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羽古镇印象

来源 :大理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as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爬到松涛滚滚的鸟吊山向东俯瞰,一个因凤凰羽毛掉落而得名“凤羽”的广袤田坝尽收眼底,它由东面只长野草不长树木的红土高坡和西面巍峨翠秀的国有松林鸟吊山包围成南宽北窄,如葫芦形的巨坝。方圆数十里的平坝上撒落着数十个大大小小的村庄,每一个青瓦白墙的村庄都由生机勃勃的田野缠绕着,村庄与村庄之间由宽宽窄窄的公路联系着,东村的狗吠能让西村听到,南村的鸡鸣能响遍北村,这犹如晋代陶渊明笔下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世外桃源。
  在一个假日,我们慕名与这样的“世外桃源”进行零距离接触,那些岁月沧桑的老宅古巷、充满神秘的名刹古寺、墨香飘荡的村庄、金黄灿烂的油菜花海、古朴典雅的凤羽砚等特有风物深深地拓印在我广阔的脑海里,久久挥之不去。
  饱经风霜的古宅院
  凤羽拥有数千年的村庄古镇,就有数千年的古人,但古人早已化作落地的尘埃,随风而去,只留下数百年的古宅古院,以及上千年的古道古巷古井,还有古槐树,它们就像饱经风霜的老人,呆立在村中巷口,任凭春光秋阳的亲吻,任凭暖风寒气的抚摸,任凭南来北往游客的评头论足。我们爱游者的双脚,从车上一落地,就迫不及待地漫步在这里。路东头耸立着“大官路”石牌坊,路西头把守着一对威武的青冈石狮子,路中央却以石板铺就,在又宽又直,洁净光滑的凤羽大官路上,和游伴们一起沿着凤羽古镇祖先的足迹前行。在这条庄严而宽阔的大路上,当年“嘚、嘚、嘚”急促的马蹄声早已飘入云际,“哐哒、哐哒、哐哒”,铓锣发出铜质的声响也早已淹没在岁月的长河中。现在只能听到各种品牌的旅游鞋好奇而欢快的声音了,还有那电动代步车、轿车、面包车、摩托车方便快捷的马达声。
  我们在凤羽古镇的大官路上游走后,就随即拐进名叫石充、元士充、中和充、太和充、官路充等的古巷。这些巷子窄长幽深,我们踏着布满沧桑岁月的石路,却没有遇到穿着长衫,脑袋上蓄挂着长辫,手握水烟壶,或拄着文明棍的古人,但见一群群衣着厚实,整洁而朴素,领着退休金、老军人补贴、新农保、独子补贴或高龄补贴,甚至是低保五保,享受着公医、新农合或居民医保的跨世纪老人,在巷口高大且枝繁叶茂的老槐树下,有的含饴弄孙,有的手握二胡自弹自唱,有的挪棋对弈,有的依偎在斑驳粗壮的树干上闭目养神,有的重复着当年“走夷方”时,刻骨铭心的往事,有的互诉着家长里短……各村里虽有老年活动室,但古巷口却成了曾经风华正茂走南闯北,最终叶落归根的老人世界,颐养天年的乐园。
  我们穿进古巷深处,一院院或古、或新、或土木、或砖混的富有浓郁的白族建筑风格的“三坊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的庭院分布在古巷两旁,那些雄伟高挑的大门、照壁、房墙大都以“富贵根基”“花开盛世”“琴棋书画”“渔樵耕读”“福禄寿禧”等传统壁画墙书来点缀,或以“湖光山色”“梅兰松竹”“芍药牡丹”“花鸟虫鱼”等吉祥意象来彩绘装饰。雪白高大的照壁中心正面或背面都书有“紫气东来” “罗山毓秀”“翰墨流香”“雀馆家声”“双铭世第”“邺架流香”“清白传家”“青莲遗风”“工部家声”“南诏宰辅”“石渠世泽”等姓氏堂号或吉祥贺语,致使每一个庭院都充满着浓浓的文墨馨香。来自鸟吊山上的“矿泉水”普及到每一个角落,我们看到那些老宅院中的一些古井早已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像一位位风烛残年的老人静静地独处一隅了,但还是被主人当作珍宝一样爱护起来。“吃水不忘那古井”,古井曾经的恩泽,一家几代人,一直在铭记着。
