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这个矛盾交错的社会转型期,更多的老百姓遇到的是一种共同的无奈,一种相似的命运。导演就像是异类,“打开一只关于电影的潘多拉魔盒,让你闻到电影本来有无穷无尽的活法”,感受着角色们的感受。电影《月满轩尼诗》,导演:岸西;主演:张学友、汤唯;联合主演:鲍起静,李修贤;风格:爱情轻喜剧。茶楼、茶餐厅、巴士、公寓、街道、菜市场…,很现实、很随意、很自然。我一直非常欣赏香港的观众,即使演员们只是家长里短,他们也能融入其中。这不是件简单的事,太过熟悉的日常生活会有多少人愿意“凑热闹”呢?所以我选择分析《月满轩尼诗》,从现实主义着手解构其魅力。本文先简述了香港喜剧的几大类型,然后立足于现实主义创作的理论,从影片表现、影片情感、影片升华三方面切入分析影片,最后总结。这部电影靠一幕幕小人物命运的起承转合、笑对人生的小潇洒、追求爱情的小执着、插科打诨的小幽默、市井当中形形色色命运的交织纠结征服了观众,至少我很感动!
关键词:现实主义;阿来;爱莲;喜剧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1-0075-02
一、香港都市喜剧之回顾
喜剧电影给重压下的现代都市人一个喘息的机会,让人们在哈哈一笑中暂时忘却生活的烦恼。有人喜欢美式幽默,有人喜欢韩国喜剧中的帅哥靓女,还有人喜欢看《憨豆先生》。我爱看港剧,尤其是香港的喜剧电影。
(一)小市井喜剧
香港的都市喜剧电影其实是香港市井文化的一个缩影,观影人可以接近他们的日常生活,体味他们的酸甜苦辣。成形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香港刚刚走过股市狂跌的经济低谷迈入经济起飞期,“冷面笑匠”许冠文的电影给了香港民众很大的亲切感。似乎历史总是在重演,又是一场金融风暴席卷全球,这次面世的是轻喜剧《月满轩尼诗》,普通人、普通事和人之常情,无所谓大悲大喜、轰轰烈烈,然而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世界里活得精彩。小市井喜剧,虽然人物命运在故事中途有过波折和坎坷,但最后的结局一般都是大团圆,观众在这样的电影梦幻世界中忘却现实的烦恼,得到一种心理上的满足。
(二)无厘头喜剧
九十年代的香港喜剧电影完全是周星驰的天下,颠覆的台词、夸张的表演,美女与丑男的搭配、看似搞笑实则心酸的桥段,总让人捧腹大笑的同时又良思许久。
(三)性别颠覆
“每当英雄神话走向没落,类型趋于低潮的时候,喜剧片便悄然兴起,蔚然成风”[1]。从2000年《孤男寡女》开始,都市白领喜剧便在新世纪初的香港银幕上唱起了主角,后逐渐呈泛滥之势,让人不免感觉审美“疲劳”。《干柴烈火》、《求爱上上签》等影片里都是“弱小男人”与“强悍女人”的对手戏。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无间道》、《霍元甲》等完全以男人为主角的动作片再度风靡全港,这股“阴盛阳衰”的风潮很快偃旗息鼓了。
二、现实创作之《月满轩尼诗》
《月满轩尼诗》是一部充满了生活味道的作品,它不关乎惊天动地的人生,而是细碎、淡定、美好,一次相亲、一个街口、一本悬疑小说、几句不痛不痒的交谈都充满了生活的曼妙,它不奢求浪漫,不铺张煽情,而是在某个正好的时机、某个正好的心情,遇见了一个正好的人。张学友饰演的阿来是“赖家王老五”,不肯成长被逼相亲,汤唯饰演的爱莲个性倔强,心中只爱她因伤害罪还在坐牢的男友,他们相亲纯粹是敷衍长辈,但后来的一些细节拉近了两人的距离,例如两人都爱看侦探小说,爱幻想,他们轻松自在地聊天、大笑,然后在影片的末尾相恋,尽管不是生死相许,却因为很多情感的细节深深地感动了观众。岸西导演以一种对生活的平实还原生活的真实,娓娓道来生活中的琐碎。
