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是否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孩子在不同人的面前,常常有不同的表现。孩子在父母面前,通常都会比较乖巧,而一旦家里有长辈时,孩子的表现通常就会大相径庭,孩子知道有爷爷奶奶这座靠山呢。尤其是大多数父母与老人之间,还不能完全统一教育思想和行动,于是孩子就会在这种关系中,找到自己最舒适的地带。可见,孩子的这种能力可谓天性使然。
忽略矛盾并非逃避
很多情况下,家长越是在意什么事情,孩子可能越把它当回事。就拿最简单的摔个跤来说,你不理他让他自己爬起来其实倒没事儿。如果家长越是又抱又哄,孩子反而会觉得自己受了多大的伤害,甚至大哭起来。这与孩子之间的矛盾同理。
你不把它当事儿,对于孩子来说就不再是事儿了。孩子在交往中,产生矛盾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完全可以由孩子自己去协商、解决,大人不必干涉。这其实是一种社会生活的预演:学会处理与他人的纠纷,学会调整自己的态度去达到自己的结果。这对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是有百利的。父母对孩子的不同处理方式,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孩子以后在群体中的表现。
有调查显示:人缘极好的受欢迎儿童在集体中占到13%,人际关系极差的受排斥儿童占14%,而受忽略的儿童的比例高达20%,一般型的儿童占53%。因此,这就是为什么一个班级的几个班干部,通常都是人缘最好的几个孩子,他们将在集体中起到积极的凝聚作用。
处理孩子之间矛盾的误区
有一些家长,在孩子交往间发生矛盾时,通常都会采取以下几种做法,而这其实是非常错误的。误区一:父母出头平息矛盾。这类家长,会代替自己的孩子去与其他孩子商量、谈判。但事实上,这非常不妥当,不仅剥夺了孩子锻炼协商能力的机会,还会使孩子产生依赖性。同时,会使孩子在其他小朋友心中产生不好的印象:“他就会打小报告,以后不理他了。”这样,孩子很可能被孤立。
第二,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家长怕孩子受委屈,又不愿意去介入孩子的矛盾,于是用另一个游戏、玩具或其他玩的机会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这种方式虽优于前者,但是给了孩子另一个非积极的启示:矛盾是可以避免的。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变得不敢直面挑战,或者会很孤僻。
事实上,孩子间的同伴关系是任何关系都不能取代的。他们之间的关系非常平等,而在游戏中也能获得社会交往的知识、锻炼社交技能、学会遵守约定的规则,最重要的是可以获得集体归属感。有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1岁的婴儿就开始对见过两三次面的其他婴儿表现出更多的亲近,比如:相互触摸、心情愉悦;1-2岁的婴儿就开始了相互游戏,表现出初步的交往能力了。
孩子需要“无组织”、“有纪律”
家长要鼓励孩子间的群体活动,允许孩子参加没有成人参与组织的自发性游戏。如果都是孩子们在一起,他们就需要自己去建立规则和遵守规则,而孩子们之间由于没有裁判,小朋友之间就要互相妥协、协调、让步和服从大局。最重要的是,这时候没有家长可以依赖,完全要靠自己的努力去融入集体。
而家长要创造各种条件为孩子建立群体活动的环境,比如:让他去你目所能及的社区广场玩,参加各种各样的运动队等。而每次孩子游戏回来,可以和孩子聊聊今天活动开心吗?遇到了什么问题吗?可以帮助孩子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上看问题,因为换位思考、推己及人的意识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最后,家长要鼓励孩子自己去避免矛盾,但也不要一味地害怕遇到矛盾,出了问题想办法去与他人协商解决就是了。
给孩子创造人际交往的环境
有的父母认为,人际交往能力差的孩子进了幼儿园后就会好起来,但实际上,幼儿园可是个“适者生存”的环境。为什么有的孩子不愿意去幼儿园?因为孩子找不到舒适感。孩子们都是喜好形于色,不会体谅其他人的感受。所以,人际交往能力差的孩子往往交不到好朋友,逐渐变得自卑或有攻击性。
因此,父母可以给不善交往的孩子找一点儿安全感,请同事或邻居家的小朋友到家里玩儿。这样,孩子在家里不会有陌生感。同时,鼓励孩子把自己的玩具,给小朋友玩儿,而这些举动都会给孩子的人际关系加分。
很多家长不喜欢别人的孩子到家里来,感觉会把家里弄脏弄乱。但事实上,家长的热情好客,会帮助孩子形成他在人际交往中的优越感,从而更有助于孩子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同时,家长可以在旁边加以指导,比如:请小朋友一起玩玩具,和小朋友做游戏,让孩子学会说“谢谢”、“对不起”、“请”等。要让孩子意识到,只有大家都玩得高兴,自己才能更开心。
同时,家长还要多带孩子去人多的地方,多鼓励他与长辈、小朋友打招呼问好,而孩子也会得到他人善意的反馈。
最后,家长要意识到,自己在孩子社交能力中扮演着的角色——父母是孩子的导师,家长的人际关系状况在潜移默化中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孩子其实是父母社交能力水平的升级版。父母如果不乐于与人交往,或者处理不好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那么对孩子的影响也就不言而喻了。
