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阳光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cy2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米阳光叫舒畅,很斯文,甚至有点腼腆,喜欢坐在散乱的书堆中,从一本书跳到另一本书,乱了秩序。
  从舒畅那里,我第一次听到关于他的爱情。他们的故事发生在鱼城边上的一个小镇,很凄迷。
  舒畅的老婆叫云,是骄傲的公主,生长在华丽喧闹的大都市,优越富足;舒畅是一介书生,出生在贫瘠的穷乡僻壤,虽然挣扎在饥饿与温饱间,却是斯文清秀。他们门不当,户不对,但他们相爱了,一对年轻的凡夫俗女坚定地变成了浪漫爱情戏剧的男女主角,乐此不疲地炮制着城里人的童话,在他们身上,媒妁与本来不该有的世俗理念失去了原有威力。
  很快,他们结婚了,他们的孩子出世了,舒畅和云不再仅仅是少年的恩爱夫妻,他们夫唱妇随,还努力地扮演着优秀的父亲和母亲角色。
  然而,一场浩劫却陡然降临在这个甜蜜的家庭。
  舒畅怎么也想不到,早已被他打理得如鱼得水的职位导致了他人生的第一场黑色秋天,一顶“贪污犯”帽子紧紧扣在他的头上,他被关进了监狱,置身于仅有一米阳光的铁窗里,做梦也没有想到他会被人暗算,而这个暗算他的人竟是他的好友,林。背着黑锅,隔着锈迹斑斑的铁窗,舒畅开始了漫长的牢狱生活,他望眼欲穿,盼望云带着儿子来看他,盼着云四处奔走为他申冤,可是等了很久,那个叫云的女人没有来。
  他成了没人接近的贱民,无奈,无助,甚至没有可以诉说的人,舒畅开始绝食、自残乃至自杀,但是,他的每次轻生都被一个善良的狱警制止和救治。后来,舒畅逐渐平静,重新选择了生,于是,他把申诉材料改了一遍又一遍,又托朋友搬来了书籍,在监狱里,舒畅依靠大学时期积淀的基本功底,拼命读书,绘画,写作,奋力以文字排遣心中的恐惧和不满的抗议。散文《爬满青藤的木屋》和油画《落日的黄昏》在那昏黑的囚室里诞生了。他请狱警帮忙把写好的文章和描好的画寄出去,没想到很快发表,获奖,转载。就这样,他以一种别人不能做到的独特方式,日复一日地以此排遣狱中的难耐和孤独。
  “平反”之后,舒畅找到云,那个熟悉里透着陌生的妻子,还有那个疯长了十岁的孩子,那是他入狱十年以来第一次看见他们。云依旧很美,依旧阳光灿烂,舒畅已经无法记得云过去的音容笑貌,他心里突然刺痛起来,也开始变得谨小慎微,小心翼翼地做着该做的一切。
  时间一晃就是十年,而要恢复十年的元气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舒畅说,牢狱的十年里,等不到云和儿子的到来,舒畅并不怎么怪她,也没有灰心过,毕竟,自己成了阶下囚,对云和儿子来说,摊上这么一个坐牢的老公和父亲,始终是件不光彩的事,黑色日子总算过去,接下来他该好好补偿她和孩子。舒畅内疚里充满了希冀和感激,也有一种莫名的战战兢兢。
  一个错误的判决,无情地改变了舒畅的后半生,我无法想象那是一个怎样的十年,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十年足以决定他一生的性格和气质;对于一个女人而言,足以耗尽她的大部分青春和对生活的热情;对于一个饱受牢狱之灾的男人来说,足以让他在一辈子的道路上留下刻骨铭心的伤痕。
  走出监狱的舒畅又重新见到久违的阳光,整整十年的冤情迎来昭雪,他终于长长地缓了一口气,终于回到了阔别十年的家,然而,他迎来的却是又一个致命的打击。
  舒畅眼里噙满了泪水,继续给我讲述他的第二个故事。
  这次,舒畅很激动,激动得涨红了脸,他的面目甚至变得有些扭曲,他说,他劳改了十年,受尽了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摧残,他很呵护云和儿子,然而,云不仅冷酷无情,还背叛了他,让他永远戴着一顶山一样重的帽子。
  舒畅说,那是他出狱后的一个夏日,他14岁的儿子舒瑞正骑车往回家的路上赶,突然,一辆疾驶的摩托迎面冲了过来,把他儿子撞成重伤,舒畅疯了似的奔到医院,看见儿子脸色惨白,他立即要给儿子输血,可是,医生告诉他,他和儿子不是一个血型!
