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船长》文笔精妙、人文性极强。设计和实施教学时,我努力从文本出发,利用教材本身特点,以语言文字为根,整合各种教学因素,整合三维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情境体验,从心灵震撼中感受情真
《船长》这一类饱含深情的文章的教学,能否引领学生人情入境,与文中角色产生强烈共鸣,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
教学设计时,我就确定了以情感贯穿全课教学的思路,努力让每个学生“登上”“诺曼底”号,感受与其他乘客共患难的情境体验。课前为奠定课堂悲壮的基调,让学生听“英雄交响曲”,从中感受英雄与命运搏击的气概。上课伊始,则以饱含深情的导语,把学生带人故事发生的现场,激发了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
为进一步理清文章内容,我从整体出发,根据学生读书后的概括,理清了文章先写“诺曼底”号遇险,接着写船员们救援,最后写哈尔威殉职的顺序。然后在运用了朗读、描述、讲解等传统教学手段的同时,恰到好处地运用了现代多媒体课件,给学生的听觉带来强烈冲击,帮助学生较好地进入了课文情境,体验课文情感。(以下楷体为课堂实录)
师:“船身剧烈震荡,海水疯狂涌入”确实令人害怕,然后船上发生了比这更可怕的事。读一读,发生了什么?
生:整个人群简直像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
师:(出示句子)你能想象不可开交是乱成什么样了吗?
生:乱得没有一点秩序。
生:人们只顾逃命,啥也不管了。
师:现场的乱或许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听,乱起来了。(放录音)
该录音取材于影片《泰坦尼克号》,水声、哭声、喊声、惊叫声、许多物品坠落的声音,大块玻璃打碎的声音掺杂在一起,每一个学生听得面色凝重。我知道他们惊呆了。学生的心已和乘客一起来到了“诺曼底”号,来到了灾难的现场。
师:照这样乱下去意味着什么?
生:意味着一个都活不了。
生:意味着全军覆没。
师:是啊,照这样乱下去意味着船毁人亡,然而,(出示句子)“救援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几乎没有发生什么争执或斗殴。”(学生轻轻地读)
师:什么是井然有序?
生:很有秩序。
生:井井有条。
生:有条不紊。
师:从“不可开交”到“井然有序”,这可是场根本性的转变呀,读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
这一环节的设计,正是通过前后两次局面的强烈对比,使学生的情感紧紧地与哈尔威联系在了一起,为进一步突出哈尔威的形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这课的教学时间按规定只有40分钟,而文章本身内涵丰富,篇幅较长,面面俱到注定会蜻蜒点水。基于此,我在设计课堂尾声时,依然以情激情,看录像,教师配乐诵读哈尔威殉职情景的段落,用多种教学手段,营造一个立体的极其悲壮的氛围,让学生在感受到船长的伟大人格时,突然失去了他。这一设计在实施过程中的效果甚至超出了我们的预设,全场三千多人鸦雀无声,看着学生痛苦的表情,我想,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已不需要再增加任何苍白的说教了。给学生一个机会,他们定有千言万语想诉说,这样的结束,是课堂新的开始,是学生情感再一次被冲击的开始,是再一次激发学生继续深入学习热情的开始。
二、文本对话,从语言文字中感受文妙
语文教师和思品教师的教学角度是完全不一样的。一句话,语文课的神可以是情,但根必须是语言文字。
在环境渲染上,为突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作者用了较多的篇幅展现了灾难的可怕。针对这一特点,我在设计中,注重从品读词句中引导感受灾难。通过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紧扣文中“突然、全速前进、一声巨响,剖开了一个大口子、可怕的震荡、涌进船舱”等词句的品味,感受到了突如其来的灾难,人们的惊恐万分,从而为突出人物形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生:船身一下剖开了一个大口子。
师:(板书:剖)什么是剖?
生:切开。
师:切什么时用这个字?
生:西瓜。一刀下去一分为二。
师:“玛丽”号的船头就像一把锋利的刀,一下把“诺曼底”号划开了一个大口子。还有补充吗?
生:突然,人们意想不到。
生:全速前进,速度快,撞击力就大。
生:海水猛烈地涌进船舱。
师:(板书:涌)为什么不是“流”?
生:涌是说流的速度更快。
生:涌是说水非常多。
师:是啊。可这样还不够,再加了一个“猛烈地”,怪不得,倾刻间,所有的人都——(引读)
这篇文章中,雨果以独特的手法,紧紧抓住哈尔威的对话,展现了人物。因此,两段对话描写就成了我在教学设计中的重中之重。首先是通过船长大声一“吼”,带动了前后内容的学习,感受船长的临危不乱,指挥若定。
师:你从这段话中感受到哈尔威是一位怎样的船长?
生:是临危不乱的船长。
生:是非常镇定的。
师:还有补充吗?
