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三位良师,反思自己的语文教学

来源 :语文周刊·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ms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常有学生问我:如何学好语文?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要我三言两语回答,我确实无从答起。
  中小学,我的语文成绩较好,我觉得有几位老师对我的鼓励和影响很大。
  我的启蒙老师,也就是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老师陈银菊是其中一位。记得陈老师与我同村的姨外婆有亲戚关系,我入学不久,陈老师经常造访姨外婆家,碰到我母亲,总要夸赞我一番,现在想来那也许是礼节上的奉承而已。但母亲是个憨厚的农村妇女,她把陈老师的话句句当真,每次碰到陈老师后回来,都要把陈老师的话一字不差的告诉给父亲,甚至邻里乡亲。也许是陈老师和母亲的广告效应,顷刻间年纪小小的我,在村里成了方仲永式的“人物”,成了村里同龄人学习的榜样。陈老师是教语文的,所以在上她的课时我不敢丝毫怠慢,每一次作业、作文、背书,我都力争抢先完成,如果稍有闪失,便觉得心里对不起陈老师。也许,就是陈老师不经意的夸奖,让我从小培养了学习语文的信心和一丝不苟的精神,打下了爱好语文的根基。
  我的小学三、四年级作文很差,我同许多农村孩子一样,没有读过《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之类的名著,甚至鲁迅童年时代的“三哼经”也没有见过,更没有读过现在中小学生案头常备的作文选,作文指导类的图书。看得最多的是当时很流行的“小人书”,我们这称“图画书”。而给我写作影响最深的是小学五年级的杨邦德老师,一次语文测验,作文题是《他(或她)为我们班争得了荣誉》。记得是30分作文,我拿了24分。对于一个毫无语言积累,言不成句的我来说,这是莫大的光荣和鼓舞。从此,每次作文,我都用心遣词造句,认真谋篇布局,改之又改才交给杨老师。也是从那后,我有了写作的信心和热情,有了真正写日记、写心得,写随笔的兴趣。写作文这个令许多农村孩子无比厌烦的苦差,却让我有了百般的兴趣。今天,我能笔耕不辍,并有一丁点收获,真得感谢杨老师。
  李勋志老师的朗读水平好,尤其文言文课讲得好在我们乡中学是非常著名的。每年的初三重点班语文课非他莫属。时至今日,李老师昂扬顿挫朗读《岳阳楼记》的情景还历历在目。他读此文,一字一句饱含深情,字正腔圆又声情并茂。尤其是他朗读《岳阳楼记》二、三、四段时慷慨激昂的情态,让我们初三学生对文弱书生的李老师刮目相看,他身上似有无穷的力量,语言文字原来还有如此魔力。也是李老师,让我从多年的语文学习中真正理解了什么是有感情朗读,让我第一次真正享受了朗读的乐趣和魅力。今天想来,李老师朗读时津津有味的投入,应归根于他对语文教学的热爱,根源于他对教育工作的执著追求。
  从三位我良师身上,我学到了几点对语文教学很有帮助的东西。一、应该多给学生鼓励,尤其是语文基础差,性格内向的农村孩子,更需要老师的关心和褒奖。一次小小的鼓励,可能会影响他们的一生。二、爱好和信心,是学生学好语文的法宝。这也是我们应着力培养学生应具备的素质。有了这两样,学生就会真正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生活处处有语文,学生就会留心身边的语文知识,在课外做一个语文学习的有心人。语文成绩哪能不提高呢?三、不管金钱的诱惑力有多大,既然我们身在讲台,就要为学生着想,热爱自己从事的职业,在工作中投入满腔的热情。
  从中我也会告诉学生们,只要有信心和兴趣就一定能学好语文。
其他文献
自信心是一个人获取成功的精神支柱,是一个人采取自觉行动的心理动力源泉。但是我们农村的很多孩子严重缺乏自信心,不能更幸福地享受学校教育的快乐,自信地成长,已经成为我们为师者难解的困惑。  一、善待学生,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人非圣贤,熟能无过”,更何况是未成年的孩子。当学生不小心犯了错误时,教师首先应把他们当成自己的亲人一样给予理解,设身处地地帮助学生改正错误,更重要的是能以一种善良、温柔的态度去教
期刊
传说梁代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壁上画了四条龙,不点眼睛,说点了就会飞掉。听到的人不信,偏叫他点上。刚点了两条,就雷电大发,震破墙壁,两条龙乘云上天,只剩下没有点眼睛的两条。这就是成语故事“画龙点睛”。我们如果能给自己的作文拟上一个画龙点睛入木三分的题目,那将会吸引很多人的眼球,都会有兴趣读你的文章,可以说你的作文已经成功了一半。那么怎样给自己的作文拟题呢?我们要明白作文题目的基本要求:  1、贴切。就
期刊
语文阅读教学,教育界曾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现象:同一作者同一作品,课外,学生可能读得津津有味,爱不释手;到了课堂上,学生就兴趣索然。一位卡罗的阅读学家把这种现象概括为“课内的海明威没有课外的海明威精彩”。   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课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必须重视落实学生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满足学生阅读的需要,促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发展。  在语文课堂阅
