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进入垃圾分类“强制时代”,你准备好了吗

来源 :作文周刊·高一读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ttingmo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事件概述
  从今年开始,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7月,上海、北京等城市率先颁布垃圾分类新规。同时,住建部也宣布到2020年底,全国将有46个重点城市垃圾分类先试先行,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2025年前要在全国普及。垃圾分类逐渐成为一个全国性热议的公共话题。
  实行垃圾分类,有利于优化生活环境,节约使用资源,是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体现。而垃圾分类能否执行下去,这还要看管理者的顶层设计是否皆为“良法”。如果是“良法”,人们愿意容忍轻微的不便去执行,以形成习惯;但如果是“恶法”,过于反人性,则不利于良好习惯的形成。显然,垃圾分类工作无疑还有很远的路要走,还需要我们积极探索。
  时评精粹1
  垃圾分类是中国社会文明课程的“单元测验”
  宗 利
  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施行,上海开启了生活垃圾分类“强制时代”。按照总体部署,继上海之后,全国另外45座城市也将跟进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
  事实上,不仅北上广,全国三分之一以上的城市已深陷“垃圾围城”困局。发展越快垃圾越多,垃圾堆正像日益逼近的高墙把城市空间越挤越窄,所以从源头减量入手,实施垃圾分类回收刻不容缓。
  早在几十年前,德国、日本、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就开始了垃圾分类的持久战。经过长达半个世纪的磨合,目前有些做法已经比较成熟并取得了良好效果。1993年,原建设部出台《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我国多次制定相关垃圾分类规则,陆续推进实施也已有20多年历史,但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垃圾分类工作推进十分缓慢。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垃圾分类的法律体系不健全,对垃圾分类的标准和具体做法以及相应的奖惩措施没有明确规定。上海在立法方面走在了前边,填补了空白,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宝贵经验。
  然而,垃圾分类关系千家万户,涉及人们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生活习惯的改变。“最近每个早晨都要接受居委会大妈的灵魂拷问:你是什么垃圾?”“因为懒得丢垃圾,所以尽量不生产垃圾,所以少吃……”近来,很多段子道出了人们被垃圾分类“整疯”了的情绪。习惯是长期养成的,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主动走向现代文明,需要克服一点成长中的不便,甚至痛苦。从“一扔了之”到像整理自家衣柜一样打理垃圾,便与不便之间无疑还有漫长的路要走。垃圾分类一小步、人民文明一大步,为了山更青、水更绿、城市更美好,我们值得费点力。遇到麻烦调侃几句,无关大碍,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得明白一个道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首先需要我们自己付出实实在在的努力,因为我们都是追梦人。
  一屋不洁何以洁天下。管好自家的垃圾桶,是中国社会向现代文明进发的路途当中的一个必经节点。做好垃圾分类工作,看似很小很细很具体,却是对社会精细化治理能力的一场实质性演练,需要各方治理力量的协调配合。这项工作的成效高低与进度快慢,将是对我国社会治理水平的一场检验,也是对我们向往美好生活的真诚度作一次实质性测量。我们应该以足够的自信和投入,完成这场“测验”。
  (摘自“人民网评”2019年7月1日)
  观点解读
  生活垃圾分类就是要求我们以自己的举手之劳做有利于社会的事。日常生活中,生活垃圾分类需要我们习以为常地去做,不求回报地去做。大家都去做了,整个社会的公德水准会不断提升,社会也因此一点点地美好起来。生活垃圾分类既能促进环境保护,也能体现人们理念和行为方式的进步。
  时评精粹2
  推广垃圾分类要动真格,更要有规范
  林 峰
  继上海出台法规实行强制垃圾分类后,北京也要推动垃圾分类立法,但垃圾分类标准与上海并不完全一致。近日,垃圾分类相关话题在网上持续引起热议。网民对垃圾分类普遍表示支持,但在具体执行中引发的讨论,也值得关注。
  垃圾分类政策好不好,十个人里可能有九个人会竖起大拇指。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关键还在于是否在推行上动了真格,是否让每个人都切实感受到垃圾分类的紧迫感,是否都认识到了这项举措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是否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实际情况。全国46个重点城市将在2020年底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认真梳理舆情,回应群众关切,也是目前这项工作能否顺利推进,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
  垃圾分类动真格值得点赞,但不能忽视执行过程中造成的生活困扰。比如,有的地方推广扫码扔垃圾,但稍有不慎就会出现个人隐私与公共事务之间的越界;有的小区投放时间限制太死,早出晚归的上班族无法按时按点倾倒垃圾;更不用提不同城市垃圾分类标准不一,好不容易养成的意识到了另一个地方需要从头再来……这些现象都说明,垃圾分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较真碰硬,關键还得循序渐进。从“你是什么垃圾”的网络段子,到“吃饭10分钟,分类半小时”的日常吐槽,再到“干湿垃圾”的品类之争,可见垃圾分类是一场从理念到行动的全方位变革,需要付出相当的认知、沟通和执行成本。分摊垃圾分类的制度成本,只依赖志愿者短时间的提醒远远不够,单靠强制手段集中推行也不现实。让参与主体更加多元、更加广泛,才能更有效果。比如,厂家可以在商品包装上添加垃圾分类建议;再比如,将垃圾分类的理念浸润到教育当中,等等。
