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古典文学中“梨花”比较研究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vin_ch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中国古典文学中,作家们喜欢并欣赏梨花,歌咏梨花的作品也很多。中国人认为梨花是美的象征,用来比喻美人,歌颂其洁白。也用“梨花”表示惜春之情。在日本古典文学中,正如清少纳言所讲,日本人认为梨花扫兴,甚至用来形容丑女人的脸。但是,清少纳言阅读白居易的《长恨歌》之后,改变了以往的即成认识,认为梨花很好,是别的花木所不能比拟的。这表明通过引进外来文化,在吸收消化的过程中获得了美的新发现。在汉语中,忌讳“梨”字,是因为与“离”谐音。在日语中,忌讳“梨”,是因为与“无”的发音“nasi”谐音。在这一点上,中日两国有相似之处,其特点是信仰语言的灵力,即是避讳某种语言,也就摆脱了某种不祥的遭遇。
  关键词:梨花;中国古典文学;日本古典文学;比较研究
  作者简介:陈永岐(1964-),男,辽宁沈阳人,东北大学讲师,主要从事日本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9-0-01
  引言:
  梨花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是洁白、美丽的象征。吟咏梨花的诗作颇多。但是在日本古典文学中吟咏梨花的诗作比较少。从日本人的审美意识来看,对于梨花持有消极的态度。
  本稿通过分析中日古典文学作品中有关梨花的描写,目的在于探究古代中日对于梨花审美的差异以及其原因。
  一、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梨花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梨花”的作品不胜枚举。例如白居易(772-846,中唐诗人)的诗歌《长恨歌》中写道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美颜如玉,泪花闪闪,正如雨落梨花,这里梨花带雨描写的是杨贵妃美丽的脸庞。自始梨花开始用于描写美人的脸。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的《送武判官归京》写道:”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这里把雪比喻成“梨花”,雪落枝头,犹如梨花绽放,壮观美丽,虽是咏雪,亦赞梨花。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的“粉淡香清自一家,未容桃李占年华。常思南郑清明路,醉袖迎风雪一杈。”用“雪一杈”很好地抓住了梨花盛开枝头的特征。黄庭坚(1045-1106,北宋诗人)的“压沙寺后千株雪,长乐坊前十里香。寄语春风莫吹尽,夜深留与雪争光。”用“千株雪”、“夜深留与雪争光”来描写梨花,实在是美不胜收。杜牧(803-853晚唐诗人)的《鹭鸶》咏道:“雪衣雪发青玉觜,群捕鱼儿溪影中。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在这首诗中,杜牧把惊飞的鹭鸶,比喻成晚风中散落的梨花,表现了其丰富的想象力。韩愈(768-824,唐代诗人)的《闻梨花发赠刘师命》“桃溪惆怅不能过,红艳纷纷落地多。闻道郭西千树雪,欲将君去醉如何。”在作者的眼中,梨花如雪洁白,沁人心肺。
  朱淑真(约1135-约1180,南宋女词人)《生查子》词中的“不忍卷帘看,寂寞梨花落。”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词人)《虞美人》词中的“春情只到梨花薄,片片催零落。”反映了惜春的情感。
  二、日本古典文学中的梨花
  谈到梨花,自然也会想起梨树的果实“梨”。在日语中,梨的发音是“nasi”[1],与日语中形容词“无”的发音“nasi”一样,所以令人忌讳。在住宅的周围忌讳种植梨树,用“有実”代替梨,读作“arinomi”。但是,相反在日本有时也利用“无”的意思,在造房子的时候,为了将来家中财产不被偷盗,使用梨木建材,寓意“无物可偷”。还在鬼门(东北)方向种植梨树,寓意“无鬼门”。
  梨园在汉语中是戏院或戏曲界的别称,在日本梨园表示歌舞伎界,来源于唐玄宗在梨园教宫女演习舞蹈的故事。“梨花一枝春带雨”用来形容美人含泪,这是来源于白居易的《长恨歌》的影响。
  在日本最早的诗歌集《万叶集》第十卷第2188、2199首和歌中写道用秋天变了色的梨树叶装饰头发,没有歌咏梨花的和歌。
  在日本最早的随笔集《枕草子》的第35段“树木的花”一段中,清少纳言写道“梨花是很扫兴的东西,近在眼前,平常也没有把它附在信里寄去的,所以人家看见有些没有一点妩媚的颜面,便拿这花相比,的确是从花叶的颜色来说,是没有趣味的。”由此可见,在日本古代,梨花是令人扫兴的东西,寄信的时候一般配上时令花卉一同送去,但是没有人使用梨花。甚至用来形容丑女人的脸。但是,清少纳言读过白居易的《长恨歌》的“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之后,仔细观察梨花,认为花瓣的颜色有趣,是别的花木所不能比拟的很好的花。这表明通过引进外来文化,在吸收消化的过程中获得了新的审美发现。
  结语: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作家们非常喜欢并欣赏梨花,歌咏梨花的作品也不胜枚举。中国人认为梨花是美的象征,用来比喻美人,歌颂其洁白。也有人用“梨花”表示惜春之情。
  在日本古典文学中,正如清少纳言所讲,日本人认为梨花扫兴,甚至用来形容丑女人的脸。但是,清少纳言阅读白居易的《长恨歌》的“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帶雨”之后,改变了即成认识,认为梨花是很好的花,是别的花木所不能比拟的。这表明通过引进外来文化,在吸收消化的过程中获得了新的审美。
