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的教育事业正处在一个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教育改革的步伐明显加快。面对着一大好机遇,广大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和教学思想,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我就从事小学语文十几年的教学经验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在课堂组织安排上,围绕一切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利,适时随机安排,防止出现“自读一质疑一解答一小结”的版块型教学模式化
1.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权及在此基础上的自我分析权
学生的阅读内容要教师规划好,阅读时间要充足,并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充分品味、自主分析。教师要切实改变过去那种讲解只注重解题过程,而忽视学生的“审题、读题和初步自我分析”的过程。以防止学生见题似曾相见,解题却无从下手,甚至连问题的内容都搞不清,以至于在考试中答非所问。
2.充分尊重学生“独立、完整、连贯”的思考权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直至出现成果固然很重要,但一定要注意保护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所有机会。表现在课堂操作中,教师要切实杜绝过早地把权威性答案(提示)抛给学生,以致扼杀学生思维的火花;教师发出清晰的指令后,尤其是在巡回指导过程中,不要打断学生思维。而学生解题过程中出错问题,则正好是师生抓住症结所在深入剖析的关键,也是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在纠错释疑过程中共同找到正确的答案才是明智而有效的举措。
3.充分尊重学生的协作交流权
首先,要处理好学生独立思考和协作交流的关系。独立思考是前提,协作交流是补充,是在独立思考以后的认识再提高和知识再巩固,二者要结合进行,才能相得益彰。
其次,要采取恰当的交流形式,师生纠错交流,分组讨论交流,其他如课堂辩论、观点、答辩都可以在教师的宏观调控下进行。当然,具体操作要由教师根据课程的内容适时适量地安排。
4.充分尊重学生动脑、动手亲自解决问题的实践权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归纳并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要放给学生自己动手的权利,注意让学生自己动手写出完整的解题过程或设计出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让学生亲自处理诸如表格、数据、图像等资料,并从中找出异同或规律。从培养学生能力的角度来说,探索和验证同样重要。
5.充分尊重学生的发言权
学生发言权的落实关键集中表现在“有备”、“自主”、“创新”这六个字上。学生发言是学习成果的有声表现,应具完整性和具体性,教师应留给学生充足的准备时间,而且要鼓励学生冲破常式、定式思维,自主地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当然学生发言(—成果展示)后,教师应予以鼓励使其体验学习结果的成功感,从而形成踴跃发言的良好课堂氛围。
二、在实施“五个转变”的课堂教学中,要注意长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课前预习的习惯
这种习惯的养成关键在于以下两点:一是提前侯课时间或新课导入之前形成制度化检查,检查的内容、方式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二是教师要根据反馈的预习情况安排好课堂内容、节奏、程序,防止低水平重复,让学生“预”有所有,有备无患。
2.持笔阅读的习惯
指导学生在阅读是;初读理清表层知识;重读闭书回答问题;精读标出疑问,分析精要内容。并注意引导学生形成知识体系,而且教师应引导学生将此项习惯运用到日常的读题、审题过程中。
3.积极回答问题的习惯
教师的精讲是必要的,单学生表达自己的认识、情感的交流更重要。要更多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机会,培养学生积极回答问题的习惯。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时要切实改变过去那种一哄而上、滥竽充数的齐答过多现象。要让学生稳住阵脚,鼓励学生独立发言,这样就会使不同的或错误的意见有展露的机会。同时要注意参与死角,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4.使用普通话有感情表述的习惯
语言表达能力是学生必须具有的基本能力之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使用普通话的习惯,并要求学生表情丰富、充满感情地表述问题。
5.整理笔记或善于小结的习惯
培养学生在每堂课结束时,将课堂收获或体会做书面的归纳整理。其中的要点、难点、疑问都要做到“本上有数”,并借此深化,温故而知新。
一、在课堂组织安排上,围绕一切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利,适时随机安排,防止出现“自读一质疑一解答一小结”的版块型教学模式化
1.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权及在此基础上的自我分析权
学生的阅读内容要教师规划好,阅读时间要充足,并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充分品味、自主分析。教师要切实改变过去那种讲解只注重解题过程,而忽视学生的“审题、读题和初步自我分析”的过程。以防止学生见题似曾相见,解题却无从下手,甚至连问题的内容都搞不清,以至于在考试中答非所问。
2.充分尊重学生“独立、完整、连贯”的思考权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直至出现成果固然很重要,但一定要注意保护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所有机会。表现在课堂操作中,教师要切实杜绝过早地把权威性答案(提示)抛给学生,以致扼杀学生思维的火花;教师发出清晰的指令后,尤其是在巡回指导过程中,不要打断学生思维。而学生解题过程中出错问题,则正好是师生抓住症结所在深入剖析的关键,也是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在纠错释疑过程中共同找到正确的答案才是明智而有效的举措。
3.充分尊重学生的协作交流权
首先,要处理好学生独立思考和协作交流的关系。独立思考是前提,协作交流是补充,是在独立思考以后的认识再提高和知识再巩固,二者要结合进行,才能相得益彰。
其次,要采取恰当的交流形式,师生纠错交流,分组讨论交流,其他如课堂辩论、观点、答辩都可以在教师的宏观调控下进行。当然,具体操作要由教师根据课程的内容适时适量地安排。
4.充分尊重学生动脑、动手亲自解决问题的实践权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归纳并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要放给学生自己动手的权利,注意让学生自己动手写出完整的解题过程或设计出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让学生亲自处理诸如表格、数据、图像等资料,并从中找出异同或规律。从培养学生能力的角度来说,探索和验证同样重要。
5.充分尊重学生的发言权
学生发言权的落实关键集中表现在“有备”、“自主”、“创新”这六个字上。学生发言是学习成果的有声表现,应具完整性和具体性,教师应留给学生充足的准备时间,而且要鼓励学生冲破常式、定式思维,自主地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当然学生发言(—成果展示)后,教师应予以鼓励使其体验学习结果的成功感,从而形成踴跃发言的良好课堂氛围。
二、在实施“五个转变”的课堂教学中,要注意长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课前预习的习惯
这种习惯的养成关键在于以下两点:一是提前侯课时间或新课导入之前形成制度化检查,检查的内容、方式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二是教师要根据反馈的预习情况安排好课堂内容、节奏、程序,防止低水平重复,让学生“预”有所有,有备无患。
2.持笔阅读的习惯
指导学生在阅读是;初读理清表层知识;重读闭书回答问题;精读标出疑问,分析精要内容。并注意引导学生形成知识体系,而且教师应引导学生将此项习惯运用到日常的读题、审题过程中。
3.积极回答问题的习惯
教师的精讲是必要的,单学生表达自己的认识、情感的交流更重要。要更多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机会,培养学生积极回答问题的习惯。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时要切实改变过去那种一哄而上、滥竽充数的齐答过多现象。要让学生稳住阵脚,鼓励学生独立发言,这样就会使不同的或错误的意见有展露的机会。同时要注意参与死角,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4.使用普通话有感情表述的习惯
语言表达能力是学生必须具有的基本能力之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使用普通话的习惯,并要求学生表情丰富、充满感情地表述问题。
5.整理笔记或善于小结的习惯
培养学生在每堂课结束时,将课堂收获或体会做书面的归纳整理。其中的要点、难点、疑问都要做到“本上有数”,并借此深化,温故而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