  任何一项公共政策的施行,都需要一个臻于完善的过程。重点在于,如何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尽量减少群众的困扰、降低转型的成本。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北京地铁开始实行安检,这也是世界上第一次在城市地铁道路上进行安检。10多年过去,从奥运会的特事特办到变成常态保留,地铁安检已经成为北京百姓的日常。如今不断改善和提升工作效率的北京地铁安检,用十年检出116万违禁品的成绩,为民众树起一条安全保障线,更培养出了坐地铁配合安检的日常习惯。可见,任何政策的推行都需要规范和完善,任何习惯的养成都要靠自发和自觉。
  说到底,垃圾分类不只是一个文明意识的问题,也是一个基层治理的命题,既需要细密周全的考虑,也需要灵活人性的执行。从上海到全国各地,有经验也有教训,有掌声也有怨言。比起简单的通知和要求,规范标准统一、更多主体参与才能营造出可持续的氛围。
  (摘自“人民网评”2019年7月4日)
  观点解读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我国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垃圾分类能够减少环境污染,构建绿色环保的社会环境。但要真正使得垃圾分类成为长效机制,不仅要政府重视、财政投入、科技支撑、文化引领、民众参与,更需要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文化、教育等手段多管齐下,共同推进,如此才能实现全社会的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可持续发展。
其他文献
2019年11月22日,教育部公布了《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教师可以在学生出现违反学生守则、校规校纪、社会公序良俗、法律法规,或者有其他妨碍教学活动正常进行、有害身心健康等行为时,给予批评教育并可以视情况予以适当惩戒。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未来的国家栋梁。孩子的教育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老师和家长在孩子的成长教育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老师在课上教授知识,家
期刊
秋日小札  菁菁,你浣衣古潭,水面生凉,我看见你的影子在水面颤抖了。而当你归去,独木桥上,月明如霜,正是一个银色的夜,残荷上的水珠滑落了,一切静寂,过路的只有微风同你,更不闻青蛙跳水的声响。   秋天来了,它随着牵牛花的残朵,嵌进了竹编的门同小窗子,于是,秋意满了屋子,连回忆也凝结了,还有梦。但是,你晶亮的眸子可也注意到丝瓜的藤蔓么?皎黄的花似乎开得更美了,是否慵懒的秋阳,忘记了收去它这一件衣裳?
期刊
我的爸爸是“直男癌”  我爸堵在门口还是没动,我一边进卧室,一边嚷嚷着:“今天你不让我出去玩,明天你也别想去游泳。”   游泳是我爸的最爱,一到夏天,他几乎每天下午都在水库边待着,一游就是两个小时,周末也不放过。谁要阻挡了他游泳,那简直就是“生死敌人”。   抱着视死如归的态度,第二天下午,趁他倒头大睡,我出门反锁了门,带着忐忑的心情离开了。   晚上回来,他一个人在家,看着电视嗑瓜子,一桌子瓜子
期刊
人的成长过程中,每个阶段的味道都是不一样的。  青巷老人家   青石,黑瓦,小巷是我的整个童年,童年的味道就是奶糖的甜味儿。   “慢点哟,哎!”一个老妇人弓着腰,追赶着一个头绑羊角辫,左一摇、右一摆,像鸭子一样蹒跚学步的女孩。在这样你追我赶、摇摇晃晃中,小女孩上学了。女孩做作业时,身旁的老妇人凑近,眯着眼看女孩的作业,随之笑了,用宽厚又粗糙的手摸了摸小女孩的脸,感叹道:“写得真好。”每当这个时候
期刊
各抒己见  老师:有一种爱,平凡而伟大,如润物春雨,似拂面和风;有一份情,无私而深沉,绵绵不断,情谊深长。这就是母爱,不求回报的母爱。那么,这篇文章中有哪些地方吸引了你们的目光呢?  李宣锦:我认为这篇散文立意高,构思新。文章主要写了两方面:一是写母亲的泪水伴随“我”的成长,“我”给母亲带来无尽的痛苦;一是写每当“我”遭遇挫折、磨难,母亲总是坚定地守护“我”,安慰、鼓励“我”,给“我”信心和勇气。
期刊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大丈夫的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这在今天就叫做有骨气。   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我们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我们是有着优良传统的民族。   当然,
期刊
主持人语  在鉴赏古代诗词时,我们往往会考虑到作者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而在赏析现代文时,我们常会忽略这一重要的手法。事实上,在散文或小说中运用“虚写”与“实写”,除了能丰富文章内容之外,还能丰富人物形象,深化文章的主旨。  虚实结合是指虚与实相互融合,虚中夹实,实中含虚,两者相互转换相互映衬,使文章的内容大大丰富,开阔了文章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文章的审美意蕴。  关于虚实的重要作
期刊
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孬就凑过来说:“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   马兰花一惊:“出啥事啦?”   三孬说:“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   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三孬又说:“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
期刊
主持人语   禅宗六祖曾有偈语:“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心平行直,就算不持戒,不修禅又何妨?这句话是在开示大家,不要执着于工具本身。体验生活,抓住揭示灵魂的言行神态,就可以精准烘托出人物的心理变化。   不同性格的人,心理活动是不一样的,有的人果断,有的人优柔,均有不同的神态表现。我们描写人物内心的活动,也要符合人物性格。   一个人的思想波动,往往能够从人物的言语神态
期刊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成功的成是成就自己,功是功德天下。  ——马云  不要追求去做一个成功者,而应追求做一个有价值的人。  ——爱因斯坦  读了上述两句话你有着怎样的感悟和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不得抄袭、套作。  思路引擎  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本题题干要求同学们针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