  在汉语中,“梨”与“离”谐音,也是令人忌讳,梨的古名叫甘棠,快果,玉乳,玉露,蜜父。忌讳二人吃一个梨,寓意“分离”。在日语中,梨的发音是“nasi”,与形容词“无”的发音“nasi”一样,所以令人忌讳。在这一点上,中日两国有相似之处,其特点是信仰语言的灵力,即是避讳某种语言,也就摆脱了某种不祥的遭遇。在汉语中摆脱了“分离”,在日语中摆脱了“无”。
  注释:
  [1]引号中为日语罗马字标音,下同。
  参考文献:
  [1]蘅塘退士编选,吴兆基注译.唐诗三百首[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
其他文献
摘 要:评书艺术作为一门古老的民间口头表演艺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从传统审美场域到虚拟审美场域的转换,“传受”关系的虚拟化转换消解了评书艺术的内在生命力,继而使得评书艺术的发展和良性传播陷入困境。本文以评书艺术传播文本为例,从符号学的角度解读评书艺术的审美场域,剖析评书艺术虚拟审美场域的内在特征,从而进一步阐释“回归书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关键词:审美场域;符号;评书艺术;媒介生态  作
我的莲花居每天都会有来自各地的朋友来光顾,有的是来请新宝贝的,有的是跟我切磋文玩经验的,还有些是来秀玩物宝贝的。我在文玩的路上走过了十年,文玩圈里的各色朋友我也算是见了很多,他们身上拥有着不同的文玩素质、文玩经验和文玩特色。在这里我把他们总结为四种“家”,用什么来加以区分呢?就用这“文玩”二字来分。有文无玩,叫洒家;有玩无文,叫玩家;文玩兼备,叫杂家;文玩俱无,叫俗家。今天,我就这文玩圈里的几种“
摘 要:村上春树和金英夏是目前日本和韩国的畅销作家。他们运用多种后现代主义艺术技巧,深刻揭示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的生存现状及其意义,引起读者的共鸣。本篇论文以后現代主义叙事手法为中心,探讨村上春树的短篇小说《有熨斗的风景》和金英夏的短篇小说《风吹来》。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村上春树;金英夏;叙事手法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
摘 要:进行文化变迁研究也是对于传统的少数民族文化生存问题的探究,即传统的民族文化受现代文化的改良或重新建构新文化进行的一次深刻思考。本地的传统文化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掘,反而被旅游经济所弱化。因旅游景区也影响了周边景区的文化变迁,以玉瓦寺的“莫朗节”为例,在研究文化变迁中,呼吁当地藏民重视自己的民族文化,有意识地去传承和保护其本土文化。  关键词:文化变迁;莫朗节;旅游经济;金刚舞  作者简介:白玛
世间往往能治玉者不通书法,而擅书者则不能雕琢,任氏则长于琢玉而同时又是一位优秀的篆刻家,所以能将拙书刻得完全不走样而充满意味。  有的人抬杠,说你们收藏老东西,什么高古的玉器啊,什么明代清代的赏石啊,石头不都是老的嘛,都是几亿年几十亿年前的东西。话说得没错,还有白玉、翡翠、玛瑙、琥珀等等,它们都是漫长时光造就的矿物和有机物的化石,哪有什么新老之分呢?一概都是老的嘛!  其实不然。我们所说的老,是指
摘 要:在本论文中,将鲁迅在1903年至1935年为止所写的部分书信和文章,以及周作人自己所翻译的作品中所写的序文以及论文为研究对象,分析二人对严复所提倡的“信”的翻译理论的观点。详细分析二人对翻译直译的观点的异同。  关键词:鲁迅;周作人;翻译理论;直译  作者简介:古晶(1993-),女,汉族,江西吉安人,江西师范大学日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方向:日语翻译理论与实践方向。  [中图分类号]:
摘 要:范小青通过一个自幼患有脑瘫,头脑不清楚的人—万泉和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后窑大队历史的变迁,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有着浓重的乡村传统生活伦理的小社会。万泉和能够在赤脚医生的位置上几十年,表面上看是村民的愚昧的信任,实际上是背后隐藏的乡村传统生活伦理的作用。  关键词:万泉和;乡村;传统;生活伦理;后窑大队  作者简介:裴剑平(1992.3-),女,汉族,河北衡水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现就读于河北大学文
摘 要:本文以文学伦理學批评为理论基础,旨在研究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灶神之妻》的生存伦理冲突。该作品中女性生存伦理冲突最为典型,一是雯妮母亲婚姻自主与婚姻包办的生存伦理冲突,二是雯妮自我意识觉醒与“三从四德”的冲突。以此为例进行具体分析,并挖掘其生存伦理冲突的根源,以期为谭恩美及其作品研究提供启迪,引发对现代女性生存伦理冲突的反思。  关键词:文学伦理学批评;《灶神之妻》;生存伦理冲突  作者简
摘 要:制度与文学的关系是我们古代文学研究不可避免的话题。要想研究一个文本必须先了解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因为这样便于我们从根源抓住作者的意图。而这个所谓的时代背景我认为它就是当时政治经济等社会制度的缩影,或者说影射。制度对文学的影响具有正反两个方面的。文学在一定程度上会顺从制度的发展,但是当制度不再具有普遍的公正性,即它成为了维护上层统治阶级的利益而牺牲了人民大众的合法利益时,文学就会表现出强烈的反
摘 要:作为台湾文学发展过程中的特殊现象,描写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大陆“铁幕”生活的“文革作品”,从港台而“风靡”海外文坛。曾投奔中国大陆的台湾作家陈若曦,作为“文革”的亲历者,其以短篇小说《尹县长》起笔;既以此成为中国大陆“伤痕文学”的滥觞,又得以重返台湾文坛。本文拟以短篇小说《尹县长》为中心,探讨《尹县长》的艺术创作特色;继而在文学场域内对《尹县长》在70年代的接受、流通和价值作细致的分析,试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