责任编辑:孔 龙
忽略矛盾并非逃避
很多情况下,家长越是在意什么事情,孩子可能越把它当回事。就拿最简单的摔个跤来说,你不理他让他自己爬起来其实倒没事儿。如果家长越是又抱又哄,孩子反而会觉得自己受了多大的伤害,甚至大哭起来。这与孩子之间的矛盾同理。
你不把它当事儿,对于孩子来说就不再是事儿了。孩子在交往中,产生矛盾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完全可以由孩子自己去协商、解决,大人不必干涉。这其实是一种社会生活的预演:学会处理与他人的纠纷,学会调整自己的态度去达到自己的结果。这对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是有百利的。父母对孩子的不同处理方式,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孩子以后在群体中的表现。
有调查显示:人缘极好的受欢迎儿童在集体中占到13%,人际关系极差的受排斥儿童占14%,而受忽略的儿童的比例高达20%,一般型的儿童占53%。因此,这就是为什么一个班级的几个班干部,通常都是人缘最好的几个孩子,他们将在集体中起到积极的凝聚作用。
处理孩子之间矛盾的误区
有一些家长,在孩子交往间发生矛盾时,通常都会采取以下几种做法,而这其实是非常错误的。误区一:父母出头平息矛盾。这类家长,会代替自己的孩子去与其他孩子商量、谈判。但事实上,这非常不妥当,不仅剥夺了孩子锻炼协商能力的机会,还会使孩子产生依赖性。同时,会使孩子在其他小朋友心中产生不好的印象:“他就会打小报告,以后不理他了。”这样,孩子很可能被孤立。
第二,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家长怕孩子受委屈,又不愿意去介入孩子的矛盾,于是用另一个游戏、玩具或其他玩的机会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这种方式虽优于前者,但是给了孩子另一个非积极的启示:矛盾是可以避免的。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变得不敢直面挑战,或者会很孤僻。
事实上,孩子间的同伴关系是任何关系都不能取代的。他们之间的关系非常平等,而在游戏中也能获得社会交往的知识、锻炼社交技能、学会遵守约定的规则,最重要的是可以获得集体归属感。有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1岁的婴儿就开始对见过两三次面的其他婴儿表现出更多的亲近,比如:相互触摸、心情愉悦;1-2岁的婴儿就开始了相互游戏,表现出初步的交往能力了。
孩子需要“无组织”、“有纪律”
家长要鼓励孩子间的群体活动,允许孩子参加没有成人参与组织的自发性游戏。如果都是孩子们在一起,他们就需要自己去建立规则和遵守规则,而孩子们之间由于没有裁判,小朋友之间就要互相妥协、协调、让步和服从大局。最重要的是,这时候没有家长可以依赖,完全要靠自己的努力去融入集体。
而家长要创造各种条件为孩子建立群体活动的环境,比如:让他去你目所能及的社区广场玩,参加各种各样的运动队等。而每次孩子游戏回来,可以和孩子聊聊今天活动开心吗?遇到了什么问题吗?可以帮助孩子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上看问题,因为换位思考、推己及人的意识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最后,家长要鼓励孩子自己去避免矛盾,但也不要一味地害怕遇到矛盾,出了问题想办法去与他人协商解决就是了。
给孩子创造人际交往的环境
有的父母认为,人际交往能力差的孩子进了幼儿园后就会好起来,但实际上,幼儿园可是个“适者生存”的环境。为什么有的孩子不愿意去幼儿园?因为孩子找不到舒适感。孩子们都是喜好形于色,不会体谅其他人的感受。所以,人际交往能力差的孩子往往交不到好朋友,逐渐变得自卑或有攻击性。
因此,父母可以给不善交往的孩子找一点儿安全感,请同事或邻居家的小朋友到家里玩儿。这样,孩子在家里不会有陌生感。同时,鼓励孩子把自己的玩具,给小朋友玩儿,而这些举动都会给孩子的人际关系加分。
很多家长不喜欢别人的孩子到家里来,感觉会把家里弄脏弄乱。但事实上,家长的热情好客,会帮助孩子形成他在人际交往中的优越感,从而更有助于孩子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同时,家长可以在旁边加以指导,比如:请小朋友一起玩玩具,和小朋友做游戏,让孩子学会说“谢谢”、“对不起”、“请”等。要让孩子意识到,只有大家都玩得高兴,自己才能更开心。
同时,家长还要多带孩子去人多的地方,多鼓励他与长辈、小朋友打招呼问好,而孩子也会得到他人善意的反馈。
最后,家长要意识到,自己在孩子社交能力中扮演着的角色——父母是孩子的导师,家长的人际关系状况在潜移默化中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孩子其实是父母社交能力水平的升级版。父母如果不乐于与人交往,或者处理不好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那么对孩子的影响也就不言而喻了。
责任编辑:孔 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