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3年前,炎热的索马里,如常的季候风吹拂之下,暗流涌动,贫困、饥饿、内乱、战争肆扰。此时,在这纷繁复杂之地,一位田径史上的传奇名将正孕育成长。
33年后,秋季多雨的上海。外滩地标的酒店顶层停机坪上,一位热带典型肤色的瘦高男子,在温润的细雨中,缓步轻推,一招一式练起中国太极。这不是竞速场上如风一般掠过镜头的少年。收敛平时搞笑古怪的神情,莫·法拉显露出了他性格之中沉稳、凝重的一面,眼神清澈坚定。此时,方让人回味,他早已不再是当年那个初出茅庐的田径小子。今天的莫·法拉,已是拥有着四个孩子的父亲,一位囊中收纳四枚奥运金牌、五枚世锦赛金牌的体坛大腕。他在人们面前,舞动出的招招式式,每一毫厘间均有“王者的风范”。他出生在索马里,他就是多年前的那一颗用力搏动的生命。
风欲静,而心(跳)不止。
王者的眼神犀利。
一身白衣,一雙白鞋,与之博弈的太极师傅恰是玄衣黑鞋。两者推拉问合成太极图。风雨飘摇,令人迷离、恍惚,正应了太极观之中混沌看人生实则清醒哲思的理念。“无为而无不为”,招式饱含着的是无所不容的宁静和谐。十月的上海,西方传来好消息:奔跑不息的莫·法拉,获得欧洲年度最佳男运动员称号!
两个月前,位于里约西南角的阿维兰热体育场内。奥运田径各项赛进行中。选手休息室内,莫法拉低头系了系脚下的跑鞋,起身放松地在原地跑动几下后走出休息室,沿着通道,和其他选手一起,依次来到运动场上。
他太熟悉这样的氛围,椭圆的穹顶之下,万头攒动,音乐声劲爆,DJ不停地鼓动善现场的观众喊出选手的名字,一道炫目的场地灯晃过他的双眼,一瞬间,仿佛回到了多年之前初尝大赛滋味的一刻……
“当我们回看比赛录像。终点的镜头,画面始终晃动。突然我明白了,观众大声呐喊着,声浪像要掀翻摄影机,晃动的画面来自地面的震动……”那一刻震撼人心,多年以来始终留在莫·法拉内心深处。
万米决赛,发令枪响。跑在第一军团当中的莫·法拉,稳稳跟随。超越其他选手的过程,很漫长,但有条不紊。大将的风格,似掌控全局,各个阶段如设想般顺利。如果可以延续这个思路,那么半途的摔倒,都像是特意而为——为了一位王者的诞生而设计的剧情。
第8、9圈,不出状况的话,这样不紧不慢地跟跑将会继续到最后一圈,直到冲刺……
站在上海外滩地标酒店楼顶,莫·法拉身后的背景墙正是外滩的林立大厦与璀璨的东方明珠。他轻挪步、缓推手,一招一式不急不缓,沉稳,似有着把握全局的力道,任对手随意出招。突然一身玄衣的师傅扭身展臂,制约住莫·法拉的脚步,另一边手势如剑直劈他的颈部……突如其来的变招,让猝不及防的莫·法拉瞬间处于被动。一片雨雾飘过,恍惚之间,已回到两个月前的奥运赛场上,第一军团的第10圈刚刚开始……
绊倒!
莫·法拉不会想到,多年之后,他还是在太赛的赛场上遇到了同样的状况。上一次意外发生在2014年纽约半程马拉松,那一次,他在比赛中获得第二,冲过终点线后晕倒在地,拼尽全力。
第10圈刚开始,紧跟在莫·法拉身后的选手盖伦·拉普贴他太近,他不由自主地趔趄了几步,没能扭转回失去平衡的身体,向前扑倒。出于自我保护,倒地一刻,他迅速扭转半边身子,而背部也重重地撞击在了跑道上……
那一瞬间,现场的万人报以惊呼,似乎赛场上方的时钟也停滞了片刻。
人们看到,转瞬之间爬起身的莫,向扭头回看表示关切的拉普竖起大拇指示意,“I’m OK!”并再次奋力向前冲去。是幻觉吗?刚才的一幕不是真实存在。无数的观众,问着身边的人,求证着,你看到了什么?他摔了吗?他没事吗?他还在跑!他落后了?!不,他在追赶……天啊!人们屏住呼吸,紧紧地盯着这一道黑色的旋风,似乎只有看着他如常地跑下去,才能将刚才揪心的一幕慢慢抹平。
莫在赛后回忆,“当我摔倒时,只是在想:起来起来!别慌别慌别慌!于是我就爬起来,试图让事情过去。起身后,我希望那些家伙没看见我摔倒。他们有点加速。我心想:没事没事,还有很长的路要跑呢。假如这发生在最后五六圈,我想这场比赛就算完了。”是的,还有时间,足够他扳回劣势,他可是不折不扣的“万米之王”。
