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教育必须具有前瞻性,教育思想应紧跟时代脚步,教育内容应反映自然和社会的最深刻变化。为此教师必须加深对教育改革紧迫性、必要性的认识,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投身于教育改革,全面更新教育观念,实现教学方法的变革和创新,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1.课题提出的背景
1.1 从教学理念看,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早已表明,学习是很费力气的事情,许多难关有待学生自己去闯,许多暗藏着的学习障碍要靠学生自己去克服。因而多年来学校都要求教师重视 "双基",要求学生学习要下苦功夫,而教学内容活动化不仅没有受到鼓励而且被禁止。学生在课堂上流露出社会交往的自然需要则往往被认为是对课堂秩序的扰乱,教师教学的态度就是对学生的苛求以致严厉和不宽容,以至师生关系对立,情感淡漠,教与学的内在动力不足。
1.2 从教学方法看,长期以来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支配者,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是知识权威的象征。教师把学生当成加工的对象,学生也习惯于把自己当成一个容器,只是简单被动甚至是在逼迫下接受信息,这种方法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1.3 从评价体系看, 我们一直把政治课看成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考分而设置的课程,把丰富的理论知识及其深刻的内涵变为简单的分数,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种单纯重视结果的评价既没有考虑到不同学生有不同起点,有各自不同情况的个体差异性,也没有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课的德育性质,违背了《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的,与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背道而驰的。基于以上几个方面的认识,近年来,我们根据形势发展的要求、教材的实际及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选择部分班级进行了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活动化的实验工作。
2.课题实验的理论初探
课堂教学活动化是把教学因素与活动因素紧密的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活泼愉快的情绪中,在增进兴趣的条件下,较自然的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活动类型。从小学进入初中,这对孩子们来说跨越的是一个不小的台阶,小学生活有着强烈的集体生活体验,小学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延续了幼儿园的模式,是与游戏密切相连的。到了初中,学科增加了,内容加深了,节奏变快了,一切都在发生着变化,这给正处于心理、生理发生激变的初中生带来很多不适应。因而在初中教学中开展活动化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学生适应初中生活,利于小学和初中的教育教学快速有机的衔接。实施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活动化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3.课题实验的主要内容
3.1 课堂教学活动化模式的基本内涵课堂教学活动化是指通过让每一个学生参与一个个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兴趣、引出疑问、引起思考、引导创新,最终实现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在活动中完成学习目标的课堂教学模式。
3.2 课堂教学活动化模式的基本程序。 ①每学期授新课之前,全班同学自由分组,推选召集人一名。 ②小组成员共同浏览全册教材,确定活动课题,分工协作,将课题内容演化成一个个形式多样具有开放性特征的活动。③正式授课时学生用 30 分钟左右时间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完成学习任务。 ④剩余15分钟由教师组织学生围绕 “通过今天的活动你知道了些什么?你还在那些方面感到困惑?”这两个问题进行讨论,在学生深化学习内容,巩固学习成果的同时教师及时答疑解惑,完成教学目标。⑤课后由每组推选的一名代表组成的评估团,对课堂活动的策划组进行评价,采用百分制,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主要依据。
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活动化模式的中心环节是小组学习。综上所述个人自学是基础,小组活动是关键,组际交流是提高。
3.3 课堂教学活动化模式的保障途径。①教师作用应更突出课堂教学活动化模式的运用并不是使教师变的无事可做,而是要求教师将舞台还给学生,不再唱独角戏,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激励者、组织者和参与者。教师的主导地位不仅没有削弱,反而更重要了。②评价体系应更激励 建立新型课堂教学模式迫切需要我们积极构筑新的评价体系。建立什么样的评价体系将直接制约课堂教学改革能否取得实效,能否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可见建立与课堂教学改革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对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评价观不仅要重视结果,更应重视学习的过程,强调对过程的评价。
4.课题实验引发的思考
4.1 教育者要更加亲近学生,关爱学生。长期以来形成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而今天我们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就迫切需要我们教师改变居高临下的习惯姿态,确立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观,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作家冰心说过:“世界上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也没有一个孩子不可爱”。只要我们对每个学生都能真正的理解,真心的爱护,热情的鼓励,及时的赞赏,进而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能够产生向更广阔的知识海域遨游的强烈渴望,我们的教育就往往能事半功倍。
4.2 教師要敢于并善于让学生自己构建知识。我们应本着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精神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当作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他们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主动地构建知识。变教师传道为促进学生自己去学道;变教师授业为促进学生自己去学业;变教师解惑为促进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中锻炼思维,发展能力,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中有机会、有可能表现自我,实现自身价值。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教学模式的改变,就是要恢复学习的本来面目,把乐趣还给学生。
