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下心来学语文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jing16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怀念我中学时代的语文老师赵慧文女士。她五十多岁,身材矮小,稍胖,留着永远不变的齐耳短发。然而,听她上课,连最调皮的男生也不会走神。她的声音好听极了,每一句话都那么富有感染力,总是能够抓住你的心。她常常娓娓道来,却绝不多一句话,也绝不少一句话,总能把你心中的期待,表达得准确到位,描述得淋漓尽致,让你随着她的言语,或忍俊不禁,或怦然心动,或浮想联翩,或潸然泪下。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我开始酷爱读书。后来发现,那个时候读的书,竟然都是她在语文课上引用过、讲解过或是不经意中提起过的。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我便以为,语文就像滋润心田的山泉,应坐在幽谷中静静地听。学习语言,好比听泉,而语文课堂,便是那山泉流过的地方。
  遗憾的是,如今,当我们走进小学语文课堂,却常被嘈杂与喧嚣扰得透不过气来。
  一位教师执教《让我们荡起双桨》,刚刚读了课题,便让全班小朋友拍着手唱起歌来,而且纷纷离开座位,挤到讲台上唱。乱哄哄,昏昏然,教师还自以为进入了教学情境。
  另一位教师执教《再见了,亲人》,让学生扮作志愿军战士、大娘、小金花和大嫂,来体验送别场面。把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情谊,演得像儿戏,热热闹闹、嘻嘻哈哈。
  如果说这样的“喧嚣”是直接作用在学生身上的话,那么另一种“喧嚣”,则是源自教师自身了。
  曾听一位同行讲起某教师执教《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时的情景。该教师讲到李大钊被捕一段时,让学生表演,并给“李大钊”戴上礼帽,给“特务”戴上大盖帽、墨镜,拿上玩具手枪。在引起哄堂大笑的一场荒诞剧之后,老师还嫌学生演得不到位,顺手从学生头上摘下一顶大盖帽戴在自己头上,端着玩具手枪,笑嘻嘻地过了一把特务瘾。
  就在不久前的一个教学观摩会上,笔者看到一位教师肢体语言极为丰富,声音忽高忽低,激动处捶胸顿足,表扬学生时用力拍学生屁股,说累了将讲桌上的矿泉水一饮而尽。整堂课置教学内容固有的情感基调于不顾,肆意张扬个性。好深沉的一篇课文,却使学生不时捂嘴偷笑,令听课教师汗毛直竖。
  如此种种,把语文课糟蹋得体无完肤。
  行笔至此,使人不禁要问,如果我们的语文课靠如此“表演”来赢得喝彩,换取“轰动效应”,那么又谈何教育功能?谈何科学性与艺术性呢?
  曾有幸聆听哈佛女孩汤玫捷的英文演讲。能够抓住听众的,除了她充满智慧的演讲内容,还有她极高的语文素养。演讲中,她的仪表、动作、语音、语速,一切都那么令人舒服,使人深感现代社会的人才再不是“敏行讷言”,而是“敏行善言”。这也带给我们语文课堂以启迪,那便是语文教师应以怎样的素养走进课堂,担当起语文教育的使命。
  至少,我们可以丢掉那些远离语文本体目标的荒诞的表演;至少,我们可以抛弃那些表面浮华、目中无人的作秀;至少,我们可以想起让我们爱上语文、爱上读书的那个理由,是不是如此的嘈杂与喧嚣。
  于是,我又想起了中学时代的语文老师赵慧文女士。“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还是让我们在那山泉流过的地方,静心听泉吧。语文老师,让孩子们潜心读书,静下心来学语文,是我们的责任。
  (责任编辑 刘忠信)
其他文献