他唯一要做的就是让自己冷静下来。剩8圈时,肯尼亚选手集体加速。莫了解他们的战术,他告诉自己,只需要跟住……只剩3圈,他知道自己已信心十足,因为此时的节奏无比舒服……最后100米余,莫大步超越了所有对手,超越,超越,不再有任何迟疑。
上海。黑衣教练制约住莫的过程并没有持续太久,柔韧而轻盈的莫随即一挺身,躲开了对方逼近脸部的手掌,抽身立稳,两人抱拳行礼,宽大的袖筒和衣裾在烟雨之中随风摆动。
一切如常。
里约,走下颁奖台。莫·法拉享受着属于他的每一时刻。
“我答应过女儿,会带给她一枚奖牌。我不能让她失望!我心里只想着她。所以最后我很激动,因为奖牌差点就没了。”
莫·法拉有一个幸福的六口家庭,2012年伦敦奥运会,当他夺得男子10公里金牌时,他的妻子和爱女就在不远的看台上为他加油呐喊。怀有身孕即将临盆的妻子在终点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拥抱,莫·法拉告诉他的妻子,他还要为他即将出世的双胞胎孩子再拿一枚金牌。“就这么说定了!”几天后同一场地的5000米决赛中,莫再一次赢得了冠军。两枚金牌,给予他两个初生宝贝最恰当不过。他的优势也是显而易见的,完美冲刺前的大部分时间里,他保持着脸上骄傲而幸福的笑容,咧开大嘴露着洁白整齐的牙齿,标志性地笑着。几秒之后,他开始赛道“耍宝”,表情包上不仅有喜悦,还有张着大嘴的惊讶,摊开双手,肆意地跳脱着跑了起来。就是这样一个惹人笑,惹人爱的传奇家伙,总是让田径场上精彩不断。再下一秒,他又沉浸在胜利者的冥想之中,身披国旗,双手举起,合拢于头顶,摆出一个“MOBOT”姿势,回应起现场七万多观众的喝彩声。“那一瞬间是我这辈子最幸福的时候。它改变了我的一生。夺冠意义非凡。75,000名观众喊着你的名字为你喝彩,没什么比那更棒了。”莫说。 上海。一番招式完毕,莫与师傅停下行礼,放松地笑起,一起将手臂上举,在头顶正上方合拢做出个可爱的心形,两人衣服胸前那若隐若现的图案也清楚露出。旁观者恍然大悟,这衣服上的标记,同为莫的经典庆祝动作,那就是:“MOBOT,就是我。”莫·法拉扬起眉眼大笑起来,两眼更大,抬头纹更深,一棱一棱,就像平行的跑道。
莫·法拉总是时不时会提到,他是一位四个孩子的父亲。
每天一早,他要先送大女儿去上学。回到家后,他开始享用早餐麦片。然后,是20公里的晨跑,时间控制在70-75分钟之间。这是极速狂奔的节奏。
之后,中午他会回到家中休息。莫认定,一个有着四个孩子的运动员,只有充足的休息,才能有更多提升运动表现的可能。
下午,他会再跑出去5—6英里(約10公里),会比上午的速度稍慢。一周的某些时候,他还会加入各一次的速度训练和力量训练。
“我的工作是一周七天,没有休息日。”
只有在参加一些活动,以及拿到金牌之后,莫‘法拉才有短暂的两天休息。说到这里,他哈哈大笑起来。每周至少120英里的跑量,他是严于律己的职业选手。
“有时候,比赛场上的情况很难控制,但训练可控,所以做好心理准备之余,更重要的是做好平时的训练。”
的确,也只有拿到了金牌,才得以休息,才有理由休息,才会让莫如此开怀大笑。
“训练得疯狂,才能拿到冠军。”寥寥几笔带过这位田径长距离项目“狂人”的冠军荣耀:2009年欧洲室内田径锦标赛3000米金牌;2010年欧洲田径锦标赛10,000米金牌:2010年欧洲田径锦标赛5000米金牌;2011年欧洲田径室内锦标赛3000米金牌,2011年世界锦标赛获得田径10000米银牌,以及田径5000米金牌:2012年伦敦夏季奥运会获得田径10000米金牌,以及田径5000米金牌;2016年里约夏季奥运会夺得5000米和10000米冠军。5000米始终保持着今年世界最好的12分59秒29。
2016里约奥运会,手握两枚金牌的莫·法拉赛后宣布,里约将是他奥运会的终点。他不会再参加下一届的奥运会。他的眼中闪耀着光芒,像极了闪光灯在金牌上留下的光亮。这一消息,令人感慨不已。名将终有退隐赛场的那一天,对于莫来说,这一时刻真的到来了吗?
