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京绣历史
中国是最早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西周已有典籍记载:“设色之工:画、缋、锺、筐、荒”(摘自《周礼·考工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对丝绸刺绣产品的需求剧增,植桑养蚕、纺织刺绣技术在各诸侯国迅速传播。
汉时中国丝绸远销亚洲,而运输中国丝织品的道路,史称“丝绸之路”。为了满足越来越丰富的刺绣题材,刺绣技法得到了飞速发展。唐时宫中已设立专门“绣院”,始有“宫绣”之称——这也是“京绣”最早的记载。宋时宫中专设“文绣院”,并将刺绣用于表现画作,作“画绣”。元代设“文绣局”,绣画题材也更多的融合进了宗教信仰,并开始用金银做线应用于绣。
明代为加强中央集权,对服装上绣制的图案有了更明确的规定,有“文思院”专理,召集顶尖绣工专为皇室服务。当时有“北京南顾”之称。北方绣品以“京绣”为代表,绣品风格端庄大气,南绣以“顾绣”为代表,作品细腻优雅。满清入关后,将中华服饰礼仪与自身民族特色相结合,有选择地承袭了中华文化中礼仪系统中的色彩与纹样,并逐渐丰富其衣饰文化。清内务府下设造办处,负责皇室用度京绣便在此列。绣工居于宫中,负责皇室制式服装配饰的刺绣及非制式绣品研发。绣品图样由礼部定式,如意馆画图,再由皇帝御批,才能送交绣坊制作。
“京绣”始于唐,兴于明,盛于清,融百家之长又别具一格,称得上是我国众多绣种中最独特的一支。
京绣一直依附宫廷而生,清朝覆灭后走出宫廷,开始依据百姓的需要做出改变,并开始为“京剧”制作“行头”。经过动荡年代的洗礼,京绣发展陷入低谷。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的扶持政策让京绣在上世纪60年代重放异彩。时至今日,随着机械与科技的发展,京绣的传承再一次出现断代,并在“苏、湘、蜀、粤”的兴起下渐渐淡出大众的视野。2014年,“京绣”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种传习千年的绣种才重新被众人所知。
二、“文”
遠古时代,人们相信由自然意化而来的图案带有某种力量,后衍生为图腾信仰。这种思想被中华传统文化继承,成为京绣图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京绣传统图案以汉族常用图案为基础,既彰显身份又寓意美好。“图必有意,意必吉祥”成为京绣题材选择上最大的特点。
京绣纹样主题包罗万象,既有传统刺绣中的花鸟虫鱼、珍禽异兽,还有如意云纹、吉祥八宝等具有京绣特色的纹样。古人常借谐音、比喻、借代等方法为图案赋予深层次的意义。“碧海江崖”是清宫最常用的花纹之一,以立水或卧水之分,代表福山寿海、盛世太平。“江山万代”则是彩色飘带纹样的中间定以“卍”字,以“带”指“代”,以“卍”为“万”,取意为江山稳固、万代相传,也有子孙万代之意。
三、“创”
2017年,河北传媒学院将京绣课程纳入相关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在学生的众多设计中,既有以龙鳞为设计元素、现代细金线为表现手法的首饰套装《金鳞》,也有以节气为主题的京绣《二十四》系列纹样。最有代表性的是2018届毕业生的作品《京绣字母》。
《京绣字母》内涵龙、凤、仙鹤、祥云、蝙蝠、石榴六个组系。龙形字母中包含了龙蟒、红日、立水与卧水等元素,象征海清河晏、盛世太平;凤凰图案象征吉祥如意、事事顺心;仙鹤作为“一品仙鸟”,寓意学富五车、文采一流,“鹤踏青云”则代表学业有成、青云直上;“桃子”在传统文化中常指代“长寿”,“蝠”与“福”同音,两者相加则是福寿双全的含义;“石榴”寓意多子多福,藤蔓类植物则有子嗣绵延的寓意,两者搭配即有子孙繁衍、传承有序的意义。
《京绣字母》将京绣经典传统元素融入西方字母,真正做到了“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同时赋予其新的发展与内涵,以全球化的眼光看待传统文化,展现中华文化活力的一面。
京绣目睹了清王朝的荣辱兴衰,经历了近代的时局动荡,见证了中国七十年的飞速发展。至今京绣已有近三十年的传承断代。三十年来不只是技术上的生疏,更是人们意识里的不重视,生活中的不需要。对于传统手工艺的在现代的传承与发展,唯有让传统手艺重新融入现代生活,才能让中国传统手工艺重放光彩。客观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遗产”,必然有其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部分,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开发,不仅要突出“文”的继承,更要突出“创”的力量。在进行京绣的文创产品开发时,应将京绣图案融入现代审美与创意,符合当代人的审美与生活需要。河北传媒学院将京绣课程与设计相关专业结合,力求在开发京绣文创产品时可以为其赋予文化与现代之魂,脱离“传统素材+现代载体”的老路,也在试图证明——“拿来主义”不等于传承,文化与载体的错位拼接也不能称之为文化创新。
