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随着国家级奖励比例的压缩调整,农业科研获奖成果的数量呈下降趋势。然而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依然能够成果产出成绩斐然,得益于他们立足于省情,把握省科技奖励政策提供的机遇,精心安排国家奖项争取工作。本研究以河南省农科院和山东省农科院较高的重大科技成果产出为范本,从地位优势、成果培育、学科建设、团队建设、激励机制等方面分析研究2单位在推进重大产出方面的具体举措,为省级农科院的科研产出推进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省级农科院;重大;科技成果;成果培育;学科建设;团队建设
中图分类号: G31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10-0455-02
收稿日期:2014-06-12
作者简介:伍玉洁(1981—),女,江苏常州人,硕士,助研,从事农业科研管理工作。E-mail:[email protected]
通信作者:黄俊,研究员,从事农业科研管理工作。E-mail:[email protected]。科技成果获奖的数量和等级是衡量一个单位科研水平和社会贡献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各类评估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1-2]。近年来随着国家级奖励比例的压缩与调整,农业科研获奖成果的数量呈下降趋势[3]。在新形势下,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及山东省农业科学院2院充分利用本省农业区位优势,加强成果培育,加强团队与学科建设,加强评价和激励导向,激发科技人员特别是科技骨干的创新热情,其重大科技成果产出一直处于较高水平。本研究分析河南省、山东省2省农科院在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出方面的举措,为省级农科院推进科研产出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1两省农科院重大科技成果产出成效显著
河南、山东2院立足于省情,把握省科技奖励政策提供的机遇,精心安排国家奖项争取工作,成果产出成绩斐然。“十五”以来,河南省农科院共主持获得国家奖11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一等奖16项。山东省农科院共主持获得国家奖13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
从2院24个获奖成果构成看,有以下3个特点:一是以科技进步奖为主,约占90.9%,另有技术发明奖3项;二是以作物学科为主,主要有小麦、玉米、棉花、花生、芝麻,约占848%,其余的有猪品种、兽医技术与产品、有机肥和日光温室技术;三是以品种为主,约占81.8%,另有新产品2个、新技术4项。
2两省农科院推进科技成果产出的主要做法
2.1注重加强成果培育,对有苗头的项目加大支持与投入
河南省农科院主要以突破性品种和技术为导向,从项目立项、实施、推广3个环节,对成果进行培育、支持与投入。一是抓项目立项,在立项之初反复论证项目能否取得突破性进展,能否推动行业科技进步,能否产生重大经济、社会效益和影响力,能否申报重大科技成果奖;二是抓项目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密切关注有苗头产出项目的培育,择优给予后续立项支持和跟踪服务;三是抓项目推广,通过大力实施“521农业科技支撑行动计划”,即5个农业科技成果综合示范县、20个特色高效农业示范基地、100个不同类型的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样板,主要推广未报奖的成果。此外,河南省科技厅高度重视成果推广工作,每个品种最高可获得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成果转化和推广,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郑麦9023、郑单958等,都曾获得过专项支持。
山东省农科院从2006年起启动“成果培育计划”,每年评选10项有前景的项目,立项后每年支持20万元,滚动支持3年。同时,对照成果目标和成果构成条件,采取“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有意识地进行培育。有了稳定的经费来源,科技人员能够安心科研,通过多年积累,逐步获得较高的行业知名度和过硬的指标条件,为申报高级别奖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近几年获得国家奖的项目,均得到过院“成果培育计划”的资助。
2.2注重加强团队和学科建设,形成团队与学科发展良性互动的局面
河南省农科院高度重视学科和团队的协调发展,通过团队建设、发展规划、产业体系来凝炼和提升学科发展,学科发展后,特别是在获得重大科技奖励后,又带动了团队的发展。目前,每个研究所有6~7个团队,团队成员最多的接近30人,最少的也有5~6人,同时,好的团队的共同特点就是:有一个好的领军人才(如张改平院士团队),有一个良性运行机制,围绕领军人才的科研部署开展工作。
山东省农科院近几年通过梳理学科方向和稳定学科带头人来优化全院科技资源配置,培植优势学科。在全院确定了9大学科群,40多个学科,150~200个团队;通过成果、论文、专利、标准等指标对科研活动进行量化,按照1 ∶3 ∶6的比例,确定一级、二级、三级团队若干,并每月对团队负责人给予奖金补助,目的是抓住约10%的科研骨干。科研骨干队伍形成了,就形成了一个追求、一股力量、一种氛围。
2.3注重加强评价和激励导向,激发科技人员申报科技成果的积极性