莫说过,小儿子一直是他拼下奖牌的动力。里约之后,他将用更多的时间去陪伴家人。莫又说,里约并不是他职业生涯的终点,“为了自己的祖国”,他还会参加2017年伦敦世界田径锦标赛,在那之后,他会选择离开田径赛场。
“做为一名四个孩子的父亲,我一点儿也不轻松。我妻子的生活很挣扎,我也曾经历人生中最困难的时期。”
奥运会夺金之后,莫·法拉努力穿过热情洋溢的粉丝群,挤身来到自己的妻子和女儿身边。“我已经有六个月没回过家,我非常想念自己的孩子。当我看到他们哭,看到他们吃不好时,我会非常的难受。”
“我只想拥抱自己的妻子,给她一个吻。我想与他们一起分享这一时刻。”
“我打算把每一个孩子的名字都刻在金牌上,这是父亲留给孩子们的最好纪念。我会让他们站成一排,给他们每个人胸前挂上金牌,然后拍一张全家的合影。”美好的画面中,还有莫那标志性的、露出整齐洁白的牙齿的毫无保留的笑容。
莫·法拉常常欢笑的面孔,看去明明还是阳光男孩的率真,黝黑皮肤映衬之下明亮闪烁着的大眼睛,忽而狡黠,忽而萌呆,忽而甜腻如巧克力。赛场下面,安静坐着的莫法拉,也会面对着镜头,突然变身为一组灿烂的表情包。莫笑着,咧开嘴角的幅度,可以抵达耳根……一嘴洁白的牙齿露出,就是典型的牙膏广告风。
莫也会有不开心的时候,比如,不能夺得第一名,比如,意外跌倒。但他的笑容常在。
莫·法拉的父亲出生在英国,莫在孩童时期,他的父亲就将他从索马里带到英国。
2006年,莫·法拉在欧洲赛场上的成就逐渐被世人瞩目。2012年,伦敦奥运会,他接连拿下5000米和万米的冠军,然后就是一发不可收的赢得了世锦赛、欧锦赛的5000、万米冠军,成就“六冠王”美誉。
2012伦敦奥运会大获全胜之后,间歇年的他开始尝试更长距离的比赛。2013年,莫·法拉首次参赛英国大北赛的半程马拉松,以1秒之差惜败于自己的老对手——贝克勒。
2014年的伦敦马拉松,是莫·法拉的首场马拉松。赛场上高手云集,赛前更是将气氛烘托得直指世界纪录。主场作战的莫·法拉显然压力有些过大,中途他逐渐掉出第一军团,最后仅以2小时08分完成挑战。这个成绩,即便放在今天的大多数马拉松赛道上,仍然是遥遥领先的冠军成绩,但两年前,莫·法拉显然对这一成绩非常不满意。冲过白金汉宫一旁的终点线时,莫·法拉神情落寞。他的赛前目标是2小时05分左右。他对自己有些失望,安静地走回休息型,将赛场的喧闹留在身后。
即便有些不太开心的回忆,但莫的马拉松之路,仍会继续。他终将选择挑战更长距离的比赛。人类的运动极限仍待时间的不断探寻,比如马拉松的最好成绩是否可以破2小时,莫认为答案是肯定的,只是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也许十年,也许二十年,也许更久。但人类一直在追求速度的道路上,以前没人觉得人类可以在10秒内完成百米,也没人觉得一英里能跑进4分钟,这些都被一一粉碎了。“要有梦想,”莫笑,“万一我就是那位突破2小时大关的人呢。”没有人不会喜爱他的幽默风趣,和他的勇气。
“我非常认同一句话,人应该专注自己专长的领域,对我来说现在这个领域就是田径场跑道。”
奥运之后,来到上海期间,莫的行程忙碌,他要做的事情很多,讲述他的跑步经历,分享他的跑步技术,和NRC的伙伴们一起面对国内跑者的热情和诸多期许。只要一有空,他会摆弄起戴在左手腕精巧的耐克运动版APPLE WATCH。
“我可以24小时时和siri讲话,它很有趣,它是不会骂人的教练,我喜欢。” 莫的右手腕则戴着一个绣着英国国旗图案的手环,这表明了他的国家,他的运动员属性。从2005年起,这个手环就没有摘下来过。去肯尼亚训练时,洗澡,游泳和深海跳水的时候,都不曾摘下,对于给予他荣耀的祖国,和帮助过他实现更多梦想的品牌,莫懂得感恩。感恩于他人生轨迹上每一步曾经于他有着非凡意义的时刻。
面对镜头,他喜欢开怀大笑。
“那是我回馈给看到我的,喜欢我的全世界人们很重要的表情。”
