中之重。首先是通过船长大声一“吼”,带动了前后内容的学习,感受船长的临危不乱,指挥若定。
  师:你从这段话中感受到哈尔威是一位怎样的船长?
  生:是临危不乱的船长。
  生:是非常镇定的。
  师:还有补充吗?
  生:很有经验,善于指挥。
  师: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生:他让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
  生:他心中只想着别人,我是从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感受到的。
  师:作为船长,危急时刻救人,这就是他的职责。
  在设计教学时,我抓住最简短的一句“够了”,让学生感受船长的自信与镇定;朗读船长果断地下达命令的细节,让学生感受船长的人格魅力。同时,引导探究没有提示语的对话描写的妙处,让学生领会到省去了提示语更显情况的紧急。这样的学习对于学生以后在场面描写、人物刻画等的写作上定会产生不少的启发。
  
  三、读悟结合,从人生启迪中感受人美
  
  在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手段,也是目的,学生的学习收获,内在感受可以通过朗读展现出来。读悟两相宜是我教学的重要追求。《船长》这类情节性强,感情真挚的文章,更是读悟结合教学的重要素材。
  教学中,我让学生既可以通过抓怦然心动的词句来理解,又可以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表现。在对“灾难”一段的教学时,学生通过反复的个性化的读触动了的心弦。
  师:说得真好,你来读读这一句,好吗?
  生:(读“剖开大口子”一句。)
  师:你的语气强调了“大口子”,不错。其他同学也来读一读。
  生:(读,强调了“剖”。)
  生:(读,强调了“一声巨响”,读得较轻。)
  师:都不错,朗读时重读是强调,轻读也是强调,其实语气的每一次变化都可以是强调。
  在处理“大声吼”一句时,我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倾听现场嘈杂的声音后,再一次读悟结合。在录音的震耳欲聋的声音中,船长在危急时刻镇定自若、富有经验的形象油然而生。
  师:什么够了?
  生:救人的时间够了。
  师:二十分钟就够了,你觉得船长——
  生:有信心。
  生:有把握。
  师:说得真好,你来读一读好吗?
  生:够了。(较急躁)
  生:够了。(有些自信)
  分角色读,教师当船员,学生当船长。
  生:洛克机械师在哪Jb?(学生读得节奏较慢)
  师:船长叫我吗?
  生:炉子怎么样了?
  师:停。照这样读下去,时间不够了。(范读第一句)
  生:(读得明显好多了)
  在学生读得基本投入时,进而引导学生谈谈感受到的哈尔威船长的形象特点,然后再一次自由诵读,在读与悟的交织融合之中,船长的形象在学生心中又一次升华。以至于在教师最后诵读哈尔威殉职一段时,学生的心都碎了。应该说这一环节是预设的精彩,旨在通过教师的诵读,给学生的情感以最强烈的冲击:如此伟大的船长却以身殉职了,难道就没有救他的办法吗?学生心中的疑问,正是继续深入学习的原动力。
其他文献
完美的课堂,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不懈追求。教师总是希望自己执教的每一堂课都能够目标全面、内容丰富、方法多样、环节完整、主题鲜明,从而获得尽善尽美的效果。但是,教师这些面面俱到的努力有时反而会令课堂不堪重负、学生收获甚微。教学,因“完美”而不完美。
期刊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滚滚大潮中,教案是否也要来一次革命,使之与时俱进,与课改同行,这是当前教师们谈论特别多的话题。结合我校情况,我们认为目前实行的教学常规管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尤其突出的是教案管理的改革亟待进行。教师在备课中存在着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如:一味追求形式,忽视备课的内质;照搬教参,千篇一律,缺乏创意;为了应付检查,不动脑筋抄教案等等。为了克服那些机械僵化的检查办法,铲除形式主义的应查
期刊
课型:口语交际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用一二句话说说春天的景色,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  2.能较清楚地向别人介绍自己的画,说话大方有礼。  2,注意倾听别人的话,能大方地进行交流。
期刊
这首儿歌之所以被选人低年级教材,并不仅仅在于它浅显易懂有趣,还在于它能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积累语言材料。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主探究的欲望,鼓励学生自主识字、读书,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读书的能力。联系实际,超越文本,引导学生走出书本方寸天地,拓展文本内容、空间,体现大语文教学观。
期刊
“找秋天”是集观察、思维、表达与绘画等为一体的语文综合性学习。那么,如何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呢?这是大家正在探索的一个课题。马建明老师在江苏省教材培训会上借班上课,尝试了师生与“秋天”—‘同体验收获的历程。
期刊
师:小朋友,课文我们已经会背了,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  (稍过片刻,有两三个学生举手)
期刊
教育部11日发表声明指出,有的出版社盗用教育部名义,在—些作品上打上了“语文课标必读丛书”的字样。对此.教育部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针对目前颇受社会关注的、曾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的《尘埃落定》收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施)》(下文简;《标准》),成为“必读书”的问题,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说为了提高学生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标准》提出了“关于诵读篇日和课外读物建议”,这个“建议”是
期刊
浙江青年教师王自文在重庆举行的全国第五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中采用组合法上了《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题临安邸》两首古诗。在这节课中,教者依据主题整合内容、抓住诗眼大胆舍弃的教学设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圈可点不少。我们知道,“以读代讲”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现笔者仅就其引导学生以读悟语和以读悟情方面的特色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    以下是《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一个教
期刊
香港选手舒伟参赛之后我十分感叹,感叹其执教的《毕加索与和平鸽》虽获得了一等奖,但却十分平实,她的精彩在于一个“真”字。  先看,本课的开课片段——  教师课件出示“中国龙”图。  师:你想到了什么?生:这代表我们中国。我们都是龙的传人。  师:老师再请你看一幅图。课件出示含有橄榄枝的鸽子图。  师: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没有注意橄榄,只说看见了鸽子)  师:你们注意一下鸽子嘴里有什么?  生:鸽
期刊
教学要求  1、通过品味问句体会作者对奥运的深情向 往,感悟奥林匹克精神和我国申奥的重大意 义。  2.自学生字新词,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 词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运用文章中的 精美句段。  4.通过资料搜集处理,激发学生搜集资料 的兴趣,提高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