(一)影片表现
物欲横流的都市放大了人们的欲望,使得个人无法抗拒都市中的诱惑和异化。欲望之下的都市生活“礼崩乐坏”,充满了让人苦涩的漏洞和不完美,尽管如此,多数人依然平平淡淡,每天为“柴米油盐”奔波,失意了有亲人的关怀,得意时可以找人分享,日子朴素但踏实。《诗》(《月满轩尼诗》的简称,以下均采用此简称)不温不火地表现一段感情,表现街头巷尾比家常多一点比浪漫少一点的普通人生况味,亲和力十足,最久违的是那份熟悉的港式家常味。影片开头,《命运交响曲》气势出场,是阿来“恨之入骨”的闹铃,他裹着蓝灰色的被子,耸着肩坐在沙发上,旁边坐着他一直“待字闺中”、年近半百的姨妈撅着嘴,耷拉着脑袋,两人眼神空洞飘忽,导演采用正面拍摄,与观众平起平坐,一种无可奈何的共鸣油然而生。现实中经常看到别人发呆,或者自己也常常思维游离,好像在深思什么又似乎没想什么,类似的蒼白感瞬间感染了我。第二场,鲍起静饰演的阿来妈浓妆艳抹出镜,在发廊烫着头发染着指甲,市侩形象惟妙惟肖,她爱美,爱侃,爱虚荣但无伤大雅。随后她的老相好抱着时刻不离身的小狗出现,两人免不了一场口水之争,导演显然想抹去表演的痕迹展现最自然的平常。有人说电影中太过琐碎、零散的环节是导演功力有限导致的结果,我认为恰恰是导演有意为之,不在乎戏剧化、冲突的设定,矛盾的激化,只需要一些生活中的细节,真实的角色即可谱出一曲人生的温情。
影片对人物进行善意的嘲讽,轻松且富于温情的幽默传递出隐藏在生活背后的艰难与沉重。阿来妈爱计较,60多岁的人从来都是化着浓妆,免费送给别人的东西一定会选最便宜的,对儿子的照顾也是得过且过,说话尖酸,她不足地方太多了,但真性情十足,也许观众嘲讽她,甚至反感,但这是生活,哪能个个都当圣人呢!影片中还有很多场景跟生活接近,或者说是置于现实中的创作。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或以现实为蓝本演绎平凡人的酸甜苦辣,或以现实为终端,设定的情节让观众感同身受。从还原生活本来面貌上来评价,《诗》给予了生活最大的尊重。
(二)影片情感
鲁迅先生说,“人们灭亡于英雄的特别的悲剧少,消磨于极平常的,或者简直近于没有事情的悲剧者多”[2]。影片里,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世界里经营着自己的情感。阿来的姨妈一直没嫁出去,她几乎全身心照顾阿来,两人更像朋友多一些,可是不代表她不憧憬爱情,后来阿来妈与她的老相好翻脸后,差一点成就了姨妈。中年人的圈子里不需要浪漫的邂逅、疯狂的爱恋等浮华的表象,他们更倾向于一种稳定踏实、互相扶持的生活。在阿来没结婚之前,阿姨把照顾阿来当成生活的寄托,某一天等阿来有了自己的生活,阿姨该怎么办呢?阿来妈和她的相好俨然是一对活宝,两人一见面就斗嘴,不见面又想念。阿来妈生病卸了妆,相好去看她,结果她大叫一声连忙把头伸到被子了,半响娇嗔着说了句,“等人家化好妆你再来嘛”,60多岁的人仍然跟小孩似的,真是让人又爱又恨。末尾为两人举行婚礼,很幸福很单纯的画面,青春不再了又怎样,美貌没有了又如何,谁都有享受生活的资格不是吗?我想岸西导演也是这意思吧,才会给两位长辈安排很多场戏。所谓“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也没规定有年龄的界限不是吗?而阿来和爱莲之间几次起落的情感变化即使有分有合,也丝毫不缺少温情。第一次相见,陌生中夹杂着反感;第二次相见,尽管不情愿还是一起喝咖啡,意外地找到了两人的共同爱好——侦探小说。之后顺其自然地多了接触,也多了好感。直到爱莲男朋友出狱,仿佛两人的关系该就此止住,再回到彼此的原点重新出发。殊不知,有些人,错过了就是错过了,即使勉强再在一起只会徒增彼此的困扰,阿来和前女友,爱莲和男朋友注定都要接受分手的结局。爱莲男友质问阿来能带给爱莲什么,阿来轻轻说了句,我能让她快乐你可以吗?一语惊醒梦中人!影片里,无论是亲情,友情,爱情,又或是邻里之间的乡情,都让人感觉很平实,即使有瑕疵也只是为了要做到更好,那种对世俗的突破,对传统的挑战反倒成了影片的亮点。郭沫若说:“东方人于文学喜欢抒情的东西,喜欢沉潜而有内涵的东西,但要不伤于凝重。那感觉要像玉石般玲珑温润而不像玻璃,要像绿茶般于清甜中带点涩味…”[3]。