对于给予了他的运动生涯以大不同的品牌的支持,他更是倾力以金牌回报。一个懂得运动员的品牌,会帮助运动员完成更伟大的成就,达成他们的理想,完成他们的心愿,帮助他们实现他们想要的样子,而非一味地去使用他们已有的荣誉,将他们变成工具或者是没有思想的傀儡。运动员是有思想的,他们也需要表达爱与渴望,倾诉赋予的情感。他们需要更多让世人了解的机会,让他们尽可能多地释放自我的天性。运动王者本性闪亮的地方,同样与赛场上的荣誉一样令人着迷。
他们是真实存在的。如莫·法拉。
有没有想过当两个莫·法拉站在你的面前“耍宝”的情形,那将是一个奇妙的时刻。但这个场景曾经遗憾地在很长一段时间无法出现。
莫有位双胞胎的哥哥,在他们8岁举家移民英国时,哥哥哈桑身患重病无法长途跋涉,一家人不得不暂时留下他。几个月后当回到故乡寻找哈桑的时候,哈桑已经因索马里内战与其他亲戚逃亡到其他地方,踪迹不明。回到伦辣,亲人离散之痛对于初到陌生环境的莫影响巨大。双胞之亲,让莫时不时总能感触到来白血肉亲情之间的牵绊。思亲之痛深深地影响着初到异国他乡,语言不通,也没有什么伙伴的莫。他陷入了孤独和恐惧之中。直到偶然参加学校的足球社团,莫喜欢上了带着球奔跑的感觉。也正是这样的机缘,使得他的体育老师注意到了他轻松自如的跑步风格。11岁的莫·法拉终于在跑步社团找到了自信,得到了来自伙伴们和老师们的鼓励和支持。
“当机会来临时你一定要去做正确的事情。在跑步上,你只能依靠自己——不论跑得好坏,你都无处可以逃避,而且有的时候真的非常艰辛。你的队友们可以鼓励你,但是你才是那个真正踏上跑道完成比赛的人。教练会为你指点,但是他可不会拉着你的手跟你一起跑。”
“依靠自己”的莫·法拉,1997年第一次在重大比赛——英国校园越野锦标赛中取胜。在积累了更多的比赛经验之后,2001年莫在欧洲少年田径锦标赛中夺得男子5000米的冠军。每一次取得成功,都让他与哥哥之间的距离更近一步。他要回到家乡,哪怕是在艰苦的训练之后,再去快餐厅打工攒钱。2003年,莫终于回到索马里,找到哥哥。
“最幸福的回忆。”之后的每一次,当他回想起于哥哥见面时,都会这么说。与亲人重逢弥补回了莫心灵上的空缺。回到伦敦之后,莫计划着更加全身心投入跑步训练。
2005年,是莫·法拉突破之年。这一年,他远赴肯尼亚与一批运动员生活在一起。他想弄明白一件事情,之所以取得旁人无法逾越的成绩,肯尼亚的黑旋风们是怎么做到的?其中的奥秘是什么。“必须与他们一同吃饭、睡觉,一起踏上运动场。”莫在尽力捕捉他们的眼神,感受他们的专注,触碰他们的灵魂。是的,回来之后的莫,变得不同,全身心的,只有了跑步。
这段经历,改变了莫对于跑步的认识,也包括对自己的运动生涯的看法。“我意识到自己‘目光短浅’,小时候从未真正努力过。见到这些肯亚的跑者令我大开眼界,我就想‘如果我要与这些人竞争的话,那我真的要非常努力才行。’”莫·法拉和家人现居地为俄勒冈,那里的自然环境无可挑剔,而里约奥运赛场上,与一起制造了满场轰动意外的美国第一高手盖伦·拉普(Galert Rupp),两人同为“俄勒冈项目”队的队友,一起师从名教练萨拉扎尔(Alberto Salazar)。
肯尼亚行之后,莫·法拉专心训练,开启“吃饭-睡觉-训练”的生活模式,至今依然如此。这已是他的生活。
与你交谈,莫·法拉的手会不自觉扬起、摊开,随着话语的节奏摆动。古代中国描述世外高人,多用一词为“骨骼清奇”。莫的手掌宽大,手指修长,骨节分明。多少让你从手臂,联系到他那令无数跑步爱好者艳羡的小腿:修长有型的跟腱及小腿肌,每一次着地,都似鼓槌击打地面后轻盈地弹起,继而带动脚掌滚动向前一步步迈出来。画面感,有一种令人绝望的美。因为,无法超越。
王者的故事,必须跌宕起伏。
2008年,在北京奥运会男子5000米竞争中,莫·法拉没能进入决赛。他想到了他需要更多去考虑训练有效性,并重新确定目标。
“没人会记得谁是第五名,但每个人都能告诉你谁是第一名。”
更加科学地训练,目的性更强,方法更加多样。当一套属于莫·法拉的包含了高海拔训练与缩短恢复周期的“冷冻疗法”训练策略被验证有效之后,他将其沿用至今。“我曾经以为跑步就是跑步,但是当你要达到更高的水准时,你就需要开始负重训练、强化核心力量、进行不同配速的跑步训练。”
