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在金属-应变石墨烯异质结中的传输

来源 :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78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紧束缚近似的框架下,得到了金属-应变石墨烯异质结构系统中电子反射的解析表达式。针对系统中的不同应力,入射能量和有效界面跳跃积分,分别计算了所对应的最大透射率以及该最大透射率所对应的角度。通过研究发现电子的透射行为因应力的存在发生了显著的改变,并且有效界面的跳跃积分项对其影响极为明显;入射能量的增加对透射的影响可忽略不计,但是却使最大透射角度受制于更大范围的有效界面跳跃积分。此外计算了不同应力下波函数的实部和虚部,发现施加在石墨烯侧的应力增加会使金属侧的波函数的横向(X方向)周期增加,这可以通过应力引起的
其他文献
通过对高炉入炉含铁炉料进行熔滴性能的试验研究,分析了块矿配比对炉料结构的影响规律,并结合炉料的成本,找出了在当前原料条件下高炉炉料结构的合理搭配为烧结矿(75%)+球团矿(5%~10%)+块矿(15%~20%),为实际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失踪的女人张越一直在等一个女人的电话。差不多10年了,那个号码再也没有打来。第一次接到女人的电话,还是遥远的2001年秋天。那时,世界还笼罩在千禧年乐观和浪漫的余晖中。那是《半边天》节目开播的第6年,女人结婚的第10年。距离北京1100公里的关中平原深处,电话从一座簇新的红砖院落拨出,由《半边天》节目组的策划王峻接起。此前大半年,这个农村女人给节日组写来数封长信。
中国近现代考古学自20世纪初诞生,迄今已有百年的历史。百年来中国考古学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不但改写了许多文献历史记载,更填补了史前史的空白。苏秉琦因此提出“重建中国史前史的任务”,并进一步指出“我们现在提出重建中国史前史是从学科建设的角度、从学科建设的高度来谈,而不仅仅是编写一本书”[1]。
A linear superposition is studied for Wronskian rational solutions to the Kd V equation,which include rogue wave solutions.It is proved that it is equivalent to a polynomial identity that an arbitrary linear combination of two Wronskian polynomial solutio
6月1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印花税法》,该法自2022年7月1日起施行。1988年8月6日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印花税暂行条例》将同时废止。
目的原核表达并纯化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Crimean-Congo hemorrhagic fever virus, CCHFV)M基因编码的包膜糖蛋白片段Gn1和Gc1,以两段目的蛋白为包被抗原分别建立检测CCHFV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方法 PCR扩增CCHFV M基因的抗原保守区胞外域Gn1和Gc1基因片段,分别克隆至pET-30a(+)载体,转化大肠埃希菌BL21(DE3),并对不同诱导条件(温度、IPTG浓度、时间)进行优化,使用His-Ni柱纯化目的蛋白,进行SDS-PAGE和West
目的为研究犬新孢子虫烯醇化酶(ENO1)的生物学功能,对ENO1进行原核表达,蛋白纯化后进行抗原性鉴定和亚细胞定位。方法根据GenBank公布的犬新孢子虫ENO1序列设计引物,以犬新孢子虫速殖子cDNA为模板,PCR扩增ENO1基因。将ENO1基因片段与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连接,连接产物转入表达感受态细胞Rosetta DE3a,经IPTG诱导表达ENO1并进行SDS-PAGE分析。重组蛋白经纯化后免疫小鼠,制备多克隆抗体,ELISA检测抗体效价,Western blot鉴定其反应原性,通过间接
目的了解泉州地区2013-2016临床分离的耐大环内酯类肺炎链球菌(MRSP)血清型及多位点序列分型。方法收集三家医院2013-2016年临床分离的MRSP 101株,采用多重PCR进行血清型鉴定,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技术分析菌株序列型(ST)。结果血清型分析显示,101株MRSP以19F(62.4%)、6B(15.8%)、23F(10.9%)血清型为主,占89.1%(90/101)。MLST分析101株MRSP共分为35种STs,主要存在ST271(33.7%,34/101)、ST320(17
将对土壤监测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技术难点要点展开深入分析,以最大程度地增强对我国农业和土壤环境的保护,提升土壤质量,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孙秀林,1978年生,199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2000年和2003年分别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2007年获得香港科技大学博士学位。现为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2021年于上海大学社会学系任教,2012-2013年密歇根大学访问学者,2017年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访问学者,曾任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副主任、上海大学数据科学与都市研究中心(创始)执行主任、《社会》杂志副主编、Chinese Journal of Sociology副主编等。获得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市“社科新人”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