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分析归纳等方法,归纳总结出了运动性生理疲劳产生的生理性因素包括外周疲劳因素、中枢疲劳因素以及多因素论,其恢复具有阶段性、异时性和超量性等特点。
【关键词】运动疲劳;生理因素;恢复特点;恢复方法
随着运动生理学的发展,对运动生理性疲劳产生机理的认识正从单纯的能量消费或代谢产物堆积,向着多因素、多层次、多环节综合作用的认识发展,单一因素致疲劳理论,已经逐渐被综合性疲劳理论所取代。同时,判断运动生理性疲劳的方法和促进其恢复的方法在运动训练实践中也越来越多。介于此,对运动生理性疲劳展开一个全面的、综合的评述,力求更好指导于运动训练实践。
1、运动疲劳产生的生理因素
1.1 外周疲劳因素
(1)有机体能量物质下降
运动中机体的能量来源主要是体内的各种能源物质如ATP、糖、CP、蛋白质等。人体在运动时,随着运动量和强度的增加,体内能量物质消耗到一定程度,能量物质未能得到及时的补充,于是机体的功能便出现紊乱,运动能力随之下降。“衰竭学说”认为,在长时间运动中,机体在产生疲劳的同时常伴有血糖浓度下降,一旦补充糖之后,工作能力有一定程度提高。实践证明,运动中利用糖和脂肪供能必须取决于运动的强度和持续的时间等,当运动量和强度加大时,糖和脂肪的消耗也迅速增加。因此,靠糖和脂肪的有氧氧化来实现合成的ATP作为机体运动的直接能源物质只能维持不到10S的全身剧烈运动。
(2)体内代谢物质累积
生物学研究,机体在消耗能量的同时必然产生大量的代谢产物,如乳酸、二氧化碳、丙酮酸等。巴浦洛夫学派也认为,血糖浓度下降、无机盐的丧失与PH值下降都会促进疲劳的产生和发展。“堵塞学说”认为,疲劳的产生是由于某些代谢产物在肌组织中堆积,这些物质主要是乳酸,乳酸解离生成H+,导致肌肉PH值下降,造成ATP供应屏障;乳酸解离生成的H+可竞争性的置换肌钙中的Ca+ +,使兴奋收缩脱偶联,导致肌肉机能下降。当这些产物在体内大量堆积时,会阻碍机体正常工作,导致神经系统紊乱,使人体产生疲劳之感。
(3)神经系统功能下降
疲劳产生的部位主要发生在中枢、神经—肌肉接点、外周神经系统及运动终板之外各器官。机体运动信号是通过神经系统进行传递,大量冲动传至大脑皮质相应的神经细胞,长时间的兴奋会导致消耗增多,神经系统出现紧张,造成功能下降,这样神经系统开始出现抑制。
1.2 中枢性疲劳因素(GABA与AAA)
GABA是指大脑中的r-氨基丁酸。许多研究表明,GABA在脑内的含量与中枢疲劳有着密切的关系。GABA对脑的抑止作用主要是引起突触后抑止,通过改变神经细胞对Cl-、K+的通透性,造成Cl-内流,K+外流,而形成突触后膜超级化,实现抑止效应[4]。
AAA是芳香族氨基酸的简称,它与中枢疲劳的关系主要是指,在长时间大强度运动中,因肌肉及内脏器官大量分解蛋白质功能,特别是骨骼肌选择性地摄取血浆中的支链氨基酸(BCAA),导致血浆中的BCAA含量下降,肝脏不能有效的分解AAA,结果血液中AAA/BCAA比值上升,促进AAA通过血脑屏障转运入脑,使5-HT合成增加,而5-HT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抑止性递质,使大脑皮层抑止过程占优势,从而激发机体疲劳的产生[5]。
1.3生理性疲劳产生的多因素论
疲劳多因素论指运动中造成机体疲劳的原因不仅是某单一要素产生的结果,而且是多种疲劳因素同时作用的结果。运动生理家(恩.弗.齐姆金1978)以及运动训练方法和理论专家(德.哈尔列1971)进行的关于运动疲劳的综合研究表明,应该把疲劳看作是复杂的功能和器官体系中某一要素退出活动行列的结果,或者看作是各种机能和器官之间的相互联系紊乱,如果出现了负荷水平与机能储备不相适应的时候,那么任何一个器官和机能都可以成为疲劳发展的主要环节;殷劲等研究证明了:“短时间剧烈运动导致的疲劳正是能动性外周代谢体系(包括血液-组织间液-骨骼肌之间的PH剃度、离子剃度、酶活性剃度、电活动剃度等)中多因素(乳酸、LDH同工酶、阴阳离子)、多层次(血液、组织液、骨骼肌)综合性影响的结果。”;“中等强度的运动性疲劳是 由以运动性内源自由基为先导,以Ca+ +为中介的具有保护作用的功能调节过程。这过程一方面造成机体疲劳,另外一方面调节氧的提供和基质的利用。”