  云告诉舒畅,儿子是林的。
  舒畅不是一个草率的人,他开始去核实妻子和林的隐情,亲自调查的结果却很惨,孩子的确不是他的亲生子,他又抱着一分侥幸:一定是什么地方查得不准,一定是妻子嫌弃他而编造了谎言。
  再查的结果同第一次一模一样,每个环节没出任何差错,舒畅最终陷入四面楚歌,他很愤怒,很绝望,但却欲哭无泪。
  终于,舒畅很郑重地提出离婚。
  金钱的尴尬、感情的风霜再次使舒畅穿上单身贵族衣衫,他被爱情的鞭子抽得伤痕累累,从此结成巨大而坚硬的疙瘩。他辞掉了工作,辗转他乡八年,从打工仔做起,凭着精明和能干,一步步走到了现在,再度换来一片创业的艳阳。
  事业创造了辉煌,情感却成了乞丐,舒畅虽然很伤感,也忽然有些虚弱,但他最终挺过来了。虽然,他的感情流浪了整整十年,但他是唯一让我感到高雅乐观的人,虽然,我和他没有走近,也并非一对情人,但是,我们听音乐、谈文学的时候很愉快,而且不止一次感慨对方成了“苦命人”。
  他什么都告诉我,少小的贫穷苦难,婚姻的不幸失败,孩子的懵懂错爱……其实,我知道,他很苦闷,他喝酒的时候,把对这个世界的所有迷惑都表现得充充分分。他几乎不会喝醉,并不是因为他酒量大,而是他能控制自己的冲动。他活得很迷失,感情经常走投无路,常常不由自主地依靠在窗前回想当年,要是他愿意接纳那个疼了十几年的孩子,他和她的路就都不一样了。
  可是,他没有。
  二十多年了,那个孩子已经长大成人,一想起他,就像一根沒有尽头的刺扎进五脏六腑,好久好久,他拔不出这根刺。我相信,那疼痛是无法比拟的,远比我的痛要残酷千百倍,但是他忍着,那压抑的呻吟比高声的呼叫更让人揪心。
  十年牢狱,舒畅总算保住了性命,却失去了家庭,可是他没有失去微笑,虽然微笑很弱,很短。
  责任编辑:黄艳秋
其他文献
那块菜地靠水边,上世纪农业学大寨的年代,社员硬是肩挑背扛,沿着河道边修筑了一条长长的拦水坝,原来的河滩就改造成了有一层薄薄泥土的水田。  泥是社员从一二里路外的稻田挑来铺上的,灌了水也就勉强可以栽下禾苗。但终于是底子薄,沙石多,稻苗稀稀落落的,长的谷穗也小,产量很低。后来,河水水位日渐降低,引不进河水灌溉,也就自然荒芜了。生产队只好分给社员作菜地,后来成为我岳父的庆仔叔也分到了一块长约二十多米,宽
期刊
米豆腐冠以“豆腐”之名,只因与豆腐有几分形似。其色其味,其实与豆腐大相径庭。豆腐用黄豆制作,色泽白嫩;米豆腐用大米做成,浅黄嫩绿。豆腐制作比较复杂,而米豆腐制作相对简单。  母亲在世的时候,我亲眼见过她制作米豆腐。先用清水将大米浸泡一个晚上。大米最好用籼米,糯米太黏不能用。然后,把米捞起来盛入盆中,加适量清水磨成米浆。水和米的比例大约是1:2。将磨好的米浆倒入锅中,大火煮沸。然后调成中火,不停地用
期刊
暖风吹过,垂柳依依,绣花粉裙格外让人着迷,田间小路上白短袖牛仔裤的帅哥牵着妹妹甜言蜜语,还有压弯腰的油菜告诉我们,豌豆角熟了。  每次遇到菜摊上的豌豆,我都一如初见的喜欢。买上好几斤回家,剥皮后掺和大米做上一大锅豌豆米饭。大白碗里绿白相映的豌豆米饭让此时记忆的闸门一泄而出,不禁打开一段豌豆角的回忆。  那时候,我们小队也有菜园子,里面种的黄瓜、西红柿等长得也还算好,但都有队长派专人值守看护,我们很
期刊