  精神皈依的寺院
  数百年前,徐霞客在《滇游日记》中写道:“是日饭于白王寨,北支帝释寺中。其支连叠三寺……”我们来到凤羽古镇西边的罗坪山脚下,这里山顶不仅松林密布、遮天蔽日、松涛阵阵,山脚还有大型的古葬古墓群和古人心靈皈依的场所,现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帝释山古寺群,文庙、武庙、魁星阁、留佛镇灾宝塔等十余座古庙宇,尤其著名的是融儒教、道教和佛教为一体的综合庙宇“三教宫”。从汉武帝时代起,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这里却将以礼法约束的儒教孔圣人,崇尚自然的道教太上老君,宣扬生老病死,劝人向善,超凡脱俗的佛教释迦摩尼的木雕或泥塑的各种神佛像聚集在一“宫”,他们在这里三教同尊,求同存异,相互融合,和谐相处且相得益彰。
  如果说四周的高坡上分布着的镇水、镇风、镇蝗或镇妖的白塔是凤羽坝安宁的守护神,那么凤羽坝的西边,鸟吊山脚下那些气势恢宏的灵鹫寺、鹤林寺、玉皇阁、本主庙等寺院便是凤羽人的精神皈依之所,灵魂栖息之地了。自唐宋以来,凤羽人大都信仰佛教,因此,这些规模宏大的寺院里供奉的是各种佛像,其相貌各异,栩栩如生,衣着华丽,在殿宇里居高临下,来焚香跪拜者却显得十分的渺小。在朝圣者的眼里,这些众神像有通天的本领,能护佑着人间的一切安宁,能普度众生,让广大民众过上衣食无忧、病魔远遁的康乐生活。
  我们来的那天,正遇上凤羽当地莲池佛会在帝释山古寺院里举办的“正月上皇会”。老文友给我们介绍道,这会据说是佛祖释迦摩尼的“庆诞盛会”,是全年四大会(其余是四月太子会、七月中元会、冬月太阳会)期之一,所以非常隆重盛大。在修斋念佛的三天三夜里,莲池佛会不仅请来当地有名望的阿吒力法师、唢呐等吹打击乐师,进行诵经祈福,还专门下请柬,热情邀请凤羽坝里及周边乡镇的“兄弟”佛教协会及信男善女前来一起参会朝拜。我发现寺院里来的香客大都操着白族话,且大部分是五六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甚至有八九十岁的耄耋老者,还有少部分是已婚的青年男女及一群跳来闹去的小孩。大雄宝殿的门楣或厦柱上贴着大红纸金粉字的各种祈愿祝贺的佛联,各种泥塑或木雕的佛像面前,整齐地摆放着鲜花宝烛、茶食果品,五彩的干兰、脆香的乳扇、馒头饵[夬][饣]等供品,案台上还摆放着几本用毛笔手抄而古旧的法事经书,还有铜质闪亮的铜铃、铜钹、佛鼓、铓锣、笛子、二胡等诵经法器,地板上规整地置放着供跪拜的草编蒲团或海绵坐垫。每场开坛宣演,都要唢呐高奏、锣钟齐鸣、经声阵阵、香烟袅袅、鞭炮齐鸣……此起彼伏的经声法语从大殿里随风传出,徐徐飘上了云端。大殿高台的莲花佛座上佛祖释迦摩尼和同僚及弟子等组成了一个神佛世界,大殿高台下有熏沐焚香,虔诚跪拜,心神祷祝的众多信男善女又组成一个生灵世界,在两个世界之间有一位头戴五佛冠帽,身披佛赐的或黄或红袈裟的“师主包”(白语,阿吒力法师),他在众信徒的心目中,那是偶像,是导师,因为据说他上可通天堂,下可通人间,是人神两界的联络者,可帮人逢凶化吉,解除厄运。   年轻的妇女等信徒在寺庙的斋房里忙进忙出,负责挑水烧火、烹茶点香、炒菜煮饭、制作斋盐素菜等后勤杂务,信徒们顺便带来的孙子孙女们却在寺院的花丛间玩起捉迷藏或规规矩矩地站在爷爷奶奶的身后,似懂非懂地倾听着法语经声,这也许是最初的佛教启蒙吧!
