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肥地区受地理位置的影响,汇集了东西南北菜的特点,因而形成了色、香、味、形俱佳的烹饪菜系。合肥菜很早就有名气,如吴山贡鹅,又名吴王贡鹅,源于唐朝乾符年间。吴王杨行密以庐州(今合肥)为根基,故乡人民以当地特产“鹅”配美味佐料制成“卤鹅”进贡,吴王食之大悦,谓将军:行密自幼贫寒,不敢忘本,以此卤鹅进餐,堪称“贡品”,“吴王贡鹅”因此而得名。除此之外,合肥名菜还有:“巢湖三珍”(银鱼、螃蟹、白米虾)、李鸿章大杂烩、肥东泥鳅挂面、庄墓圆子、朱巷小猪肉、巢湖麻鸭、肥西老乡鸡、三河小炒、磨店豆腐、宁国路大龙虾、合肥米粉肉等,这些都是让吃货们馋得流唾液的菜名。但是,在区域文化研究中,合肥的饮食文化一直倍受冷落,尽管合肥菜大众喜欢、味道好,却菜系无名,民众称为“土菜”。
合肥地区百姓受农耕文化熏陶,具备内敛自足、节俭淳朴,既好客讲面子,又节俭过日子的饮食文化理念,形成了“内外有别”的饮食文化特点。旧时,区域内百姓无论多穷,待客都是盛情款待,杀鸡待客是最高礼节,凑足盘碟数是待客礼仪方式。在缺少食材的情况下,将一种菜分几种方法烹调,甚至光白菜帮子也能做出几种菜色,炒辣椒丝、炒干丝、炒肉丝等。荤素搭配是自古以来养成的饮食习惯,因而出现蒸鸡蛋、涨鸡蛋、摊蛋皮、“肉臊子”等特殊烹调方式。家庭日常饮食以节俭为原则,素有“春腌咸菜冬腌腊”之风,春天素菜旺长,菜价陡跌,家家户户备缸备坛腌制芥菜、白菜、晒霉干菜;夏天泡制豆角、辣椒、瓜类;腊月将宰杀的猪、鸡、鹅、鸭、鱼腌制。咸肉或咸鸭不仅香味足,而且能调节做菜的味道,更重要的是做到细水长流。合肥地区周边虽山川环绕,但山体不大,历史上是一个缺柴烧的地方,家庭饮食“一锅熟”习以为常,把上一餐吃剩的几种菜同放一锅杂烩加热。所以李鸿章大杂烩,虽原料不同,但烹饪方法就是沿袭了地方饮食习惯“一锅熟”。
“李鸿章大杂烩”的由来,版本很多,总的来说分为中、美两个版本。
中国人的版本是:1896年,李鸿章出访美国。一天,他在住处宴请美国客人,随行厨师做的中国菜很快被客人一扫而空。李鸿章急中生智,便如此这般地交代了厨师。不一会儿,厨师端上了一盆五颜六色的什锦大烩菜。客人越吃越高兴,指着菜问是什么菜名。李鸿章没听明白,就反问一句:好吃?这“好吃”与英语“杂碎(Hotch-potch)”的发音差不多,于是获得了“李鸿章杂碎”的名字。
美国人的版本是:李鸿章到了纽约后,一日宴请美国客人,席间李鸿章上了道由芹菜、豆芽、鲜肉、咸肉,加上美味中国酱做成的菜,以满足中国主人和美国客人的双重口味。席间客人问起菜名,李鸿章急中生智,美其名曰“大杂烩”。
李鸿章访美7年后,梁启超到美国访问时,曾在《新大陆游记》上对“李鸿章大杂烩”做了另一番解释:“杂碎馆自李合肥(即李鸿章)游美后始发生。前此西人足迹不履唐人埠,自合肥至后一到游历,此后来者如鲫。西人好奇家欲知中国人生活之程度,未能至亚洲,则必到纽约唐人埠一观焉。合肥在美思中国饮食,嘱唐人埠之酒食店进馔数次。西人问其名,华人难于具对,统名之曰:杂碎。自此杂碎的名声大噪,仅纽约一隅,杂碎馆三四百家,遍于全市。”
李鸿章吃惯了家乡菜,连他的厨子也是合肥人,长期跟随着他。“李鸿章大杂烩”就是将家乡炒“调头”烹调方式,与“热剩菜”方法结合。随着他位极人臣,虽保留着合肥本土菜烹饪方法,但在原料选择上,当然发生了很大改变,选择了富有营养、注重养生的高档原料。
