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化艺术是国家与民族珍贵的资源,文化艺术单位的档案与现代信息化技术结合进行管理,必须保证在数字化建设过程中的完整性和可靠性。基于此,本文对文化艺术单位档案数字化建设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文化艺术档案;数字化建设
前言
我国新时代的数字化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许多文化艺术作品可以通过数字技术与网络进行推广和传播,传统的纸质档案的使用者随之变得愈来愈少;而使用图文并茂、音像兼备、鲜活生动、直观全面的数字形式档案的越来越多。文化艺术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因此也面临着历史性的挑战。
1 文化艺术单位档案数字化建设优势
文化艺术单位档案数字化建设就是伴随着计算机技术、扫描技术、数字化摄影技术、信息库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存储技术的发展所产生的一种全新形式的档案信息形态,能够将多种载体的艺术档案资源转化成为数字化的档案信息,数字化存储,网络化互相连接。能够实时为用户提供使用,从而实现了社会共享文化艺术档案资源[1 ]。目前,文化艺术单位档案数字化建设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实施文化艺术单位档案数字化建设,有以下几点优势:
1.1 能够提升文化艺术档案的有效使用率
文化艺术单位档案数字化建设的最大的优点在于能够更好地保存与记载文化艺术档案中的所有信息,并且可以使用这些信息在不动文化艺术要案的母本的情景之下开展虚拟环境的传播与演示,同时还能够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一步实现文化艺术档案的整合,从而使文化艺术档案实现最大程度的共享。与此同时,能够发挥其所具备的独特文化与经济价值,对于信息时代的数字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经济方面的价值与意义。当代计算机网络所具备的特点是传输面积广泛、使用快捷等,文化艺术档案数字化建设能够通过计算机网络满足人们日渐增长的文化艺术方面的需求。
1.2 更好地保存年代久远的文化艺术档案
当前,我国极为重视抢救与保护遗存下来的各种形式的民间传统文化艺术。使用现代化科技诸如文字、摄像与数字化多媒体等手段全面、真实且系统化地保存我国珍贵、濒危且极具历史价值的传统文化艺术遗存,从而建立起文化艺术影像数据库,是极为有效的保护措施。很多珍贵的传统文化艺术档案由于物理性老化和保存不当变得脆弱易损,如果不加以有效且及时的抢救保护,将会造成极大的损失。而采用计算机科技制作这些文化艺术的数字化副本取代其“母本”供人们使用,可以避免其遭受不必要的损坏[2 ]。
1.3 更有效地规避安全风险
采用异地保存多套文化艺术档案的数字化副本,可以有效地保证文化艺术档案的安全,有效避免各种自然灾害与人为行动给文化艺术档案带来巨大的灾难性的损坏。
1.4 使档案库房紧张的保存空间得到极大缓解
对于逐渐增加的非永久性保存的文化艺术档案,能够采用数字化信息文本对其进行存储,可以更好地缓解档案库房的存储空间的压力,从而实现空间的有效使用。
1.5 使文化艺术档案的移交工作更加简便
数字化文化艺术档案替代了传统文化艺术的主本,用数字化文化艺术档案的信息化流通取代了传统的文化艺术实物的流通,从而能够更好地解决达到移交期限的文化艺术档案的移交与使用两个方面的问题。
2 文化艺术单位档案数字化建设工作的步骤
文化艺术单位档案的数字化建设是一项任务量极其繁重的阶段性基础工作,其中包括传统文化艺术档案的整合、扫描、图像的处理与保存、目录建库、数据挂接、验收与备份以及文化艺术成果的管理等诸多环节。实施文化艺术单位档案数字化,必须建立起系统化的工作流程与技术规范,如此才可以保证文化艺术档案数字化的高质量与规范性。[3 ]文化艺术单位档案数字化建设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工作步骤:
2.1 文化艺术单位档案数字化建设实施前的准备工作
前期准备工作是文化艺术档案数字化建设的重要部分。首先,按照计算机数字化技术的基本原则,对需要数字化的文化藝术档案实施可行性的分类研究。确定前期实施数字化的范围和周期,以及确定投入的人力物力的计划。其次,筛选需要数字化的文化艺术档案的实物,做好诸如档案的规格、大小、清晰度、数量与易破损等方面的处理工作,并进行有效的清点、检查以及登记等。最后,必须做好文化艺术档案数字化的批量资料的存储与复位工作。以此来保障文化艺术档案的母本资料的安全。