生:很有经验,善于指挥。
师: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生:他让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
生:他心中只想着别人,我是从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感受到的。
师:作为船长,危急时刻救人,这就是他的职责。
在设计教学时,我抓住最简短的一句“够了”,让学生感受船长的自信与镇定;朗读船长果断地下达命令的细节,让学生感受船长的人格魅力。同时,引导探究没有提示语的对话描写的妙处,让学生领会到省去了提示语更显情况的紧急。这样的学习对于学生以后在场面描写、人物刻画等的写作上定会产生不少的启发。
三、读悟结合,从人生启迪中感受人美
在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手段,也是目的,学生的学习收获,内在感受可以通过朗读展现出来。读悟两相宜是我教学的重要追求。《船长》这类情节性强,感情真挚的文章,更是读悟结合教学的重要素材。
教学中,我让学生既可以通过抓怦然心动的词句来理解,又可以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表现。在对“灾难”一段的教学时,学生通过反复的个性化的读触动了的心弦。
师:说得真好,你来读读这一句,好吗?
生:(读“剖开大口子”一句。)
师:你的语气强调了“大口子”,不错。其他同学也来读一读。
生:(读,强调了“剖”。)
生:(读,强调了“一声巨响”,读得较轻。)
师:都不错,朗读时重读是强调,轻读也是强调,其实语气的每一次变化都可以是强调。
在处理“大声吼”一句时,我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倾听现场嘈杂的声音后,再一次读悟结合。在录音的震耳欲聋的声音中,船长在危急时刻镇定自若、富有经验的形象油然而生。
师:什么够了?
生:救人的时间够了。
师:二十分钟就够了,你觉得船长——
生:有信心。
生:有把握。
师:说得真好,你来读一读好吗?
生:够了。(较急躁)
生:够了。(有些自信)
分角色读,教师当船员,学生当船长。
生:洛克机械师在哪Jb?(学生读得节奏较慢)
师:船长叫我吗?
生:炉子怎么样了?
师:停。照这样读下去,时间不够了。(范读第一句)
生:(读得明显好多了)
在学生读得基本投入时,进而引导学生谈谈感受到的哈尔威船长的形象特点,然后再一次自由诵读,在读与悟的交织融合之中,船长的形象在学生心中又一次升华。以至于在教师最后诵读哈尔威殉职一段时,学生的心都碎了。应该说这一环节是预设的精彩,旨在通过教师的诵读,给学生的情感以最强烈的冲击:如此伟大的船长却以身殉职了,难道就没有救他的办法吗?学生心中的疑问,正是继续深入学习的原动力。
一、情境体验,从心灵震撼中感受情真
《船长》这一类饱含深情的文章的教学,能否引领学生人情入境,与文中角色产生强烈共鸣,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
教学设计时,我就确定了以情感贯穿全课教学的思路,努力让每个学生“登上”“诺曼底”号,感受与其他乘客共患难的情境体验。课前为奠定课堂悲壮的基调,让学生听“英雄交响曲”,从中感受英雄与命运搏击的气概。上课伊始,则以饱含深情的导语,把学生带人故事发生的现场,激发了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
为进一步理清文章内容,我从整体出发,根据学生读书后的概括,理清了文章先写“诺曼底”号遇险,接着写船员们救援,最后写哈尔威殉职的顺序。然后在运用了朗读、描述、讲解等传统教学手段的同时,恰到好处地运用了现代多媒体课件,给学生的听觉带来强烈冲击,帮助学生较好地进入了课文情境,体验课文情感。(以下楷体为课堂实录)
师:“船身剧烈震荡,海水疯狂涌入”确实令人害怕,然后船上发生了比这更可怕的事。读一读,发生了什么?
生:整个人群简直像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
师:(出示句子)你能想象不可开交是乱成什么样了吗?
生:乱得没有一点秩序。
生:人们只顾逃命,啥也不管了。
师:现场的乱或许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听,乱起来了。(放录音)
该录音取材于影片《泰坦尼克号》,水声、哭声、喊声、惊叫声、许多物品坠落的声音,大块玻璃打碎的声音掺杂在一起,每一个学生听得面色凝重。我知道他们惊呆了。学生的心已和乘客一起来到了“诺曼底”号,来到了灾难的现场。
师:照这样乱下去意味着什么?
生:意味着一个都活不了。
生:意味着全军覆没。
师:是啊,照这样乱下去意味着船毁人亡,然而,(出示句子)“救援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几乎没有发生什么争执或斗殴。”(学生轻轻地读)
师:什么是井然有序?
