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创业文化对大学生创业技能的影响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metl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创业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其前景仍不容乐观。在把握高校创业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我国高校创业文化的现状,并指明创业文化对大学生创业技能的多方面的影响,提出了高校创业文化建设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高校;创业文化;创业技能;大学生
  作者简介:施险峰(1972-),男,江苏海门人,南通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教授。(江苏 南通 226019)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南通大学创业教育专项研究重点课题“南通大学创业文化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0CYA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1-0194-02
  21世纪是“创业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聚焦在创新与创业水平上,创业活动作为科学技术最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1]对国家经济发展、改革的作用日益显著。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这是在充分总结我国近年来就业环境的实情和科学分析当前就业形势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急剧增加,以及就业竞争压力的不断加剧,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对创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创业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前所未有的体验,这也加速了创业文化的形成。加强对高校创业文化的研究,对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技能具有指导性意义。
  一、高校创业文化的内涵
  创业文化是一定的社会群体在追求财富、创造价值、促进经济社会进步的创业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心理意识、思想观念、知识能力、行为准则、行为习惯以及价值观的总和,是一种与创业有关的特定的群体心理素质以及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氛围。[2]高校的创业文化是指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关于创业的观念形态、道德规范、价值标准、精神面貌等所有文化体制的总和。[3]良好的高校创业文化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独立创业能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并充分实现其自我价值。因此,只有大力引导和培育创业文化,使创业思想根植于大学生的内心理念中,才能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潜能,成为大学生的创业指南,从而提高高校人才的培养质量。
  二、我国高校创业文化的现状
  1.基础教育中创业环境的缺失
  根据《全球创业观察(GEM)中国报告(2007)》的调查显示,在所有有关创业的教育和培训的问题上,中国的平均水平均低于全球观察报告的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4]我国现阶段“应试教育”的弊端十分突出,重分数轻素质,从小学到中学,学生都被困于分数竞争之中,完全缺乏自主创业的意识和体验。在大学阶段,虽然越来越多的大学坚持创业教育,开放办学,但“未成气候”。创业教育环境的基础性缺失,可看做是“先天性不足”,大多数人认为创业完全是靠天赋,认为那些有创造性的人才会创业,才能创业成功。因此,大学生们并没有将创业作为一种理想的追求,而是在没有就业机会下的被迫选择。
  2.创业教育中以课堂教育为主体
  现阶段高校绝大数的创业教育表现在创业辅导课上。开展创业教育辅导课,能够使学生掌握创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熟悉创业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了解创业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提高学生对创业行为的认知。这类课程往往注重理论讲解,没有实践安排。学生对创业只是加深了概念上的理解,没有真正的参与到创业的行动中去。创业教育仍停留在照本宣科、脱离实践的层面上,没有真正的把高校创业文化渗透到具体的创业实践中去。
  3.创业团体中失败率高的事实
  据不完全统计,企业创业的失败率在70%以上,而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仅有2%~3%,远低于一般企业的创业成功率。一般大学生仅有理论知识,在管理、创新和决策方面都处于劣势。此外,年轻人难免冲动浮躁,需知创业非易事,没有毅力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
  三、创业文化对创业技能的影响
  创业技能是指在创业过程中应当具备的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应变能力和团队管理能力。良好的创业文化环境不仅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完善的创业技能和果断坚韧的创业精神,还有助于大学生发现自我、完善自我和发展自我,更助于促进大学生主动围绕创业选择,设计自己的价值目标、职业追求、学习形式和生活方式,从而塑造兼具创新性、独立性、敢为性、适应性、外向性、合作性的个性心理品质。[5]这些既是大学生创业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创业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1.目标导向作用