2011年,莫·法拉做出了两个重大决定:新的教练与新家。为了得到“世界上最好的教练”的指导他终于下定决心举家迁往美国波特兰。
“我迈出了这一步,而我也认为这是我一生中最棒的决定。”
事实证明,莫·法拉与他的新教练Alberto Salazar的合作非常成功。“作为一名马拉松记录的保持者,Alberto Salazar经历了超越凡人的努力才实现他的成就。他可不是一名普通的教练,他是经历过这一切并取得成功的教练。”
为达目的,绝不姑息放松自己的每一天。除去受伤与赛前放松,莫每周训练量可达125英里(约200公里)。在他的职业生涯阶段,所跑里程的总和几乎可以等同于往返一圈他的出生地与现居地。
2017年,将会早莫·法拉告别田径赛场的一一年。而他的狂热的喜爱者们依旧有增无减。
里约奥运之后,赛季大年的间歇期,33岁的莫·法拉来到中国。“中国的跑步人群吸引了我,我想站在中国的跑步者当中,去交流,去让我的粉丝数骤增……”三句不离调侃的莫,又在调皮。”喜欢跑长距离的中国跑者,可以更多地练习5K和10K的距离,这样会让他们提高成绩,也能更好地享受跑步的速度。”
他是怎么做的?
从小便在足球场上长大的莫·法拉,渐渐发现踢球并非适合他,他的教练挖掘出他在跑步项目上的优势,并推荐他重新选择。而一旦当莫体会到跑步的更多内涵,并感觉出跑步带来的激情时,好像是更加看清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日复一日地训练,一再发现不一样的自己。总有突破,总会有惊喜的“莫”人生。
“跑步无聊?我从来不会感到跑步无聊。”然而比赛日以继夜的准备,把自己关在训练营里,见不到家人,见不到孩子。这种时刻有时会让莫·法拉感到伤心。“我会在跑道上发泄出来。”天气很热时,感到倦怠时,训练状态下滑时,或者偶尔出现情绪低落的时候,莫·法拉需要自己的方式去克服。
跑道一边,是运动场穹顶的阴影,而另一边阳光灿烂。莫仰着头,望向空旷的观众席,目光好似燃烧。“我想起了金牌的样子,它沉甸甸地挂在胸前,而我站在最高一级领奖台上,几万人的运动场上,所有人高声齐呼着我的名字,和我一样激动地、享受着那一刻。”
再一次地,莫带着饱满的情绪站在训练场上,因为场地边时刻都有着万人呐喊之声,响彻他的内心。
“我不会松松散散地面对训练,而比赛时,我也是每场必拼,不留余地。”
一次又一次的站在世界之颠,印证了他的努力,也在宣告着他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长跑运动员。九月,似乎属于莫-法拉的奪冠之旅还在继续,拥有五万七千名选手的英国大北半程马拉松赛上,他以1小时0分04秒取得了第一名,蝉联三届冠军。
莫,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33年后,秋季多雨的上海。外滩地标的酒店顶层停机坪上,一位热带典型肤色的瘦高男子,在温润的细雨中,缓步轻推,一招一式练起中国太极。这不是竞速场上如风一般掠过镜头的少年。收敛平时搞笑古怪的神情,莫·法拉显露出了他性格之中沉稳、凝重的一面,眼神清澈坚定。此时,方让人回味,他早已不再是当年那个初出茅庐的田径小子。今天的莫·法拉,已是拥有着四个孩子的父亲,一位囊中收纳四枚奥运金牌、五枚世锦赛金牌的体坛大腕。他在人们面前,舞动出的招招式式,每一毫厘间均有“王者的风范”。他出生在索马里,他就是多年前的那一颗用力搏动的生命。
风欲静,而心(跳)不止。
王者的眼神犀利。
一身白衣,一雙白鞋,与之博弈的太极师傅恰是玄衣黑鞋。两者推拉问合成太极图。风雨飘摇,令人迷离、恍惚,正应了太极观之中混沌看人生实则清醒哲思的理念。“无为而无不为”,招式饱含着的是无所不容的宁静和谐。十月的上海,西方传来好消息:奔跑不息的莫·法拉,获得欧洲年度最佳男运动员称号!