从2省农科院的相关政策措施看,主要有2个方面:一是将科技成果奖作为职称资格评审的重要条件之一。河南省把业绩成果作为职称晋升资格评审的必备条件,其中研究员的要求是“国家科技成果奖的主要完成人(限前5名),或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的主要完成人(限前3名),或省、部级科技成果二等奖2项的主要完成人(限前3名,其中1项为第一主持)”;副研究员的要求是“国家科技成果奖的主要完成人,或省、部级科技成果二等奖的主要完成人(限前5名),或省、部级科技成果三等奖2项的主要完成人(限前5名),或市、县属研究单位人员获市、厅级科技成果一等奖2项的主要完成人(限前3名)”。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的要求与河南省农科院的相似,但未作为必备条件。
二是对重大科研业绩进行奖励。河南省农科院从2001年起启动重大科技成果奖励政策,如对国家特等奖奖励 100万元,国家一、二等奖进行同比例配套奖金奖励;对在《Nature》、《Science》、《Cell》3大刊物发表的文章,每篇奖励50万元。山东省农科院从2006年起,每年拿出300万元奖励经费,对论文、品种、专利等成果构成指标进行奖励。每篇SCI文章奖励=1 000元 影响因子×5 000元,每项发明专利奖励5 000元。2012年,山东省农科院SCI论文多达119篇。
2.4注重加强管理和协调,全方位提高申报成果材料质量
一方面,从管理层面,对申报材料多次进行咨询论证,对存在和出现的问题主动进行协调。河南省农科院由院科研处牵头,通过组织院学术委员会,邀请院外同行专家等形式,对申报材料进行咨询论证,择优推荐;对申报中遇到的不同单位重复申报、单位排名、个人排名等问题,院领导和有关职能部门主动介入,通过多种形式协调解决。山东省农科院组织院内外专家对申报项目进行多次评审,还针对每个推荐项目成立修改专家组。
另一方面,从申报材料层面,做到精心准备、精益求精。河南省农科院1位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项目负责人认为,创新点的凝炼上要体现科技含量,不宜过多,3~4个为宜,不要牵强附会,要准确通俗,还要有翔实的佐证材料支撑;在材料写作上,语言要精炼,注意写作技巧;材料的反复修改尤为重要,申报材料和答辩PPT都经历了若干次的修改。山东省农科院1位国家奖获得者介绍说,对申报材料大的修改有21次,小的修改上百次,对答辩也做了非常充分的准备,答辩会前结合同行专家的建议准备了10个问题进行模拟答辩。
3总结
“十五”以来,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之所以能持续在重大科技成果的产出上保持较高水平,客观上与2省农业大省的地位,与2省及省有关部门对农业和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视是分不开的。但真正关键的,一是得益于以成果为导向的学科发展,二是得益于以突破性品种技术为基础的成果培育,三是得益于以领军人才为核心的团队建设,四是得益于以激发科技人员创新热情为特征的管理创新。
参考文献:
[1]胡慧英,申红芳,廖西元,等. 农业科研机构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J]. 科研管理,2010,31(3):78-88.
[2]王芳,汪宝卿. 从山东省获国家级奖励分析其农业科技发展趋势[J]. 农业科技管理,2008,27(4):71-73.
[3]吕春波,刘永涛,赵芳,等. 新时期农业科研成果申报奖励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J]. 农业科技管理,2007,26(6):50-51.
关键词:省级农科院;重大;科技成果;成果培育;学科建设;团队建设
中图分类号: G31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10-0455-02
收稿日期:2014-06-12
作者简介:伍玉洁(1981—),女,江苏常州人,硕士,助研,从事农业科研管理工作。E-mail:[email protected]
通信作者:黄俊,研究员,从事农业科研管理工作。E-mail:[email protected]。科技成果获奖的数量和等级是衡量一个单位科研水平和社会贡献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各类评估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1-2]。近年来随着国家级奖励比例的压缩与调整,农业科研获奖成果的数量呈下降趋势[3]。在新形势下,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及山东省农业科学院2院充分利用本省农业区位优势,加强成果培育,加强团队与学科建设,加强评价和激励导向,激发科技人员特别是科技骨干的创新热情,其重大科技成果产出一直处于较高水平。本研究分析河南省、山东省2省农科院在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出方面的举措,为省级农科院推进科研产出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1两省农科院重大科技成果产出成效显著
河南、山东2院立足于省情,把握省科技奖励政策提供的机遇,精心安排国家奖项争取工作,成果产出成绩斐然。“十五”以来,河南省农科院共主持获得国家奖11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一等奖16项。山东省农科院共主持获得国家奖13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
从2院24个获奖成果构成看,有以下3个特点:一是以科技进步奖为主,约占90.9%,另有技术发明奖3项;二是以作物学科为主,主要有小麦、玉米、棉花、花生、芝麻,约占848%,其余的有猪品种、兽医技术与产品、有机肥和日光温室技术;三是以品种为主,约占81.8%,另有新产品2个、新技术4项。
2两省农科院推进科技成果产出的主要做法
2.1注重加强成果培育,对有苗头的项目加大支持与投入