2.2 文化艺术单位档案的采集与处理工作
采集工作就是把文化艺术档案数字化的主要部分,也就是格式转换所必需的前提条件。采集过程中必须要根据资料的状况,采取相关的技术保护手段,对于不同材料的规格、纸张质量、字迹与字体的大小、清晰度以及在扫描时的灰度与色彩的调节等都必须要掌握好,同时也应该对未来的使用效果进行思考。以上可以防止在处理的过程是出现过度纠偏、压缩、防污与降噪等现象。
2.3 文化艺术档案数字化建设后期的处理工作
文化艺术档案数字化建设后期的处理工作就是将录入数据库中的内容实施验收、排序等方面的工作,以此提高后续的管理与对外使用时检索的效率。把已经录入的数据进行检验,检查其是否已经收录完整,档案资料的标题与录入的主题名是否符合、分类正确与否;与此同时数据是否标注清楚时间、内容以及物理途径,资料是否存在遗漏等[4 ]。在必要的时候还必须对照着档案的“母本”实施验收、校验,以此保障所采集的数据的可靠性、真实性与完整性。如余姚市姚剧团针对曲谱等创作类的特殊艺术档案,则要求原作者或是专业从业人员对现有的纸质曲谱做重新打谱后一并保存,提升了数字档案质量和查询、利用效率。
2.4 文化艺术档案扫描数据的保存
文化艺术档案的文件通过扫描与摄像处理以后,应该以一定的方法进行保存,经过扫描与校验之后的文化艺术数据需要按照设置的路径与条目保存到相应的文件夹中。在存储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保存之后的内容位置,并且及时调阅审查,以此规避在录入过程中出现存储位置的错误。 2.5 建立文化艺术档案数据库
数据库就是存储介质、管理系统与处理对象的整体,一般由数据库管理员与软件组成。当前的数据库可以分为非关系式数据库、关系式数据库与多媒体数据库,其中多媒体数据库主要是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数据库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是目前最具吸引力的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数据库具备诸如数据存量大,类目设置方式多,可以综合表现与处理等优点,在文化艺术档案数字化建设方面具有极大的使用与开发价值。
2.6 文化艺术档案的数据挂接、验收与备份
要对数据库目录中的文件进行查验,保证每份图像文件的文件名和艺术档案的目录数据库内相应文件的档案编号的一致性与唯一性,从而有效地建立起相互对应的关系,以此实现文化艺术档案的目录与图像文件的批量挂接。
数据录入验收是文化艺术档案数字化质量得到保障的重要环节。文化艺术档案数字化的成功与否和数据文本录入的准确性有直接关系。录入完成以后,对数字化后的所有数据进行检验,也就是检验文化艺术档案数字化的目录数据库、影音库与文字库等多方面。抽查的比例不得低于20%,以上保证数据录入的准确性。数据录入检验合格后必须进行及时的备份。有效的备份不仅能够保障当数据库出现问题时可以随时把另存的素材重新拷出,同时也可以保障计算机能正常运行,备份就是为了解决安全问题[5 ]。
结论
总之,文化艺术单位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工作是极其繁重的,其中包括了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等多种数字化技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与日趋成熟为文化艺术单位档案数字化建设提供了极大的便捷与安全。而对于相关的工作人员来说,就必须加强自身对单位业务对象的文化艺术特点的研究和对文化艺术档案管理工作的关注,除了建设文化艺术档案数字化,还应该建立完善相关的数字化管理与实体管理机制,以此能够更好地保存与传播文化艺术档案,從而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促进我国精神文明的建设。
参考文献:
[1]翟菲.数字化背景下戏剧档案整理的价值路径[J].兰台世界,2020(10):90—92.
[2]赵一荣,梁媚.数字化背景下艺术院校名人档案收集研究[J].兰台世界,2019(05):63—66.
[3]宋雨桐.艺术档案资源数字化与管理[J].办公室业务,2019(05):30+32.
[4]翟菲.基于信息技术的艺术档案数字化管理研究[J].兰台内外,2018(04):33—34.
[5]喻袁崛,袁玥.“互联网+”时代建筑装饰艺术数字化档案资源的网络安全问题[J].中国包装,2018,38(01):31—33.
