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滦平博物馆经过多年的考古发掘和征集,现有馆藏文物近八千件,最为突出的要数辽金时期文物,涵盖了当时的生产、生活、丧葬等日常用具,其中包括木器、陶器、瓷器、铜器、铁器、石器。无论从质地、造型、用途、审美等角度,都不失为藏品中的精品,这里对馆藏金代文物作一介绍。
一、木器
1976年11月,河北省滦平县窑上公社岑沟大队社员边丛林在院内挖菜窖时,发现一个高68,口径22.7厘米的大腹蟹青釉瓷瓮。瓮口覆盖一件素面大铜镜,瓮内放有木器、陶器、瓷器、铁器、铜器等,共十七件,多为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其中有一件农耕播种工具——瓠种器。瓠种器,俗称“点葫芦”,因其主要部分用葫芦制造而得名。瓠种器在我国历史上出现较早,文献记载也较多。然而,实物发现很少。岑沟瓠种器得以完好保存颇为难得。我馆收藏的这件瓠种器,由一个葫芦和一根木杆构成。葫芦长19、径16厘米,内贮种籽,中部上端有一直径2.5厘米的圆孔,首尾两端各有一直径3厘米的圆孔。圆孔内横穿一根长47、粗3厘米的木杆。木杆穿出葫芦首端的一段,长15厘米,挖一条长14、宽1.2厘米的凹槽,作为引播槽。横在葫芦里的一段,长19厘米,挖成空心双梁形状,与引播凹槽相通。穿在葫芦后端的一段长13厘米,作为执柄。在引播槽这一段木杆上,发现数匝细绳捆缚痕迹。推知原来在槽上曾捆一块较槽稍短,与杆等宽的木板。这样,凹槽的最前端留出一段空隙作为排种口,防止播种时种籽进入凹槽马上就散落了。再从引播槽前端留有的细绳捆缚痕迹看,当时可能还有助播的葫芦稠。
还有一只木桶。用十八块柏木木板箍成,底用四块木板拼合。铁箍朽断,木桶板散置在瓮内,复原后桶高26、口径27、底径25厘米。
二、陶器
陶器多为盛放水、谷物用具,因其质地较软,不易保存,我馆现存金代陶器大多为陶器残片,未经修复。但其中有一件陶罐,保存较好,此罐为细泥灰陶,小口卷沿,体瘦高,肩腹部磨压有不规正的网纹。高30、最大腹径18、口径9厘米。
三、瓷器
馆藏瓷器有鸡腿瓶、葫芦瓶、碗、梅瓶、罐等,保存较好的器物以鸡腿瓶居多,大小不一,颜色多样,其中有黑釉、酱釉、蟹青釉为主,其中一件黑釉弦纹鸡腿瓶,高55厘米,口径7.5厘米,底径8厘米,瓶为细长形,小平口,短颈,圆腹下斜收,底略凸,外施黑釉,底无釉,通身饰弦纹,肩和下部有支钉痕迹,造型规整,器形较大。黑釉双系葫芦瓶,高22厘米,口径2.4厘米,底径8.2厘米,为葫芦形,直口短颈,束腰处有两系,圈足,平底。胎体厚重,黑色釉,足部未施釉,制作精细,保存完整,属磁州窑瓷器。瓷碗有酱釉和白色,其中一酱釉碗为敞口,浅腹,腹壁斜收,圈足,酱色釉,圈足未施釉,碗心有铯圈,当为叠烧,圈足心有一“呆”字,釉色鲜艳,制作精细、美观。白釉碗有两式,一为敞口,一为侈口。敞口中一件定窑白釉划荷花碗,高4厘米,口径9.5厘米,圆唇,斜壁,深腹,底小,圈足,薄胎,通体施乳白釉,碗内壁底刻花装饰,花纹为卷叶莲花。侈口中一件为白釉划花碗,高4.3厘米,口径20厘米,底径5.7厘米,碗口一周弦纹,斜壁,浅腹,圈足,圈足内外一圈无釉,碗内刻有荷花和花蕾,四周刻荷叶陪衬,碗底支钉痕五个。花纹刻划流畅,为金代文物精品。梅瓶两种颜色,一为酱釉,一为黑釉。以两件为例,酱釉梅瓶高25厘米,口径7.4厘米,底径9厘米。器形为小口,短径,斜肩,圆腹下斜收,底小,圈足,除底外,内外皆施酱釉。黑釉梅瓶高22.5厘米,口径5.8厘米,底径8.4厘米,小口,短颈,圆肩,腹下内收,平底,肩部有支钉痕迹,腹下部有弦纹,口部施酱釉,其他内外皆施黑釉。白釉折肩罐一件,高11.2厘米,口径11厘米,直口,短颈,斜肩,直腹,下腹斜收,高圈足,除圈路外均施白釉,内外皆有细小开片。