两个月前,位于里约西南角的阿维兰热体育场内。奥运田径各项赛进行中。选手休息室内,莫法拉低头系了系脚下的跑鞋,起身放松地在原地跑动几下后走出休息室,沿着通道,和其他选手一起,依次来到运动场上。
他太熟悉这样的氛围,椭圆的穹顶之下,万头攒动,音乐声劲爆,DJ不停地鼓动善现场的观众喊出选手的名字,一道炫目的场地灯晃过他的双眼,一瞬间,仿佛回到了多年之前初尝大赛滋味的一刻……
“当我们回看比赛录像。终点的镜头,画面始终晃动。突然我明白了,观众大声呐喊着,声浪像要掀翻摄影机,晃动的画面来自地面的震动……”那一刻震撼人心,多年以来始终留在莫·法拉内心深处。
万米决赛,发令枪响。跑在第一军团当中的莫·法拉,稳稳跟随。超越其他选手的过程,很漫长,但有条不紊。大将的风格,似掌控全局,各个阶段如设想般顺利。如果可以延续这个思路,那么半途的摔倒,都像是特意而为——为了一位王者的诞生而设计的剧情。
第8、9圈,不出状况的话,这样不紧不慢地跟跑将会继续到最后一圈,直到冲刺……
站在上海外滩地标酒店楼顶,莫·法拉身后的背景墙正是外滩的林立大厦与璀璨的东方明珠。他轻挪步、缓推手,一招一式不急不缓,沉稳,似有着把握全局的力道,任对手随意出招。突然一身玄衣的师傅扭身展臂,制约住莫·法拉的脚步,另一边手势如剑直劈他的颈部……突如其来的变招,让猝不及防的莫·法拉瞬间处于被动。一片雨雾飘过,恍惚之间,已回到两个月前的奥运赛场上,第一军团的第10圈刚刚开始……
绊倒!
莫·法拉不会想到,多年之后,他还是在太赛的赛场上遇到了同样的状况。上一次意外发生在2014年纽约半程马拉松,那一次,他在比赛中获得第二,冲过终点线后晕倒在地,拼尽全力。
第10圈刚开始,紧跟在莫·法拉身后的选手盖伦·拉普贴他太近,他不由自主地趔趄了几步,没能扭转回失去平衡的身体,向前扑倒。出于自我保护,倒地一刻,他迅速扭转半边身子,而背部也重重地撞击在了跑道上……
那一瞬间,现场的万人报以惊呼,似乎赛场上方的时钟也停滞了片刻。
人们看到,转瞬之间爬起身的莫,向扭头回看表示关切的拉普竖起大拇指示意,“I’m OK!”并再次奋力向前冲去。是幻觉吗?刚才的一幕不是真实存在。无数的观众,问着身边的人,求证着,你看到了什么?他摔了吗?他没事吗?他还在跑!他落后了?!不,他在追赶……天啊!人们屏住呼吸,紧紧地盯着这一道黑色的旋风,似乎只有看着他如常地跑下去,才能将刚才揪心的一幕慢慢抹平。
莫在赛后回忆,“当我摔倒时,只是在想:起来起来!别慌别慌别慌!于是我就爬起来,试图让事情过去。起身后,我希望那些家伙没看见我摔倒。他们有点加速。我心想:没事没事,还有很长的路要跑呢。假如这发生在最后五六圈,我想这场比赛就算完了。”是的,还有时间,足够他扳回劣势,他可是不折不扣的“万米之王”。
他唯一要做的就是让自己冷静下来。剩8圈时,肯尼亚选手集体加速。莫了解他们的战术,他告诉自己,只需要跟住……只剩3圈,他知道自己已信心十足,因为此时的节奏无比舒服……最后100米余,莫大步超越了所有对手,超越,超越,不再有任何迟疑。
上海。黑衣教练制约住莫的过程并没有持续太久,柔韧而轻盈的莫随即一挺身,躲开了对方逼近脸部的手掌,抽身立稳,两人抱拳行礼,宽大的袖筒和衣裾在烟雨之中随风摆动。
一切如常。
里约,走下颁奖台。莫·法拉享受着属于他的每一时刻。
“我答应过女儿,会带给她一枚奖牌。我不能让她失望!我心里只想着她。所以最后我很激动,因为奖牌差点就没了。”
莫·法拉有一个幸福的六口家庭,2012年伦敦奥运会,当他夺得男子10公里金牌时,他的妻子和爱女就在不远的看台上为他加油呐喊。怀有身孕即将临盆的妻子在终点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拥抱,莫·法拉告诉他的妻子,他还要为他即将出世的双胞胎孩子再拿一枚金牌。“就这么说定了!”几天后同一场地的5000米决赛中,莫再一次赢得了冠军。两枚金牌,给予他两个初生宝贝最恰当不过。他的优势也是显而易见的,完美冲刺前的大部分时间里,他保持着脸上骄傲而幸福的笑容,咧开大嘴露着洁白整齐的牙齿,标志性地笑着。几秒之后,他开始赛道“耍宝”,表情包上不仅有喜悦,还有张着大嘴的惊讶,摊开双手,肆意地跳脱着跑了起来。就是这样一个惹人笑,惹人爱的传奇家伙,总是让田径场上精彩不断。再下一秒,他又沉浸在胜利者的冥想之中,身披国旗,双手举起,合拢于头顶,摆出一个“MOBOT”姿势,回应起现场七万多观众的喝彩声。“那一瞬间是我这辈子最幸福的时候。它改变了我的一生。夺冠意义非凡。75,000名观众喊着你的名字为你喝彩,没什么比那更棒了。”莫说。 上海。一番招式完毕,莫与师傅停下行礼,放松地笑起,一起将手臂上举,在头顶正上方合拢做出个可爱的心形,两人衣服胸前那若隐若现的图案也清楚露出。旁观者恍然大悟,这衣服上的标记,同为莫的经典庆祝动作,那就是:“MOBOT,就是我。”莫·法拉扬起眉眼大笑起来,两眼更大,抬头纹更深,一棱一棱,就像平行的跑道。
莫·法拉总是时不时会提到,他是一位四个孩子的父亲。
每天一早,他要先送大女儿去上学。回到家后,他开始享用早餐麦片。然后,是20公里的晨跑,时间控制在70-75分钟之间。这是极速狂奔的节奏。
之后,中午他会回到家中休息。莫认定,一个有着四个孩子的运动员,只有充足的休息,才能有更多提升运动表现的可能。
下午,他会再跑出去5—6英里(約10公里),会比上午的速度稍慢。一周的某些时候,他还会加入各一次的速度训练和力量训练。
“我的工作是一周七天,没有休息日。”
只有在参加一些活动,以及拿到金牌之后,莫‘法拉才有短暂的两天休息。说到这里,他哈哈大笑起来。每周至少120英里的跑量,他是严于律己的职业选手。
“有时候,比赛场上的情况很难控制,但训练可控,所以做好心理准备之余,更重要的是做好平时的训练。”
的确,也只有拿到了金牌,才得以休息,才有理由休息,才会让莫如此开怀大笑。
“训练得疯狂,才能拿到冠军。”寥寥几笔带过这位田径长距离项目“狂人”的冠军荣耀:2009年欧洲室内田径锦标赛3000米金牌;2010年欧洲田径锦标赛10,000米金牌:2010年欧洲田径锦标赛5000米金牌;2011年欧洲田径室内锦标赛3000米金牌,2011年世界锦标赛获得田径10000米银牌,以及田径5000米金牌:2012年伦敦夏季奥运会获得田径10000米金牌,以及田径5000米金牌;2016年里约夏季奥运会夺得5000米和10000米冠军。5000米始终保持着今年世界最好的12分59秒29。
2016里约奥运会,手握两枚金牌的莫·法拉赛后宣布,里约将是他奥运会的终点。他不会再参加下一届的奥运会。他的眼中闪耀着光芒,像极了闪光灯在金牌上留下的光亮。这一消息,令人感慨不已。名将终有退隐赛场的那一天,对于莫来说,这一时刻真的到来了吗?
