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尚在苟且,你却在炫耀诗和远方

来源 :记者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diz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高晓松这句逻辑上漏洞百出的俏皮话,也许只是一时兴起,却推动了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文艺青年们顿时幡然悔悟,仿佛20余年的光景已白白浪费,只有背上行囊才能重获人生的意义。
  更可怕的是,一帮尚无经济实力的小屁孩们也不甘示弱,他们以寻找诗和远方为名,不遗余力地压榨着父母的血泪,让他们在苟且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高晓松的这句无心之语,错就错在用如此轻描淡写的语气,将“诗和远方”定义为一件唾手可得的事情。
  的确,对于出身名门望族、从小衣食无忧的高晓松,舍弃日理万机的工作,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简直就跟在煎饼中加个蛋那么容易。但对于普罗大众,舍弃苟且就意味着降薪失业,意味着住地下室和吃泡面,而诗和远方就像是沾满蜜糖的毒药,一时痛快的背后,却是长时间的痛心疾首。
  何况,诗和远方不是免费供应,而且对于学生党而言,价格颇为昂贵。
  我身边不乏出身权贵的二代们,他们从小就周游列国,旅游花费和家族资产相比简直是九牛一毛,这是他们与生俱来的生活方式,自然不宜评头论足;也有一些人,他们家境平凡却也饱览祖国大好河山,但在他们行万里路的背后,却是通宵达旦地兼职赚钱,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更令人心生敬佩……
  但也有一些人,他们家境一般却懒于自我奋斗,看到别人游山玩水便心生艳羡,一种“他们有的我也必须要有”的心态根深蒂固,但无奈囊中羞涩,只能义正词严地向父母伸手要钱,并美其名日:“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如此种种,简直混账。
  往往一次长途旅行的开销,约莫是父母一个月的薪水总和。
  当他们在草原上纵情奔跑时,父母在狭窄的办公室熬夜加班。
  当他们山珍海味大快朵颐时,父母在廉价的菜场讨价还价。
  当他们在和旅伴谈笑风生时,父母在和难缠的客户们唇枪舌战。
  甚至当父母来电关心问候时,他们能不厌其烦地挂掉:“烦死了,别来妨碍我诗意的生活。”
  这些例子的确不很普遍,但请相信我,也绝对不在少数。
  最近对一句话深以为然:当你觉得自己过得很好的时候,实际上是有其他人为你承担了苦难。对于学生党来说,除了最爱我们的父母,没有人会为其如此不计条件地付出。他们为了我们的诗和远方,宁愿一辈子苟且下去,即使心存芥蒂也不会有半句怨言。
  希望你我,能够及时悬崖勒马,不要让所谓的诗和远方,成为压倒父母的最后一根稻草。
  而实际上,只有真正经历过苟且,才能体味诗和远方的真正价值。
  记得大一下学期,看见身边的朋友都玩起了单反,铆足劲头想要买一个。父母提出要帮我全资购买,我毅然决然地拒绝,因为这等个人兴趣的花销,若再让父母破费,简直太不像话。于是我写了三个月的软文,将自认为清丽脱俗的文笔,去包装那等胭脂俗粉,简直是将文人的尊严丢在地上任人践踏。但索性我忍受了下去,终于买到了那梦寐以求的相机。
  拆开包装盒的那一刻,简直是我的第一个人生巅峰。而此前的苟且和卑微,仿佛是为了这一刻的耀眼光芒攒聚能量。
  真正的正能量,不是视苟且为一生仇敌,费尽心思将其抛之脑后,而是能够在夜以继日的苟且中茁壮成长,使自己在拥抱诗和远方的时候,能够多一份理直气壮。
其他文献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这儿有这么多比你优秀的人,你觉得我们为什么要选择你.”rn“因为我了无牵挂.”rn一rn长途汽车总是颠簸的.当落霞已在远方绽开,我终于回到阔别五年的故乡,一座温暖的小城.
期刊
第一次看《棋王》时就被一种莫名的感觉所吸引,所以就一口气读完,之后坐在椅子上仍然在回味其中的情节.我喜欢阿城在文章中所渲染的紧张氛围和未知的结果,给我一种身临其境的
“杜宇”这一意象有思乡、离恨、不如归去之意,在《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和《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中出现了这一意象,相同的,这两首词都是苏轼贬谪黄州时非常重要的作品。可以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冷风瑟瑟,没想到十月的风竟如此刺骨.一袭黑衣把我捂得严严实实,像是遁入了黑夜.走过幽暗的长廊,轻松越过栏杆,我来到了教学楼下.夜里十一点的教学楼早已“人去楼空”,这种分
期刊
《了不起的盖茨比》被认为是菲茨杰拉德最优秀的作品,深刻揭露了美国梦的实质,揭示了美国社会的悲剧,本文拟对这部小说从人物、情节、故事背景这三方面运用原型理论进行阐释,
芥川龙之介的短篇作品《尾生之信》取材自中国古代尾生的传说,并对其进行了大胆想象和改编。本文通过对尾生传说的出典分析,对《尾生之信》的艺术象征分析,以及对尾生与芥川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