四、铜器
馆藏铜器多为生活用具,包括铜镜、铜印、铜洗、圆权、灯盏、饰件等,其中以铜镜居多,大小、型制不一,特别是这批铜镜每种样式只有一件,外形有圆形、葵花形、桃形等,以圆形居多;纹饰多样,有双鱼纹、瑞兽葡萄纹、鼍龙纹、六鹤同春、人物故事、“家常富贵”、“承安三年”四兽铜镜等文字镜。其中一件双鱼纹镜,圆形,直径22厘米,镜面平,北面宽平缘,龟形钮,无钮座。浅浮雕式双鱼纹,无底纹,两条鲤鱼作摆尾展鳍游动状,口略张,鱼目、鱼鳍、鱼鳞十分清晰,鱼体肥大,造型生动逼真,栩栩如生。双鱼镜为金代所流行,此镜厚重,制作精细,为金双鱼镜上品。另一东源杜二人物故事镜,圆形,直径16.4厘米,厚0.4厘米。桥形钮,钮上方有一长方形框,框内铸“东源杜二”字,人物侧望,身披袈裟,盘坐在岩石上,周围草丛,岩石下为层层波浪水纹,钮两侧为两山夹水,山旁有一珠花,另一侧为一棵椰子树。此镜做工精细,图案清晰,十分精美。
金代铜印共5件,其中三件为金代官印,分别为“副统所印”、“都提控所印”、“神字号行军万户所印”,三件官印均为长方钮方印,大小不一。金代自正隆元年(1156年)开始,统一官印,按级别大小确定印的规格,此三方印,皆为铜质铸造、字体屈曲、短矩形纽,大小按阶品有别。金宣宗时,以“三十八为谋克,五谋克为一千户,四千户为一万户,四万户为一副统,两副统为一都统……又外设一总领提控,故时皆称元帅为总领云’(《金史·兵制》)。可见,万户、副统、都统、都提控皆是金代领兵之官。另两件为童子钮长方押印。其中一件印面长2.7厘米、宽1.9厘米、厚0.3厘米,通高5厘米。印台立一男童,束发,头顶蜷成环钮,圆形脸,浓眉大眼,高鼻梁,两耳凸出,五官紧凑,刻划清晰,裸体,左臂弯曲,手心向上托一钵,两腿分开直立,印面长方形,阳刻八思巴文。
铜洗两件,均为圆形,宽折沿。其中一件较大,口径达62厘米,大腹斜收,中间略鼓,深腹,平底,底有三矮足,靠底部有两道弦纹,弦纹里有忍冬纹图案。此洗大而厚重,制作精细,纹饰生动自然。
铜权一件,高13厘米,上为方形钮,中部略呈圆形,中上部有一周阴弦纹,中部有阴刻“南京”二字,束腰,圆形底座,束腰部有三凸弦纹,圆形底座有三周弦纹,底略鼓。为金代计量器具。 云头形灯盏一件,口径11厘米,底径5厘米。圆蝶形,敞口,口沿有一云朵形鋬,腹下部斜收,平底。
连身四婴戏饰件一件,长5.5厘米,此饰件为二婴连体,姿势雷同,上下看二婴一手臂把自头耳,一手下垂握如意,一腿后抬,一腿直立。在右看,二婴一手抚自头耳,一手握如意,一腿前伸,一腿曲立;下下看二婴低头侧视,满脸嬉笑,故称“四喜人”。此饰件为女真人吉祥物,设计巧妙,工艺高超,小巧玲珑,趣味盎然。
五、铁器
铁器多为生活、生产工具,其中包括六鋬铁釜、铁犁铧、铁锤、铁熨斗、铁予、铁鸣笛、铁刀、铁权、车輨等。六鋬铁釜数量较多,大小、型制不一,其中一件口径42.6cm,高27cm,腹围42.5cm,耳长8.4cm,此铁釜为一次性铸造,半圆体,平口,口沿有四道弦纹,上腹有六个等距相对方形鋬,六耳起支架作用,形体较大,釜底厚重。为契丹、女真等北方游牧民族常用的炊具,方便好用,随时随地可架锅烧饭,可当做行军锅。
镂空独“卍”字形三足暖炉,通高20cm,口径19.5cm,上部圆筒形,口微敛,斜肩,深腹略鼓,下腹内收,平底,矮三柱足,腹部镂空,排列一周八个镂空“卍”字形纹,腹下部与足上部之间有一突出的宽平沿,三足蹄形。制作规整,造型美观。