1.课题提出的背景
1.1 从教学理念看,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早已表明,学习是很费力气的事情,许多难关有待学生自己去闯,许多暗藏着的学习障碍要靠学生自己去克服。因而多年来学校都要求教师重视 "双基",要求学生学习要下苦功夫,而教学内容活动化不仅没有受到鼓励而且被禁止。学生在课堂上流露出社会交往的自然需要则往往被认为是对课堂秩序的扰乱,教师教学的态度就是对学生的苛求以致严厉和不宽容,以至师生关系对立,情感淡漠,教与学的内在动力不足。
1.2 从教学方法看,长期以来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支配者,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是知识权威的象征。教师把学生当成加工的对象,学生也习惯于把自己当成一个容器,只是简单被动甚至是在逼迫下接受信息,这种方法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1.3 从评价体系看, 我们一直把政治课看成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考分而设置的课程,把丰富的理论知识及其深刻的内涵变为简单的分数,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种单纯重视结果的评价既没有考虑到不同学生有不同起点,有各自不同情况的个体差异性,也没有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课的德育性质,违背了《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的,与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背道而驰的。基于以上几个方面的认识,近年来,我们根据形势发展的要求、教材的实际及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选择部分班级进行了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活动化的实验工作。
2.课题实验的理论初探
课堂教学活动化是把教学因素与活动因素紧密的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活泼愉快的情绪中,在增进兴趣的条件下,较自然的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活动类型。从小学进入初中,这对孩子们来说跨越的是一个不小的台阶,小学生活有着强烈的集体生活体验,小学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延续了幼儿园的模式,是与游戏密切相连的。到了初中,学科增加了,内容加深了,节奏变快了,一切都在发生着变化,这给正处于心理、生理发生激变的初中生带来很多不适应。因而在初中教学中开展活动化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学生适应初中生活,利于小学和初中的教育教学快速有机的衔接。实施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活动化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3.课题实验的主要内容
3.1 课堂教学活动化模式的基本内涵课堂教学活动化是指通过让每一个学生参与一个个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兴趣、引出疑问、引起思考、引导创新,最终实现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在活动中完成学习目标的课堂教学模式。
3.2 课堂教学活动化模式的基本程序。 ①每学期授新课之前,全班同学自由分组,推选召集人一名。 ②小组成员共同浏览全册教材,确定活动课题,分工协作,将课题内容演化成一个个形式多样具有开放性特征的活动。③正式授课时学生用 30 分钟左右时间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完成学习任务。 ④剩余15分钟由教师组织学生围绕 “通过今天的活动你知道了些什么?你还在那些方面感到困惑?”这两个问题进行讨论,在学生深化学习内容,巩固学习成果的同时教师及时答疑解惑,完成教学目标。⑤课后由每组推选的一名代表组成的评估团,对课堂活动的策划组进行评价,采用百分制,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主要依据。
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活动化模式的中心环节是小组学习。综上所述个人自学是基础,小组活动是关键,组际交流是提高。
3.3 课堂教学活动化模式的保障途径。①教师作用应更突出课堂教学活动化模式的运用并不是使教师变的无事可做,而是要求教师将舞台还给学生,不再唱独角戏,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激励者、组织者和参与者。教师的主导地位不仅没有削弱,反而更重要了。②评价体系应更激励 建立新型课堂教学模式迫切需要我们积极构筑新的评价体系。建立什么样的评价体系将直接制约课堂教学改革能否取得实效,能否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可见建立与课堂教学改革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对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评价观不仅要重视结果,更应重视学习的过程,强调对过程的评价。
4.课题实验引发的思考
4.1 教育者要更加亲近学生,关爱学生。长期以来形成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而今天我们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就迫切需要我们教师改变居高临下的习惯姿态,确立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观,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作家冰心说过:“世界上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也没有一个孩子不可爱”。只要我们对每个学生都能真正的理解,真心的爱护,热情的鼓励,及时的赞赏,进而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能够产生向更广阔的知识海域遨游的强烈渴望,我们的教育就往往能事半功倍。
4.2 教師要敢于并善于让学生自己构建知识。我们应本着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精神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当作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他们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主动地构建知识。变教师传道为促进学生自己去学道;变教师授业为促进学生自己去学业;变教师解惑为促进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中锻炼思维,发展能力,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中有机会、有可能表现自我,实现自身价值。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教学模式的改变,就是要恢复学习的本来面目,把乐趣还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