二姐比我大九岁。  大姐出嫁早,分家后,每到农忙,我和几个姐姐到大姐家帮忙。大姐家的田地很分散,离家较远,收割小麦和水稻都是件很费力的事。干农活儿时,二姐总是充当一个整劳力。  我大抗美援朝复员后,因为肺结核,身体一直不好,不能干重体力活儿;我妈在生我大姐后落下了月子病,有支气管哮喘。由于其他几个姐姐岁数也不大,家中的农活儿主要由我二姐来承担,周边的人都说周家多亏了二丫头,不然可能连饭都吃不上。 
期刊
爱上在山林里行走,还是这几年里的光景。  记得那时,送健步如飞的父亲去检查身体,医生看着各种检查单,下结论说至少还有十年的寿命。不料,仅仅月余,父亲竟然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父亲的去世仿佛让我一下子就成长了许多,也让我有足够多的时间去对生命进行审视。尽管还远没有到看破红尘的境界,但看见自己把日子一日接一日地虚度,一晃就是头发半白。难免让我常生朝如青丝暮成雪,世事无常的心事。想起来日无多,心里就难免望峰
期刊
2001年4月28日,女友的母亲想去深圳看她女儿,问我是否一块儿去。当时我下岗在家待业,心想,去深圳散散心也好,便答应一道前行。  天气阴沉,仿佛有一块巨大无比又湿漉漉的黑布笼罩在头顶,既潮湿又闷热,很是难受。我从女友家出发,步行到一里之外的火车站买票,直达深圳的火车票已售罄,我便买了两张当天开往广州的绿皮火车硬座票,心想,广州离深圳近,转趟车也花不了多少时间。回家禀告女友的母亲,她没反对。我帮着
期刊
金黄的油菜花谢了。太阳的小黑子,钻进细长的菜荚里,慢慢饱满。  成熟的菜秸秆被镰刀割断,一棵棵、一堆堆、一排排躺倒在田畴里,鼓胀的菜荚在烈日里晒干。而现在,不用蹲着割,站着手持铁锹直接铲,省力省时。我说,人越来越聪明了。爸爸说,现在都是机器化生产收割,都很少看到人工打菜籽了呢。  刚过了小满,我赶回老家去打菜籽。  我们先是在田间选好一块场地,平整土后,铺开一张用很多个尼龙口袋组合拼接成的“大皮”
期刊
我的外公,也是很多人的外公。  外公有一个庞大的家庭,八个儿子,六个女儿,加上舅妈、姨父、表哥、表姐、表妹、表弟以及再下一代,我们的直系亲属就有上百人。  外公姓孔,孔氏75代后裔,祥字辈,生肖属猴。外公的先祖是南宋时期跟随宋高宗南迁临安时的孔氏家族一员。南迁孔氏族人大部分在浙江衢州定居,而有一个分支途经我们当地时定居繁衍。  最近翻到一张全家福,我仔细算了算外公应该出生在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
期刊
土尔扈特是蒙古古老的部落之一。  据《土尔扈特汗诺颜世袭谱》记载,土尔扈特最初:那仁汗,汉译为太阳汗。土尔扈特是十五世纪初产生的部落名称。十三世纪前它称为克烈部。克烈汉意谓黑。据此,有的学者认为,土尔扈特是黑匈奴的后裔。十五世纪初,克烈部的一部分被瓦刺脱欢太师称作土尔扈特,其他部分融合到后来的哈萨克等突厥语民族。十七世纪上半叶,土尔扈特部一部分人从额尔齐斯河中游西迁到俄国境内伏尔加河流域,不久,又
期刊
我的老家,江西分宜县北部的一个山村,乡亲们所说的匠人,主要是篾匠、木匠、泥瓦匠,偶有漆匠,后来还有裁缝。  首先是篾匠。改革开放以前,普通人家晒垫、箩筐等篾制生产工具和日常生活用具多,江南山村,一般村后有片竹林,取材方便实惠。请来篾匠,主要是添置新品,捎带修补旧物。匠人师徒二人进屋,便放下一个颇具年份的工具箱,系上黑色围裙,开始忙碌起来。大致是把竹子劈开,剖成竹片,分开竹皮和竹心,做成青竹片和黄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