河南省农科院主要以突破性品种和技术为导向,从项目立项、实施、推广3个环节,对成果进行培育、支持与投入。一是抓项目立项,在立项之初反复论证项目能否取得突破性进展,能否推动行业科技进步,能否产生重大经济、社会效益和影响力,能否申报重大科技成果奖;二是抓项目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密切关注有苗头产出项目的培育,择优给予后续立项支持和跟踪服务;三是抓项目推广,通过大力实施“521农业科技支撑行动计划”,即5个农业科技成果综合示范县、20个特色高效农业示范基地、100个不同类型的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样板,主要推广未报奖的成果。此外,河南省科技厅高度重视成果推广工作,每个品种最高可获得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成果转化和推广,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郑麦9023、郑单958等,都曾获得过专项支持。
山东省农科院从2006年起启动“成果培育计划”,每年评选10项有前景的项目,立项后每年支持20万元,滚动支持3年。同时,对照成果目标和成果构成条件,采取“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有意识地进行培育。有了稳定的经费来源,科技人员能够安心科研,通过多年积累,逐步获得较高的行业知名度和过硬的指标条件,为申报高级别奖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近几年获得国家奖的项目,均得到过院“成果培育计划”的资助。
2.2注重加强团队和学科建设,形成团队与学科发展良性互动的局面
河南省农科院高度重视学科和团队的协调发展,通过团队建设、发展规划、产业体系来凝炼和提升学科发展,学科发展后,特别是在获得重大科技奖励后,又带动了团队的发展。目前,每个研究所有6~7个团队,团队成员最多的接近30人,最少的也有5~6人,同时,好的团队的共同特点就是:有一个好的领军人才(如张改平院士团队),有一个良性运行机制,围绕领军人才的科研部署开展工作。
山东省农科院近几年通过梳理学科方向和稳定学科带头人来优化全院科技资源配置,培植优势学科。在全院确定了9大学科群,40多个学科,150~200个团队;通过成果、论文、专利、标准等指标对科研活动进行量化,按照1 ∶3 ∶6的比例,确定一级、二级、三级团队若干,并每月对团队负责人给予奖金补助,目的是抓住约10%的科研骨干。科研骨干队伍形成了,就形成了一个追求、一股力量、一种氛围。
2.3注重加强评价和激励导向,激发科技人员申报科技成果的积极性
从2省农科院的相关政策措施看,主要有2个方面:一是将科技成果奖作为职称资格评审的重要条件之一。河南省把业绩成果作为职称晋升资格评审的必备条件,其中研究员的要求是“国家科技成果奖的主要完成人(限前5名),或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的主要完成人(限前3名),或省、部级科技成果二等奖2项的主要完成人(限前3名,其中1项为第一主持)”;副研究员的要求是“国家科技成果奖的主要完成人,或省、部级科技成果二等奖的主要完成人(限前5名),或省、部级科技成果三等奖2项的主要完成人(限前5名),或市、县属研究单位人员获市、厅级科技成果一等奖2项的主要完成人(限前3名)”。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的要求与河南省农科院的相似,但未作为必备条件。
二是对重大科研业绩进行奖励。河南省农科院从2001年起启动重大科技成果奖励政策,如对国家特等奖奖励 100万元,国家一、二等奖进行同比例配套奖金奖励;对在《Nature》、《Science》、《Cell》3大刊物发表的文章,每篇奖励50万元。山东省农科院从2006年起,每年拿出300万元奖励经费,对论文、品种、专利等成果构成指标进行奖励。每篇SCI文章奖励=1 000元 影响因子×5 000元,每项发明专利奖励5 000元。2012年,山东省农科院SCI论文多达119篇。
2.4注重加强管理和协调,全方位提高申报成果材料质量
一方面,从管理层面,对申报材料多次进行咨询论证,对存在和出现的问题主动进行协调。河南省农科院由院科研处牵头,通过组织院学术委员会,邀请院外同行专家等形式,对申报材料进行咨询论证,择优推荐;对申报中遇到的不同单位重复申报、单位排名、个人排名等问题,院领导和有关职能部门主动介入,通过多种形式协调解决。山东省农科院组织院内外专家对申报项目进行多次评审,还针对每个推荐项目成立修改专家组。
另一方面,从申报材料层面,做到精心准备、精益求精。河南省农科院1位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项目负责人认为,创新点的凝炼上要体现科技含量,不宜过多,3~4个为宜,不要牵强附会,要准确通俗,还要有翔实的佐证材料支撑;在材料写作上,语言要精炼,注意写作技巧;材料的反复修改尤为重要,申报材料和答辩PPT都经历了若干次的修改。山东省农科院1位国家奖获得者介绍说,对申报材料大的修改有21次,小的修改上百次,对答辩也做了非常充分的准备,答辩会前结合同行专家的建议准备了10个问题进行模拟答辩。
3总结
“十五”以来,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之所以能持续在重大科技成果的产出上保持较高水平,客观上与2省农业大省的地位,与2省及省有关部门对农业和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视是分不开的。但真正关键的,一是得益于以成果为导向的学科发展,二是得益于以突破性品种技术为基础的成果培育,三是得益于以领军人才为核心的团队建设,四是得益于以激发科技人员创新热情为特征的管理创新。
参考文献:
[1]胡慧英,申红芳,廖西元,等. 农业科研机构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J]. 科研管理,2010,31(3):78-88.
[2]王芳,汪宝卿. 从山东省获国家级奖励分析其农业科技发展趋势[J]. 农业科技管理,2008,27(4):71-73.
[3]吕春波,刘永涛,赵芳,等. 新时期农业科研成果申报奖励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J]. 农业科技管理,2007,26(6):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