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介绍了秸秆综合利用的主要方式及现阶段利用情况,分析了秸秆禁烧与作物种植结构调整的关系,并提出了秸秆禁烧措施,以期为秸秆禁烧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秸秆;禁烧;综合利用;方式;种植结构调整;措施
中图分类号 S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23-0235-01
2014年的午季秸秆禁烧工作是安徽省近年来力度最大,投入人力、资金最多的一次,创秸秆禁烧以来之最。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不尽人意,全省午季仍偶有着火点出现,秸秆填满地头沟塘,造成二次环境污染,许多地方为了应付检查,不惜出动人力、机械推土掩埋秸秆,午收工作虽数天便结束,秸秆禁烧工作却持续了1个月以上,耗费大量人力、物资、财力。针对当前实际,亟须探索一条既能高效利用秸秆,又禁止秸秆焚烧的捷径,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秸秆综合利用方式
1.1 秸秆用作燃料和肥料
收集秸秆可直接作为燃料或者压块作为燃料。由于目前煤、电气进入农村千家万户,秸秆无法再像20世纪60—70年代一样大量直接作为农用燃料。收集秸秆进行高温堆肥可将秸秆有效收集起来,加上人粪、尿和少量的尿素、秸秆搅拌在一起,可经过高温堆沤成有机肥,但要消耗大量的人力,且需要合适的堆沤时间、场地,实施难度大,目前仍难以大范围推广。利用作物秸秆生产蘑菇、菌菇作菌床,其用量少之甚微。
1.2 秸秆发电
秸秆用于发电是一项能大量消耗秸秆的有效途径,但是由于大部分发电厂建设在城市郊区,距离农村较远,秸秆的运输费用较大。农民从打捆到装车、运输至发电厂的成本费用需要400元/t以上,收购费用为360元/t,如此一来由于没有经济收益可言,因而大部分农民不愿意将秸秆打捆运送至发电厂处理。
1.3 秸秆作饲草过腹还田
秸秆作为饲草喂牛、羊等家畜家禽过腹后粪便还田,是一种最直接、最简单、最科学高效的方法,但是由于当前饲养的家畜、家禽数量甚少,很难消耗掉每年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红薯、油菜、水稻等作物产生的大量秸秆,因此无法通过这一渠道消化大量的作物秸秆。
1.4 秸秆机械化还田
秸秆就地机械化还田是解决当前秸秆焚烧最简易有效的途径。秸秆还田有4个方面的好处:一是可增加土壤养分。秸秆含有微量元素,养分全面,能被作物直接吸收,施用化肥易流失且污染环境,而秸秆直接还田潜力大,效益显著。二是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秸秆进入土壤经过矿质化、腐殖化过程,可提高土壤蓄水和蓄肥能力,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增强土壤缓冲能力。三是可提升农产品质量。秸秆中含有作物生长发育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是一种完全肥料,进入土壤后,通过微生物分解释放养分,速度与作物生长发育基本一致,生产出的农产品品质较好,档次较高,价格高,效益好。四是可减轻作物秸秆污染。目前安徽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还处于低级阶段,受环境、渠道、成本、效益的影响,作物秸秆作为能源、饲料、食用原材料利用比例较小,秸秆直接还田是处理秸秆最直接、最有效、最及时、投资成本最低的措施,能快速有效解决农作物秸秆对地面、水源、空气的环境污染问题[1-2]。
2 秸秆禁烧与作物种植结构调整的关系