2、促进其恢复的具体方法
(1)生理的恢复。在训练或比赛之后,为加速恢复过程,缩短恢复时间,应主动改变练习内容的方法进行强度较小或其它形式练习的恢复方式,使全身骨骼肌得到放松,各器官系统的机能都能从容得到相应休息。
(2)心理的恢复。根据运动员某阶段出现的心理、思想,教练员应给予及时的引导和鼓励;运动员自己应主动进行心理调整,采用多种手段如自我暗示、放松训练、视线转移等手段消除紧张情绪。
(3)自然性恢复。机体按照正常作息时间或处于静止状态下获得休息,采用如睡眠、营养补充、吸负离子等方法促使机体尽快恢复。
除此之外,其它积极性恢复法如按摩、温水浴、药物也有助于消除机体的疲勞,加速恢复过程。
(4)消除疲劳的综合措施。及时有效的消除疲劳是集体继续高效率训练的前提。到目前为止,常用消除疲劳的方法被认为有睡眠、积极性休息、按摩、物理疗法、营养与药物、心理恢复法和氧气负离子吸入等七大方法。此外,气候疗法和教练员主动地调整训练计划,减少运动负荷,转换练习的内容及方式等措施也是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王步标等.人体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5
[2].杨锡让.实用运动生理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4.
[3].B.H.普拉托夫.运动训练的理论与方法[M].湖北:武汉体育学院编印,1984
【关键词】运动疲劳;生理因素;恢复特点;恢复方法
随着运动生理学的发展,对运动生理性疲劳产生机理的认识正从单纯的能量消费或代谢产物堆积,向着多因素、多层次、多环节综合作用的认识发展,单一因素致疲劳理论,已经逐渐被综合性疲劳理论所取代。同时,判断运动生理性疲劳的方法和促进其恢复的方法在运动训练实践中也越来越多。介于此,对运动生理性疲劳展开一个全面的、综合的评述,力求更好指导于运动训练实践。
1、运动疲劳产生的生理因素
1.1 外周疲劳因素
(1)有机体能量物质下降
运动中机体的能量来源主要是体内的各种能源物质如ATP、糖、CP、蛋白质等。人体在运动时,随着运动量和强度的增加,体内能量物质消耗到一定程度,能量物质未能得到及时的补充,于是机体的功能便出现紊乱,运动能力随之下降。“衰竭学说”认为,在长时间运动中,机体在产生疲劳的同时常伴有血糖浓度下降,一旦补充糖之后,工作能力有一定程度提高。实践证明,运动中利用糖和脂肪供能必须取决于运动的强度和持续的时间等,当运动量和强度加大时,糖和脂肪的消耗也迅速增加。因此,靠糖和脂肪的有氧氧化来实现合成的ATP作为机体运动的直接能源物质只能维持不到10S的全身剧烈运动。
(2)体内代谢物质累积
生物学研究,机体在消耗能量的同时必然产生大量的代谢产物,如乳酸、二氧化碳、丙酮酸等。巴浦洛夫学派也认为,血糖浓度下降、无机盐的丧失与PH值下降都会促进疲劳的产生和发展。“堵塞学说”认为,疲劳的产生是由于某些代谢产物在肌组织中堆积,这些物质主要是乳酸,乳酸解离生成H+,导致肌肉PH值下降,造成ATP供应屏障;乳酸解离生成的H+可竞争性的置换肌钙中的Ca+ +,使兴奋收缩脱偶联,导致肌肉机能下降。当这些产物在体内大量堆积时,会阻碍机体正常工作,导致神经系统紊乱,使人体产生疲劳之感。
(3)神经系统功能下降
