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教以来,我一直担任班主任和语文教学工作,但由于担心这,担心那的,不敢带孩子外出,整天就是呆在学校,呆在教室,按部就班地完成每一学期的教学和学习的任务,二十年的时间波澜不惊。除了少有的学校集体活动之外,班级就没有开展过学生外出的活动。对于班主任工作来说倒也好,没有什么安全事故的担忧,孩子中规中矩,学习上也认真踏实。不过每每看到他们在教室,在家里埋头苦干的时候,看到他们原本澄澈的眼中少了一丝明亮的时候,我的心中总是有些惶恐,总觉得自己给孩子的东西少了些什么?
新教育“十大行动”中的“聆听窗外的声音”醍醐灌顶,一语惊醒梦中人。原来,是我束缚了孩子的天性,把一颗颗原本鲜活的,对自然充满了好奇的心自私地禁锢在了自己的“小天地”,失去了童年的快乐,失去了探索自然的机会,更失去了自由成长的空间。痛定思痛,我决心改变,我要让我和我的孩子一起享受教育的幸福。可是究竟要怎么做呢?我也一直在思索和寻找着时机。
2017年9月我刚好担任六年级语文教学,六年级上学期的第一单元的单元主题刚好就是和自然紧密相关的内容。这不正好是我用来实践和体验“聆听窗外声音”最好的机会和素材吗?我开始尝试我的新教育旅程。
首先,我研读教材。本单元共有四篇文章,分别是《山中访友》、《山雨》、《草叢的村落》和《索溪峪的“野”》。四篇文章均和大自然有密切的联系,都用优美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的美好和自身独特的感受。同时,四篇文章选择的材料都是自然中司空见惯的事物,在平常是不太引起孩子的注意和共鸣的。其次,我研读教参。只有准确地把握好了教学目标的地位,才能在课堂的实施中给孩子传达切实的知识技能和情感体验。选编这组课文的主要目的,是让孩子们从作者的描写中,体会运用联想和想象的妙处,感悟大自然的独特魅力和作者自身的感受。另外,还要引导孩子对平常生活中的事物进行仔细地观察,用心地感受,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最后,分析班上孩子的实际情况。对于这几篇文章,班上孩子在了解文章的基本写作方法,初步了解作者的个人感受是没有多大问题的,但是对于运用联想和想象将普通的事物描写得有声有色,将作者自身的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是缺乏生活体验和真实感受的。对于这样的情况,让孩子自己去自然中体验和感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怎样实施我的行动呢?首先,我选择了孩子们都比较熟悉的《山雨》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来教学。一是因为“雨”这个事物常见,大家并不陌生;二是因为这篇文章的结构明显,文字简洁优美;三是因为攀枝花的孩子对“雨”是“爱恨交加”,爱的是攀枝花的“雨”只在雨季的时候才姗姗来迟;恨的是雨季的时候阴雨绵绵,出行不便。上这篇课文,小结本单元文章的整体写作手法和表现方式,引起学生的初步感知。然后,给孩子们布置“聆听窗外声音”的任务。利用周末的时间,结伴或者是在父母的陪伴下去公园或者野外,聆听自然的声音,并且将你听到的声音真实地记录下来。这里的声音可以是自然中存在的真实的声音,也可以是你在体验的过程中模拟想象出来的声音。记录的方式可以是录音,也可以是文字。当我在班上宣布周末任务的时候,全班的同学欢呼雀跃,仿佛长期被禁锢的小鸟终于有机会回归自然。不过,对于第一次要求他们外出完成这样的任务,我还是有些担心,怕他们到时只顾着了玩,没有将自己的感受认真地写下来。
星期一一早,我刚走进教室,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想和我交流自己周末的感受,一张张笑脸上洋溢着前所未有的幸福。我没有立刻批阅他们上交的作业,从他们的表情中我已经感受到了新教育理念带给孩子和我的幸福。按照计划,我用一节课的时间学习了剩下的三篇文章,在兼顾单元整合的前提下,又突出了重点文章的重难点之处。文章学习完了之后,就是孩子们展示的舞台了。录音的同学争先恐后地上台为同学们播放录音,各种有趣的声音传来,听来有如天籁。光是听还不够,要求边听边发挥自己的想象,并将声音安插在不同的角色身上,编织成一个美丽的故事。从声音到文字,一个个灵动的小精灵就这样在方格中舞蹈。写了文字的同学,先是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读给别人听,然后小组推荐一篇写得最好的在全班进行朗读。最后,与我们的文章进行对比,修改自己的文章。这样的几个环节下来,不需任何过度地讲解,孩子们对自然独特的感受早已经融入到自己的文字当中,对作者的感受也感同身受。一串串美丽的文字如灵泉般涌出:“刚踏进公园大门,满面的春风便迎面扑来,像是给了我一个热情的拥抱。”“蜗牛拖着他重重的房子,在草丛中不停地爬啊,爬啊,我真心疼他,真想替他拿下重重的壳,换上一件“纳米”做的轻便的衣服。”“拾起一片落花,我仿佛听到了龚自珍的赞美;看到枯藤缠绕的老树,我又仿佛看到了断肠人的孤独。”这些文字,温暖了我的内心,更坚定了我“过一种幸福而完成的教育生活”的决心。