  良好的创业文化环境是培养优秀创业人才的必备土壤,也是促使大学生开展创业行为的必要条件。应充分发挥创业文化的目标导向作用,包括对创业艰辛的认知、行为目标导向、职业发展规划等,使大学生树立创业意识,端正创业态度,培养创业兴趣。
  2.树立正确价值观
  高校创业文化是教师和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思想理念、行为表达以及学校对创业群体的政策态度,是全体师生对于自主创业的认识和相应的价值观念。在校大学生要想拥有良好的创业技能,除了要进行专业课的理论学习外,还必须及时了解国内外的经济动向,树立竞争观念,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创业实践来充实自身的基础理论和实践阅历。
  通过开展创业活动,可以使学生在课余时间不是一味的沉溺于游戏,而是投入到创业活动当中。这样除了能获得一定的商业利润外,更实现了自己的价值,体会到了自己动手挣钱的乐趣,也为社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3.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创业文化特别提倡以主体为中心的团队合作模式,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几乎都是以团队合作、集体协作的形式来完成,即便是特别依赖个体的头脑风暴也需要通过交流与分享的纽带将个体彼此联系起来。这样才能更好的挖掘主体智慧,调动积极性。高校创业文化很少主张个体的特例独行,其所蕴涵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态度,极大地促进了主体团队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6]   四、引导和培育正确的创业文化
  高校创业文化的培育应把创业技能的培养和创业理念的教育结合起来,而不是一味的强调课堂教育。在推进创业理念教育的过程中要加强实践技能的锻炼,鼓励大学生敢于发现新趋势并把握新契机,不断创新,实现创业价值。
  1.明确培养创业型人才的理念
  确立培养创业型人才的理念。高校靠培养人才的质量求生存,靠科研求发展。而衡量人才质量的标准是高校培养的人才能否顺利就业、是否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这些均需借助于创业教育。[7]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今天,高校需明确培养创业型人才的理念,不断完善创业教育体系,培育坚忍不拔的创业精神。
  2.形成鼓励创业的制度文化
  首先高校应建立指导机制,调动教师的辅导热情,指导学生将创业理念转变为创业行为并将创业科研成果进行转化;其次需建立鼓励机制,可以先从创业学分着手,引导、鼓励和支持学生创业,建立相应的奖励政策;最后应完善经费保障机制,为学生的创业提供资金、场所、人脉等方面的支持,与外界公司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建立创业活动室和科技创业园区等。
  通过创业论坛、创业设计大赛、创业Logo设计、辩论赛等多项活动的开展,不断扩大创业文化对师生的影响,增强创业文化对学生创业的感召力度,激发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到创业阵营中去。
  3.加大创业辅导的师资投入
  教师是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执行者,也是培养创业型人才的指导者。目前绝大多数的创业指导教师都是由任课教师兼任,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创业活动的发展。一方面任课教师不可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创业辅导中去,另一方面任课教师自身也存在一些实践方面不足的因素。因此学校首先应加大创业辅导的师资投入,造就一支专业的创业辅导教师队伍。其次可以聘请已经创业成功的学生作为兼职小教师,分享自身的创业心得,并带领学生到现场参观实习。
  4.创新学生创业的实践形式
  创业本身是一项实践活动,仅仅靠理论知识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创业文化的理念需要落实到创业实践中去。
  一是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实际的企业活动。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参与到校企结合的协作项目中去,使学生在把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同时也能在实践中获取更多的创业经验。
  二是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活动。学校可以通过产学研结合创办企业或是创建自己的产业孵化基地,一方面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为学校开辟财源,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实验平台、实习基地和研究开发基地,为他们将来更好地创业提供一个实践平台。[8]
  三是组织学生组建创业团队参加各种创业项目竞赛。通过比赛,可以学习他人的长处,认识自身的不足,还能够获得权威专家的创业指导。这是人生阅历的积累,也是创业过程的一次提升。
  五、结束语
  文化环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能够挖掘潜在的动力,改变思想和行为。创业文化对大学生创业技能的培养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只有在正确的、优秀的创业文化的引导下,才能树立科学的创业价值观,明确自身的前进方向,不急不躁,吃苦耐劳,真正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政,李玉玲.创业型经济的构成元素与发展途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10):18-25.
  [2]刘素婷.谈高校的创业文化建设[J].就业与创业,2011,(23).
  [3]张效东.大学创业文化的结构、内涵及其构建[J].安顺学院学报,2009,(6).
  [4]高建,等.全球创业观察中国报告(2007)[Z].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5]林刚,张正彦.论校园文化视域下大学生创业文化环境及其优化路径[J].教育探索,2012,(2):150.
  [6]翁细金,夏春雨.高校校园创业文化建设研究[J].中国高校研究,
  2011,(1):62.
