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待优生虽然在班级占少数,但他们的表现行为多种多样,为班级增加了不少管理难度。传统教育体制中的班主任,主要是使用硬性手段管理班级,更多地以严明的纪律和规范的制度要求学生,制约学生。管理过程中不能兼顾待优生感情需要,不能及时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不可否认的是待优生也有闪光点,只要我们真诚地去关爱他们,鼓励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那么待优生成为优秀生指日可待。
[关键词]弱化 硬性管理 心理疏导 待优生
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中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这里说的“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实际上就是我们常说的待优生。
所谓待优生,是指思想上和学习上暂时落后的学生。他们有着与一般学生不同的特征:自卑感强、逆反心强、自尊心强、表现欲强。他们大概占了班级人数的十分之一,虽然人数不多,但造成的负面影响却不容忽视,如果能掌握待优生的心理特点,对这些学生进行有效地心理疏导,就会促进他们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
传统教育中班主任主要是使用硬性手段管理班级。何谓“硬性管理”?把人简单地看成接受管理指令的“机器人”、“工具人”,这在管理学上称硬性管理。换句话说,硬性管理注意的是条例、规章,管理中的逻辑关系与因素,所以也可称为制度管理、条例管理或逻辑管理。这种管理以学生对班主任权威的服从为前提,实施权威化教育,忽视或无视学生的成长需求,特别是忽视了待优生的成长和进步,制约了他们的个性发展和人格完善。
对待优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教育者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的心理问题,采取适合于他们的方法和技巧去做疏导。笔者结合十几年的班主任工作做了一些简单的探究。
尊重人格,保护待优生的自尊心
自尊心是一个人要求受到社会、集体、他人尊重的情感。俗话说:“人人有面,树树有皮。”在社会中,每个人都有他的人格和自尊心,一个人,有了自尊心,就会珍惜自己在集体中的荣誉,自尊心是个人努力克服缺点,积极向上的内驱力。
待优生的行为往往是反常的,这是他们屡受挫折、心灵被扭曲的结果。要做好他们的转化工作,必须善于透过他们的反常行为,看清他们的真实思想和心理。在传统观念中,人们常把待优生当成“坏学生”,说是“朽木不可雕”,“顽石不成材”,严重地伤害他们的人格和自尊心。其实,待优生同一般学生一样,具有强烈的自尊心,甚至自尊心比普通学生还要高。当其受到某种伤害,为了保护自己往往会形成某种异常心理和畸形表现:有的存在对立情绪,不听管教;有的产生自卑心理,消极沉闷;有的疏远集体,回避教育;甚至有的故意违纪,离校逃学。凡此种种,根本原因在于缺乏爱的温暖而使心灵受到创伤,正常成长遭到压抑。因此,在转化待优生的教育中,光用批评和处分是不能奏效的,必须对他们倾注爱心,充分尊重他们的人格,用民主、平等的方式对待他们,坚持“五不”的教育方式:不厌恶、歧视;不当众揭丑;不粗暴训斥;不冷嘲热讽;不变相体罚。用爱心融化后进生冰冻的“心理防线”,在师生间架起一道情感交流的桥梁。
常疏禁堵,消除待优生的逆反心
逆反心理的消除应以疏导为主,常“疏”禁“堵”。对后进生的逆反心理,如果实行“管、卡、压”式的堵,会适得其反,助长逆反者的对立心境。因此,对逆反心理,教师应当耐心地、冷静地处理。一要摸清情况,了解其逆反心理的产生原因;二要结合环境和本人特点,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三要摆事实,讲道理,动之以情,使之心服口服。
逐步要求,培养待优生的责任心
对待优生的教育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充分挖掘其积极因素,但决不能姑息、袒护其缺点,应该把热情关心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在把爱的雨露洒向后进生心灵的同时,要使他们认识到,对他们逐步提出要求,正是对他们的信任,是一种深厚的爱、真正的爱,能使他们养成“四有”的社会主义新人的责任心,形成渴望进步的内驱力。只有在培养了责任心以后,待优生的转化才有实现的可能。当然,对待优生的逐步要求要考虑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能操之过急,“恨铁不成钢”,而要严之有度,严中有别,对不同的对象应该有不同的要求,对待优生的转化目标和期望,要切合个人的实际和特点,引导他们制定个人进步计划,分设几个台阶,使他们“跳一跳,摸得着”,经过努力能逐步达到某个目标,在新的起点上,又提出高一点的要求,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
弱化班主任,提高待优生的管理信心
上天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某个学生虽然学习成绩不理想,但他在其他方面会有突出之处。也就是说,待优生肯定会有一个领域或专业是他所专长的。班主任要敢于将班级管理的权利与责任因人而异地交给不同的待优生,让他们担当班级管理的主人,充分发挥管理者的作用。班主任通过弱化自身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可以促进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发展,并最终实现学生的自主管理。
弱化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其根本目的在于寻求一种能够解决现行班级管理中的问题——强化因材施教,注重心理疏导。它内含着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意味着班级管理的人性化,即班级管理要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第二,意味着班级管理理念的转变,班主任要从传统的管理者向服务者转变,从决策者向咨询者转变。
“教育者,长善而救失也”,待优生的心理疏导是个永远值得研究的课题,也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教育任务。我们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尊重他们的人格自尊,疏导他们的心理障碍,进行反复、耐心地教育;还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密切配合,共同形成一体化的教育网络,才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玉璞需雕琢,铁杵可磨针;浇树要浇根,育人须育心;转化待优生,全靠献爱心;“一心”唤“四心”,顽石变成金。