这仅仅是我第一次尝试释放孩子天性,还孩子自由后带给我的幸福和感动。相信自己,相信孩子们,希望我们还会有更多的美好邂逅。
新教育“十大行动”中的“聆听窗外的声音”醍醐灌顶,一语惊醒梦中人。原来,是我束缚了孩子的天性,把一颗颗原本鲜活的,对自然充满了好奇的心自私地禁锢在了自己的“小天地”,失去了童年的快乐,失去了探索自然的机会,更失去了自由成长的空间。痛定思痛,我决心改变,我要让我和我的孩子一起享受教育的幸福。可是究竟要怎么做呢?我也一直在思索和寻找着时机。
2017年9月我刚好担任六年级语文教学,六年级上学期的第一单元的单元主题刚好就是和自然紧密相关的内容。这不正好是我用来实践和体验“聆听窗外声音”最好的机会和素材吗?我开始尝试我的新教育旅程。
首先,我研读教材。本单元共有四篇文章,分别是《山中访友》、《山雨》、《草叢的村落》和《索溪峪的“野”》。四篇文章均和大自然有密切的联系,都用优美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的美好和自身独特的感受。同时,四篇文章选择的材料都是自然中司空见惯的事物,在平常是不太引起孩子的注意和共鸣的。其次,我研读教参。只有准确地把握好了教学目标的地位,才能在课堂的实施中给孩子传达切实的知识技能和情感体验。选编这组课文的主要目的,是让孩子们从作者的描写中,体会运用联想和想象的妙处,感悟大自然的独特魅力和作者自身的感受。另外,还要引导孩子对平常生活中的事物进行仔细地观察,用心地感受,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最后,分析班上孩子的实际情况。对于这几篇文章,班上孩子在了解文章的基本写作方法,初步了解作者的个人感受是没有多大问题的,但是对于运用联想和想象将普通的事物描写得有声有色,将作者自身的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是缺乏生活体验和真实感受的。对于这样的情况,让孩子自己去自然中体验和感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怎样实施我的行动呢?首先,我选择了孩子们都比较熟悉的《山雨》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来教学。一是因为“雨”这个事物常见,大家并不陌生;二是因为这篇文章的结构明显,文字简洁优美;三是因为攀枝花的孩子对“雨”是“爱恨交加”,爱的是攀枝花的“雨”只在雨季的时候才姗姗来迟;恨的是雨季的时候阴雨绵绵,出行不便。上这篇课文,小结本单元文章的整体写作手法和表现方式,引起学生的初步感知。然后,给孩子们布置“聆听窗外声音”的任务。利用周末的时间,结伴或者是在父母的陪伴下去公园或者野外,聆听自然的声音,并且将你听到的声音真实地记录下来。这里的声音可以是自然中存在的真实的声音,也可以是你在体验的过程中模拟想象出来的声音。记录的方式可以是录音,也可以是文字。当我在班上宣布周末任务的时候,全班的同学欢呼雀跃,仿佛长期被禁锢的小鸟终于有机会回归自然。不过,对于第一次要求他们外出完成这样的任务,我还是有些担心,怕他们到时只顾着了玩,没有将自己的感受认真地写下来。
星期一一早,我刚走进教室,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想和我交流自己周末的感受,一张张笑脸上洋溢着前所未有的幸福。我没有立刻批阅他们上交的作业,从他们的表情中我已经感受到了新教育理念带给孩子和我的幸福。按照计划,我用一节课的时间学习了剩下的三篇文章,在兼顾单元整合的前提下,又突出了重点文章的重难点之处。文章学习完了之后,就是孩子们展示的舞台了。录音的同学争先恐后地上台为同学们播放录音,各种有趣的声音传来,听来有如天籁。光是听还不够,要求边听边发挥自己的想象,并将声音安插在不同的角色身上,编织成一个美丽的故事。从声音到文字,一个个灵动的小精灵就这样在方格中舞蹈。写了文字的同学,先是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读给别人听,然后小组推荐一篇写得最好的在全班进行朗读。最后,与我们的文章进行对比,修改自己的文章。这样的几个环节下来,不需任何过度地讲解,孩子们对自然独特的感受早已经融入到自己的文字当中,对作者的感受也感同身受。一串串美丽的文字如灵泉般涌出:“刚踏进公园大门,满面的春风便迎面扑来,像是给了我一个热情的拥抱。”“蜗牛拖着他重重的房子,在草丛中不停地爬啊,爬啊,我真心疼他,真想替他拿下重重的壳,换上一件“纳米”做的轻便的衣服。”“拾起一片落花,我仿佛听到了龚自珍的赞美;看到枯藤缠绕的老树,我又仿佛看到了断肠人的孤独。”这些文字,温暖了我的内心,更坚定了我“过一种幸福而完成的教育生活”的决心。
这仅仅是我第一次尝试释放孩子天性,还孩子自由后带给我的幸福和感动。相信自己,相信孩子们,希望我们还会有更多的美好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