中国是最早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西周已有典籍记载:“设色之工:画、缋、锺、筐、荒”(摘自《周礼·考工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对丝绸刺绣产品的需求剧增,植桑养蚕、纺织刺绣技术在各诸侯国迅速传播。
汉时中国丝绸远销亚洲,而运输中国丝织品的道路,史称“丝绸之路”。为了满足越来越丰富的刺绣题材,刺绣技法得到了飞速发展。唐时宫中已设立专门“绣院”,始有“宫绣”之称——这也是“京绣”最早的记载。宋时宫中专设“文绣院”,并将刺绣用于表现画作,作“画绣”。元代设“文绣局”,绣画题材也更多的融合进了宗教信仰,并开始用金银做线应用于绣。
明代为加强中央集权,对服装上绣制的图案有了更明确的规定,有“文思院”专理,召集顶尖绣工专为皇室服务。当时有“北京南顾”之称。北方绣品以“京绣”为代表,绣品风格端庄大气,南绣以“顾绣”为代表,作品细腻优雅。满清入关后,将中华服饰礼仪与自身民族特色相结合,有选择地承袭了中华文化中礼仪系统中的色彩与纹样,并逐渐丰富其衣饰文化。清内务府下设造办处,负责皇室用度京绣便在此列。绣工居于宫中,负责皇室制式服装配饰的刺绣及非制式绣品研发。绣品图样由礼部定式,如意馆画图,再由皇帝御批,才能送交绣坊制作。
“京绣”始于唐,兴于明,盛于清,融百家之长又别具一格,称得上是我国众多绣种中最独特的一支。
京绣一直依附宫廷而生,清朝覆灭后走出宫廷,开始依据百姓的需要做出改变,并开始为“京剧”制作“行头”。经过动荡年代的洗礼,京绣发展陷入低谷。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的扶持政策让京绣在上世纪60年代重放异彩。时至今日,随着机械与科技的发展,京绣的传承再一次出现断代,并在“苏、湘、蜀、粤”的兴起下渐渐淡出大众的视野。2014年,“京绣”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种传习千年的绣种才重新被众人所知。
二、“文”
遠古时代,人们相信由自然意化而来的图案带有某种力量,后衍生为图腾信仰。这种思想被中华传统文化继承,成为京绣图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京绣传统图案以汉族常用图案为基础,既彰显身份又寓意美好。“图必有意,意必吉祥”成为京绣题材选择上最大的特点。
京绣纹样主题包罗万象,既有传统刺绣中的花鸟虫鱼、珍禽异兽,还有如意云纹、吉祥八宝等具有京绣特色的纹样。古人常借谐音、比喻、借代等方法为图案赋予深层次的意义。“碧海江崖”是清宫最常用的花纹之一,以立水或卧水之分,代表福山寿海、盛世太平。“江山万代”则是彩色飘带纹样的中间定以“卍”字,以“带”指“代”,以“卍”为“万”,取意为江山稳固、万代相传,也有子孙万代之意。
三、“创”
2017年,河北传媒学院将京绣课程纳入相关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在学生的众多设计中,既有以龙鳞为设计元素、现代细金线为表现手法的首饰套装《金鳞》,也有以节气为主题的京绣《二十四》系列纹样。最有代表性的是2018届毕业生的作品《京绣字母》。
《京绣字母》内涵龙、凤、仙鹤、祥云、蝙蝠、石榴六个组系。龙形字母中包含了龙蟒、红日、立水与卧水等元素,象征海清河晏、盛世太平;凤凰图案象征吉祥如意、事事顺心;仙鹤作为“一品仙鸟”,寓意学富五车、文采一流,“鹤踏青云”则代表学业有成、青云直上;“桃子”在传统文化中常指代“长寿”,“蝠”与“福”同音,两者相加则是福寿双全的含义;“石榴”寓意多子多福,藤蔓类植物则有子嗣绵延的寓意,两者搭配即有子孙繁衍、传承有序的意义。
《京绣字母》将京绣经典传统元素融入西方字母,真正做到了“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同时赋予其新的发展与内涵,以全球化的眼光看待传统文化,展现中华文化活力的一面。
京绣目睹了清王朝的荣辱兴衰,经历了近代的时局动荡,见证了中国七十年的飞速发展。至今京绣已有近三十年的传承断代。三十年来不只是技术上的生疏,更是人们意识里的不重视,生活中的不需要。对于传统手工艺的在现代的传承与发展,唯有让传统手艺重新融入现代生活,才能让中国传统手工艺重放光彩。客观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遗产”,必然有其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部分,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开发,不仅要突出“文”的继承,更要突出“创”的力量。在进行京绣的文创产品开发时,应将京绣图案融入现代审美与创意,符合当代人的审美与生活需要。河北传媒学院将京绣课程与设计相关专业结合,力求在开发京绣文创产品时可以为其赋予文化与现代之魂,脱离“传统素材+现代载体”的老路,也在试图证明——“拿来主义”不等于传承,文化与载体的错位拼接也不能称之为文化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