生:很有秩序。
生:井井有条。
生:有条不紊。
师:从“不可开交”到“井然有序”,这可是场根本性的转变呀,读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
这一环节的设计,正是通过前后两次局面的强烈对比,使学生的情感紧紧地与哈尔威联系在了一起,为进一步突出哈尔威的形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这课的教学时间按规定只有40分钟,而文章本身内涵丰富,篇幅较长,面面俱到注定会蜻蜒点水。基于此,我在设计课堂尾声时,依然以情激情,看录像,教师配乐诵读哈尔威殉职情景的段落,用多种教学手段,营造一个立体的极其悲壮的氛围,让学生在感受到船长的伟大人格时,突然失去了他。这一设计在实施过程中的效果甚至超出了我们的预设,全场三千多人鸦雀无声,看着学生痛苦的表情,我想,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已不需要再增加任何苍白的说教了。给学生一个机会,他们定有千言万语想诉说,这样的结束,是课堂新的开始,是学生情感再一次被冲击的开始,是再一次激发学生继续深入学习热情的开始。
二、文本对话,从语言文字中感受文妙
语文教师和思品教师的教学角度是完全不一样的。一句话,语文课的神可以是情,但根必须是语言文字。
在环境渲染上,为突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作者用了较多的篇幅展现了灾难的可怕。针对这一特点,我在设计中,注重从品读词句中引导感受灾难。通过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紧扣文中“突然、全速前进、一声巨响,剖开了一个大口子、可怕的震荡、涌进船舱”等词句的品味,感受到了突如其来的灾难,人们的惊恐万分,从而为突出人物形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生:船身一下剖开了一个大口子。
师:(板书:剖)什么是剖?
生:切开。
师:切什么时用这个字?
生:西瓜。一刀下去一分为二。
师:“玛丽”号的船头就像一把锋利的刀,一下把“诺曼底”号划开了一个大口子。还有补充吗?
生:突然,人们意想不到。
生:全速前进,速度快,撞击力就大。
生:海水猛烈地涌进船舱。
师:(板书:涌)为什么不是“流”?
生:涌是说流的速度更快。
生:涌是说水非常多。
师:是啊。可这样还不够,再加了一个“猛烈地”,怪不得,倾刻间,所有的人都——(引读)
这篇文章中,雨果以独特的手法,紧紧抓住哈尔威的对话,展现了人物。因此,两段对话描写就成了我在教学设计中的重中之重。首先是通过船长大声一“吼”,带动了前后内容的学习,感受船长的临危不乱,指挥若定。
师:你从这段话中感受到哈尔威是一位怎样的船长?
生:是临危不乱的船长。
生:是非常镇定的。
师:还有补充吗?
生:很有经验,善于指挥。
师: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生:他让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
生:他心中只想着别人,我是从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感受到的。
师:作为船长,危急时刻救人,这就是他的职责。
在设计教学时,我抓住最简短的一句“够了”,让学生感受船长的自信与镇定;朗读船长果断地下达命令的细节,让学生感受船长的人格魅力。同时,引导探究没有提示语的对话描写的妙处,让学生领会到省去了提示语更显情况的紧急。这样的学习对于学生以后在场面描写、人物刻画等的写作上定会产生不少的启发。
三、读悟结合,从人生启迪中感受人美
在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手段,也是目的,学生的学习收获,内在感受可以通过朗读展现出来。读悟两相宜是我教学的重要追求。《船长》这类情节性强,感情真挚的文章,更是读悟结合教学的重要素材。
教学中,我让学生既可以通过抓怦然心动的词句来理解,又可以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表现。在对“灾难”一段的教学时,学生通过反复的个性化的读触动了的心弦。
师:说得真好,你来读读这一句,好吗?
生:(读“剖开大口子”一句。)
师:你的语气强调了“大口子”,不错。其他同学也来读一读。
生:(读,强调了“剖”。)
生:(读,强调了“一声巨响”,读得较轻。)
师:都不错,朗读时重读是强调,轻读也是强调,其实语气的每一次变化都可以是强调。
在处理“大声吼”一句时,我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倾听现场嘈杂的声音后,再一次读悟结合。在录音的震耳欲聋的声音中,船长在危急时刻镇定自若、富有经验的形象油然而生。
师:什么够了?
生:救人的时间够了。
师:二十分钟就够了,你觉得船长——
生:有信心。
生:有把握。
师:说得真好,你来读一读好吗?
生:够了。(较急躁)
生:够了。(有些自信)
分角色读,教师当船员,学生当船长。
生:洛克机械师在哪Jb?(学生读得节奏较慢)
师:船长叫我吗?
生:炉子怎么样了?
师:停。照这样读下去,时间不够了。(范读第一句)
生:(读得明显好多了)
在学生读得基本投入时,进而引导学生谈谈感受到的哈尔威船长的形象特点,然后再一次自由诵读,在读与悟的交织融合之中,船长的形象在学生心中又一次升华。以至于在教师最后诵读哈尔威殉职一段时,学生的心都碎了。应该说这一环节是预设的精彩,旨在通过教师的诵读,给学生的情感以最强烈的冲击:如此伟大的船长却以身殉职了,难道就没有救他的办法吗?学生心中的疑问,正是继续深入学习的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