作物秸秆残留与作物种植存在矛盾,农民焚烧秸秆主要是由于秸秆大量残留严重影响下茬的播种,造成播种“壅、阻、堵”等问题,严重影响播种质量,甚至无法播种,解决农民焚烧秸秆的问题,就是要解决播种时雍阻的问题。而要解决播种时的“壅、阻、堵”等问题,关键是要调整好作物种植下茬结构,对于安徽省沿淮、皖北平原来说,小麦收割后,下茬播种的主要作物是玉米、大豆,解决“壅、阻、堵”的问题是在满足作物种植农艺要求的条件下,增加种植的行距,缩小株距,确保单位面积株数,增加种植行距的目的是在播种时增加秸秆的通过空间,同时增加秸秆通过量。也可以通过增加播种机开沟器与地面的高度,增加秸秆通过的空间。目前夏玉米采取标准行距60 cm播种,基本解决了播种时“壅、阻、堵”的问题。目前,在安徽省沿淮淮北平原,农民主要种植大豆窄行播种,产生的“壅、阻、堵”问题严重,也是小麦秸秆大量焚烧的主要原因。
3 秸秆禁烧措施
3.1 选择科学合理的留茬高度
作物留茬高度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进入收割机脱滚筒的谷粒数量,影响脱粒清选干净程度,2014年午季限制割茬10 cm出现严重抛撒漏粮情况,一是由于2014年小麦出现历史少见的丰收,平均产量高达7.5 t/hm2以上;二是因为限制割茬过低,使进入脱粒室的秸秆量增加,籽粒、秸秆与草分离不清,一些籽粒夹杂在秸秆、麦糠中抛出机体外,2014年午季机收抛撒、漏粮量减去损失的标准值后,一般在450~750 kg/hm2,严重的地块达到900 kg/hm2以上。全省午季估计抛撒、漏粮损失逾13亿元人民币,损失巨大。因此,为减少损失,最佳的留茬高度应符合农业部规定的标准,即15 cm左右为宜[3-4]。
3.2 调整作物种植结构
一是扩大夏玉米种植面积。在安徽省沿淮淮北平原,若小麦收获时留茬高度为15 cm以下,通过收割机排草口排出的秸秆便少,而且碎,排草口形成的秸秆反而不会影响播种。鼓励农民扩大夏玉米种植面积,使用2BYS-2型、2BYS-3型、2BYS-4型玉米精量播种施肥机,播种行距60 cm,基本排除“雍、阻、堵”的现象,田间管理采用化学除草、防虫、机械化中耕、施肥等措施。二是推广大豆稀植机械化生产技术,选用大豆稀植品种,使用玉米精量播种施肥机播种,行距控制在45~50 cm,平均株数控制为16.5万~19.5万株/hm2,采用化学除草、防虫、机械化中耕等田间管理,通过3年的试验证实,大豆同样平均产量达到2 625~3 000 kg/hm2,高产攻关田块超过3 750 kg/hm2。三是适当扩大夏红薯的栽插面积。夏红薯产量高,效益好,通过起垄整地,达到灭茬还田的效果。
3.3 播种前实施整地技术措施
小麦秸秆经过几个月的裸晒、田间管理和踩踏,已基本熟化,重量减轻,改变了原来的物理状态。玉米、大豆、水稻、油菜茬收获后,首先进行1次秸秆粉碎,撒施所种作物全程生长化肥的70%,然后再犁耕,耕深控制在23~25 cm范围内,提倡犁耕,因为犁耕能把2季产生的秸秆翻在土壤底层,有利于秸秆熟化,深松要求在26~30 cm范围内,不论采用犁耕或深松旋耕一定要反复耙实再播种。
3.4 严格禁烧奖惩制度
相关单位要深入调查研究,并进行科学分析,彻底纠正农民目前认为“焚烧秸秆能肥田,烧死害虫”的错误认识。各级政府做好秸秆禁烧疏堵结合工作,在严格奖惩工作的基础上,重点要做好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工作,改变农民的种植习惯,让他们从秸秆禁烧过程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效益。
4 参考文献
[1] 王谦,夏卫星,孔玉玲.汶上县农作物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技术[J].环境科学导刊,2008(S1):98-100.
[2] 王宁堂,王军利,行小利,等.咸阳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8(5):20-23.
[3] 费言.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J].环境教育,2006(7):11-13.