(三)影片升华
不知何时“剩男剩女”成为了热门词,这些看似有点特殊的群体在都市的浮沉中上演了一出夹杂着欲望纠缠和价值观冲撞的浮世绘。阿来和爱莲是“剩人”中的个体,就连阿来的姨妈也算是,他们或许都无所谓,或许都承受了社会无意中添加的压力。岸西借着“剩男剩女”这一热门话题和极具炒作性的人物汤唯饰演女一号吸引了足够的眼球,她不急不躁,淡定泰然,似乎人在尘世中而心在尘世外,更令人无限感慨。另外,影片的亮点还有神秘印度阿三的出场和阿来的几场梦境。导演把梦境和现实交叉组接在一起,以主人公的内心活动作为叙事的贯穿整个影片的一条线,主题已经深入到人的潜意识领域。在那几场阿来与爸爸出现的梦境中,运用了时空交错、声画对位、变焦镜头等技巧,探讨人的深层心理。每一次,阿来遇到现实中解不开的结,便寄托与爸爸梦里相会,然后理清头绪、整装待发。这是阿来的无奈,也是导演的无奈,更是我们每个人的无奈,这样的“鸵鸟政策”从某种意义上说很必须,梦境中的每个人异常冷静,也许会找到另一条解决困难的途径。《月满轩尼诗》就这样凭着一股清新淡雅的“细水长流”打动了观众,这是影片最值得称赞的地方。
总之,《月满轩尼诗》尽管主线简单,但在故事编排上,很见功力,电影用了大量的“生活”细节来铺垫故事与人物,使故事真实可信而又不失生活的幽默与无奈。影片以一种很纯真的方式讲了一个很纯真的故事,它以平淡生活视角,对准“奔走”在“轩尼诗”街道上的男男女女,展现他们最细微的喜怒哀乐。故事虽在香港发生,但没有地域限制,普罗大众就这样接受得不着痕迹。所以说《月满轩尼诗》是属于“金牌编剧”岸西导演的一部现实主义的佳作。
参考文献:
[1] 唐佳琳.建构中的破坏—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香港喜剧的电影研究[D].北京电影学院,2000.
[2] 鲁迅.几乎无事的悲剧[M].上海:上海三闲书屋,1937.
[3] 郭沫若.契诃夫在东方[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关键词:现实主义;阿来;爱莲;喜剧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1-0075-02
一、香港都市喜剧之回顾
喜剧电影给重压下的现代都市人一个喘息的机会,让人们在哈哈一笑中暂时忘却生活的烦恼。有人喜欢美式幽默,有人喜欢韩国喜剧中的帅哥靓女,还有人喜欢看《憨豆先生》。我爱看港剧,尤其是香港的喜剧电影。
(一)小市井喜剧
香港的都市喜剧电影其实是香港市井文化的一个缩影,观影人可以接近他们的日常生活,体味他们的酸甜苦辣。成形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香港刚刚走过股市狂跌的经济低谷迈入经济起飞期,“冷面笑匠”许冠文的电影给了香港民众很大的亲切感。似乎历史总是在重演,又是一场金融风暴席卷全球,这次面世的是轻喜剧《月满轩尼诗》,普通人、普通事和人之常情,无所谓大悲大喜、轰轰烈烈,然而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世界里活得精彩。小市井喜剧,虽然人物命运在故事中途有过波折和坎坷,但最后的结局一般都是大团圆,观众在这样的电影梦幻世界中忘却现实的烦恼,得到一种心理上的满足。
(二)无厘头喜剧
九十年代的香港喜剧电影完全是周星驰的天下,颠覆的台词、夸张的表演,美女与丑男的搭配、看似搞笑实则心酸的桥段,总让人捧腹大笑的同时又良思许久。