六齿车輨,圆环形,厚4.5cm,内径10.5cm,外径16.3cm,外环面铸六个对称长方形齿,制作规整,为金代车部件。
六、石器
石器种类较少,一为石狮、二是石棺。石狮共两件,均为花岗岩石质,其中一件高145cm,底座长82cm,宽55cm。狮身狮座用一块整石雕凿而成,躯体稍前倾,张口、瞪眼,卷花毛发分五层,计二十个,颈戴项圈,项圈刻卷草纹,胸前部饰铺首衔环,环上系铃,右前爪微曲,下按一个仰卧幼狮,左腿直立,尾细长,自尾后向前垂至底座一侧,两侧垂缨。狮身北部雕刻盘肠穿坠带结,似一只较慈祥的雌狮。
石棺共五件,其中四件为正方形石盖棺,另一为长方形石盖棺。
四件正方形石盖棺大小、样式、雕刻花纹不一,其中一件刻人物屋宇形石棺,高89cm,宽96cm,正方体,石棺正面雕刻人物,分三部分,左、右两边各雕刻一人物,其一双手相对握一器物,另一双手上下交错握一器物,中间周雕刻一门,一人就门口半掩半出做张望姿态。其它三面刻席纹。棺盖为房屋顶式,脊两端雕刻兽头,四角飞檐,四角雕刻出瓦垅,俨然一座房屋。
长方形石棺为刻人物门窗花卉纹长方形盖棺。通长190cm,大头宽82cm,小头宽74cm,厚5cm。此石棺为灰白色,船形底,两侧分别雕出宽3cm突线条,用以区别棺槽与棺座的界线,通体凿刻成蒂纹,棺头正中刻成一个楼阁式的建筑。脊下刻七条瓦线,两边为飞檐,背檐间雕刻云纹图案,楼阁式建筑中间刻一半开门,站立一个似长发髻的女人,身披旗袍,手扶门框,作起门欲出姿势,门的两边各刻长方形门框,示意窗子,棺头座两角四边各雕一大一小卷云纹。出土时棺内尸骨完整,仰身直体,双手放于腹部,此石棺的葬式变化,反映出了金代中期葬俗受到了中原文化的影响。
这批文物,反映了金代时期居住在滦平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及社会发展情况,对研究金代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一、木器
1976年11月,河北省滦平县窑上公社岑沟大队社员边丛林在院内挖菜窖时,发现一个高68,口径22.7厘米的大腹蟹青釉瓷瓮。瓮口覆盖一件素面大铜镜,瓮内放有木器、陶器、瓷器、铁器、铜器等,共十七件,多为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其中有一件农耕播种工具——瓠种器。瓠种器,俗称“点葫芦”,因其主要部分用葫芦制造而得名。瓠种器在我国历史上出现较早,文献记载也较多。然而,实物发现很少。岑沟瓠种器得以完好保存颇为难得。我馆收藏的这件瓠种器,由一个葫芦和一根木杆构成。葫芦长19、径16厘米,内贮种籽,中部上端有一直径2.5厘米的圆孔,首尾两端各有一直径3厘米的圆孔。圆孔内横穿一根长47、粗3厘米的木杆。木杆穿出葫芦首端的一段,长15厘米,挖一条长14、宽1.2厘米的凹槽,作为引播槽。横在葫芦里的一段,长19厘米,挖成空心双梁形状,与引播凹槽相通。穿在葫芦后端的一段长13厘米,作为执柄。在引播槽这一段木杆上,发现数匝细绳捆缚痕迹。推知原来在槽上曾捆一块较槽稍短,与杆等宽的木板。这样,凹槽的最前端留出一段空隙作为排种口,防止播种时种籽进入凹槽马上就散落了。再从引播槽前端留有的细绳捆缚痕迹看,当时可能还有助播的葫芦稠。
还有一只木桶。用十八块柏木木板箍成,底用四块木板拼合。铁箍朽断,木桶板散置在瓮内,复原后桶高26、口径27、底径25厘米。
二、陶器
陶器多为盛放水、谷物用具,因其质地较软,不易保存,我馆现存金代陶器大多为陶器残片,未经修复。但其中有一件陶罐,保存较好,此罐为细泥灰陶,小口卷沿,体瘦高,肩腹部磨压有不规正的网纹。高30、最大腹径18、口径9厘米。
