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圆、椭圆、扁圆,造型多变;黄皮、红皮、黑皮,色彩缤纷。虽然模样并不出众,却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它就是马铃薯。
6月27日—28日,2019中国国际薯业博览会(以下简称“薯博会”)在北京成功举办。至此,这一由中国国际贸促会农业行业分会、农业农村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主办的薯业专业化、国际化盛会已经走过十年。以“让世界听到中国薯业声音”为主题,第十届薯博会为中外企业交流合作搭建优势平台,引导中国薯企参与全球产业價值链,带动国内薯业转型升级,助力乡村振兴。
好土豆想带回去尝尝
假如世界没有马铃薯会怎么样?假如世界没有中国马铃薯又会怎么样?
目前,中国已是世界最大的薯类种植和生产国。数据显示,我国主要薯类作物年种植面积超过1.5亿亩,占全国可用耕地8%左右。其中,马铃薯、甘薯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
在第十届薯博会上,国际马铃薯中心(CIP)携手薯博会,共同举办了“假如世界没有中国马铃薯”活动。该活动是CIP在全球范围内发起“假如世界没有马铃薯”宣传推广计划中的重要一环,美国、秘鲁、爱尔兰等30多个国家已参与该计划并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推广活动。这一活动在中国本土举行,意味着中国马铃薯产业已经全方位融入国际舞台。
马克·德·博福特是CIP“假如世界没有马铃薯”项目的总负责人,同时他还是2019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国际马铃薯中心展园的设计者。他表示,中国在薯业发展上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生产力一直在提高。
在湖北恩施展台,国内外参展观众纷纷驻足,只为能够品尝一口由恩施硒土豆制成的粉条。来自荷兰的约斯特·洛维斯是一名从事马铃薯种薯研发的工程师,这次展会主要想看看中国的马铃薯品种。他认为,恩施硒土豆很特别,做出来的马铃薯粉条味道很不错,打算买回去好好研究一下。
“这款马铃薯全粉做出来的粉条是我们的最新产品,市场反响不错,薯博会期间也收到了不少意向订单。”恩施自治州马铃薯产业发展局负责人于斌武介绍,恩施是著名的硒都,自然条件优越,种植出来的土豆软糯香甜、硒含量高。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马铃薯产量近1亿万吨,消费总量也达到近5000万吨。“无论是从产量还是消费量看,中国马铃薯产业都在世界上占据了重要地位。同时,中国的马铃薯产业扶贫也给各国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国际马铃薯中心主任魏蓓娜说。
传统强国也来学习
秘鲁是马铃薯发源地的中心,马铃薯栽培历史悠久。秘鲁也是我国种薯合作方面的重要伙伴,是中国马铃薯种质资源引进的来源地之一。秘鲁农业及灌溉部部长法比奥拉·穆尼奥斯亲自率团参加此次薯博会,她谈到,秘鲁和中国的农业合作一直非常牢靠,两国农业贸易往来不断。秘鲁薯业虽然发展较早,有着深厚的马铃薯文化,但当前仍然面临很多挑战,如产量和技术上的挑战。此次薯博会是一个很好的平台,两国可以进一步深入讨论薯业方面的合作。“我在展会上看到了很多中国的技术成果、设备和马铃薯产品,秘鲁有很多地方需要向中国学习,中国也可以更多了解秘鲁的马铃薯文化。”
走进薯博会展厅,橘白相接、时尚简洁的荷兰展台一下子就能抓住参观者的眼光。作为欧洲马铃薯生产强国、中国薯业重要合作伙伴,荷兰再次担任薯博会的主宾国。
“荷兰在中国薯业市场已经耕耘15年了,我们在种薯、种植、机械、加工以及如何处理生产和自然保护上都有合作。这次我们一共来了7家企业,所涉领域覆盖了整个产业链。他们中大部分都跟中国企业已经有合作。”荷兰农业协会执行总监InaEnting介绍,薯博会非常专业,展商和专业观众对接高效,来参展的企业表示收获很多。
BROKEMA是荷兰一家生产传送带以及配件的农业食品机械公司。薯博会期间,公司展台前的洽谈询问者接连不断。公司技术工程师哈曼·范沃德第一次参加薯博会,他说,通过参加展会,了解到很多中国企业的发展非常迅速,这是一件好事,让他们都有危机感,可以促进各国不断提高产品的技术和科技含量。
为世界薯业贡献“中国智慧”
薯类是全球10多亿人的共同食物,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也广泛种植。
在希森薯业展台的一角,光滑圆润的希森6号马铃薯吸引了不少专家、展商的观摩。这个单季亩产可达9.58吨的马铃薯品种不仅享誉国内,也已经走出国门,造福“一带一路”沿线国家。“2016年,我们响应倡议走进哈萨克斯坦。经过几年的测试,希森6号表现出色,产量远远高于当地品种。当地专家和农户非常认可,希森6号用了不到两年时间就在哈萨克斯坦完成了原本需要5年的该国农业部推广认证。”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行政总监李化明说。
在业内深耕近20年,希森薯业对国际平台和国际资源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理解。“我们是国内最早引进荷兰等国设备的企业,很快就实现了生产的全机械化。现在,不仅我们自主知识产权品种的种薯‘走了出去’,配套的高效栽培技术及机械设备也实现了‘走出去’。”李化明说。
有着马铃薯农机行业“隐形冠军”之称的青岛洪珠农业机械有限公司同样亮相薯博会,机身标志性的大红色夺人眼球。当前,“洪珠机械”几乎覆盖全国各个省区市,并远销中东欧、非洲、东南亚等地。“中国薯类农机装备水平提升较快,尤其我国各地地形复杂,生长条件差异较大,中国薯类田间设备研发经受了不同考验,同样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我们有实力为更多国家的薯类生产者提供满意的机械设备和技术服务。”公司总经理吴洪珠说。
同样,因为美味的薯条产品而受到参展观众热捧的雪川农业集团,也得益于“引进来”和“走出去”。多年来,雪川集团着眼于育种研发和市场消费两端,构建起了“育、繁、推、储、加、销”的全产业链发展体系。其中育种研发是核心竞争力,据集团董事长王登社介绍,雪川先后从国内外引进和收集马铃薯品种资源近百个,目前已经选育出30多个“雪育”系列马铃薯新品种及品系,产品不仅在国内广受欢迎,还销往东南亚国家。
“国外马铃薯产业优势突出,有很多值得学习和合作的地方。同时,中国马铃薯产业潜力巨大,也受到了国外企业的高度关注。”王登社说,在对外开放政策的引导下,实现优势互补,融入全球马铃薯产业的价值链,是中国马铃薯产业的必然选择。
“马铃薯产业在变强,中国马铃薯企业也在崛起,他们有信心‘走出去’。”农业农村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主任张陆彪说,当前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要做的就是搭建平台、构建网络,让企业能够在更便利的条件下统筹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薯博会十年历程,正是中国薯业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的过程。未来,相信随着产业的蓬勃发展,中国薯业将在世界舞台上响亮发声,为全球实现零饥饿和减贫增收做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