  翰墨飘香的村庄
  我们走进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人才辈出的洱源凤羽古镇,钻入幽深的古巷中,只见“岁贡进士”“进士及第”“奉旨旌表”“举贡世第”等书题匾额,在威武雄壮的大门上闪耀着金光而令人驻足敬仰。凤羽古镇历来因尊师重教蔚然成风而人才辈出。古镇上创建于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集文庙与学堂为一体的凤翔书院,曾是炼铁、脉地、乔后、西山等周边乡镇富家子弟前来求学的殿堂,同时也为古镇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文才武将走出了小镇。据说,这里曾经涌现出施介这样的革命烈士,培养出4个进士、11位举人和张文勋教授等文人墨客,而今又培养出大学生、研究生等高学历人才达400多人,被称为“文墨之乡”。小镇又因历史悠久而古老,于2007年被国家住建部评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
  凤羽老文友对我们说,“读书,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今天的教育是明天的经济”、“不爱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这些古今格言标语,连凤羽普通百姓都深谙此道。因此,凤羽人历来“再穷也不能穷孩子”,“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始终重视子弟的教育和培养,即使家里再困难,父母再辛苦,也要让孩子上好学。过去,每个家族都有进士举人,现在,几乎家家都有大学生,村村都有研究生,甚至是博士后。
  我们走进深宅大院,只见凤羽人花一生的辛劳和汗水,建造的精雕细刻的“六合门”和“美人窗”的大宅院,这不仅是安乐的居所,更是集诗书画,木雕石雕为一体的文化展览馆。当我们去拜谒和瞻仰罗坪山脚下的那些古葬古墓时,看到的一座座花岗石墓碑,不是简单的“某某之墓”,而是一笔一画地镌刻着家族的兴衰和变迁,逝者的生平事迹,家族中有功名人员的题诗赞文。我想这不仅是亡者之墓,更是一部厚重的家族发展史,是社会发展的缩影。
  我们在大官路一侧的巷道里,左拐右拐,东寻西找,终于找到明代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在380年前(1639年)曾经旅居过8天的“尹家大院”。老文友介绍道,原来尹家大院就是当时名叫“尹忠”的土司的家宅大院。眼前那飞檐翘角,木架瓦屋坡顶,厚实而陈旧的木质门扇组合成的白族传统大门,门楣的最上端悬挂着一块木质牌匾,上书“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落款是“洱源县人民政府”,啊,原来是座“文物”呢!我几次轻轻敲着厚厚的木门,终于出来一个又胖又高的中年大姐给我们开门,我们立即向她说明来意。于是,她那张弥勒佛式的笑脸把我们迎进了大院內,并很热情地给我们抬凳让座,送水果瓜子,倒水泡绿茶。我们远道而来,相互素不相识,怎么这么热情,怎么这么一见如故?我对此正感到疑惑时,老文友说:“这不必大惊小怪,我们凤羽白族人历来就是热情好客,来者都是客,都会受到热情的欢迎,都会让你有客至如家的感觉。”
  整个尹家大院是典型的“三坊一照壁”,设计得精巧紧凑,有走马转角楼,清一色的木质砖瓦结构,被主人家打整得清清秀秀,板壁上都涂上了橘红色的油漆,显得较为朴素而整洁,唯有高大的照壁仍保持数百年前的原样,其上装饰的山水花鸟、琴棋书画、梅兰松竹、耕读传家等壁画墙书,已被岁月的风雨剥蚀得越来越模糊了,有的书画已无法辨认,但没被风雨侵蚀的地方却清晰如初。不仅花台里种有吉祥的花木,青石板铺就的庭院里还挤满了许多各种各样盆栽的奇花异草,时有花香随风扑鼻,宛如一个袖珍式的小花园。白族人固有的“户户养花,家家载树”的雅好,在这里得到了充分而生动的展现。
  这时老文友对我说,在厚重的文化背景下,凤羽当地的白族婚礼、葬礼、诞生礼、寿礼上的文化礼仪更是繁杂深厚,“吹吹腔板凳戏”“洞经古乐”“田家乐”等民俗活动是凤羽的民间艺人为过节庆年或为办事的东家捧场凑热闹的文化娱乐方式,这些民间文化都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的对象。
  我们走进凤羽砚厂,那天接待我们的厂长对我们一一介绍说,“凤羽砚”文化早已蜚声海内外,以鸟吊山上的墨石为原料,经厂里的工艺美术大师一凿一刀的手工精雕细刻,一方方“二龙抢宝”“蝙蝠献寿”“凤穿牡丹”“龙凤呈祥”“春兰秋菊”等名砚便诞生了,以其盛墨“长保水,夏不蒸发,冬不冻结”而闻名。重达百斤,方方一米的“九龙砚”和“千禧砚”等巨砚精品,被“99昆明世博会中国馆”永久收藏,这是两三百年来,凤羽砚文化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和荣耀。