三、瓷器
馆藏瓷器有鸡腿瓶、葫芦瓶、碗、梅瓶、罐等,保存较好的器物以鸡腿瓶居多,大小不一,颜色多样,其中有黑釉、酱釉、蟹青釉为主,其中一件黑釉弦纹鸡腿瓶,高55厘米,口径7.5厘米,底径8厘米,瓶为细长形,小平口,短颈,圆腹下斜收,底略凸,外施黑釉,底无釉,通身饰弦纹,肩和下部有支钉痕迹,造型规整,器形较大。黑釉双系葫芦瓶,高22厘米,口径2.4厘米,底径8.2厘米,为葫芦形,直口短颈,束腰处有两系,圈足,平底。胎体厚重,黑色釉,足部未施釉,制作精细,保存完整,属磁州窑瓷器。瓷碗有酱釉和白色,其中一酱釉碗为敞口,浅腹,腹壁斜收,圈足,酱色釉,圈足未施釉,碗心有铯圈,当为叠烧,圈足心有一“呆”字,釉色鲜艳,制作精细、美观。白釉碗有两式,一为敞口,一为侈口。敞口中一件定窑白釉划荷花碗,高4厘米,口径9.5厘米,圆唇,斜壁,深腹,底小,圈足,薄胎,通体施乳白釉,碗内壁底刻花装饰,花纹为卷叶莲花。侈口中一件为白釉划花碗,高4.3厘米,口径20厘米,底径5.7厘米,碗口一周弦纹,斜壁,浅腹,圈足,圈足内外一圈无釉,碗内刻有荷花和花蕾,四周刻荷叶陪衬,碗底支钉痕五个。花纹刻划流畅,为金代文物精品。梅瓶两种颜色,一为酱釉,一为黑釉。以两件为例,酱釉梅瓶高25厘米,口径7.4厘米,底径9厘米。器形为小口,短径,斜肩,圆腹下斜收,底小,圈足,除底外,内外皆施酱釉。黑釉梅瓶高22.5厘米,口径5.8厘米,底径8.4厘米,小口,短颈,圆肩,腹下内收,平底,肩部有支钉痕迹,腹下部有弦纹,口部施酱釉,其他内外皆施黑釉。白釉折肩罐一件,高11.2厘米,口径11厘米,直口,短颈,斜肩,直腹,下腹斜收,高圈足,除圈路外均施白釉,内外皆有细小开片。
四、铜器
馆藏铜器多为生活用具,包括铜镜、铜印、铜洗、圆权、灯盏、饰件等,其中以铜镜居多,大小、型制不一,特别是这批铜镜每种样式只有一件,外形有圆形、葵花形、桃形等,以圆形居多;纹饰多样,有双鱼纹、瑞兽葡萄纹、鼍龙纹、六鹤同春、人物故事、“家常富贵”、“承安三年”四兽铜镜等文字镜。其中一件双鱼纹镜,圆形,直径22厘米,镜面平,北面宽平缘,龟形钮,无钮座。浅浮雕式双鱼纹,无底纹,两条鲤鱼作摆尾展鳍游动状,口略张,鱼目、鱼鳍、鱼鳞十分清晰,鱼体肥大,造型生动逼真,栩栩如生。双鱼镜为金代所流行,此镜厚重,制作精细,为金双鱼镜上品。另一东源杜二人物故事镜,圆形,直径16.4厘米,厚0.4厘米。桥形钮,钮上方有一长方形框,框内铸“东源杜二”字,人物侧望,身披袈裟,盘坐在岩石上,周围草丛,岩石下为层层波浪水纹,钮两侧为两山夹水,山旁有一珠花,另一侧为一棵椰子树。此镜做工精细,图案清晰,十分精美。
金代铜印共5件,其中三件为金代官印,分别为“副统所印”、“都提控所印”、“神字号行军万户所印”,三件官印均为长方钮方印,大小不一。金代自正隆元年(1156年)开始,统一官印,按级别大小确定印的规格,此三方印,皆为铜质铸造、字体屈曲、短矩形纽,大小按阶品有别。金宣宗时,以“三十八为谋克,五谋克为一千户,四千户为一万户,四万户为一副统,两副统为一都统……又外设一总领提控,故时皆称元帅为总领云’(《金史·兵制》)。可见,万户、副统、都统、都提控皆是金代领兵之官。另两件为童子钮长方押印。其中一件印面长2.7厘米、宽1.9厘米、厚0.3厘米,通高5厘米。印台立一男童,束发,头顶蜷成环钮,圆形脸,浓眉大眼,高鼻梁,两耳凸出,五官紧凑,刻划清晰,裸体,左臂弯曲,手心向上托一钵,两腿分开直立,印面长方形,阳刻八思巴文。
