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田六,荥阳市城关乡北台村村民,因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建成“通风透光天井院”窑洞而为世人所瞩目。后因世事变迁,窑洞文化渐渐淡出人们视野,“田六窑洞”也成为一个未解之谜。
2011年,笔者在整理馆存照片档案时,发现一套以“田六窑洞”为主题的照片,共19张,照片固定在老式相册上,无具体摄影日期和摄影者。这19张照片分别显示了日本黄土窑洞考察团、美国地下工程考察团前来考察研究,以及郑州市建筑协会颁发给田六的荣誉资格证书画面。
一个黄土窑洞为何会在当时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甚至连外国人都远道而来?带着这种疑惑,笔者决定去田六老先生家亲自看看。所幸的是,城关乡北台村距档案局不远,很快便找到了田六家,可一到目的地,就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几幢崭新的三层小楼,哪里还有窑洞的影子?敲开大门,迎接我们的是田六老先生的女婿,听了来意后,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女婿说,岳父这几年岁数大了,耳朵不好使,话也说不清,由于日渐富裕,岳父就在前几年把窑洞几乎一口气铲平,给几个儿子女儿一人盖了一幢小楼,仅剩下门口几间窑洞留作平时放杂物用。
走入仅存的那几间窑洞,立即感受到温度比外界要低得多,都知道窑洞冬暖夏凉,但走进田六窑洞才体会到什么叫“冰凉”,真正是清凉舒爽,胜似空调。女婿说,这仅是剩了些断壁残垣,若是当初的窑洞都在,那才是温度适宜,光线适宜。周围一圈窑洞,中间一个不大不小的院落,“通风透光天井院”,最适合当年的老百姓住。
我们问他:“田六窑洞”有什么学术价值?当初美国人和日本人都研究出了什么?田六女婿摇摇头,说岳父说过这事,哪里知道他们都来干什么了,只知道县里领导安排打扫卫生迎接外国人,其他的啥也不清楚,前两年陕西还有一所大学的两个研究生来过这儿,一看啥也没有就回去了。女婿把我们领到了田六老先生的住房,老先生年事已高,与他交谈几句,无任何结果。
回到档案馆,我们立即与原荥阳县市委、宣传部、建委等部门联系,希望能找到当初“田六窑洞”对外宣传接待的直接参与者,可问及此事,竟无一人能答。翻阅馆藏档案,也找不到任何与之相关联的字眼。后又给郑州市建筑协会打去电话,可笑的是,郑州市建筑协会竟说他们是1995年才成立的机构,但田六手捧该协会颁发荣誉会员证书的照片分明是1981年拍摄的。
“田六窑洞”就如一根针落入茫茫大海,再无线索可寻,令笔者困顿不已。笔者想,黄土窑洞是我国华北、西部地区特有的民居形式,并没有什么高深的科技含量,“田六窑洞”也仅仅是一位普通农民依据自家宅基地的地形所建的改良型窑洞,实属无心之举,但为什么会吸引美国、日本这些高度发达的地区前来研究呢?据了解,美国、日本两国家境内并无窑洞的历史,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互联网不发达,我国的对外开放也有限,他们又是通过何种途径知道呢?美国的“地下工程考察团”从字面上看,似乎有那么点军事色彩,他们此行的目的是什么?又带走了什么?一切都成了未解之谜。
我国的故宫在“文革”期间曾几次面临着被拆除的危险,山西的平遥古城在“改革开放”初期也因一味地追求发展而险些遭到破坏。与之相比,“田六窑洞”因其关注度较低和年代久远而未受到相关部门保护,到如今想揭开神秘的面纱已非易事。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战略部署,作为一个档案工作者,我们有必要有义务揭开“田六窑洞”的谜底还历史以真相。古语说“欲亡其国先亡其史”,可见历史文化遗产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多么重要,“田六窑洞”在当年能够吸引众多国家和部门前来考察,必有其独特的学术价值。我们可以想象,美国和日本将“田六窑洞”理念运用到现代建筑学后的成功和喜悦,也可以想象陕西两名研究生看到面目全非实景后的无奈和悲哀。
笔者在了解“田六窑洞”期间,因能力有限,无法前往更多相关部门和学术界深入了解。在此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引得社会各界了解“田六窑洞”的专家学者们能够向荥阳档案馆提供相关资料,让世人了解一个真正的“田六窑洞”。
