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日本政界,追求实利成为新的应对中国之道。对于领土争议等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日方也不再愿意搁置或低调处理,而是挑明分歧,强化自己的主张
近日,钓鱼岛又起风波。离2010年撞船事件还不足2年,中日关系再次因领土问题紧张起来。在中日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的今天,和则两利,斗则俱损,本应是不言自明的道理。但领土问题从来就是政治野心家煽动舆情的工具,也是媒体有意炒作的话题。此次风波的直接起因是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的购岛图谋,而日本政府的国有化计划又将问题升级到国家间关系的层次。石原气势汹汹,意欲何为?日本政府挑明矛盾,所为何来?
对华疑惧的根源
石原慎太郎混迹日本政坛数十年,虽不时兴风作浪,但从未进入政界主流。他此次借钓鱼岛问题煽起一股阴风,一是利用了国内民众的情绪,二是逮到了美国重返亚洲的机会,三是依仗其个人作为舆论领袖的影响力。他跑到美国宣布购岛计划,霸占媒体版面,其险恶用心,昭然若揭。对此等妄动的危害,日本政界、舆论界本应有清醒认识,但却不加阻挡,任其绑架对华外交。惟有驻华大使丹羽宇一郎敢说真话,却遭反对党攻击,可能在9月后被更换。
不可否认,在日本政界一直存在一股反华暗流,但近年来之所以能走上政治前台,屡屡挑起事端,深层原因在于日本国内日渐加深的对华疑惧。首先,从国民感情的层次看,近10年来,日本民众对华印象总体呈不断恶化趋势。2010年的钓鱼岛撞船事件,令日本国内民情鼎沸,该事件高居当年日本十大新闻之首。前不久,由日本非营利组织“言論NPO”和中国日报社共同实施的舆论调查显示,84.3%的日本受访者回答对中国“印象不好”,创下2005年调查开始以来的新高。在如此负面的舆论环境下,理性、温和的观点难以伸张,强硬、激进的声音大行其道。
第二,从国内政治的层次看,领土问题不时与日本国内权力斗争纠缠在一起。2010年撞船事件发生,时任国土交通大臣的前原诚司抓住党内领导人选举、内阁改组之机,主动请缨出任外务大臣,在前后两个职位上都以强硬姿态示人,其目的一是为自己捞取政治资本,意图竞逐首相之位,二是有意挑起中日对立,以推进他自己强化日美同盟的政策主张。此次购岛风波中,身为民主党政调会长的前原公开主张应将钓鱼岛国有化,与石原慎太郎之子、自民党干事长石原伸晃早前的说法遥相呼应。朝野两党沆瀣一气,重视对华关系的意见已无立锥之地。
第三,从国际战略的层次看,日本对中国实力的上升和国际影响力的扩大深怀戒惧。虽然日本也认识到在经济上将越来越依赖中国,但在政治和安全领域对中国的防范却有增无减。日本一边拉拢美国,一边在中国周边营造对华包围圈,毫不掩饰其牵制中国的战略意图。一时间,澳大利亚、印度、菲律宾、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似乎都成了日本的军事合作伙伴,安全对话、联合军演、武器援助接二连三。日本急于构筑针对中国的所谓安全网络,其紧迫感有甚于美国。
应该看到,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对日本产生的心理冲击剧烈而持久。在日本政界,对华友好的传统观念已被普遍否定,追求实利成为新的应对中国之道。对于领土争议等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日方也不再愿意搁置或低调处理,而是挑明分歧,强化自己的主张。在一些人看来,日本被中国超越已经是大势所趋,而且将来的差距可能会越来越大,所以应该趁现在实力尚能抗衡中国的时候,坚决强化自身利益。
在钓鱼岛问题上,近来日本小动作不断,直接目的是要将实际控制升格为法理控制,暗含的意图则是试探中国的底线。日本有人判断,中国在内政上正面临世代交替,在外交上受到美国的战略挤压,还在南海与菲律宾、越南对峙,故即便日本在钓鱼岛触犯中国利益,中方也无暇应对。且不论此种判断如何肤浅,单就其心态而言,可谓焦躁难耐,利令智昏。
美国会介入吗?