  [7]周燕.论大学创业文化的建设[J].教育长廊,2009,(12):73.
  [8]向东春,肖云龙.美国百森创业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J].现代大学教育,2003,(2).
  (责任编辑:孙晴)
其他文献
摘要:毕业设计(论文)是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针对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选题与就业岗位脱节、毕业设计时间与就业或寻找就业单位时间相冲突、考核形式单一化等突出问题,提出应根据学生在毕业设计阶段的实际情况和处境进行分类指导的改革思路。  关键词:高职院校;毕业设计;分类指导  作者简介:吴巧琳(1963-),女,广东广州人,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系,助理研究员。(广东 广州 51
期刊
摘要: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目前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市政工程技术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索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途径,落实校外实训基地管理措施,以期为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市政工程技术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校外实训基地;市政工程技术;管理措施  作者简介:卢佩霞(1969-),女,江苏泰兴人,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江苏
期刊
摘要:高校多媒体博物馆具有丰富的馆藏资源和专业的管理模式,在实施展览、科研、科普教育功能的同时,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便于有目的地开展各种实践教学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动物标本采集、制作、识别和管理等方面的能力。总结了高校多媒体博物馆对学生能力培养、素质提高等方面具有的重要作用,探索了一套将标本馆作为开放性实验室的管理和建设模式,以期为高校标本馆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高等学校
期刊
摘要:“协同创新计划”通过构建协同创新平台与模式、建立协同创新机制与体制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的紧密结合,大力提升高等学校的创新能力,支撑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探讨了“协同创新”型人才所应具备的人文素质和科研素质,分析了高等院校培养“协同创新”型人才所应具备的校内外环境条件和机制。  关键词:协同创新;人文素质;科研素质  作者简介:朱颢东(1980-),男,河南虞城人,郑州轻工
期刊
摘要:针对工科院校本科毕业设计评价体系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种课题适应性强的毕业设计评价模型。应用该模型,高等院校可结合所设专业特色,为不同类型的课题量体定制合适的评价项目,并应用层次分析法,通过定性分析比较各项目的重要性,确定了评价项目的评分比重,完成了标准的组态过程。  关键词:毕业设计;评价体系;适应性;层次分析法  作者简介:王雪梅(1978-),女,江苏盐城人,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讲
期刊
摘要:研究型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引发、促进、支持和指导学生的研究型学习活动来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环境工程专业实验课研究型教学的主要特点有: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突出实验过程的研究性、注重实验内容的开放性。环境工程专业实验课研究型教学的主要教学过程包括:创设情境、确定实验项目的研究内容、设计实验、研究性实验、效果评价五个阶段。环境工程专业实验课实施研究型教学可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研究型教
期刊
摘要:“混凝土结构”课程实践教学包括实习、实验、课程设计等环节,对学生理解、掌握、运用课程内容至关重要。在分析“混凝土结构”课程特点及培养目标的基础上,详细总结了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以学生为主体改革实验教学模式、整合课程设计内容和规范质量评价标准等改革措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关键词:混凝土结构;实践教学;改革与研究  作者简介:秦力(1970-),男
期刊
摘要:为了开发实践课程教学载体演示平台,分析了当前流行的两种设计软件Dreamweaver和WordPress。结合实践课程演示平台的功能分析,确立了开发演示平台的站点方案和脚本设计,为同类课程演示平台的开发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演示平台;教学演示;实践课程;工程综合  作者简介:郭清(1978-),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工程大学工程训练中心,讲师;佟岳军(1962-),男,黑龙江哈尔
期刊
摘要:把握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成长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是增强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效性的必然要求。高校要正确把握当代大学生思想主流:积极向上、价值观多元、自主性强、求新求异等特点,不断增强信心,牢牢把握方向,创新课程内容载体和授课方式方法,有效推进高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关键词:大学生特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作者简介:翟光艳(1980-),女,湖北襄阳人,衡阳师范学院人文
期刊
摘要:介绍了网络虚拟实验室的内涵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在分析虚拟实验室关键技术的基础上,从实现原理和体系结构两方面提出了虚拟实验室的构建方案。  关键词:虚拟实验室;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马仕海(1977-),男,辽宁朝阳人,沈阳工程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工程师。(辽宁 沈阳 110136)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1-0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