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的变迁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antuan7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鹤山市址山镇云东村委会,有个村子叫马山村。村前不远处,有一条小河,可见到一座用钢筋混凝土建成的桥横跨在河两岸。桥头近村这边,有一座门楼牌坊,红墙绿瓦的牌坊上可见“马山村”三个红色的大字。牌坊就像一扇守护村子的大门,矗立在桥头的旁边,与蛟龙般横卧在河中间的那座桥相映成趣。
  不知道情况的人还以为,这座桥应该建了有很长时间了。其实,这座桥是建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在此之前,这里没有桥。
  有人可能会问:没有桥,那么村里的人要过河怎样办呢?
  村里那时也有一座简易的桥,但不是建在村前的小河里,而是建在离村子北边太约一公里处较窄的河面上。之所以说它是一座简易的桥,是因为它只是用一块块比较大的石头垒砌成几个“桥墩”,中间用几块较长的大石板接驳成的桥。这就是村里与外界连接的维一的通道了。
  与这座简易的石板桥有关的故事,留在我的记忆中总是忘不了,因此印象颇深。
  记得我刚上小学的时候,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那时村里因为没有学校,小孩到了上学的年龄,都不得不到云乡学校去读书。村里距离云乡学校大约有两公里的路程,这座简易的石板桥,是从村子里去学校的必经之路。
  那时村里骑单车上学的学生真的不多,大概也就是两三个吧。记得有一次,我见到其中一个上初中的男生骑单车过那一座简易石板桥时,当时他算是比较小心的了,因为速度比较慢,但不知是因为桥面较窄(只有一米多宽),抑或是因为石板桥面上有积水的原因,而致使车轮打滑,只见他忽然连人带车掉进水里去了。
  那时正是冬季,天寒地冻,虽然水不深也不急,但如果上来后不赶紧把湿衣服换下,人很可能会被冻坏。当时,我看到他全身湿透地从水里爬起来,瑟瑟缩缩地骑着单车往回赶的情景,恻隐之情油然而生,担心他掉河里时身体是否被碰伤了,也担心他因回家换衣服而耽误了上课时间,迟到会被老师责罚。
  记得有一天放学时,天上忽然下起倾盆大雨,我们在学校被逗留了一个多小时。
  好不容易等到大雨终于停了。小伙伴们从学校里结伴同行,急急忙忙走上回家的路。我们还没走到河边,远远就看到暴涨的洪水波涛汹涌,浑浊的河水翻滚着巨浪向下游奔腾。
  小伙伴们走近河边,只见河两岸已成一片汪洋,被水淹没的河面宽度比平时猛然增加了一倍,平日里高出水面的石板桥早被淹没得无影无蹤。
  面对此情此境,小伙伴们都傻眼了,站在河岸上心急如焚,与陆续赶来接学生放学回家的家长隔岸呼唤相望,不知如何是好。有一个长得比较高的男生试探着走下水里,想踩着石桥过河,没想到还未走到河中间,水就差不多齐腰深了,大家都急忙高声呼唤他快点退回。
  大家都猜想那石板桥可能已被水冲毁了,再也不敢贸然涉水过河。这时大家恨不得身上能够长上翅膀,好飞过河去。
  眼看天色已晚,四周逐渐变黑,家长只好建议学生返回到云乡学校留宿过夜……
  因为时常有山洪爆发,村人时不时都要去修理那座简易桥。在那时候,修理那座简易桥是我们村里的人集体劳动中不可缺少的其中一项工作。
  尤其是在雨季,洪水常常把石板桥冲毁。等洪水退了之后,就要集体修桥了。修桥时,全村召集一批强壮的劳动力,但花费一两天的工夫,也不一定能够把桥修好。因为一场大的洪水,可能就把原先那些像叠罗汉似的被垒得很高的百来斤重的大石头连爬带滚的冲到下游十多米远的地方去。要想把这些石头搬回原地,那就要花费大量的人工了。
  这简易的石板桥就这样修了被毁,毁了又再修,而且完完全全靠人力去完成,就这样年复一年,反反复复,不知浪费了多少劳动力了。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随着社会发展所需,村里的人们强烈要求建一座能通汽车的桥梁。在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帮助下,村里筹集到一笔资金,并在如今的村牌坊前建起了这座桥,从而结束了简易桥的历史。
  记得桥建好的时候,村人还敲锣打鼓舞狮庆祝一番。那时我还专门为此事写过一篇通讯稿,标题是《汽车可以进村了》,稿件被当时县广播站采用播出。
  如今,马山村桥桥面两边都有坚固的铁栏杆,骑车的人再也不用担心车轮打滑掉进河水里去了。小学生上学时再也不用担心被洪水阻拦了……马山村桥就像一个展翅飞翔的雄鹰,象征着村子正在腾飞,人民生活越来越幸福。
  ——选自《西部散文选刊》微信公众平台
其他文献
