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是党和国家提出的战略任务,对于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是确保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重要途径,是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成效的重要基础,也是确保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支撑。本文就县域经济的发展进行分析,提出目标、原则和对策,为统筹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服务。
关键词:县域经济特色;经济小城镇建设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4-0104-02
一、县域经济的发展及其特点
县域经济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改革开放前,县域经济以种养业为主,重点发展粮棉油,是典型的农业计划经济;改革开放到90年代中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普遍推行,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个体私营经济有了一定发展,二、三产业比重上升;90年代后期以来,短缺经济基本结束,市场经济得到发展,结构调整逐步由适应性调整转变为战略性调整。
县域经济发展进入目前阶段呈现以下特点:一是.特色经济得到发展。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部分县特色产业日益凸显,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将地方特色优势逐步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城市核心竞争力。二是龙头企业逐步发展壮大。各地新上并培育了部分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产业链延伸,带动了贮藏业、运输业、加工业、对外贸易等二、三产业的发展。三是县域经济活力不断增强。个体、私营企业发展较快,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县域经济的主体。四是投资环境得到改善。县域基础设施投入有所增加,水利、交通、电力、通信状况逐年改善。以县城为重点的城镇建设有了新的发展,一批乡镇企业小区、工业园区初步形成,农村富余劳动力和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加快向城镇集聚,增强了吸纳外商投资和辐射带动农村经济的能力。五是流通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各地涌现出一批初具规模的农产品集散地和专业批发市场,围绕主导产业,兴市场,促流通,以龙头企业、专业经济协会、农民经纪人为主体的经销网络不断发展壮大。
二、县域经济发展的目标和原则
(一)县域经济发展的目标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要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加快推进农村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要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建立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制度、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新的内涵和目标概括表述为:以城镇为依托,以非农产业为产业支撑,以民营经济为主体,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促进农民增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二)县域经济发展的原则
1、因地制宜的原则。各县的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交通条件、劳动力素质、科技教育和经济发展程度各不相同,必然形成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决定了各自的发展思路和产业开发的重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关键在县城经济。要选好主导产业,找准突破点,实行重点开发,努力探索适合本县情况的增长模式,从资源优势中培育特色,从传统产品中筛选品牌,下功夫打造自己的特色产业。
2、城乡统筹的原则。通过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投入,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和工农差距,使城市和农村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实现城乡人民共同富裕。发展县域经济,就是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政策,是一兴三得的发展:一是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二是实现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三是带动了乡镇企业发展和小城镇发展,最后形成城乡合作互动,共同发展的新型的工农城乡关系。
3、开放带动的原则。要解放思想,打破封闭模式,树立“县外就是外”的全方位开放观念,借助外力求发展,着力把县域经济融入国际国内大市场。放手引进大中城市和发达地区的资金和技术,引进并购资金,弥补当地生产要素的缺口。选好并推出在国内外有市场、本地有资源、生产有基础的好项目,全力以赴搞好招商引资工作。
4、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县域经济的发展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大力发展循环工业和第三产业,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意识,推动县城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三、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一)培育和发展县域特色经济,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县域经济发展产业选择与发展关键在于特色。按照“县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发展规模化”,注重区域之间的比较效率,转方式调结构,从数量型经济增长方式向质量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形成具有特色和竞争力的产业和产品体系。经济基础强县,要重新综合生产要素,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全面提升竞争力;具有资源优势的县,加快资源开发向深加工、外向型、科技型转变,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产业相同或相近的县域,要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加强协作,促进共同开发;山区经济薄弱县,要利用扶贫开发政策和资金,改善交通、通信、电力等基础条件。
(二)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产业化经营
龙头企业是地方经济产业化的重要主要载体,龙头企业的发展状况决定了产业化的质量、进程和成效。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要因地制宜,对于发展势头好、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省市县提供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进一步增强其核心竞争能力,打造县域名牌产品,使之成为产业化的脊梁;要主动招商引进一批,鼓励引导城市各类工商企业参与产业化经营,为产业化增添新活力;对现有经营状况一般但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引进有资金实力、有较好品牌的企业进行嫁接改造,通过注入资金,引入机制,使之尽快壮大起来。
(三)全面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全面振兴农业和农村经济,必须把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和农业科技放在突出位置。继续完善农村义务教育新管理体制,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事业的投入。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加强农民科技培训,使农村新增劳动力普遍接受职业技术教育,适当增加当地特色产业和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教育。要加快县城信息化建设,发展乡村信息网络。要健全和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鼓励农技人员带薪参与技术承包、技术入股,领办、兴办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要充分发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辐射带动功能,推动科技创新,促进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的示范推广。