莫说过,小儿子一直是他拼下奖牌的动力。里约之后,他将用更多的时间去陪伴家人。莫又说,里约并不是他职业生涯的终点,“为了自己的祖国”,他还会参加2017年伦敦世界田径锦标赛,在那之后,他会选择离开田径赛场。
“做为一名四个孩子的父亲,我一点儿也不轻松。我妻子的生活很挣扎,我也曾经历人生中最困难的时期。”
奥运会夺金之后,莫·法拉努力穿过热情洋溢的粉丝群,挤身来到自己的妻子和女儿身边。“我已经有六个月没回过家,我非常想念自己的孩子。当我看到他们哭,看到他们吃不好时,我会非常的难受。”
“我只想拥抱自己的妻子,给她一个吻。我想与他们一起分享这一时刻。”
“我打算把每一个孩子的名字都刻在金牌上,这是父亲留给孩子们的最好纪念。我会让他们站成一排,给他们每个人胸前挂上金牌,然后拍一张全家的合影。”美好的画面中,还有莫那标志性的、露出整齐洁白的牙齿的毫无保留的笑容。
莫·法拉常常欢笑的面孔,看去明明还是阳光男孩的率真,黝黑皮肤映衬之下明亮闪烁着的大眼睛,忽而狡黠,忽而萌呆,忽而甜腻如巧克力。赛场下面,安静坐着的莫法拉,也会面对着镜头,突然变身为一组灿烂的表情包。莫笑着,咧开嘴角的幅度,可以抵达耳根……一嘴洁白的牙齿露出,就是典型的牙膏广告风。
莫也会有不开心的时候,比如,不能夺得第一名,比如,意外跌倒。但他的笑容常在。
莫·法拉的父亲出生在英国,莫在孩童时期,他的父亲就将他从索马里带到英国。
2006年,莫·法拉在欧洲赛场上的成就逐渐被世人瞩目。2012年,伦敦奥运会,他接连拿下5000米和万米的冠军,然后就是一发不可收的赢得了世锦赛、欧锦赛的5000、万米冠军,成就“六冠王”美誉。
2012伦敦奥运会大获全胜之后,间歇年的他开始尝试更长距离的比赛。2013年,莫·法拉首次参赛英国大北赛的半程马拉松,以1秒之差惜败于自己的老对手——贝克勒。
2014年的伦敦马拉松,是莫·法拉的首场马拉松。赛场上高手云集,赛前更是将气氛烘托得直指世界纪录。主场作战的莫·法拉显然压力有些过大,中途他逐渐掉出第一军团,最后仅以2小时08分完成挑战。这个成绩,即便放在今天的大多数马拉松赛道上,仍然是遥遥领先的冠军成绩,但两年前,莫·法拉显然对这一成绩非常不满意。冲过白金汉宫一旁的终点线时,莫·法拉神情落寞。他的赛前目标是2小时05分左右。他对自己有些失望,安静地走回休息型,将赛场的喧闹留在身后。
即便有些不太开心的回忆,但莫的马拉松之路,仍会继续。他终将选择挑战更长距离的比赛。人类的运动极限仍待时间的不断探寻,比如马拉松的最好成绩是否可以破2小时,莫认为答案是肯定的,只是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也许十年,也许二十年,也许更久。但人类一直在追求速度的道路上,以前没人觉得人类可以在10秒内完成百米,也没人觉得一英里能跑进4分钟,这些都被一一粉碎了。“要有梦想,”莫笑,“万一我就是那位突破2小时大关的人呢。”没有人不会喜爱他的幽默风趣,和他的勇气。
“我非常认同一句话,人应该专注自己专长的领域,对我来说现在这个领域就是田径场跑道。”
奥运之后,来到上海期间,莫的行程忙碌,他要做的事情很多,讲述他的跑步经历,分享他的跑步技术,和NRC的伙伴们一起面对国内跑者的热情和诸多期许。只要一有空,他会摆弄起戴在左手腕精巧的耐克运动版APPLE WATCH。
“我可以24小时时和siri讲话,它很有趣,它是不会骂人的教练,我喜欢。” 莫的右手腕则戴着一个绣着英国国旗图案的手环,这表明了他的国家,他的运动员属性。从2005年起,这个手环就没有摘下来过。去肯尼亚训练时,洗澡,游泳和深海跳水的时候,都不曾摘下,对于给予他荣耀的祖国,和帮助过他实现更多梦想的品牌,莫懂得感恩。感恩于他人生轨迹上每一步曾经于他有着非凡意义的时刻。
面对镜头,他喜欢开怀大笑。
“那是我回馈给看到我的,喜欢我的全世界人们很重要的表情。”
对于给予了他的运动生涯以大不同的品牌的支持,他更是倾力以金牌回报。一个懂得运动员的品牌,会帮助运动员完成更伟大的成就,达成他们的理想,完成他们的心愿,帮助他们实现他们想要的样子,而非一味地去使用他们已有的荣誉,将他们变成工具或者是没有思想的傀儡。运动员是有思想的,他们也需要表达爱与渴望,倾诉赋予的情感。他们需要更多让世人了解的机会,让他们尽可能多地释放自我的天性。运动王者本性闪亮的地方,同样与赛场上的荣誉一样令人着迷。
他们是真实存在的。如莫·法拉。
有没有想过当两个莫·法拉站在你的面前“耍宝”的情形,那将是一个奇妙的时刻。但这个场景曾经遗憾地在很长一段时间无法出现。
莫有位双胞胎的哥哥,在他们8岁举家移民英国时,哥哥哈桑身患重病无法长途跋涉,一家人不得不暂时留下他。几个月后当回到故乡寻找哈桑的时候,哈桑已经因索马里内战与其他亲戚逃亡到其他地方,踪迹不明。回到伦辣,亲人离散之痛对于初到陌生环境的莫影响巨大。双胞之亲,让莫时不时总能感触到来白血肉亲情之间的牵绊。思亲之痛深深地影响着初到异国他乡,语言不通,也没有什么伙伴的莫。他陷入了孤独和恐惧之中。直到偶然参加学校的足球社团,莫喜欢上了带着球奔跑的感觉。也正是这样的机缘,使得他的体育老师注意到了他轻松自如的跑步风格。11岁的莫·法拉终于在跑步社团找到了自信,得到了来自伙伴们和老师们的鼓励和支持。
“当机会来临时你一定要去做正确的事情。在跑步上,你只能依靠自己——不论跑得好坏,你都无处可以逃避,而且有的时候真的非常艰辛。你的队友们可以鼓励你,但是你才是那个真正踏上跑道完成比赛的人。教练会为你指点,但是他可不会拉着你的手跟你一起跑。”