作者简介:吴斌,大学学历,余姚市姚剧保护传承中心馆员,研究方向:艺术档案、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
关键词:文化艺术档案;数字化建设
前言
我国新时代的数字化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许多文化艺术作品可以通过数字技术与网络进行推广和传播,传统的纸质档案的使用者随之变得愈来愈少;而使用图文并茂、音像兼备、鲜活生动、直观全面的数字形式档案的越来越多。文化艺术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因此也面临着历史性的挑战。
1 文化艺术单位档案数字化建设优势
文化艺术单位档案数字化建设就是伴随着计算机技术、扫描技术、数字化摄影技术、信息库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存储技术的发展所产生的一种全新形式的档案信息形态,能够将多种载体的艺术档案资源转化成为数字化的档案信息,数字化存储,网络化互相连接。能够实时为用户提供使用,从而实现了社会共享文化艺术档案资源[1 ]。目前,文化艺术单位档案数字化建设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实施文化艺术单位档案数字化建设,有以下几点优势:
1.1 能够提升文化艺术档案的有效使用率
文化艺术单位档案数字化建设的最大的优点在于能够更好地保存与记载文化艺术档案中的所有信息,并且可以使用这些信息在不动文化艺术要案的母本的情景之下开展虚拟环境的传播与演示,同时还能够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一步实现文化艺术档案的整合,从而使文化艺术档案实现最大程度的共享。与此同时,能够发挥其所具备的独特文化与经济价值,对于信息时代的数字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经济方面的价值与意义。当代计算机网络所具备的特点是传输面积广泛、使用快捷等,文化艺术档案数字化建设能够通过计算机网络满足人们日渐增长的文化艺术方面的需求。
1.2 更好地保存年代久远的文化艺术档案
当前,我国极为重视抢救与保护遗存下来的各种形式的民间传统文化艺术。使用现代化科技诸如文字、摄像与数字化多媒体等手段全面、真实且系统化地保存我国珍贵、濒危且极具历史价值的传统文化艺术遗存,从而建立起文化艺术影像数据库,是极为有效的保护措施。很多珍贵的传统文化艺术档案由于物理性老化和保存不当变得脆弱易损,如果不加以有效且及时的抢救保护,将会造成极大的损失。而采用计算机科技制作这些文化艺术的数字化副本取代其“母本”供人们使用,可以避免其遭受不必要的损坏[2 ]。
1.3 更有效地规避安全风险
采用异地保存多套文化艺术档案的数字化副本,可以有效地保证文化艺术档案的安全,有效避免各种自然灾害与人为行动给文化艺术档案带来巨大的灾难性的损坏。
1.4 使档案库房紧张的保存空间得到极大缓解
对于逐渐增加的非永久性保存的文化艺术档案,能够采用数字化信息文本对其进行存储,可以更好地缓解档案库房的存储空间的压力,从而实现空间的有效使用。
1.5 使文化艺术档案的移交工作更加简便
数字化文化艺术档案替代了传统文化艺术的主本,用数字化文化艺术档案的信息化流通取代了传统的文化艺术实物的流通,从而能够更好地解决达到移交期限的文化艺术档案的移交与使用两个方面的问题。
2 文化艺术单位档案数字化建设工作的步骤
文化艺术单位档案的数字化建设是一项任务量极其繁重的阶段性基础工作,其中包括传统文化艺术档案的整合、扫描、图像的处理与保存、目录建库、数据挂接、验收与备份以及文化艺术成果的管理等诸多环节。实施文化艺术单位档案数字化,必须建立起系统化的工作流程与技术规范,如此才可以保证文化艺术档案数字化的高质量与规范性。[3 ]文化艺术单位档案数字化建设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工作步骤:
2.1 文化艺术单位档案数字化建设实施前的准备工作
前期准备工作是文化艺术档案数字化建设的重要部分。首先,按照计算机数字化技术的基本原则,对需要数字化的文化藝术档案实施可行性的分类研究。确定前期实施数字化的范围和周期,以及确定投入的人力物力的计划。其次,筛选需要数字化的文化艺术档案的实物,做好诸如档案的规格、大小、清晰度、数量与易破损等方面的处理工作,并进行有效的清点、检查以及登记等。最后,必须做好文化艺术档案数字化的批量资料的存储与复位工作。以此来保障文化艺术档案的母本资料的安全。
2.2 文化艺术单位档案的采集与处理工作