“李鸿章大杂烩”的菜谱流传种类繁多,选择一种做介绍。主料有:鸡肉、海参、咸火腿、鱼肚、鱿鱼、腐竹、蛋黄糕、鸽蛋、净鱼肉、玉兰片、冬菇、猪肚、干贝。配料有:大菠菜梗、鸭蛋黄。调料有:葱结、姜片、精盐、黄酒、雞汤、咸猪油。
其实,“李鸿章大杂烩”没有固定的菜谱,可根据食客的口味、身体状况,临时配备菜的原料。但必须有腌制的肉类食品,几种荤素搭配,难烧菜要先煮熟,然后放在一起杂烩,这就是“李鸿章大杂烩”。
合肥地区百姓受农耕文化熏陶,具备内敛自足、节俭淳朴,既好客讲面子,又节俭过日子的饮食文化理念,形成了“内外有别”的饮食文化特点。旧时,区域内百姓无论多穷,待客都是盛情款待,杀鸡待客是最高礼节,凑足盘碟数是待客礼仪方式。在缺少食材的情况下,将一种菜分几种方法烹调,甚至光白菜帮子也能做出几种菜色,炒辣椒丝、炒干丝、炒肉丝等。荤素搭配是自古以来养成的饮食习惯,因而出现蒸鸡蛋、涨鸡蛋、摊蛋皮、“肉臊子”等特殊烹调方式。家庭日常饮食以节俭为原则,素有“春腌咸菜冬腌腊”之风,春天素菜旺长,菜价陡跌,家家户户备缸备坛腌制芥菜、白菜、晒霉干菜;夏天泡制豆角、辣椒、瓜类;腊月将宰杀的猪、鸡、鹅、鸭、鱼腌制。咸肉或咸鸭不仅香味足,而且能调节做菜的味道,更重要的是做到细水长流。合肥地区周边虽山川环绕,但山体不大,历史上是一个缺柴烧的地方,家庭饮食“一锅熟”习以为常,把上一餐吃剩的几种菜同放一锅杂烩加热。所以李鸿章大杂烩,虽原料不同,但烹饪方法就是沿袭了地方饮食习惯“一锅熟”。
“李鸿章大杂烩”的由来,版本很多,总的来说分为中、美两个版本。
中国人的版本是:1896年,李鸿章出访美国。一天,他在住处宴请美国客人,随行厨师做的中国菜很快被客人一扫而空。李鸿章急中生智,便如此这般地交代了厨师。不一会儿,厨师端上了一盆五颜六色的什锦大烩菜。客人越吃越高兴,指着菜问是什么菜名。李鸿章没听明白,就反问一句:好吃?这“好吃”与英语“杂碎(Hotch-potch)”的发音差不多,于是获得了“李鸿章杂碎”的名字。
美国人的版本是:李鸿章到了纽约后,一日宴请美国客人,席间李鸿章上了道由芹菜、豆芽、鲜肉、咸肉,加上美味中国酱做成的菜,以满足中国主人和美国客人的双重口味。席间客人问起菜名,李鸿章急中生智,美其名曰“大杂烩”。
李鸿章访美7年后,梁启超到美国访问时,曾在《新大陆游记》上对“李鸿章大杂烩”做了另一番解释:“杂碎馆自李合肥(即李鸿章)游美后始发生。前此西人足迹不履唐人埠,自合肥至后一到游历,此后来者如鲫。西人好奇家欲知中国人生活之程度,未能至亚洲,则必到纽约唐人埠一观焉。合肥在美思中国饮食,嘱唐人埠之酒食店进馔数次。西人问其名,华人难于具对,统名之曰:杂碎。自此杂碎的名声大噪,仅纽约一隅,杂碎馆三四百家,遍于全市。”
李鸿章吃惯了家乡菜,连他的厨子也是合肥人,长期跟随着他。“李鸿章大杂烩”就是将家乡炒“调头”烹调方式,与“热剩菜”方法结合。随着他位极人臣,虽保留着合肥本土菜烹饪方法,但在原料选择上,当然发生了很大改变,选择了富有营养、注重养生的高档原料。
“李鸿章大杂烩”的菜谱流传种类繁多,选择一种做介绍。主料有:鸡肉、海参、咸火腿、鱼肚、鱿鱼、腐竹、蛋黄糕、鸽蛋、净鱼肉、玉兰片、冬菇、猪肚、干贝。配料有:大菠菜梗、鸭蛋黄。调料有:葱结、姜片、精盐、黄酒、雞汤、咸猪油。
其实,“李鸿章大杂烩”没有固定的菜谱,可根据食客的口味、身体状况,临时配备菜的原料。但必须有腌制的肉类食品,几种荤素搭配,难烧菜要先煮熟,然后放在一起杂烩,这就是“李鸿章大杂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