“依靠自己”的莫·法拉,1997年第一次在重大比赛——英国校园越野锦标赛中取胜。在积累了更多的比赛经验之后,2001年莫在欧洲少年田径锦标赛中夺得男子5000米的冠军。每一次取得成功,都让他与哥哥之间的距离更近一步。他要回到家乡,哪怕是在艰苦的训练之后,再去快餐厅打工攒钱。2003年,莫终于回到索马里,找到哥哥。
“最幸福的回忆。”之后的每一次,当他回想起于哥哥见面时,都会这么说。与亲人重逢弥补回了莫心灵上的空缺。回到伦敦之后,莫计划着更加全身心投入跑步训练。
2005年,是莫·法拉突破之年。这一年,他远赴肯尼亚与一批运动员生活在一起。他想弄明白一件事情,之所以取得旁人无法逾越的成绩,肯尼亚的黑旋风们是怎么做到的?其中的奥秘是什么。“必须与他们一同吃饭、睡觉,一起踏上运动场。”莫在尽力捕捉他们的眼神,感受他们的专注,触碰他们的灵魂。是的,回来之后的莫,变得不同,全身心的,只有了跑步。
这段经历,改变了莫对于跑步的认识,也包括对自己的运动生涯的看法。“我意识到自己‘目光短浅’,小时候从未真正努力过。见到这些肯亚的跑者令我大开眼界,我就想‘如果我要与这些人竞争的话,那我真的要非常努力才行。’”莫·法拉和家人现居地为俄勒冈,那里的自然环境无可挑剔,而里约奥运赛场上,与一起制造了满场轰动意外的美国第一高手盖伦·拉普(Galert Rupp),两人同为“俄勒冈项目”队的队友,一起师从名教练萨拉扎尔(Alberto Salazar)。
肯尼亚行之后,莫·法拉专心训练,开启“吃饭-睡觉-训练”的生活模式,至今依然如此。这已是他的生活。
与你交谈,莫·法拉的手会不自觉扬起、摊开,随着话语的节奏摆动。古代中国描述世外高人,多用一词为“骨骼清奇”。莫的手掌宽大,手指修长,骨节分明。多少让你从手臂,联系到他那令无数跑步爱好者艳羡的小腿:修长有型的跟腱及小腿肌,每一次着地,都似鼓槌击打地面后轻盈地弹起,继而带动脚掌滚动向前一步步迈出来。画面感,有一种令人绝望的美。因为,无法超越。
王者的故事,必须跌宕起伏。
2008年,在北京奥运会男子5000米竞争中,莫·法拉没能进入决赛。他想到了他需要更多去考虑训练有效性,并重新确定目标。
“没人会记得谁是第五名,但每个人都能告诉你谁是第一名。”
更加科学地训练,目的性更强,方法更加多样。当一套属于莫·法拉的包含了高海拔训练与缩短恢复周期的“冷冻疗法”训练策略被验证有效之后,他将其沿用至今。“我曾经以为跑步就是跑步,但是当你要达到更高的水准时,你就需要开始负重训练、强化核心力量、进行不同配速的跑步训练。”
2011年,莫·法拉做出了两个重大决定:新的教练与新家。为了得到“世界上最好的教练”的指导他终于下定决心举家迁往美国波特兰。
“我迈出了这一步,而我也认为这是我一生中最棒的决定。”
事实证明,莫·法拉与他的新教练Alberto Salazar的合作非常成功。“作为一名马拉松记录的保持者,Alberto Salazar经历了超越凡人的努力才实现他的成就。他可不是一名普通的教练,他是经历过这一切并取得成功的教练。”
为达目的,绝不姑息放松自己的每一天。除去受伤与赛前放松,莫每周训练量可达125英里(约200公里)。在他的职业生涯阶段,所跑里程的总和几乎可以等同于往返一圈他的出生地与现居地。
2017年,将会早莫·法拉告别田径赛场的一一年。而他的狂热的喜爱者们依旧有增无减。
里约奥运之后,赛季大年的间歇期,33岁的莫·法拉来到中国。“中国的跑步人群吸引了我,我想站在中国的跑步者当中,去交流,去让我的粉丝数骤增……”三句不离调侃的莫,又在调皮。”喜欢跑长距离的中国跑者,可以更多地练习5K和10K的距离,这样会让他们提高成绩,也能更好地享受跑步的速度。”
他是怎么做的?
从小便在足球场上长大的莫·法拉,渐渐发现踢球并非适合他,他的教练挖掘出他在跑步项目上的优势,并推荐他重新选择。而一旦当莫体会到跑步的更多内涵,并感觉出跑步带来的激情时,好像是更加看清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日复一日地训练,一再发现不一样的自己。总有突破,总会有惊喜的“莫”人生。
“跑步无聊?我从来不会感到跑步无聊。”然而比赛日以继夜的准备,把自己关在训练营里,见不到家人,见不到孩子。这种时刻有时会让莫·法拉感到伤心。“我会在跑道上发泄出来。”天气很热时,感到倦怠时,训练状态下滑时,或者偶尔出现情绪低落的时候,莫·法拉需要自己的方式去克服。
跑道一边,是运动场穹顶的阴影,而另一边阳光灿烂。莫仰着头,望向空旷的观众席,目光好似燃烧。“我想起了金牌的样子,它沉甸甸地挂在胸前,而我站在最高一级领奖台上,几万人的运动场上,所有人高声齐呼着我的名字,和我一样激动地、享受着那一刻。”
再一次地,莫带着饱满的情绪站在训练场上,因为场地边时刻都有着万人呐喊之声,响彻他的内心。
“我不会松松散散地面对训练,而比赛时,我也是每场必拼,不留余地。”
一次又一次的站在世界之颠,印证了他的努力,也在宣告着他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长跑运动员。九月,似乎属于莫-法拉的奪冠之旅还在继续,拥有五万七千名选手的英国大北半程马拉松赛上,他以1小时0分04秒取得了第一名,蝉联三届冠军。
莫,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