(作者单位:河南省荥阳市档案局 来稿日期:2013-06-18)
2011年,笔者在整理馆存照片档案时,发现一套以“田六窑洞”为主题的照片,共19张,照片固定在老式相册上,无具体摄影日期和摄影者。这19张照片分别显示了日本黄土窑洞考察团、美国地下工程考察团前来考察研究,以及郑州市建筑协会颁发给田六的荣誉资格证书画面。
一个黄土窑洞为何会在当时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甚至连外国人都远道而来?带着这种疑惑,笔者决定去田六老先生家亲自看看。所幸的是,城关乡北台村距档案局不远,很快便找到了田六家,可一到目的地,就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几幢崭新的三层小楼,哪里还有窑洞的影子?敲开大门,迎接我们的是田六老先生的女婿,听了来意后,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女婿说,岳父这几年岁数大了,耳朵不好使,话也说不清,由于日渐富裕,岳父就在前几年把窑洞几乎一口气铲平,给几个儿子女儿一人盖了一幢小楼,仅剩下门口几间窑洞留作平时放杂物用。
走入仅存的那几间窑洞,立即感受到温度比外界要低得多,都知道窑洞冬暖夏凉,但走进田六窑洞才体会到什么叫“冰凉”,真正是清凉舒爽,胜似空调。女婿说,这仅是剩了些断壁残垣,若是当初的窑洞都在,那才是温度适宜,光线适宜。周围一圈窑洞,中间一个不大不小的院落,“通风透光天井院”,最适合当年的老百姓住。
我们问他:“田六窑洞”有什么学术价值?当初美国人和日本人都研究出了什么?田六女婿摇摇头,说岳父说过这事,哪里知道他们都来干什么了,只知道县里领导安排打扫卫生迎接外国人,其他的啥也不清楚,前两年陕西还有一所大学的两个研究生来过这儿,一看啥也没有就回去了。女婿把我们领到了田六老先生的住房,老先生年事已高,与他交谈几句,无任何结果。
回到档案馆,我们立即与原荥阳县市委、宣传部、建委等部门联系,希望能找到当初“田六窑洞”对外宣传接待的直接参与者,可问及此事,竟无一人能答。翻阅馆藏档案,也找不到任何与之相关联的字眼。后又给郑州市建筑协会打去电话,可笑的是,郑州市建筑协会竟说他们是1995年才成立的机构,但田六手捧该协会颁发荣誉会员证书的照片分明是1981年拍摄的。
“田六窑洞”就如一根针落入茫茫大海,再无线索可寻,令笔者困顿不已。笔者想,黄土窑洞是我国华北、西部地区特有的民居形式,并没有什么高深的科技含量,“田六窑洞”也仅仅是一位普通农民依据自家宅基地的地形所建的改良型窑洞,实属无心之举,但为什么会吸引美国、日本这些高度发达的地区前来研究呢?据了解,美国、日本两国家境内并无窑洞的历史,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互联网不发达,我国的对外开放也有限,他们又是通过何种途径知道呢?美国的“地下工程考察团”从字面上看,似乎有那么点军事色彩,他们此行的目的是什么?又带走了什么?一切都成了未解之谜。
我国的故宫在“文革”期间曾几次面临着被拆除的危险,山西的平遥古城在“改革开放”初期也因一味地追求发展而险些遭到破坏。与之相比,“田六窑洞”因其关注度较低和年代久远而未受到相关部门保护,到如今想揭开神秘的面纱已非易事。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战略部署,作为一个档案工作者,我们有必要有义务揭开“田六窑洞”的谜底还历史以真相。古语说“欲亡其国先亡其史”,可见历史文化遗产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多么重要,“田六窑洞”在当年能够吸引众多国家和部门前来考察,必有其独特的学术价值。我们可以想象,美国和日本将“田六窑洞”理念运用到现代建筑学后的成功和喜悦,也可以想象陕西两名研究生看到面目全非实景后的无奈和悲哀。
笔者在了解“田六窑洞”期间,因能力有限,无法前往更多相关部门和学术界深入了解。在此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引得社会各界了解“田六窑洞”的专家学者们能够向荥阳档案馆提供相关资料,让世人了解一个真正的“田六窑洞”。
(作者单位:河南省荥阳市档案局 来稿日期:2013-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