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医护协作救治以上颌骨为主的大面积面骨坏死一例

来源 :中国临床案例成果数据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病史摘要

患者,男性,34岁,右侧牙痛、面痛26 d,右侧面部溃烂半个月,溃烂逐步加重,伴有高烧,全身萎靡状态,有切开引流史,糖尿病病史。

症状体征

体温38.2 ℃,血压110/72 mmHg (1 mmHg=0.133 kPa)。患者精神萎靡,一般情况差,言语含糊不清。仅能进流质饮食,头痛、精神差但无意识障碍。颈部、心肺、腹部无异常发现。专科体格检查:右侧颌面部可见约8 cm×9 cm大小不规则皮肤软组织破溃面,范围自右眼下眼睑至右侧上唇,外侧达咬肌前缘,内侧达鼻中线,被覆黑色痂块,痂下可见脓性分泌物,恶臭。口腔腭部色泽变暗、硬腭与软腭分离,与鼻腔相通,右鼻腔外侧壁坏死呈暗褐色。右眼睑肿胀,下睑内侧部分溃烂,眼球突出,固定,瞳孔直径约5 mm,直接及间接对光反射均消失,无视力。辅助检查: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达到22.25×109/L ;空腹血糖9.5 mmol/L。脑部CT显示右侧颞叶有密度减低区,肺部CT显示肺部有散在炎性阴影存在。

诊断方法

根据鼻面部坏死样的改变,体温的波动变化,脑部和肺部的炎症改变,以及糖尿病史,结合局部病理报告炎性坏死组织,考虑为以上颌骨为主的面骨坏死。

治疗方法

根据全院会诊意见,给予抗感染、控制血糖、鼻饲营养等治疗,间断地给予输入白蛋白、新鲜血浆等。分次清除坏死组织、骨膜、筋膜、上颌骨其他面骨,分次切除或开放坏死的上颌窦、筛窦、额窦、蝶窦等,逐步切除坏死的上颌骨、鼻骨、腭骨、鼻中隔的犁骨、筛骨正中板、部分眶骨、泪骨,每日创面换药,去除痂块,生理盐水冲洗创面。以后根据病情变化,实施5次手术去除患者面部坏死组织,清理痂块及脓性分泌物、眶下壁开窗引流、全鼻窦逐步开放,仅遗留上颌骨的部分骨性支架。后又行右眼球摘除,上颌骨残余骨架切除。

采取一级护理,加强心理疏导,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密切观察,每天6次测温,有问题及时处理。观察有无头痛及咳嗽情况,防止脑部肺部感染加重。给予加强高蛋白、高维生素的糖尿病饮食的调控指导,加强基础护理,防止皮肤感和静脉血栓的发生,密切监测血糖变化,及时观察胰岛素应用的变化。

临床转归

经过以上治疗、手术、护理,体温逐步下降,脑部及肺部感染逐步控制好转,患者一般情况逐渐好转,体温降至正常,空腹血糖控制在6.0~7.0 mmol/L,面部坏死停止进展,局部愈合遗留面部缺损畸形,待后期修复。

适合阅读人群

耳鼻咽喉科;口腔颌面外科;感染科;药学科;护理

其他文献
目的评价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 RA)致2型糖尿病(T2DM)患者发生消化不良和厌食的风险。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期刊目次数据库、Medline、EMbas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和Clinical Trials.gov网站(截至2014年5月1日),收集研究对象为T2DM患者、干预措施为GLP-1 RA与安慰剂或传统降糖药物比较、结局指标包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应用锥形束CT测量分析广东地区正常青年Monson球面半径,探讨个性化测量Monson球面半径的方法,为口腔临床咬合重建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法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体检人群中招募60名广东地区正常青年志愿者[男性30名,女性30名,年龄(22.1±2.0)岁(18~26岁)],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放射科行锥形束CT扫描,对锥形束CT数据行三维重建,对重建后模型进行定点、描图
目的探讨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IP)患者和鼻息肉(NP)、鼻炎患者的血清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水平差异。方法术前1 d和术后7 d分别检测30例IP患者和30例NP患者的血清SCCA,并检测28例鼻炎患者的血清SCCA。结果IP组中80.0%的患者、NP组中6.7%的患者、鼻炎组中14.3%的患者血清SCCA水平升高(>1.5 n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IP、NP和鼻炎组的血清SCCA含
期刊
病史摘要1例早产小于胎龄儿,生后38 d出现皮疹,初为四肢,逐渐进展至面部及躯干,外用炉甘石及氟轻松治疗无效,生后43 d入院。症状体征头面部、躯干上部、四肢可见弥漫分布的红斑,斑丘疹,四肢远端融合成片,表面可见散在白色鳞屑,双前臂尺侧处皮肤红斑,可见表皮膜状剥脱,口唇干裂,口腔黏膜干燥无疱疹及溃疡,肛周糜烂。诊断方法结合皮损特点行抗核抗体检查提示:抗SSA抗体阳性,皮肤活检特点。治疗方法暖箱避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