(三)性别颠覆
“每当英雄神话走向没落,类型趋于低潮的时候,喜剧片便悄然兴起,蔚然成风”[1]。从2000年《孤男寡女》开始,都市白领喜剧便在新世纪初的香港银幕上唱起了主角,后逐渐呈泛滥之势,让人不免感觉审美“疲劳”。《干柴烈火》、《求爱上上签》等影片里都是“弱小男人”与“强悍女人”的对手戏。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无间道》、《霍元甲》等完全以男人为主角的动作片再度风靡全港,这股“阴盛阳衰”的风潮很快偃旗息鼓了。
二、现实创作之《月满轩尼诗》
《月满轩尼诗》是一部充满了生活味道的作品,它不关乎惊天动地的人生,而是细碎、淡定、美好,一次相亲、一个街口、一本悬疑小说、几句不痛不痒的交谈都充满了生活的曼妙,它不奢求浪漫,不铺张煽情,而是在某个正好的时机、某个正好的心情,遇见了一个正好的人。张学友饰演的阿来是“赖家王老五”,不肯成长被逼相亲,汤唯饰演的爱莲个性倔强,心中只爱她因伤害罪还在坐牢的男友,他们相亲纯粹是敷衍长辈,但后来的一些细节拉近了两人的距离,例如两人都爱看侦探小说,爱幻想,他们轻松自在地聊天、大笑,然后在影片的末尾相恋,尽管不是生死相许,却因为很多情感的细节深深地感动了观众。岸西导演以一种对生活的平实还原生活的真实,娓娓道来生活中的琐碎。
(一)影片表现
物欲横流的都市放大了人们的欲望,使得个人无法抗拒都市中的诱惑和异化。欲望之下的都市生活“礼崩乐坏”,充满了让人苦涩的漏洞和不完美,尽管如此,多数人依然平平淡淡,每天为“柴米油盐”奔波,失意了有亲人的关怀,得意时可以找人分享,日子朴素但踏实。《诗》(《月满轩尼诗》的简称,以下均采用此简称)不温不火地表现一段感情,表现街头巷尾比家常多一点比浪漫少一点的普通人生况味,亲和力十足,最久违的是那份熟悉的港式家常味。影片开头,《命运交响曲》气势出场,是阿来“恨之入骨”的闹铃,他裹着蓝灰色的被子,耸着肩坐在沙发上,旁边坐着他一直“待字闺中”、年近半百的姨妈撅着嘴,耷拉着脑袋,两人眼神空洞飘忽,导演采用正面拍摄,与观众平起平坐,一种无可奈何的共鸣油然而生。现实中经常看到别人发呆,或者自己也常常思维游离,好像在深思什么又似乎没想什么,类似的蒼白感瞬间感染了我。第二场,鲍起静饰演的阿来妈浓妆艳抹出镜,在发廊烫着头发染着指甲,市侩形象惟妙惟肖,她爱美,爱侃,爱虚荣但无伤大雅。随后她的老相好抱着时刻不离身的小狗出现,两人免不了一场口水之争,导演显然想抹去表演的痕迹展现最自然的平常。有人说电影中太过琐碎、零散的环节是导演功力有限导致的结果,我认为恰恰是导演有意为之,不在乎戏剧化、冲突的设定,矛盾的激化,只需要一些生活中的细节,真实的角色即可谱出一曲人生的温情。
影片对人物进行善意的嘲讽,轻松且富于温情的幽默传递出隐藏在生活背后的艰难与沉重。阿来妈爱计较,60多岁的人从来都是化着浓妆,免费送给别人的东西一定会选最便宜的,对儿子的照顾也是得过且过,说话尖酸,她不足地方太多了,但真性情十足,也许观众嘲讽她,甚至反感,但这是生活,哪能个个都当圣人呢!影片中还有很多场景跟生活接近,或者说是置于现实中的创作。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或以现实为蓝本演绎平凡人的酸甜苦辣,或以现实为终端,设定的情节让观众感同身受。从还原生活本来面貌上来评价,《诗》给予了生活最大的尊重。
(二)影片情感