(四)放手發展民营经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发展县域经济首先要鼓励发展民营经济:一要教育民营企业坚持诚信敬业、守法经营的观念,通过吸收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人才,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二要放开民营经济投资领域,引导民营企业进入更多的行业和领域,为民营经济提供更大的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三要努力营造优质宽松的发展环境,规范非公有制企业的税费管理,减轻企业负担。四要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拓宽民营经济的融资渠道。
(五)加快小城镇建设,引导农民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县级政府要把农民进城务工、发展劳务经济作为一个产业来抓。要有序组织劳务输出,有条件的还应逐步拓展国际劳务输出渠道。同时加强对农民进城务工的管理和服务,废止各种不合理的收费,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把引导工商企业合理集聚,发展农村服务业,完善农村市场体系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通过对城镇具有商业价值和经营价值的土地、设施、空间等各种资源的资本化运作,筹集城镇建设资金,走以地生财、以财兴镇、以镇兴业的城镇建设新路子。规范和完善城镇管理,强化社会治安、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服务功能,为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拓展空间,创造条件。
(六)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投入力度
资金一直是困扰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解决县城经济发展资金:一是实行倾斜的财政政策,加大中央、省市对县级转移支付力度。充分运用中央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扩大对山区县县乡公路油化、乡村道路、人畜引水、电网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二是多渠道筹集发展资金。有步骤地发展民间投融资机构,引导和规范民间信贷,积极探索激活民间资本的实现形式,启动民间资本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加强信用村、镇建设,积极发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切实解决扶贫贴息贷款不到位问题,支持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扩大信贷投放能力。三是增强县域银行信贷功能,改善金融服务,加强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支持。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增强服务功能,提高自身发展活力。
发展县域经济是历史性必然选择,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发展县域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握县域经济规律,县域经济才能又好又快发展。
作者单位:山东省烟台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作者简介:张艳萍,(1974—),女,山东烟台人,经济师,毕业于烟台大学,先后在企业、经贸委、林科所任职,有从事二十多年的经济工作经历,对区域经济、企业管理、经济管理等有着深厚的理论和调查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Z].2006,2.
[2]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读本[M].北京:研究出版社.2008,10.
[3]山东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山东省统计局,山东县域经济研究会,山东行政学院县域经济研究中心.山东省县域经济年鉴2008[Z].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4,1.
[4]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Z].2010,10,18.
关键词:县域经济特色;经济小城镇建设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4-0104-02
一、县域经济的发展及其特点
县域经济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改革开放前,县域经济以种养业为主,重点发展粮棉油,是典型的农业计划经济;改革开放到90年代中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普遍推行,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个体私营经济有了一定发展,二、三产业比重上升;90年代后期以来,短缺经济基本结束,市场经济得到发展,结构调整逐步由适应性调整转变为战略性调整。
县域经济发展进入目前阶段呈现以下特点:一是.特色经济得到发展。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部分县特色产业日益凸显,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将地方特色优势逐步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城市核心竞争力。二是龙头企业逐步发展壮大。各地新上并培育了部分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产业链延伸,带动了贮藏业、运输业、加工业、对外贸易等二、三产业的发展。三是县域经济活力不断增强。个体、私营企业发展较快,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县域经济的主体。四是投资环境得到改善。县域基础设施投入有所增加,水利、交通、电力、通信状况逐年改善。以县城为重点的城镇建设有了新的发展,一批乡镇企业小区、工业园区初步形成,农村富余劳动力和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加快向城镇集聚,增强了吸纳外商投资和辐射带动农村经济的能力。五是流通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各地涌现出一批初具规模的农产品集散地和专业批发市场,围绕主导产业,兴市场,促流通,以龙头企业、专业经济协会、农民经纪人为主体的经销网络不断发展壮大。
二、县域经济发展的目标和原则
(一)县域经济发展的目标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要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加快推进农村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要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建立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制度、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新的内涵和目标概括表述为:以城镇为依托,以非农产业为产业支撑,以民营经济为主体,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促进农民增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二)县域经济发展的原则
1、因地制宜的原则。各县的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交通条件、劳动力素质、科技教育和经济发展程度各不相同,必然形成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决定了各自的发展思路和产业开发的重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关键在县城经济。要选好主导产业,找准突破点,实行重点开发,努力探索适合本县情况的增长模式,从资源优势中培育特色,从传统产品中筛选品牌,下功夫打造自己的特色产业。
2、城乡统筹的原则。通过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投入,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和工农差距,使城市和农村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实现城乡人民共同富裕。发展县域经济,就是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政策,是一兴三得的发展:一是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二是实现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三是带动了乡镇企业发展和小城镇发展,最后形成城乡合作互动,共同发展的新型的工农城乡关系。