[4] 朱明.浅谈怎样提高“秸秆禁烧”工作成效[J].黑龙江环境通报,2009(3):54-55.
关键词 秸秆;禁烧;综合利用;方式;种植结构调整;措施
中图分类号 S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23-0235-01
2014年的午季秸秆禁烧工作是安徽省近年来力度最大,投入人力、资金最多的一次,创秸秆禁烧以来之最。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不尽人意,全省午季仍偶有着火点出现,秸秆填满地头沟塘,造成二次环境污染,许多地方为了应付检查,不惜出动人力、机械推土掩埋秸秆,午收工作虽数天便结束,秸秆禁烧工作却持续了1个月以上,耗费大量人力、物资、财力。针对当前实际,亟须探索一条既能高效利用秸秆,又禁止秸秆焚烧的捷径,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秸秆综合利用方式
1.1 秸秆用作燃料和肥料
收集秸秆可直接作为燃料或者压块作为燃料。由于目前煤、电气进入农村千家万户,秸秆无法再像20世纪60—70年代一样大量直接作为农用燃料。收集秸秆进行高温堆肥可将秸秆有效收集起来,加上人粪、尿和少量的尿素、秸秆搅拌在一起,可经过高温堆沤成有机肥,但要消耗大量的人力,且需要合适的堆沤时间、场地,实施难度大,目前仍难以大范围推广。利用作物秸秆生产蘑菇、菌菇作菌床,其用量少之甚微。
1.2 秸秆发电
秸秆用于发电是一项能大量消耗秸秆的有效途径,但是由于大部分发电厂建设在城市郊区,距离农村较远,秸秆的运输费用较大。农民从打捆到装车、运输至发电厂的成本费用需要400元/t以上,收购费用为360元/t,如此一来由于没有经济收益可言,因而大部分农民不愿意将秸秆打捆运送至发电厂处理。
1.3 秸秆作饲草过腹还田
秸秆作为饲草喂牛、羊等家畜家禽过腹后粪便还田,是一种最直接、最简单、最科学高效的方法,但是由于当前饲养的家畜、家禽数量甚少,很难消耗掉每年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红薯、油菜、水稻等作物产生的大量秸秆,因此无法通过这一渠道消化大量的作物秸秆。
1.4 秸秆机械化还田
秸秆就地机械化还田是解决当前秸秆焚烧最简易有效的途径。秸秆还田有4个方面的好处:一是可增加土壤养分。秸秆含有微量元素,养分全面,能被作物直接吸收,施用化肥易流失且污染环境,而秸秆直接还田潜力大,效益显著。二是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秸秆进入土壤经过矿质化、腐殖化过程,可提高土壤蓄水和蓄肥能力,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增强土壤缓冲能力。三是可提升农产品质量。秸秆中含有作物生长发育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是一种完全肥料,进入土壤后,通过微生物分解释放养分,速度与作物生长发育基本一致,生产出的农产品品质较好,档次较高,价格高,效益好。四是可减轻作物秸秆污染。目前安徽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还处于低级阶段,受环境、渠道、成本、效益的影响,作物秸秆作为能源、饲料、食用原材料利用比例较小,秸秆直接还田是处理秸秆最直接、最有效、最及时、投资成本最低的措施,能快速有效解决农作物秸秆对地面、水源、空气的环境污染问题[1-2]。
2 秸秆禁烧与作物种植结构调整的关系