鲁迅先生说,“人们灭亡于英雄的特别的悲剧少,消磨于极平常的,或者简直近于没有事情的悲剧者多”[2]。影片里,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世界里经营着自己的情感。阿来的姨妈一直没嫁出去,她几乎全身心照顾阿来,两人更像朋友多一些,可是不代表她不憧憬爱情,后来阿来妈与她的老相好翻脸后,差一点成就了姨妈。中年人的圈子里不需要浪漫的邂逅、疯狂的爱恋等浮华的表象,他们更倾向于一种稳定踏实、互相扶持的生活。在阿来没结婚之前,阿姨把照顾阿来当成生活的寄托,某一天等阿来有了自己的生活,阿姨该怎么办呢?阿来妈和她的相好俨然是一对活宝,两人一见面就斗嘴,不见面又想念。阿来妈生病卸了妆,相好去看她,结果她大叫一声连忙把头伸到被子了,半响娇嗔着说了句,“等人家化好妆你再来嘛”,60多岁的人仍然跟小孩似的,真是让人又爱又恨。末尾为两人举行婚礼,很幸福很单纯的画面,青春不再了又怎样,美貌没有了又如何,谁都有享受生活的资格不是吗?我想岸西导演也是这意思吧,才会给两位长辈安排很多场戏。所谓“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也没规定有年龄的界限不是吗?而阿来和爱莲之间几次起落的情感变化即使有分有合,也丝毫不缺少温情。第一次相见,陌生中夹杂着反感;第二次相见,尽管不情愿还是一起喝咖啡,意外地找到了两人的共同爱好——侦探小说。之后顺其自然地多了接触,也多了好感。直到爱莲男朋友出狱,仿佛两人的关系该就此止住,再回到彼此的原点重新出发。殊不知,有些人,错过了就是错过了,即使勉强再在一起只会徒增彼此的困扰,阿来和前女友,爱莲和男朋友注定都要接受分手的结局。爱莲男友质问阿来能带给爱莲什么,阿来轻轻说了句,我能让她快乐你可以吗?一语惊醒梦中人!影片里,无论是亲情,友情,爱情,又或是邻里之间的乡情,都让人感觉很平实,即使有瑕疵也只是为了要做到更好,那种对世俗的突破,对传统的挑战反倒成了影片的亮点。郭沫若说:“东方人于文学喜欢抒情的东西,喜欢沉潜而有内涵的东西,但要不伤于凝重。那感觉要像玉石般玲珑温润而不像玻璃,要像绿茶般于清甜中带点涩味…”[3]。
(三)影片升华
不知何时“剩男剩女”成为了热门词,这些看似有点特殊的群体在都市的浮沉中上演了一出夹杂着欲望纠缠和价值观冲撞的浮世绘。阿来和爱莲是“剩人”中的个体,就连阿来的姨妈也算是,他们或许都无所谓,或许都承受了社会无意中添加的压力。岸西借着“剩男剩女”这一热门话题和极具炒作性的人物汤唯饰演女一号吸引了足够的眼球,她不急不躁,淡定泰然,似乎人在尘世中而心在尘世外,更令人无限感慨。另外,影片的亮点还有神秘印度阿三的出场和阿来的几场梦境。导演把梦境和现实交叉组接在一起,以主人公的内心活动作为叙事的贯穿整个影片的一条线,主题已经深入到人的潜意识领域。在那几场阿来与爸爸出现的梦境中,运用了时空交错、声画对位、变焦镜头等技巧,探讨人的深层心理。每一次,阿来遇到现实中解不开的结,便寄托与爸爸梦里相会,然后理清头绪、整装待发。这是阿来的无奈,也是导演的无奈,更是我们每个人的无奈,这样的“鸵鸟政策”从某种意义上说很必须,梦境中的每个人异常冷静,也许会找到另一条解决困难的途径。《月满轩尼诗》就这样凭着一股清新淡雅的“细水长流”打动了观众,这是影片最值得称赞的地方。
总之,《月满轩尼诗》尽管主线简单,但在故事编排上,很见功力,电影用了大量的“生活”细节来铺垫故事与人物,使故事真实可信而又不失生活的幽默与无奈。影片以一种很纯真的方式讲了一个很纯真的故事,它以平淡生活视角,对准“奔走”在“轩尼诗”街道上的男男女女,展现他们最细微的喜怒哀乐。故事虽在香港发生,但没有地域限制,普罗大众就这样接受得不着痕迹。所以说《月满轩尼诗》是属于“金牌编剧”岸西导演的一部现实主义的佳作。
参考文献:
[1] 唐佳琳.建构中的破坏—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香港喜剧的电影研究[D].北京电影学院,2000.
[2] 鲁迅.几乎无事的悲剧[M].上海:上海三闲书屋,1937.
[3] 郭沫若.契诃夫在东方[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