日本要在钓鱼岛与中国较量,关键还需求助于美国。以往每次遇到问题,日本必定要拉着美国表态。问题是,美国会军事介入钓鱼岛吗?美方的正式立场是,在主权归属上不选边站,但明确钓鱼岛处在日本的管辖之下,因而包括在日美安保条约的范围内,并希望中日和平解决争议。表面上,日本可将此解读为钓鱼岛处在日美同盟的保护之下,但仔细分析美国的利益,却并不这么简单。
利用领土问题介入亚洲事务,迫使相关国家不能相互接近,只能依赖美国,是美国的一贯伎俩。冷战时期,美国利用北方四岛问题离间日本和苏联,如今又拿钓鱼岛做文章。2010年中日发生撞船事件,美国瞅准良机,大肆煽动日本舆论,似乎日美同盟的存在就是为了保卫钓鱼岛,从而化解了令其头痛的普天间美军基地搬迁问题。
应当承认,目前美国正积极推进重返亚洲战略,企图在军事上遏制中国;日本国内也有强大势力持此立场。双方都视中国为“威胁”,故而携手经营对华包围圈,一举一动,心领神会,不谋而合。但同时必须看到,美国的利益在于保持中日之间的适度紧张,而非挑起中日冲突。对美国来说,为了将日本纳入其亚洲战略,钓鱼岛问题可资利用;但如若中日发生冲突,美国面临被卷入的风险,则很可能抽身而去。
1996年,时任美国驻日大使、前副总统蒙代尔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称,美日安保条约没有强制美军介入。一语道破天机,当然大使也就此做不下去了。实际上,美日安保条约的规定是,如一方遭受武力攻击,另一方将依据本国宪法的规定及程序采取行动应对共同危险,这与北约立即采取必要行动的规定有明显不同。要言之,在美日安保条约下,美军并非自动出击。美国的真实想法很可能是,钓鱼岛的防卫还得靠日本自己。因此,美国在钓鱼岛问题上煽风点火,目的是为强化美日军事关系,巩固驻日美军基地。但如若中日真的走到剑拔弩张的地步,则可能反而以调停者身份介入,要求中日平息争端,这么做既可规避风险,又可展现其霸主地位。
寻找中日共处之道
面对日方的挑衅,中方已经做出强势回击。《人民日报》刊文警告日本不要“明目张胆地损害中国核心利益”。温家宝总理也在中日首脑会谈中要求日方尊重中国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近日,中国政府又派出渔政船巡航至钓鱼岛海域,海军也在东海进行实兵实弹演习。既然日本想试探中国底线,那么底线已然明朗。
当下的难题是,日本政府试图将钓鱼岛国有化,似乎是想控制事态,野田内阁迄今尚无登岛计划。但是,日本政府究竟有多大意志和能力压倒石原的购岛图谋,还是未知数。何况民主党政权自身能维持到何时,也不确定。即便国有化了,将来国会议员要求登岛调查,日本政府完全可能以符合国内法律程序为由不加阻止。从现今日本的政局看,恐怕也不会出现足够强大的势力从政治上阻止登岛行为。因此,未来不论是购岛还是国有化,都可能为日本政客登岛的常态化开路,这无疑会给中日关系蒙上阴影。
更深层的问题是,日本有一部分人认为,所谓中国威胁并不在于中日围绕领土问题直接发生武力冲突,因为他们明白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而在于中国崛起从根本上威胁到了他们构想中的大国战略。他们决不能接受中国在亚洲一家独大,故而处处牵制中国。在这些人看来,钓鱼岛问题只是日本对华政策的试金石。因此,没有中日关系整体上的转圜,钓鱼岛问题也难以走出迷局。
中日之间利益纠葛千丝万缕,要淡定下来,绝非易事。领土问题最易刺激民众感情,一旦煽动起来,群情激愤,殊难冷静处理。正因为如此,当务之急是理性、客观地判断形势。究竟谁在煽动对抗情绪,谁又能从中得利,其实不难看清。对两国人民来说,什么才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大计,也不难看清。谁无暴风劲雨时,守得云开见月明。未来中日关系仍将在紧张和摩擦中艰难前行,淡定下来,方能找到共处之道。
(作者为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
近日,钓鱼岛又起风波。离2010年撞船事件还不足2年,中日关系再次因领土问题紧张起来。在中日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的今天,和则两利,斗则俱损,本应是不言自明的道理。但领土问题从来就是政治野心家煽动舆情的工具,也是媒体有意炒作的话题。此次风波的直接起因是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的购岛图谋,而日本政府的国有化计划又将问题升级到国家间关系的层次。石原气势汹汹,意欲何为?日本政府挑明矛盾,所为何来?