  金黄灿烂的花海
  当我一脚踏进洱源罗坪山下的凤羽坝时,我们还误认为到了曲靖罗平县万亩油菜花海中了,其实凤羽的万亩油菜花海一点也不逊色于罗平的油菜花海。我们爬到东边的红土高坡上俯视,一个个大大小小青瓦白墙的白族村庄宛如一艘艘巨轮在花海中航行,那袅袅的炊烟仿佛是巨轮上吐出的烟雾。一股股浓郁的菜花香伴随着一阵阵微风迎面扑来,不时地灌进宽敞漂亮的白族庭院里,让主人享受着花园式的幸福生活。在那又矮又窄、又长又弯的田埂上,野花野草也耐不住寂寞,偷偷地从松软的土埂里冒出来,白的、粉的、红的、绿的、紫的,柔软地镶嵌在黄灿灿的油菜花海中。远远望去,简直是一幅五彩斑斓的巨锦,严严实实地铺盖着凤羽坝的每一个角落。
  我们穿过溪边的古杨柳林,沿着宽且笔直的机耕路上往前行进,要闯入满眼金黄的油菜地里拍照留影时,偶遇几个小朋友在机耕路上放风筝,也有几个小朋友拿着网兜,忽上忽下,好像在油菜花海里寻找什么?我好奇地上前询问,有个小朋友告诉我说:“捉蝴蝶,老师让我们做标本。”这情这景,让我们来观赏油菜花的几个游客,情不自禁地诗兴大发,异口同声地在油菜花海里朗诵起古诗来。
  当朝阳耀眼的光芒洒满灿烂的油菜花海时,一个负重的马帮沿着古道,吟着“马蹄花香”的诗句,浩浩荡荡地从花海的深处走来。几辆轿车、面包车从新修的公路上缓缓行进,不时有人下车赏花拍照,和油菜花一起留下永恒的美丽,留住这冬天里的春天。当夕阳的余晖浸染着油菜花海时,一个个头戴“风花雪月”,身穿“红领褂白衬衣”的白族少女牵着一头头健壮的花白奶牛,从窄窄的田埂上放牧归来,不时地惊飞起一对对正在恋爱的蝴蝶和鸟雀。这时,凤羽坝上的这幅壮丽的锦缎更加生动妩媚了。
  凤羽老文友对我们说:“凤羽的油菜是洱源县的半个香油库。”我们凤羽人还依托本地盛产菜籽,出产优质菜籽油的优势,打出“凤羽菜籽油”的精品招牌,在县内外开办了300多家榨油作坊,生意很红火。在今后的日子里,我想凤羽会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这里。
其他文献
期刊
那是一段不断贴近土地的旅程。清晨的阳光刚刚照着漾濞的山坡与河流,车子就离开了被漾濞江环绕着的县城,一路向着群山的纵深处而去。石竹,作为一个想象里的村落,很快就要呈现在一群人的视线里。据说,山里是有杜鹃花的,那么,在这样的一个暮春时节,被杜鹃花掩映着的石竹村,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村庄,同样也会让人产生无尽的想象。  山路一直在向着群山深处延伸。越走,路越窄,山路也越高。一路上都是树和庄稼地。在漾濞,这
期刊
人的一生,似不断长着的藤蔓,这中间,会开满许许多多的友谊之花。因为,有了他们的存在,才使得我们的生命变得多姿多彩。每当我们回过头来,想起他们的时候,就像想起旧时的花朵,那种芬芳与美好,时时刻刻都在缤纷着我们的心田。  病友老田  一个陌生的电话打了进来,我看一眼手机上的号码,发现是我从未见到过的。于是,我就心生警觉。前段时间,网上一直在说,骗子很多,花样也在不断翻新,一不小心,就会掉进陷阱里。为防
期刊
今日樵夫  挑一挑柴,悠悠地从山道上下来。小路似羊肠,曲曲弯弯。山的较高处,有乔木、灌木和青松,樵夫的身影便隐约着。在他停脚的时候,会吹出一声口哨,会唱出一句山歌,和着山箐里的飞流瀑布,自成一帧千古风景。  这风景只属于遥远的过去,记录在历代画家的宣纸上,珍藏在有此经历的幸运者的心中,被今天的城市的目光好奇着垂慕着。  从生存的意义讲,樵夫闲云野鹤般的风流后面,隐藏着生存物质相对贫乏的辛酸,有着为
期刊
天然气价格改不改?这同成品油价格改革前的状况极为相似。油价改革后,天不是没塌下来吗?也许我们会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Natural gas prices do not change? This is the s
期刊
期刊
1rn没有什么好遮掩和隐藏的,一开始,我就可以告诉你,我是一只猫.你一定一眼就看出来了,我的模样长得还算说得过去.可你的这一眼,应该不会看出,我曾经有过三个主人.rn我也说不
期刊
1  沿途开满了春天  农人带着我曾在诗歌中描绘的表情  深入麦田  麦苗青青,像一片碧水  源源不断流进我的心里  艳阳高照。村庄的名字  在举起的站牌上微笑  一闪而过的村庄,令我想起  挽留不住的朝气蓬勃的少年  鸽子展翅书写满天的喜悦  有一刻,我把飞翔的鸽子  误认作儿时亲手放飞的风筝  2  来到乡下,那一再召唤我的  是青青的麦田  春天,十只鸽子升上高空  我有没有希望寻见一条通往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