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胰腺炎相关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报告

来源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senal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是一种临床上罕见的急性危重病,英国一项统计表明其发病率仅为每年百万分之六[1].这是一种由于大量血小板血栓聚集而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的严重急性血栓性微血管病(TMA),以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神经精神症状、发热、肾脏损害为主要特征,即典型的五联征.在我国,30%以上的罕见病需要5~10名医生诊治才能确诊,临床上只有不到40%的患者出现TTP典型的五联征,而TTP的诊断更是通过排除其他血液相关性疾病而确定,并且该病起病急骤,病情发展快,使TTP易误诊、漏诊而导致不可挽回的结果,未及时进行血浆置换的TTP患者病死率高达90%,而那些及时诊断和充分治疗的患者存活率可达81%~96%[2-4].目前,国内外以急性胰腺炎为首发症状的TTP报道甚少,相当部分临床医生对此病缺乏认识,容易错失最佳治疗时机.在此,我们报告1例抢救成功的急性胰腺炎相关的TTP案例.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控制目标值与颈动脉斑块退缩的相关性.方法 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选择100例伴有颈动脉斑块的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6个月,比较治疗前后血LDL-c数值、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最长斑块的长径及厚度、斑块规则性及回声特征的差异;以他汀类药物治疗6个月后血LDL-c值1.8 mmol/L或2.07 mmol/L为目标值进行分组,比较颈动脉
目的 分析成人呼吸道合胞病毒(RSV)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 以2016年8月至2019年11月入住中日友好医院呼吸科或重症监护病房(ICU)的RSV核酸阳性患者148例为研究对象,同时取甲型流感病毒(FluA)核酸阳性的下呼吸道感染患者266例为对照组,根据是否合并免疫功能低下,分为免疫功能正常组和免疫功能低下组.对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症状、疾病严重程度、影像学表现、病原学特征、抗菌药物应用情况、住院病死率等情况等进行比较分析,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RSV下呼吸道
儿童肠脂垂扭转导致的局部急性缺血性炎症和周围水肿等发病率较低,临床表现类似外科急腹症,诊断颇为困难,往往误诊为急性阑尾炎、憩室炎等.现将笔者单位1例儿童肠脂垂扭转误诊为急性阑尾炎病例报告如下.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myotonic dystrophy,DM)是一组以肌无力、肌强直和肌萎缩为特点的多系统受累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除骨骼肌受累外,还常伴有白内障、心脏损害、内分泌异常、秃发、多汗和性功能障碍等,其中心脏受累是DM的一大特点,主要表现为传导性心律失常,但是早期心脏症状为主的患者临床诊断困难,以反复心包积液为主要表现者更是少见.本文报道1例因反复心包积液就诊的DM患者,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心脏损害的认识.
近年来,终末期肾脏疾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在全球的发病率逐年提高.虽然随着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和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技术的不断完善,患者的生存时间会有所延长,但透析患者由于各种并发症等因素仍存在较高死亡率.因此,充分透析、早期预防并发症是透析患者获得长期存活的关键.ESRD透析患者最重要和最核心的临床问题之一是干体重.目前干体重评估方法包括:临床干体重评估法、同位素稀释法、胸片、B型钠尿肽、红细胞压积、下腔静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orticotropin-releasing hormone,CRH)家族在人体内广泛参与调控组织细胞的生长和免疫反应,其在食管,胃,结肠,肝脏等消化器官中都有广泛表达,在相关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是消化系统疾病的潜在治疗靶点之一.本文就CRH家族参与消化系统疾病的分子调控进行综述,以期对从事相关研究的工作者供参考.
胃外科手术中各种缝合、吻合技术及缝合材料的规范化应用与合理选择对控制术后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于2008年制定了《胃肠吻合专家共识(2008)》,在此基础上,于2018年修订更新,完成《胃肠手术缝合技术与缝合材料选择中国专家共识(2018版)》[1],为国内该领域的手术操作提供了理论指导与实践规范.随着腹腔镜手术技术的成熟与发展,其在胃外科领域应用日趋广泛,而腹腔镜胃外科手术中的缝合技术因其特殊的操作特点与技术难度,与传统开放手术中的缝合操作有较大差异.为顺应学科发展与满足临床实践的需求
目的 分析胆道术后严重出血的临床病程和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2018年海军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胆道外科行手术治疗的胆道疾病病人中需要行介入治疗(内镜和血管造影治疗)或再次手术的严重大出血者54例临床资料.结果 胆道术后严重出血的发生率为1.7%(54/3183).胆道术后严重出血相关的总体死亡率为0.53%(17/3183).54例病人中,有3例行内镜检查,仅1例行内镜治疗成功止血;34例接受介入血管造影检查的病人中,23例接受了介入性栓塞治疗(包括介入性钢圈栓塞、覆膜支架等血管介入
短肠综合征是各种原因导致小肠广泛切除后,残留功能性小肠过少而出现的临床症候群,治疗难度大,预后较差.多数病人需长期依赖肠外营养提供能量.作为短肠综合征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肠道非移植手术已有术式的适应证不断被探讨、临床效果不断被验证及新的术式不断被发掘.实践证明,以“小肠倒置术”为代表的“增加食物转运时间”的手术成功率低,改善营养水平有限,已不做推荐.以“缩窄肠管直径、增加残余小肠长度及吸收面积”为核心理念设计的术式如小肠缩窄延长术(LILT)、连续横向肠管成形术(STEP),效果较为确切,是目前应用最多的
遗传性联合维生素K依赖凝血因子缺乏症(vitamin K-dependent coagulation factors deficiency,VKCFD)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出血性疾病,其特征是促凝血因子Ⅱ、Ⅶ、Ⅸ和X及抗凝血蛋白C、S和Z活性降低,导致出血相关的临床表现.依据变异的基因不同可将本病分为2种亚型:VKCFD1(OMIM#277450),因γ-谷氨酰羧化酶(gamma glutamyl carboxylase,GGCX)突变所致;VKCFD2(OMIM#607473),因维生素K环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