对华疑惧的根源
石原慎太郎混迹日本政坛数十年,虽不时兴风作浪,但从未进入政界主流。他此次借钓鱼岛问题煽起一股阴风,一是利用了国内民众的情绪,二是逮到了美国重返亚洲的机会,三是依仗其个人作为舆论领袖的影响力。他跑到美国宣布购岛计划,霸占媒体版面,其险恶用心,昭然若揭。对此等妄动的危害,日本政界、舆论界本应有清醒认识,但却不加阻挡,任其绑架对华外交。惟有驻华大使丹羽宇一郎敢说真话,却遭反对党攻击,可能在9月后被更换。
不可否认,在日本政界一直存在一股反华暗流,但近年来之所以能走上政治前台,屡屡挑起事端,深层原因在于日本国内日渐加深的对华疑惧。首先,从国民感情的层次看,近10年来,日本民众对华印象总体呈不断恶化趋势。2010年的钓鱼岛撞船事件,令日本国内民情鼎沸,该事件高居当年日本十大新闻之首。前不久,由日本非营利组织“言論NPO”和中国日报社共同实施的舆论调查显示,84.3%的日本受访者回答对中国“印象不好”,创下2005年调查开始以来的新高。在如此负面的舆论环境下,理性、温和的观点难以伸张,强硬、激进的声音大行其道。
第二,从国内政治的层次看,领土问题不时与日本国内权力斗争纠缠在一起。2010年撞船事件发生,时任国土交通大臣的前原诚司抓住党内领导人选举、内阁改组之机,主动请缨出任外务大臣,在前后两个职位上都以强硬姿态示人,其目的一是为自己捞取政治资本,意图竞逐首相之位,二是有意挑起中日对立,以推进他自己强化日美同盟的政策主张。此次购岛风波中,身为民主党政调会长的前原公开主张应将钓鱼岛国有化,与石原慎太郎之子、自民党干事长石原伸晃早前的说法遥相呼应。朝野两党沆瀣一气,重视对华关系的意见已无立锥之地。
第三,从国际战略的层次看,日本对中国实力的上升和国际影响力的扩大深怀戒惧。虽然日本也认识到在经济上将越来越依赖中国,但在政治和安全领域对中国的防范却有增无减。日本一边拉拢美国,一边在中国周边营造对华包围圈,毫不掩饰其牵制中国的战略意图。一时间,澳大利亚、印度、菲律宾、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似乎都成了日本的军事合作伙伴,安全对话、联合军演、武器援助接二连三。日本急于构筑针对中国的所谓安全网络,其紧迫感有甚于美国。
应该看到,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对日本产生的心理冲击剧烈而持久。在日本政界,对华友好的传统观念已被普遍否定,追求实利成为新的应对中国之道。对于领土争议等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日方也不再愿意搁置或低调处理,而是挑明分歧,强化自己的主张。在一些人看来,日本被中国超越已经是大势所趋,而且将来的差距可能会越来越大,所以应该趁现在实力尚能抗衡中国的时候,坚决强化自身利益。
在钓鱼岛问题上,近来日本小动作不断,直接目的是要将实际控制升格为法理控制,暗含的意图则是试探中国的底线。日本有人判断,中国在内政上正面临世代交替,在外交上受到美国的战略挤压,还在南海与菲律宾、越南对峙,故即便日本在钓鱼岛触犯中国利益,中方也无暇应对。且不论此种判断如何肤浅,单就其心态而言,可谓焦躁难耐,利令智昏。
美国会介入吗?