3、开放带动的原则。要解放思想,打破封闭模式,树立“县外就是外”的全方位开放观念,借助外力求发展,着力把县域经济融入国际国内大市场。放手引进大中城市和发达地区的资金和技术,引进并购资金,弥补当地生产要素的缺口。选好并推出在国内外有市场、本地有资源、生产有基础的好项目,全力以赴搞好招商引资工作。
4、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县域经济的发展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大力发展循环工业和第三产业,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意识,推动县城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三、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一)培育和发展县域特色经济,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县域经济发展产业选择与发展关键在于特色。按照“县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发展规模化”,注重区域之间的比较效率,转方式调结构,从数量型经济增长方式向质量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形成具有特色和竞争力的产业和产品体系。经济基础强县,要重新综合生产要素,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全面提升竞争力;具有资源优势的县,加快资源开发向深加工、外向型、科技型转变,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产业相同或相近的县域,要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加强协作,促进共同开发;山区经济薄弱县,要利用扶贫开发政策和资金,改善交通、通信、电力等基础条件。
(二)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产业化经营
龙头企业是地方经济产业化的重要主要载体,龙头企业的发展状况决定了产业化的质量、进程和成效。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要因地制宜,对于发展势头好、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省市县提供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进一步增强其核心竞争能力,打造县域名牌产品,使之成为产业化的脊梁;要主动招商引进一批,鼓励引导城市各类工商企业参与产业化经营,为产业化增添新活力;对现有经营状况一般但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引进有资金实力、有较好品牌的企业进行嫁接改造,通过注入资金,引入机制,使之尽快壮大起来。
(三)全面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全面振兴农业和农村经济,必须把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和农业科技放在突出位置。继续完善农村义务教育新管理体制,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事业的投入。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加强农民科技培训,使农村新增劳动力普遍接受职业技术教育,适当增加当地特色产业和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教育。要加快县城信息化建设,发展乡村信息网络。要健全和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鼓励农技人员带薪参与技术承包、技术入股,领办、兴办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要充分发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辐射带动功能,推动科技创新,促进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的示范推广。
(四)放手發展民营经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发展县域经济首先要鼓励发展民营经济:一要教育民营企业坚持诚信敬业、守法经营的观念,通过吸收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人才,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二要放开民营经济投资领域,引导民营企业进入更多的行业和领域,为民营经济提供更大的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三要努力营造优质宽松的发展环境,规范非公有制企业的税费管理,减轻企业负担。四要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拓宽民营经济的融资渠道。
(五)加快小城镇建设,引导农民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县级政府要把农民进城务工、发展劳务经济作为一个产业来抓。要有序组织劳务输出,有条件的还应逐步拓展国际劳务输出渠道。同时加强对农民进城务工的管理和服务,废止各种不合理的收费,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把引导工商企业合理集聚,发展农村服务业,完善农村市场体系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通过对城镇具有商业价值和经营价值的土地、设施、空间等各种资源的资本化运作,筹集城镇建设资金,走以地生财、以财兴镇、以镇兴业的城镇建设新路子。规范和完善城镇管理,强化社会治安、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服务功能,为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拓展空间,创造条件。
(六)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投入力度
资金一直是困扰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解决县城经济发展资金:一是实行倾斜的财政政策,加大中央、省市对县级转移支付力度。充分运用中央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扩大对山区县县乡公路油化、乡村道路、人畜引水、电网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二是多渠道筹集发展资金。有步骤地发展民间投融资机构,引导和规范民间信贷,积极探索激活民间资本的实现形式,启动民间资本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加强信用村、镇建设,积极发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切实解决扶贫贴息贷款不到位问题,支持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扩大信贷投放能力。三是增强县域银行信贷功能,改善金融服务,加强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支持。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增强服务功能,提高自身发展活力。
发展县域经济是历史性必然选择,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发展县域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握县域经济规律,县域经济才能又好又快发展。
作者单位:山东省烟台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作者简介:张艳萍,(1974—),女,山东烟台人,经济师,毕业于烟台大学,先后在企业、经贸委、林科所任职,有从事二十多年的经济工作经历,对区域经济、企业管理、经济管理等有着深厚的理论和调查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Z].2006,2.
[2]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读本[M].北京:研究出版社.2008,10.
[3]山东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山东省统计局,山东县域经济研究会,山东行政学院县域经济研究中心.山东省县域经济年鉴2008[Z].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4,1.
[4]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Z].2010,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