铜洗两件,均为圆形,宽折沿。其中一件较大,口径达62厘米,大腹斜收,中间略鼓,深腹,平底,底有三矮足,靠底部有两道弦纹,弦纹里有忍冬纹图案。此洗大而厚重,制作精细,纹饰生动自然。
铜权一件,高13厘米,上为方形钮,中部略呈圆形,中上部有一周阴弦纹,中部有阴刻“南京”二字,束腰,圆形底座,束腰部有三凸弦纹,圆形底座有三周弦纹,底略鼓。为金代计量器具。 云头形灯盏一件,口径11厘米,底径5厘米。圆蝶形,敞口,口沿有一云朵形鋬,腹下部斜收,平底。
连身四婴戏饰件一件,长5.5厘米,此饰件为二婴连体,姿势雷同,上下看二婴一手臂把自头耳,一手下垂握如意,一腿后抬,一腿直立。在右看,二婴一手抚自头耳,一手握如意,一腿前伸,一腿曲立;下下看二婴低头侧视,满脸嬉笑,故称“四喜人”。此饰件为女真人吉祥物,设计巧妙,工艺高超,小巧玲珑,趣味盎然。
五、铁器
铁器多为生活、生产工具,其中包括六鋬铁釜、铁犁铧、铁锤、铁熨斗、铁予、铁鸣笛、铁刀、铁权、车輨等。六鋬铁釜数量较多,大小、型制不一,其中一件口径42.6cm,高27cm,腹围42.5cm,耳长8.4cm,此铁釜为一次性铸造,半圆体,平口,口沿有四道弦纹,上腹有六个等距相对方形鋬,六耳起支架作用,形体较大,釜底厚重。为契丹、女真等北方游牧民族常用的炊具,方便好用,随时随地可架锅烧饭,可当做行军锅。
镂空独“卍”字形三足暖炉,通高20cm,口径19.5cm,上部圆筒形,口微敛,斜肩,深腹略鼓,下腹内收,平底,矮三柱足,腹部镂空,排列一周八个镂空“卍”字形纹,腹下部与足上部之间有一突出的宽平沿,三足蹄形。制作规整,造型美观。
六齿车輨,圆环形,厚4.5cm,内径10.5cm,外径16.3cm,外环面铸六个对称长方形齿,制作规整,为金代车部件。
六、石器
石器种类较少,一为石狮、二是石棺。石狮共两件,均为花岗岩石质,其中一件高145cm,底座长82cm,宽55cm。狮身狮座用一块整石雕凿而成,躯体稍前倾,张口、瞪眼,卷花毛发分五层,计二十个,颈戴项圈,项圈刻卷草纹,胸前部饰铺首衔环,环上系铃,右前爪微曲,下按一个仰卧幼狮,左腿直立,尾细长,自尾后向前垂至底座一侧,两侧垂缨。狮身北部雕刻盘肠穿坠带结,似一只较慈祥的雌狮。
石棺共五件,其中四件为正方形石盖棺,另一为长方形石盖棺。
四件正方形石盖棺大小、样式、雕刻花纹不一,其中一件刻人物屋宇形石棺,高89cm,宽96cm,正方体,石棺正面雕刻人物,分三部分,左、右两边各雕刻一人物,其一双手相对握一器物,另一双手上下交错握一器物,中间周雕刻一门,一人就门口半掩半出做张望姿态。其它三面刻席纹。棺盖为房屋顶式,脊两端雕刻兽头,四角飞檐,四角雕刻出瓦垅,俨然一座房屋。
长方形石棺为刻人物门窗花卉纹长方形盖棺。通长190cm,大头宽82cm,小头宽74cm,厚5cm。此石棺为灰白色,船形底,两侧分别雕出宽3cm突线条,用以区别棺槽与棺座的界线,通体凿刻成蒂纹,棺头正中刻成一个楼阁式的建筑。脊下刻七条瓦线,两边为飞檐,背檐间雕刻云纹图案,楼阁式建筑中间刻一半开门,站立一个似长发髻的女人,身披旗袍,手扶门框,作起门欲出姿势,门的两边各刻长方形门框,示意窗子,棺头座两角四边各雕一大一小卷云纹。出土时棺内尸骨完整,仰身直体,双手放于腹部,此石棺的葬式变化,反映出了金代中期葬俗受到了中原文化的影响。
这批文物,反映了金代时期居住在滦平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及社会发展情况,对研究金代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