采集工作就是把文化艺术档案数字化的主要部分,也就是格式转换所必需的前提条件。采集过程中必须要根据资料的状况,采取相关的技术保护手段,对于不同材料的规格、纸张质量、字迹与字体的大小、清晰度以及在扫描时的灰度与色彩的调节等都必须要掌握好,同时也应该对未来的使用效果进行思考。以上可以防止在处理的过程是出现过度纠偏、压缩、防污与降噪等现象。
2.3 文化艺术档案数字化建设后期的处理工作
文化艺术档案数字化建设后期的处理工作就是将录入数据库中的内容实施验收、排序等方面的工作,以此提高后续的管理与对外使用时检索的效率。把已经录入的数据进行检验,检查其是否已经收录完整,档案资料的标题与录入的主题名是否符合、分类正确与否;与此同时数据是否标注清楚时间、内容以及物理途径,资料是否存在遗漏等[4 ]。在必要的时候还必须对照着档案的“母本”实施验收、校验,以此保障所采集的数据的可靠性、真实性与完整性。如余姚市姚剧团针对曲谱等创作类的特殊艺术档案,则要求原作者或是专业从业人员对现有的纸质曲谱做重新打谱后一并保存,提升了数字档案质量和查询、利用效率。
2.4 文化艺术档案扫描数据的保存
文化艺术档案的文件通过扫描与摄像处理以后,应该以一定的方法进行保存,经过扫描与校验之后的文化艺术数据需要按照设置的路径与条目保存到相应的文件夹中。在存储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保存之后的内容位置,并且及时调阅审查,以此规避在录入过程中出现存储位置的错误。 2.5 建立文化艺术档案数据库
数据库就是存储介质、管理系统与处理对象的整体,一般由数据库管理员与软件组成。当前的数据库可以分为非关系式数据库、关系式数据库与多媒体数据库,其中多媒体数据库主要是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数据库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是目前最具吸引力的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数据库具备诸如数据存量大,类目设置方式多,可以综合表现与处理等优点,在文化艺术档案数字化建设方面具有极大的使用与开发价值。
2.6 文化艺术档案的数据挂接、验收与备份
要对数据库目录中的文件进行查验,保证每份图像文件的文件名和艺术档案的目录数据库内相应文件的档案编号的一致性与唯一性,从而有效地建立起相互对应的关系,以此实现文化艺术档案的目录与图像文件的批量挂接。
数据录入验收是文化艺术档案数字化质量得到保障的重要环节。文化艺术档案数字化的成功与否和数据文本录入的准确性有直接关系。录入完成以后,对数字化后的所有数据进行检验,也就是检验文化艺术档案数字化的目录数据库、影音库与文字库等多方面。抽查的比例不得低于20%,以上保证数据录入的准确性。数据录入检验合格后必须进行及时的备份。有效的备份不仅能够保障当数据库出现问题时可以随时把另存的素材重新拷出,同时也可以保障计算机能正常运行,备份就是为了解决安全问题[5 ]。
结论
总之,文化艺术单位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工作是极其繁重的,其中包括了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等多种数字化技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与日趋成熟为文化艺术单位档案数字化建设提供了极大的便捷与安全。而对于相关的工作人员来说,就必须加强自身对单位业务对象的文化艺术特点的研究和对文化艺术档案管理工作的关注,除了建设文化艺术档案数字化,还应该建立完善相关的数字化管理与实体管理机制,以此能够更好地保存与传播文化艺术档案,從而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促进我国精神文明的建设。
参考文献:
[1]翟菲.数字化背景下戏剧档案整理的价值路径[J].兰台世界,2020(10):90—92.
[2]赵一荣,梁媚.数字化背景下艺术院校名人档案收集研究[J].兰台世界,2019(05):63—66.
[3]宋雨桐.艺术档案资源数字化与管理[J].办公室业务,2019(05):30+32.
[4]翟菲.基于信息技术的艺术档案数字化管理研究[J].兰台内外,2018(04):33—34.
[5]喻袁崛,袁玥.“互联网+”时代建筑装饰艺术数字化档案资源的网络安全问题[J].中国包装,2018,38(01):31—33.
作者简介:吴斌,大学学历,余姚市姚剧保护传承中心馆员,研究方向:艺术档案、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