[关键词]弱化 硬性管理 心理疏导 待优生
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中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这里说的“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实际上就是我们常说的待优生。
所谓待优生,是指思想上和学习上暂时落后的学生。他们有着与一般学生不同的特征:自卑感强、逆反心强、自尊心强、表现欲强。他们大概占了班级人数的十分之一,虽然人数不多,但造成的负面影响却不容忽视,如果能掌握待优生的心理特点,对这些学生进行有效地心理疏导,就会促进他们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
传统教育中班主任主要是使用硬性手段管理班级。何谓“硬性管理”?把人简单地看成接受管理指令的“机器人”、“工具人”,这在管理学上称硬性管理。换句话说,硬性管理注意的是条例、规章,管理中的逻辑关系与因素,所以也可称为制度管理、条例管理或逻辑管理。这种管理以学生对班主任权威的服从为前提,实施权威化教育,忽视或无视学生的成长需求,特别是忽视了待优生的成长和进步,制约了他们的个性发展和人格完善。
对待优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教育者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的心理问题,采取适合于他们的方法和技巧去做疏导。笔者结合十几年的班主任工作做了一些简单的探究。
尊重人格,保护待优生的自尊心
自尊心是一个人要求受到社会、集体、他人尊重的情感。俗话说:“人人有面,树树有皮。”在社会中,每个人都有他的人格和自尊心,一个人,有了自尊心,就会珍惜自己在集体中的荣誉,自尊心是个人努力克服缺点,积极向上的内驱力。
待优生的行为往往是反常的,这是他们屡受挫折、心灵被扭曲的结果。要做好他们的转化工作,必须善于透过他们的反常行为,看清他们的真实思想和心理。在传统观念中,人们常把待优生当成“坏学生”,说是“朽木不可雕”,“顽石不成材”,严重地伤害他们的人格和自尊心。其实,待优生同一般学生一样,具有强烈的自尊心,甚至自尊心比普通学生还要高。当其受到某种伤害,为了保护自己往往会形成某种异常心理和畸形表现:有的存在对立情绪,不听管教;有的产生自卑心理,消极沉闷;有的疏远集体,回避教育;甚至有的故意违纪,离校逃学。凡此种种,根本原因在于缺乏爱的温暖而使心灵受到创伤,正常成长遭到压抑。因此,在转化待优生的教育中,光用批评和处分是不能奏效的,必须对他们倾注爱心,充分尊重他们的人格,用民主、平等的方式对待他们,坚持“五不”的教育方式:不厌恶、歧视;不当众揭丑;不粗暴训斥;不冷嘲热讽;不变相体罚。用爱心融化后进生冰冻的“心理防线”,在师生间架起一道情感交流的桥梁。
常疏禁堵,消除待优生的逆反心
逆反心理的消除应以疏导为主,常“疏”禁“堵”。对后进生的逆反心理,如果实行“管、卡、压”式的堵,会适得其反,助长逆反者的对立心境。因此,对逆反心理,教师应当耐心地、冷静地处理。一要摸清情况,了解其逆反心理的产生原因;二要结合环境和本人特点,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三要摆事实,讲道理,动之以情,使之心服口服。
逐步要求,培养待优生的责任心
对待优生的教育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充分挖掘其积极因素,但决不能姑息、袒护其缺点,应该把热情关心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在把爱的雨露洒向后进生心灵的同时,要使他们认识到,对他们逐步提出要求,正是对他们的信任,是一种深厚的爱、真正的爱,能使他们养成“四有”的社会主义新人的责任心,形成渴望进步的内驱力。只有在培养了责任心以后,待优生的转化才有实现的可能。当然,对待优生的逐步要求要考虑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能操之过急,“恨铁不成钢”,而要严之有度,严中有别,对不同的对象应该有不同的要求,对待优生的转化目标和期望,要切合个人的实际和特点,引导他们制定个人进步计划,分设几个台阶,使他们“跳一跳,摸得着”,经过努力能逐步达到某个目标,在新的起点上,又提出高一点的要求,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
弱化班主任,提高待优生的管理信心
上天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某个学生虽然学习成绩不理想,但他在其他方面会有突出之处。也就是说,待优生肯定会有一个领域或专业是他所专长的。班主任要敢于将班级管理的权利与责任因人而异地交给不同的待优生,让他们担当班级管理的主人,充分发挥管理者的作用。班主任通过弱化自身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可以促进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发展,并最终实现学生的自主管理。
弱化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其根本目的在于寻求一种能够解决现行班级管理中的问题——强化因材施教,注重心理疏导。它内含着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意味着班级管理的人性化,即班级管理要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第二,意味着班级管理理念的转变,班主任要从传统的管理者向服务者转变,从决策者向咨询者转变。
“教育者,长善而救失也”,待优生的心理疏导是个永远值得研究的课题,也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教育任务。我们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尊重他们的人格自尊,疏导他们的心理障碍,进行反复、耐心地教育;还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密切配合,共同形成一体化的教育网络,才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玉璞需雕琢,铁杵可磨针;浇树要浇根,育人须育心;转化待优生,全靠献爱心;“一心”唤“四心”,顽石变成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