日本要在钓鱼岛与中国较量,关键还需求助于美国。以往每次遇到问题,日本必定要拉着美国表态。问题是,美国会军事介入钓鱼岛吗?美方的正式立场是,在主权归属上不选边站,但明确钓鱼岛处在日本的管辖之下,因而包括在日美安保条约的范围内,并希望中日和平解决争议。表面上,日本可将此解读为钓鱼岛处在日美同盟的保护之下,但仔细分析美国的利益,却并不这么简单。
利用领土问题介入亚洲事务,迫使相关国家不能相互接近,只能依赖美国,是美国的一贯伎俩。冷战时期,美国利用北方四岛问题离间日本和苏联,如今又拿钓鱼岛做文章。2010年中日发生撞船事件,美国瞅准良机,大肆煽动日本舆论,似乎日美同盟的存在就是为了保卫钓鱼岛,从而化解了令其头痛的普天间美军基地搬迁问题。
应当承认,目前美国正积极推进重返亚洲战略,企图在军事上遏制中国;日本国内也有强大势力持此立场。双方都视中国为“威胁”,故而携手经营对华包围圈,一举一动,心领神会,不谋而合。但同时必须看到,美国的利益在于保持中日之间的适度紧张,而非挑起中日冲突。对美国来说,为了将日本纳入其亚洲战略,钓鱼岛问题可资利用;但如若中日发生冲突,美国面临被卷入的风险,则很可能抽身而去。
1996年,时任美国驻日大使、前副总统蒙代尔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称,美日安保条约没有强制美军介入。一语道破天机,当然大使也就此做不下去了。实际上,美日安保条约的规定是,如一方遭受武力攻击,另一方将依据本国宪法的规定及程序采取行动应对共同危险,这与北约立即采取必要行动的规定有明显不同。要言之,在美日安保条约下,美军并非自动出击。美国的真实想法很可能是,钓鱼岛的防卫还得靠日本自己。因此,美国在钓鱼岛问题上煽风点火,目的是为强化美日军事关系,巩固驻日美军基地。但如若中日真的走到剑拔弩张的地步,则可能反而以调停者身份介入,要求中日平息争端,这么做既可规避风险,又可展现其霸主地位。
寻找中日共处之道
面对日方的挑衅,中方已经做出强势回击。《人民日报》刊文警告日本不要“明目张胆地损害中国核心利益”。温家宝总理也在中日首脑会谈中要求日方尊重中国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近日,中国政府又派出渔政船巡航至钓鱼岛海域,海军也在东海进行实兵实弹演习。既然日本想试探中国底线,那么底线已然明朗。
当下的难题是,日本政府试图将钓鱼岛国有化,似乎是想控制事态,野田内阁迄今尚无登岛计划。但是,日本政府究竟有多大意志和能力压倒石原的购岛图谋,还是未知数。何况民主党政权自身能维持到何时,也不确定。即便国有化了,将来国会议员要求登岛调查,日本政府完全可能以符合国内法律程序为由不加阻止。从现今日本的政局看,恐怕也不会出现足够强大的势力从政治上阻止登岛行为。因此,未来不论是购岛还是国有化,都可能为日本政客登岛的常态化开路,这无疑会给中日关系蒙上阴影。
更深层的问题是,日本有一部分人认为,所谓中国威胁并不在于中日围绕领土问题直接发生武力冲突,因为他们明白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而在于中国崛起从根本上威胁到了他们构想中的大国战略。他们决不能接受中国在亚洲一家独大,故而处处牵制中国。在这些人看来,钓鱼岛问题只是日本对华政策的试金石。因此,没有中日关系整体上的转圜,钓鱼岛问题也难以走出迷局。
中日之间利益纠葛千丝万缕,要淡定下来,绝非易事。领土问题最易刺激民众感情,一旦煽动起来,群情激愤,殊难冷静处理。正因为如此,当务之急是理性、客观地判断形势。究竟谁在煽动对抗情绪,谁又能从中得利,其实不难看清。对两国人民来说,什么才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大计,也不难看清。谁无暴风劲雨时,守得云开见月明。未来中日关系仍将在紧张和摩擦中艰难前行,淡定下来,方能找到共处之道。
(作者为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