如果要问:什么花能荡涤世人内心的尘埃,使浮躁的心安静,使饫餍的心空灵,使凡俗的心有一些美好而纯洁的向往?你必定回答说:莲花!  是的,莲花。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自周敦颐的爱莲宣言发表以后,莲花便作为一种精神的高度成了中国人心底最熟悉、最温馨的念想。  莲花有让世人爱她的千万个理由。  首先是莲之美。莲花是美的化身
期刊
长大后的我,依旧热爱着夏天,依旧无法割舍那说不清道不明的苋菜情缘。每当夏季来临时,我总会买上几把新鲜苋菜,用油锅炒熟以后,将紫红色的汤汁淋在米饭上,那明艳的色泽和美妙的味道一如往昔,让我深深沉沦,如同我对家人的爱和思念,自始至终,从未间断……  ——题记  小时候,炎热的夏天是我最喜欢的季节,不仅因为能吃到可口的雪糕和甜蜜的西瓜,还因为能吃到我心心念念的苋菜。  苋菜在我们这被称为“红米菜”,是一
期刊
车开了三十里,就是樱花园了。  下了车,一行人躲进伞下狭小的世界。天还下着点小雨,薄雾醉醺醺地游走。此时的樱花园朦朦胧胧的,远远望去,樱花树和隆起小山丘羞涩地躲进了雾里,伞儿在嬉戏中耍着游戏。人在路上走,竟觉得仿佛是融入了这一片极美的天地,成了画中的一角儿了!  过了主道,朝东十来米,就是樱花园了。逢着樱花盛开的季节,又赶上极美极美的细雨朦胧的天气赏花,感觉真是太幸运。樱花是南国的宠儿,而南国的气
期刊
我最后一次见到外公的时候,他已经卧床不起了。消瘦的面容里没有了往日的红润,两边面颊上的颧骨越发凸显出来,时光的印记在上面刻画出它的踪迹。  外公看到我进屋,想要拖着沉重的身躯从炕上爬起来,我赶紧走上前去,扶他坐起来,给他拿了枕头,让他靠在炕上靠墙的棉被前。  他再也没有以前那耳聪目明的样子了,看着他这般苍老的模样,我禁不住鼻子一酸,感叹光阴的蹉跎。简单寒暄后,他就叮嘱我,下次从西安回来的时候,一定
期刊
你在他乡还好吗?是否常常像我念你一样的念我?是否也会在清晨一睁眼就记起我,我远方的朋友们?  很想很想,用一枚古老而又精制的邮票寄去我的深情厚意,让虔诚的祝福就温暖你寂寥的心情,让你知道,我在远方,惜君如常!  在每个波澜无惊平淡如水的日子里,思绪总会插上自由的翅膀飞向远方,在沉默的语言里寻找昔日的身影,沉默是金,沉默是伤,沉默是不折不扣风干的记忆,不在沉默中远去,就是在静默中选择念你,不论时光怎
期刊
二十五年前,我和冰玉相遇在苏州大学。  大三那年仲秋,文学社组织迎新文艺沙龙。一位新社员深情朗诵了我的诗歌《相遇在江南》,她的声音、气质、服饰完美地演绎了这首诗的意境,好像这首诗就是为她而作。她就是冰玉——有着月光一样的面容,秀发乌黑发青,眼眸清纯如潭,白皙的颈部饰一枚透白纯净的平安扣,秀美的手腕戴一辐冰种飘花手镯。那一刻,我被她的美慑服,只看一眼便惊艳了我的心弦。从此,这冰清玉洁的女子走进了我的
期刊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像极了——如果,这首诗是为普洱市城区边沿洗马湖东畔山脚的那棵柳树泼墨的话。  那棵柳树,最让我心心念念了。  当二月春风掠过洗马湖东边植被茂密的山梁、吹皱湖面、溜过湖心小岛、跑向城区的那一天,我又见到了它。  深情凝视中,我的思绪随着柳枝极有韵致地款摆,漫进了浩瀚的历史时空……  它的生命源自何时?是明代?是清代?是谁把它洒在
期刊
海南省陵水县城南端的独秀山因状似笔架,唐宋以后,爱耍秃笔的文人墨客便把此山美名为“笔架峰”。其亦以这富有诗意的姿韵静静地守望着山麓下的四面田园,八方村舍。《乾隆陵水县志》因此便把“笔架峰”列为陵水“八景”之首,几个朝代的多任知府、知县与文人墨客,达官名流不约而同地均以“笔峰吐秀”为题,为“笔架峰”赋诗填词,留存后人吟诵。  笔架峰不高,但有仙则名。山峰半腰间有座“三昧寺”。也许是因为仰仗着“三昧寺
期刊
2011年元月2日早上,母亲一个电话把我从酣睡中惊醒。电话那端,从母亲语无伦次的哭腔中我预感到家里一定发生什么急事。  早上起床,父亲打算上厕所的时候,意外摔倒在了床下,人事不省。父亲今年五月将满74岁,身体一直单薄,多年的气管炎纠缠得他经年哮喘。  接完电话,我像皮球一样从床上弹了起来,立马叫醒妻和两个孩子,简单洗漱收拾了一下,一家人便一同往乡下老家赶。  几天前,当地刚下过一场几十年难遇的大雪
期刊
今年夏天华北一带特别热,35度以上的高温竟无间歇地持续一个多月。人们常常被桑拿得透不过气。一遍一遍地冲澡,也赶不走那粘粘闷闷的缠身热魔。明知长时间吹空调对身体不利,却无法关掉它。  电话得知梅妹家的农活已淡,顶暑冒热我赶到淄川区寨里镇的徐家村,我想那里是农村,脱离了钢筋水泥的密封,热神可能会收敛些。到了才知道,农村也照热不误。这天,梅妹早起去地里掰来了黏玉米,回家后立马煮上。待我进门,揭开锅的玉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