期刊
作为语文教师,引领学生阅读名著,热爱经典,是责任,也是义务。可是如何引领呢?总不能“强按牛头喝水”吧,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那么该怎样调动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呢?下面是我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的几点经验。  一、指导方法,培养兴趣  今年的寒假中我要求学生读一读《水浒传》,并写一篇读后感。作业收上来之后,有个学生写了这样一句话:“好不容易啃完了这本书,真
期刊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强调:“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主动积极地遨游书海、采珠拾贝呢?我们不妨从阅读名著入手,来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的兴趣。  因为首先,名著作为贯穿古今文化的纽带,是人类精神的财富:施耐庵的《水浒传》体现着封建时代被剥削被压迫人们英勇的反抗精神;鲁迅的《朝花夕拾》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和
期刊
语文活动课的出现,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次大改革,是语文学科课程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力举措。  一、语文课外活动的开展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充满希望的途径。  由于语文课外活动常常缺乏系统的目标、内容,常常难以有序进行,许多学校仅仅把它当作课堂教学的补充,甚至作为学校教育的点缀,因而往往难以落实,难以坚持。只有把语文活动列入语文课程,给予教学目标、内容和进程的规定,给予时间和空间
期刊
一、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思想教育功能,使学生在完善自我中塑造健康人格  学生的语文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语言素质、文学素质、思想道德文化素质。而二者对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乃至社会意识形态的树立影响至深。这主要根源于语文教材中相当一部分课文本身具有强烈的思想性、政治性、教育性,而且是政治教材无法替代、比拟的。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教育特有的形象性、情感性、生动性,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共产主
期刊
为了上好一堂好的语文课,多少教师孜孜以求,夜以继日,废寝忘食,“为伊消得人憔悴”。但是随着教育的发展,人们对好课的认识却也在不断的变化,特别是在新的一轮教育教学课改形势下,人们对好课的认识发生巨大变化,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那么,什么样的课才真正算得上是一堂好课呢?结合自己这几年的语文教学经验,我也谈谈我对一堂好语文课的认识。  一、“追求意境”才是其真正的目的  一堂好课确实需要你精心设计,但是却
期刊
为什么同样的学习过程,人与人之间的学习效果会出现那么大的差异?人的学习能力有什么不同,如何改善自己的学习;为什么同一个人,以不同的心态学习时,结果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些都需要我们深入地研究和思考,也都应该是我们必须认真对待的教育基本内容。  新课程的理念对学生的要求,不是“学到什么”而是“学会怎样学习”。学会学习是指学生成为独立的、自主的、高效的学习者。那么如何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促进学生对自
期刊
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去发现现实美,欣赏艺术美。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有效地提高其写作能力的基础,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提高审美能力有助于提高观察能力  注意观察,占有材料,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一环。鲁迅曾说过:“对于任何事物,必要观察准确、透彻,才好下笔。”所以写作教学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周围世界的事物现象,从中找出它们的异同,分析它的美丑,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