疲劳产生的部位主要发生在中枢、神经—肌肉接点、外周神经系统及运动终板之外各器官。机体运动信号是通过神经系统进行传递,大量冲动传至大脑皮质相应的神经细胞,长时间的兴奋会导致消耗增多,神经系统出现紧张,造成功能下降,这样神经系统开始出现抑制。
1.2 中枢性疲劳因素(GABA与AAA)
GABA是指大脑中的r-氨基丁酸。许多研究表明,GABA在脑内的含量与中枢疲劳有着密切的关系。GABA对脑的抑止作用主要是引起突触后抑止,通过改变神经细胞对Cl-、K+的通透性,造成Cl-内流,K+外流,而形成突触后膜超级化,实现抑止效应[4]。
AAA是芳香族氨基酸的简称,它与中枢疲劳的关系主要是指,在长时间大强度运动中,因肌肉及内脏器官大量分解蛋白质功能,特别是骨骼肌选择性地摄取血浆中的支链氨基酸(BCAA),导致血浆中的BCAA含量下降,肝脏不能有效的分解AAA,结果血液中AAA/BCAA比值上升,促进AAA通过血脑屏障转运入脑,使5-HT合成增加,而5-HT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抑止性递质,使大脑皮层抑止过程占优势,从而激发机体疲劳的产生[5]。
1.3生理性疲劳产生的多因素论
疲劳多因素论指运动中造成机体疲劳的原因不仅是某单一要素产生的结果,而且是多种疲劳因素同时作用的结果。运动生理家(恩.弗.齐姆金1978)以及运动训练方法和理论专家(德.哈尔列1971)进行的关于运动疲劳的综合研究表明,应该把疲劳看作是复杂的功能和器官体系中某一要素退出活动行列的结果,或者看作是各种机能和器官之间的相互联系紊乱,如果出现了负荷水平与机能储备不相适应的时候,那么任何一个器官和机能都可以成为疲劳发展的主要环节;殷劲等研究证明了:“短时间剧烈运动导致的疲劳正是能动性外周代谢体系(包括血液-组织间液-骨骼肌之间的PH剃度、离子剃度、酶活性剃度、电活动剃度等)中多因素(乳酸、LDH同工酶、阴阳离子)、多层次(血液、组织液、骨骼肌)综合性影响的结果。”;“中等强度的运动性疲劳是 由以运动性内源自由基为先导,以Ca+ +为中介的具有保护作用的功能调节过程。这过程一方面造成机体疲劳,另外一方面调节氧的提供和基质的利用。”
2、促进其恢复的具体方法
(1)生理的恢复。在训练或比赛之后,为加速恢复过程,缩短恢复时间,应主动改变练习内容的方法进行强度较小或其它形式练习的恢复方式,使全身骨骼肌得到放松,各器官系统的机能都能从容得到相应休息。
(2)心理的恢复。根据运动员某阶段出现的心理、思想,教练员应给予及时的引导和鼓励;运动员自己应主动进行心理调整,采用多种手段如自我暗示、放松训练、视线转移等手段消除紧张情绪。
(3)自然性恢复。机体按照正常作息时间或处于静止状态下获得休息,采用如睡眠、营养补充、吸负离子等方法促使机体尽快恢复。
除此之外,其它积极性恢复法如按摩、温水浴、药物也有助于消除机体的疲勞,加速恢复过程。
(4)消除疲劳的综合措施。及时有效的消除疲劳是集体继续高效率训练的前提。到目前为止,常用消除疲劳的方法被认为有睡眠、积极性休息、按摩、物理疗法、营养与药物、心理恢复法和氧气负离子吸入等七大方法。此外,气候疗法和教练员主动地调整训练计划,减少运动负荷,转换练习的内容及方式等措施也是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王步标等.人体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5
[2].杨锡让.实用运动生理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4.
[3].B.H.普拉托夫.运动训练的理论与方法[M].湖北:武汉体育学院编印,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