作物秸秆残留与作物种植存在矛盾,农民焚烧秸秆主要是由于秸秆大量残留严重影响下茬的播种,造成播种“壅、阻、堵”等问题,严重影响播种质量,甚至无法播种,解决农民焚烧秸秆的问题,就是要解决播种时雍阻的问题。而要解决播种时的“壅、阻、堵”等问题,关键是要调整好作物种植下茬结构,对于安徽省沿淮、皖北平原来说,小麦收割后,下茬播种的主要作物是玉米、大豆,解决“壅、阻、堵”的问题是在满足作物种植农艺要求的条件下,增加种植的行距,缩小株距,确保单位面积株数,增加种植行距的目的是在播种时增加秸秆的通过空间,同时增加秸秆通过量。也可以通过增加播种机开沟器与地面的高度,增加秸秆通过的空间。目前夏玉米采取标准行距60 cm播种,基本解决了播种时“壅、阻、堵”的问题。目前,在安徽省沿淮淮北平原,农民主要种植大豆窄行播种,产生的“壅、阻、堵”问题严重,也是小麦秸秆大量焚烧的主要原因。
3 秸秆禁烧措施
3.1 选择科学合理的留茬高度
作物留茬高度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进入收割机脱滚筒的谷粒数量,影响脱粒清选干净程度,2014年午季限制割茬10 cm出现严重抛撒漏粮情况,一是由于2014年小麦出现历史少见的丰收,平均产量高达7.5 t/hm2以上;二是因为限制割茬过低,使进入脱粒室的秸秆量增加,籽粒、秸秆与草分离不清,一些籽粒夹杂在秸秆、麦糠中抛出机体外,2014年午季机收抛撒、漏粮量减去损失的标准值后,一般在450~750 kg/hm2,严重的地块达到900 kg/hm2以上。全省午季估计抛撒、漏粮损失逾13亿元人民币,损失巨大。因此,为减少损失,最佳的留茬高度应符合农业部规定的标准,即15 cm左右为宜[3-4]。
3.2 调整作物种植结构
一是扩大夏玉米种植面积。在安徽省沿淮淮北平原,若小麦收获时留茬高度为15 cm以下,通过收割机排草口排出的秸秆便少,而且碎,排草口形成的秸秆反而不会影响播种。鼓励农民扩大夏玉米种植面积,使用2BYS-2型、2BYS-3型、2BYS-4型玉米精量播种施肥机,播种行距60 cm,基本排除“雍、阻、堵”的现象,田间管理采用化学除草、防虫、机械化中耕、施肥等措施。二是推广大豆稀植机械化生产技术,选用大豆稀植品种,使用玉米精量播种施肥机播种,行距控制在45~50 cm,平均株数控制为16.5万~19.5万株/hm2,采用化学除草、防虫、机械化中耕等田间管理,通过3年的试验证实,大豆同样平均产量达到2 625~3 000 kg/hm2,高产攻关田块超过3 750 kg/hm2。三是适当扩大夏红薯的栽插面积。夏红薯产量高,效益好,通过起垄整地,达到灭茬还田的效果。
3.3 播种前实施整地技术措施
小麦秸秆经过几个月的裸晒、田间管理和踩踏,已基本熟化,重量减轻,改变了原来的物理状态。玉米、大豆、水稻、油菜茬收获后,首先进行1次秸秆粉碎,撒施所种作物全程生长化肥的70%,然后再犁耕,耕深控制在23~25 cm范围内,提倡犁耕,因为犁耕能把2季产生的秸秆翻在土壤底层,有利于秸秆熟化,深松要求在26~30 cm范围内,不论采用犁耕或深松旋耕一定要反复耙实再播种。
3.4 严格禁烧奖惩制度
相关单位要深入调查研究,并进行科学分析,彻底纠正农民目前认为“焚烧秸秆能肥田,烧死害虫”的错误认识。各级政府做好秸秆禁烧疏堵结合工作,在严格奖惩工作的基础上,重点要做好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工作,改变农民的种植习惯,让他们从秸秆禁烧过程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效益。
4 参考文献
[1] 王谦,夏卫星,孔玉玲.汶上县农作物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技术[J].环境科学导刊,2008(S1):98-100.
[2] 王宁堂,王军利,行小利,等.咸阳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8(5):20-23.
[3] 费言.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J].环境教育,2006(7):11-13.
[4] 朱明.浅谈怎样提高“秸秆禁烧”工作成效[J].黑龙江环境通报,2009(3):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